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我國資本市場在改革發展中不斷壯大,各項功能有效發揮。過去5年間,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基礎制度建設不斷加強,註冊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持續深化,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直接融資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多層次市場體系完善
更具包容性適應性
2015年底,滬深兩市僅有2800多家上市公司。2020年恰逢我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A股上市公司數量也在今年9月突破4000家。截至今年11月5日,滬市上市公司已有1761家,深市上市公司已有2325家。再看融資情況,根據人民銀行官網發布的歷年金融市場統計數據,2016年至2020年三季度末,股票市場籌資額合計約4.8萬億元。
8月24日,創業板註冊制首批18家首發企業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上市公司數量的增長與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完善不無關係。當前,我國境內已經形成包括主板、科創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區域股權市場、私募股權市場以及債券市場等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各市場板塊定位明確,市場的包容性、適應性、覆蓋面不斷提高。
科創板,作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新設板塊,是近5年資本市場發展中最為耀眼的一顆「新星」。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在上交所鳴鑼開市,僅259天就完成了籌備全流程。數據顯示,截至10月中旬,開市以來科創板上市公司超過180家,IPO融資金額佔同期A股的一半,有力推動了要素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科創板正成為中國科創企業首選上市地,未盈利、特殊股權架構等新經濟企業通過科創板首次登陸了A股市場。
科創板通過「增量改革」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機制,而創業板市場則通過「存量改革」彌補了資本市場體系中間層次的不足。改革後的創業板更好地滿足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融資需求,制度包容性提升。如今,創業板已成為創新創業企業集聚地,創業板公司年平均研發強度超過5%,高新技術企業達800餘家。
在服務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方面,新三板當前已經成為「主陣地」。數據顯示,近8年來,新三板累計服務了1.34萬家掛牌公司,民營企業佔比93%,中小企業佔比94%;6679家公司實現融資,融資總額超5200億元,併購重組1588次,涉及金額2155.90億元。
儘管資本市場體系中的各板塊有不同定位、不同分工,但是各板塊的發展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促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當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業內人士認為,完善更具包容性、適應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關鍵是促進各層次市場協調發展、有機互聯,有效提升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
試點註冊制落地
各環節改革有序展開
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融資能力的不斷提升,背後是資本市場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在「十三五」時期,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試點註冊制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不斷深入,各領域各環節改革有序展開,我國資本市場正在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
試點註冊制在科創板這一增量市場板塊率先實現「破題」。從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開市以來的情況看,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製成功落地,較好地發揮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的作用,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有效實施,關鍵制度創新經受住市場檢驗,助推科技創新的作用日漸顯現。
作為存量市場的創業板試點註冊制開局良好。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充分考慮了存量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交易習慣以及存量上市公司的監管做法,在制度設計上做了差異化安排。今年8月24日創業板改革落地以來,註冊制理念得到較好貫徹,在審企業順利平移,新股發行上市等穩步推進,交易機制總體平穩,投資者適當性安排平穩過渡,各方反響積極。截至10月21日,創業板註冊制下的上市公司已有38家,市值合計超過7000億元。
事實上,註冊制改革不是簡單的股票發行制度改革,而是資本市場「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改革,需同步對其他基礎制度進行改革。本次註冊制改革涉及一系列基礎制度的優化,同步推進承銷、交易、退市、投資者保護等各環節關鍵制度創新,改革的系統性、全面性、協同性超過以往。
關於註冊制改革的後續推進日前有了定調。今年10月3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時指出,增強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在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的分論壇上表示,經過科創板、創業板兩個板塊的試點,全市場推行註冊制的條件逐步具備。下一步將做好全市場註冊制的改革準備。加強科創板、創業板試點註冊制各項制度規則運行情況的評估,深入總結試點經驗。在此基礎上,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註冊制框架,研究制定全市場推廣註冊制實施方案。
雙向開放水平提升
外資參與更加便利
在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時,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事實上,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就資本市場而言,開放讓市場要素進一步雙向互通,通過開放有助於發現自身不足,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
2018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的講話,明確了我國金融業開放「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原則。過去3年時間裡,我國先後推出了一系列加快金融開放的重大舉措,取得了積極進展。其中,資本市場在市場層面、產品層面、機構層面的開放不斷推進:滬深港通機制持續優化,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富時羅素指數等國際主要指數,滬倫通試點穩步擴大,QFII/RQFII規則修訂發布;ETF互聯互通逐步拓展,多個期貨品種對境外投資者開放;證券期貨機構外資股比限制提前全面放開。
實踐表明,市場開放帶來的效果明顯,外資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便利性不斷提升,參與程度不斷深化。2018年以來,外資機構投資者持有A股佔比顯著提高。這充分體現了全球投資者對A股和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認可。
誠然,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過程充滿了機遇與風險,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也必然要求加強國際監管合作。近年來,證監會積極參與資本市場國際治理,依據證券法相關規定,深入開展跨境監管合作,為實現更高水平開放提供堅強保障。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今年10月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將站在新的起點上,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在穩步放開跨境投融資限制的同時,更加注重製度規則的深層次對接,不斷增強政策的可預期性和穩定性,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從局部管道式開放向全面制度型開放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