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 楊佳欣
11月3日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全文發布,對未來五至十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相關問題都作出了具體闡述。
其中,《建議》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提出了「六新」,即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和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雖然《建議》全文中對我國經濟增速並未提出明確要求,但加強了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此外,《建議》明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那麼,新型城鎮化「新」在哪裡?在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國應該如何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議》還強調,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這對於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穩定內需市場是否是必不可少的?
針對以上問題,時代周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張燕生指出,中國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將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也更加注重推進治理的現代化。在涉及生態和民生等方面,仍有可能形成具體的約束性指標。
時代周報:《建議》對中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六個「新」。從這「六新」中,體現出決策層對接下來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呈現怎樣的特點?
張燕生:這「六新」意味著在「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要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治理的現代化。例如,《建議》強調,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其內涵包括中國將在「十四五」時期基本建成高標準市場體系;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其內涵包括中國即將在文化、教育、中華文化影響力等方面進一步提升等。
值得注意的是,「六新」中還包含生態和民生兩大內容。接下來,國家發改委會根據《建議》制定「十四五」規劃《綱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在認真測算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指標,指標分為兩種,一種是約束性指標,一種是預期性指標。約束性指標要求比較嚴格,要「說到做到」。而按照慣例,約束性指標普遍集中在生態和民生方面,因此,預計在「十四五」規劃中,涉及生態和民生等方面的諸如生態、耕地、居民收入等,會形成具體指標,然後層層分解至基層,嚴格落實執行。
時代周報 :《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在你看來,「新型城鎮化」的特點有哪些?我們現在距離新型城鎮化還有哪些差距?
張燕生: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運用創新思維和改革辦法,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解決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戶籍改革也會進一步加快。
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是城市群,城市群的發展,很大程度就是同城化、區域一體化。從國家已經出臺的區域戰略看,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其發展過程中都會涉及城市群的發展。
此外,過去我們更多強調的是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發展,但是目前我們提出了「雙循環」的發展戰略,在新的歷史條件背景下,要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釋放新型城鎮化中的內需潛力。
時代周報:居民收入也是一個重要的民生指標,《建議》用了整一段來闡述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具體要求,其中,提到「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在你看來,這說明未來5年,我國要建成一個怎樣的收入分配結構?
張燕生:「十四五」期間將擴大內需確定為「戰略基點」,涉及到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居民收入。目前,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佔人均GDP的43.4%,人均消費支出只佔人均GDP的30.4%,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費,為居民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減少相對貧困,縮小收入差距,是我們接下來要面臨的問題。
2020年底,中國將消除絕對貧困,自然接下來就將保障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逐漸縮小社會分配差距,不僅保障百姓的生活,也保障了內需市場內生增長動力。
時代周報:「十四五」時期,要素市場化改革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建議》指出,要「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在你看來,推行要素市場改革最大的難點目前在哪個領域?「十四五」時期,推行要素市場改革的意義有哪些?
張燕生: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改革主要包含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的市場化改革。這些要素的市場化改革現在都在攻堅階段,這些要素如果能夠實現由市場價格機制來配置,能夠真正建立一個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中國的經濟進步就會更加明顯。
我個人認為,從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就已經從商品市場轉向了要素市場,20年來,中國的要素市場化改革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越來越多的領域都是由市場配置資源起決定作用。但要素市場化配置的範圍、效率和質量仍存在各種障礙,造成能源資源、時間空間等很大的浪費,要素市場化改革勢在必行。
如農村的三塊地——農村耕地、宅基地、鄉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改革和土地管理仍不到位。剛才提到的新型城鎮化,就會涉及到農村宅基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等如何更好的進入未來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中,這就涉及到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各地已經在這方面有所進展。例如,深圳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開始了這方面的先行先試;廣東佛山順德區計劃在2019至2021年完成13萬畝村級工業區改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