記者丨馬曉甜
12月7日,2019年度上海金融創新獎獲獎名單正式出爐,共69個項目成功上榜。該獎項作為國內首個聚焦金融創新的省部級政府獎項,自2010年由上海市政府設立以來,已連續完成十屆評選。
特等獎「花落」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改革
在7日舉辦的媒體通氣會上,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解冬介紹稱,2019年度上海金融創新獎評選啟動以來,受到了金融行業的高度關注,各類型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申報,共有190個符合條件的創新性項目通過形式審查,進入後續的評審階段。這些項目不僅類型豐富、覆蓋面廣,而且特色鮮明、示範性強,充分體現了2019年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主要成果,也展現了上海金融業在落實「三大任務、一大平臺」、服務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等方面的創新。
從獲獎情況來看,本次上海金融創新獎共評選出金融創新成果獎69個,其中「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改革落地項目」獲特等獎,銀行間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創新與提升等6個項目獲一等獎,「滬紐金」延期產品等15個項目獲二等獎,「人民幣債券跨境跨市場互聯繫列創新」等22個項目獲三等獎,「信託受益權帳戶體系」等25個項目獲提名獎。
此外,還有「創新建設新片區離岸貿易產業發展集聚區成為統籌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等9個項目被授予了本年度上海金融創新推進獎。
解冬表示,2010年,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加快實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這一國家戰略,市政府設立了「上海金融創新獎」,用於推動金融創新,增強金融機構綜合競爭力,促進上海金融業發展。
」10年來,上海金融創新獎得到了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知名度和影響力日益提升,湧現出了一大批創新性強、示範性好的優秀成果,共評選出優秀成果共588項,不少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她說道。
作為獲獎機構代表之一,上交所副總經理闕波在通氣會上表示,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但距離實現改革目標依然任重道遠。下一步上交所將再接再厲,持續推進科創版註冊制改革,支持和鼓勵更多的硬科技企業上市,深化註冊制退市長期投資者等關鍵制度改革,推進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建設,積極打造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任性的資本市場。
交通銀行「運用多維知識圖譜助力展業模式創新和智能風控轉型」項目則摘得本年度金融創新獎一等獎。據交行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自2017年年底啟動,經過一年多的全自主設計研發於2019年迭代推廣,取得顯著的應用成效。發掘目標客戶近10萬戶,同時通過風險預警提前減退問題貸款超百億元。通過全集團全業務全流程的嵌入應用,實現了公司客戶開戶攔截、營銷支撐、貸前調查、貸中審批、貸後名單管理乃至資產保全,在全集團取得了良好的反響。
「交通銀行是紮根上海的百年老店,我們也同樣傳承著開放創新、共享的上海城市基因,我們將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監管機構的指導幫助下,在新聞媒體朋友的關心關注下,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為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該負責人稱。
十年588項成果 上海金融創新獎呈現四大特點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設立10年來,上海金融創新獎已評選出588項優秀成果,其中,成果獎513項,推進獎75項。
從評選年份看,獲獎項目數量呈總體上升趨勢。2010-2019年度獲獎數分別是 37、59、46、42、60、69、66、64、67和78。
從成果獎組別來看,十年來銀行組別共162項獲獎,數量最多,市場組別、證券組別、保險組別、新型組、金融科技組別分別有105、102項、82項、42項、20項獲獎。
據悉,在上海金融創新獎設立之初,僅設有市場組、銀行組、證券組、保險組等4個組別。2011年,為鼓勵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增設了新型組別。2019年,為促進上海金融科技領域創新發展,又另外增設了金融科技組別。
從獲獎機構來看,上海證券交易所、中證登上海分公司、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交通銀行、浦東發展銀行、中國太平洋保險、國泰君安證券等多家金融機構每年均有項目獲獎。
在眾多獲獎項目中,也湧現了諸多」首次」。例如2013年度的特等獎「5年期國債期貨」項目,是時隔18年後國債期貨重新推出,也是股指期貨之後衍生品市場的重要突破;2018年度特等獎「中國原油期貨上市」項目,建立了原油期貨國際交易平臺,使用人民幣計價,是我國期貨市場第一個對外開放品種,也是我國建立多層次對外開放資本市場體系的重大實踐。
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李軍表示,總體來看,十年來這些項目呈現如下特點:
一是始終立足創新引領。
李軍指出,創新是上海金融改革發展的靈魂。每年評選出的項目,都代表著年度上海金融創新發展的最前沿,有的項目還代表著金融業未來發展方向,不少項目也引領金融業態的發展變遷,是上海金融業先行先試、敢為人先的集中精彩展現。如,「滬港通」項目(2014年度特等獎),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舉措,是擴大我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增強互聯互通的重大創新,有利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進一步增強上海資本市場的國際影響力。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上海期貨交易所的「中國原油期貨上市」項目(2018年度特等獎),建立了原油期貨國際交易平臺,使用人民幣計價,是我國期貨市場第一個對外開放品種,也是我國建立多層次對外開放資本市場體系的重大實踐。
二是緊緊圍繞國家戰略。
在李軍看來,不少項目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多渠道加強資金供給,發揮金融優勢助力「一帶一路」「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的落地生根和實施推進,展現上海金融的使命和擔當,交出了一份新時代「金融報國」的精彩答卷。如,上海證交所、中證登上海分公司的「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改革落地」項目(2019年度特等獎),作為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在發行、定價等一系列關鍵制度上進行了市場化改革的突破,對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開發銀行的「2016年度第一期綠色金融債券」項目(2016年度二等獎),是國內首支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在境內發行的人民幣綠色金融債,募集資金專項用於支持金磚國家的綠色產業發展。安信農業保險的「農業扶貧綜合保險項目」(2017年度一等獎),在金融服務精準脫貧方面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應用。
三是堅持服務實體經濟。
李軍強調,服務實際經濟是金融創新的活力所在。不少項目回歸金融本源,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金融配置資源的作用,聚焦服務社會民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普惠金融、穩企業保就業等方面,用金融創新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如,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的「科技創新板」項目(2015年度一等獎),是金融支持科創中心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於進一步完善上海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上海市中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管理中心的「基金化運作政策性融資擔保業務新模式」(2017年度一等獎),在全國率先探索通過擔保基金新模式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四是踐行人民至上理念。
李軍認為,不少項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社會和人民群眾金融需求,通過設計創新金融產品、優化投融資流程、加強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等方式,服務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金融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如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的「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賃房債權投資計劃」(2011年度一等獎),是國內保險資金投資公租房的第一單,對破解公租房投融資難題作出了積極的探索。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的「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創新——《股東來了》全國性投教活動」 (2019年度二等獎),是進一步加強投資者保護,優化資本市場發展生態的一項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