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十四五」時期資本市場改革的核心是市場化和國際化

2020-12-14 第一財經

12月10日,新浪財經2020年會暨第13屆金麒麟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為:聚焦「十四五」——構建新格局,重塑新優勢。

論壇期間,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發表了主題演講。

在吳曉求看來,中國資本市場在「十四五」時期,兩個最重要的內容是全面市場化和推動國際化發展。具體而言,一是全面推進市場化改革,為未來中國資本市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要著力擴大中國資本市場開放,提升其國際性和全球影響力。

註冊制改革繼續,完善退市機制

吳曉求認為,在「十四五」時期,中國資本市場要繼續朝著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前行。2019年至202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實行了註冊制試點,到「十四五」時期,註冊制改革應該做到增量和存量部分的全覆蓋,完成發行制度的全面市場化改革。

「市場機制改革是註冊制全覆蓋之後必需做的一件事情,因為全覆蓋以後,中國市場的上市公司會有4000多家,如果未來退市機制的效率很低、退市的速度很慢,市場將會受到嚴重的損害。因為退市機制的核心功能是要完善這個市場的定價功能,不要魚目混珠,要讓這個市場有真正發現價值的功能。如果退市機制不行,事實上就損害了這個市場發現價值的功能。所以,「十四五」時期,退市機制是必須要完善的,而且退市的速度、退市的效率要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高、都要快。」吳曉求表示。

探索未來中國證券交易所的性質

在發行制度進行註冊制改革以後,吳曉求認為,需要完善監管部門和交易所的關係。

「發行制度在註冊制改革以後,形成了發行和監管分離的體制,要理順它的關係。交易所承擔了一線的監管職能,包括註冊制的發行都放在交易所,也就是對企業信息披露的監管方面,交易所負有重大的責任。」

未來,證券交易所是什麼性質?吳曉求表示,這是未來需要探索的重點,但這個性質一定是和註冊制改革,和整個資本市場市場化改革是相匹配的。

「註冊制改革只是開啟了中國資本市場市場化的起點,但離成熟的市場化市場還有遙遠的距離,很多制度都需要完善,包括監管體制、退市機制、併購制度、法律結構都將發生重大的變化。」吳曉求表示。

相關焦點

  • 完善「十四五」時期文化經濟政策 促進文化要素市場化配置
    [關鍵詞] 「十四五」時期;文化經濟政策;要素市場化配置  [基金項目]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行政改革研究基金課題「深化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研究」。  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是謀劃「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內容之一。「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持續提升,文化市場不斷完善,文化業態日趨豐富,但仍然存在著文化要素配置結構不合理、要素流動不暢等突出問題。「十四五」時期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要以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為抓手,推進文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提供支撐。
  • 回眸2020:多層次資本市場走過全面質效改革元年
    資本市場作為要素市場化配置平臺,以及科技、資本、實體經濟樞紐的作用得到更好發揮。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資本市場建立運行的第30年。在經濟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折射出的,是經濟金融發展的路徑選擇;承擔的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改善融資結構、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的重大職責。
  • 吳曉求:經濟研究唯「模型論」誤導了中國經濟學界
    12月5日,在2020中國應用經濟學年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表示,應用經濟學科要服務國家和社會的需求,要推動經濟改革和發展,就必須秉承接地氣的原則,紮根於中國大地,從研究現實問題中尋找普遍規律,為國家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
  • ...解讀新發展格局:「十四五」時期,生態與民生領域仍將設約束性指標
    張燕生指出,中國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將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也更加注重推進治理的現代化。在涉及生態和民生等方面,仍有可能形成具體的約束性指標。時代周報:《建議》對中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六個「新」。從這「六新」中,體現出決策層對接下來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呈現怎樣的特點?
  •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要負責同志:「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一、努力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鬥、攻堅克難,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
  • 經濟日報社社長鄭慶東:十四五時期 資本市場制度應更具定性
    鄭慶東經濟日報社社長鄭慶東出席並致辭,他表示,資本市場要儘快建成更加成熟的制度體系,擔當起高標準市場體系的樞紐作用。「十四五」時期從國家全局來講,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資本市場制度也應當更具成熟和定性,以更好的發揮其作為金融市場、要素市場的樞紐作用。
  • 「十四五」時期我國工業發展面臨的形勢與任務
    「十四五」時期促進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取向「十四五」時期,促進工業發展應以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圍繞市場主體最關心、最希望解決的問題,通過優化投資環境、改善要素供給、強化金融支持、提升技術支撐,充分激發投資主體特別是民間投資的活力與潛力,引導投資更多關注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用增量撬動存量,進一步推動高質量、高效益的工業發展。
  • 吳曉求:構建新的國際金融中心,軟硬體上中國還有哪些上升空間?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黃鑫宇)12月16日,在新京報貝殼財經「新發展新格局-資本市場再出發高峰論壇」上,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提出,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構建新時期國際金融中心。此為,中國在以「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等為代表的硬條件,以及以「提高契約精神」「維護人民幣長期信用」為代表的四大「軟體」,兩大領域仍有上升空間。
  • 國企改革提速加力 多層次資本市場無疑是重要平臺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一系列具體政策出臺,明年多領域國企改革將有新突破,其中包括分層分類多路徑推進混改,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提速加力,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試點擴圍升級,而資本市場將是重要平臺,紅利將加速釋放。
  • 易會滿:「十四五」時期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全面實行股票發行...
    易會滿在文章中指出,「十四五」時期,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強化資本市場功能發揮暢通直接融資渠道,促進投融資協同發展,努力提高直接融資的包容度和覆蓋面。
  • 徐林:「十四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涵應轉變為全方位創新
    這篇關於「十四五」規劃的萬字箴言,有助於各級政府更好地為中國經濟進一步提質增效畫好路線圖,也有助於產業界和金融界更好地抓住新五年發展機遇,在新一輪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如果我們假定勞動參與率和勞動生產率增速基本穩定,綜合考慮我國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的變動趨勢,未來5-10年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會下降至5%左右。因此,研究設定「十四五」增長預期目標,可能不得不將預期增長目標,確定在相比十三五規劃目標而言更低的增長區間。
  • 彭森:市場化改革要加快步伐,取得實質性突破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連維良出席論壇並致辭,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名譽會長高尚全作了題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幾點思考」的主旨演講,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以「『十四五』開啟中國改革新徵程」為題致辭並作主旨演講。彭森在主旨演講中稱,「十四五」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 易會滿全面闡述「十四五」時期提高直接融資比重6大任務
    這是「十四五」時期資本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 相關報導:一行兩會集體發聲 如何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易綱行長有最新解讀! 郭樹清:房地產是現階段金融風險最大灰犀牛 對金融科技巨頭採取特殊監管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署名文章指出,「十四五」時期,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強化資本市場功能發揮暢通直接融資渠道,促進投融資協同發展,努力提高直接融資的包容度和覆蓋面
  • 吳曉求:中國金融開放程度比中國經濟開放程度低很多
    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出席並發表演講。吳曉求在演講中表示,中國的金融安全需要三個思維,一是要加強中國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第二要進一步推動中國金融的市場化的改革。第二要進一步推動中國金融的開放,這三者合在一起,中國金融它既安全又有競爭力。
  • 中銀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十三五」回顧與「十四五」展望
    持續推動發展理念轉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取得明顯進展,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這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十四五」時期,我國將更加注重經濟結構優化,推動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 【特別策劃】資本市場在改革與開放中發展壯大
    「十三五」時期,我國資本市場在改革發展中不斷壯大,各項功能有效發揮。過去5年間,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基礎制度建設不斷加強,註冊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持續深化,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直接融資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 經濟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鄭慶東:為促進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共同努力
    鄭慶東表示,展望「十四五」,放眼全世界,面對不確定性日益增強的國際形勢,前路充滿風險挑戰,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任務艱巨繁重。在這個新發展階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歷史大背景下,要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種種困難和問題,關鍵還在於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 「十四五」時期中國城鎮化戰略與政策
    從某種程度上講,高效、包容和可持續是這種高質量城鎮化的核心內涵[28]。在當前城鎮化轉型時期,中國實現高質量城鎮化具有多重標誌。一是推進速度適度合理。中國快速推進城鎮化的過程還將至少持續15年左右,但推進速度會進一步放緩,處於合理區間。「十四五」時期,中國城鎮化速度保持在0.8—0.85個百分點之間較為適宜;二是市民化質量有效提高。
  • 以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
    上海各區、各部門和廣大市場主體紛紛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立足於打造以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的世界級前沿產業集群,昨天剛剛發布前沿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吳曉華表示,將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聚焦前沿產業的關鍵核心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實現創新突破,摘取更多價值鏈「皇冠上的明珠」,力爭在國際產業鏈關鍵環節佔據一席之地。
  • 《中國金融》|「十四五」規劃的政策信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為此,本刊開設「聚焦『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專欄,約請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領導和業內專家,結合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發展,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進行解讀,總結「十三五」金融發展成就,對「十四五」和2035年金融發展進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