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的琴》:不屈精神的父愛背後,是對夢想和自我價值的重新審視

2020-12-22 子芫伴你成長

周末在家,再次觀看電影《剛的琴》時,依然被影片中所表現出的不屈精神所感染。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離異父親,為了爭奪女兒撫養權而下定決心要造一臺鋼琴的故事,故事以為女兒實現音樂夢想為主線,採用對比的表現手法,以時代變遷的大背景,烘託出下崗父親的無力與破碎感,但即使生活不如意,依然要堅韌而樂觀地活著,這一切都源自於對女兒的愛。

電影自2011年上映以來,深受觀眾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4,導演張猛採用無釐的喜劇表現手法,給我們揭示了看似荒誕的背後,隱藏著的細膩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也傳遞給我們關於教育和人生的智慧。

離異與貧窮,影片用對比的手法體現出陳桂林的樂觀態度,也塑造了飽滿的父親形象

生活的壓力無處不在,在電影的開篇,男主陳桂林就面臨妻子提出的離婚要求,以及自己下崗的窘境。

但影片沒有過多累贅的背景描述,而是採用對比的表現手法,讓我們直觀地感受生活的變化。

第一是夫妻對話下的場景對比陳桂林的妻子回來了,她喜歡上了賣假藥的暴發戶,在與陳桂林談判離婚的時候,兩人並肩站在一片空地上。

在陳桂林的身後是間破舊的廠房,房頂只剩下一個殘缺的架子,腳下雜草叢生,他身穿舊風衣抱著手風琴,站在一臺舊摩託車旁;而他的妻子背後是一排整齊的新建磚瓦房,腳邊是新修的馬路,她穿著時髦,手拎款式新穎的女式挎包。

畫面以他們兩人的中間為界,形成兩個世界的鮮明對比,暗喻了一個時代的更迭,以及兩種不同思想下選擇的不同人生道路。

不同的思想也影響著他們對孩子的態度,陳桂林用陪伴與鼓勵引導女兒愛上音樂,而妻子用禮物來獲得女兒的認可。

第二是激情與落寞的精神狀態對比為了奪回女兒撫養權,陳桂林許諾給女兒一臺鋼琴。

第一次他用木板畫上黑白琴鍵,在書桌上擺放出鋼琴的造型,可再精美的模型也不能發出聲音,女兒氣得回了房間;

第二次他去學校偷一臺鋼琴,在被人發現後,索性坐在漫天飛雪中彈奏一曲,在唯美的畫面下透露出他對生活的激情,雖然生活很落寞,但只要有夢就有光。

第三是破敗環境與人物的對比隨著劇情的展開,陳桂林決定給女兒造一架鋼琴。

他所擁有的人脈是幾個同樣下崗的老哥們,能使用的資源是倒閉工廠的舊木與廢鋼,看似荒誕的決定,卻贏得了大家的熱情支持。

在造鋼琴的過程中,影片穿插了異國情調的歌舞,人物光鮮的著裝和破敗的工廠環境形成色彩鮮明的對比,也暗喻著主人翁對命運不屈的精神。

影片巧妙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以小見大展現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在生活的挫折面前,一位父親對女兒的愛也躍然紙上,形象生動立體起來。

陳桂林面臨的困境,與時代的變遷有關,也體現出大環境下,他所代表的工人階層的不屈精神

工廠倒閉了,陳桂林帶著下崗的幾個人臨時組建了喜喪樂隊,影片中所選的音樂,也符合著時代的色彩。

在一場大雨中,樂隊奮力地彈奏著《三套車》,有位男子的畫外音傳來「太沉重了,來點歡快的」,隨著歡快的《步步高》音樂,鏡頭平移到一個孝子齊跪的靈堂,原本沉重的畫面也瞬間充滿謬感和喜感,暗喻著下崗潮中,人們內心的矛盾和迷茫。

影片中還有一條副線是工廠的兩個大煙囪,在規劃中煙囪要被爆破,但在老職工的心中,煙囪不僅僅是一個建築物,還是他們曾經奮鬥過的青春記憶,大家戀戀不捨聯名請願要保留,並設計出可以改造的幾個方案,但最終煙囪還是被爆破了。

在漫天灰塵中,陳桂林所代表的工人階層為之努力過,也坦然接受了現實,我們無法改變時代,但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這種精神也體現在陳桂林與女兒的對話中,女兒面對木頭做的鋼琴模型,問道:「這能彈嗎?」

陳桂林:「能彈呀,你還記得我給你講過的貝多芬大爺的故事嗎?他耳背什麼也聽不見,但照樣彈出好曲子。」

說完,他坐到模型鋼琴前,用手指彈奏琴鍵,邊彈邊吟,全身心投入其中,他的樂觀態度也感染了女兒,跟他一起有模有樣地彈奏起來。

雖然人生經歷著困苦,但擁有夢想的人,眼裡就有光。

在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父親也擁有著同樣的不屈精神,雖然身處的環境不一樣,但面臨的困境是如此相同,一樣的經濟窘迫和不被理解,一樣與傳統思想做抗爭的態度。

父親肯定地表示女兒一定可以取得世界冠軍,要求女兒放開手腳勇於進攻,在父親的鼓勵下,吉塔終於扭轉敗局,擊敗了讓自己恐懼的對手。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提出「暗示的本質」,有效地解答了這個問題,他認為當父母對孩子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時,孩子會變得更加自尊和自信,從而在各方面取得異乎尋常的進步。反之,如果給孩子潑冷水,質疑孩子的能力,就會讓孩子喪失信心,並自我懷疑。

在影片中,陳桂林不僅僅對女兒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也給予工友們積極的心理暗示,他提出造一架鋼琴,激勵大家共同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在他帶領下,工友們又回到那個努力奮鬥的青春歲月,人生的激情被重新點燃。

當煙囪轟然倒塌的一剎那,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因為有夢想,這群手藝人精湛的技藝得以呈現,點燃的不僅僅是夢想,還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從電影到生活,影片傳遞給我們關於教育和人生的智慧:跳出思維局限,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放手

生活的可貴,在於它的不確定性,並不是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但只要你努力過後,必定會留下無悔的記憶。

當問題陷入困境時,跳出思維局限,往後退一步也許就是轉機。

在影片中,最終陳桂林決定放棄女兒的撫養權,他放棄的是對生活方式的堅持,不變的是對女兒的愛。讓他決定放棄撫養權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季哥對模型的態度,另一個是胖頭對欺負女兒之人的態度。

季哥被等待模型出爐的時候,兩位警察來帶他回警局協助調查,他沒有絲毫慌張,走到爐前看了下模型,放心地摘下手套,說:「我的工作完成了。」坦然地跟著警察走了。

季哥撫摸自己做的模型,像對待摯愛的孩子,對未來沒有絲毫的恐懼,而是發自內心的欣慰態度,深深感染著陳桂林。

而胖哥得知女兒被人欺負導致婚前懷孕時,帶著幾個人要去找那小子算帳,但真的找到那個小夥後,胖哥看了他良久,還是恨鐵不成鋼地喊了聲「滾」,放過了那小夥,也放下了自己的心結。

這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其實傳遞了同一個態度,就是人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在挫折來臨時,你採取的態度也將決定你今後的人生。

最終,陳桂林決定放手女兒的撫養權,但依然要完成製造鋼琴的夢想,這個時候的鋼琴,已經不僅僅是對女兒的愛,還是對友誼的敬重,對人生自我價值的實現。

學者切·格瓦拉說:「讓我們忠於理想,讓我們面對現實。」

當我們經歷人生的風雨後,才能體會雨後的寧靜,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同,或曲折,或平坦,但面對困難不服輸的韌勁和勇氣,是自我突破的關鍵。

心理學家佩普·考恩曾研究表明:父母不將自己行為與孩子捆綁,擁有獨立的夢想,孩子才會更幸福。

在影片的最後,陳桂林與哥幾個終於製造出一臺可以發出美妙音樂的鋼琴,當前妻帶著女兒來試琴時,他讓人用吊機將鋼琴從工廠的另一端空運過來,充滿儀式感的動作,也暗喻著這臺鋼琴的來之不易,以及對女兒深沉愛的表達。

女兒問他:「爸爸,你想聽什麼曲子?」

「越簡單越好!」

是啊,當經歷人生沉浮後,我們終於感悟到生命的真諦,大道至簡,簡單才是永恆,而這也正是影片想要傳遞給我們的人生智慧,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人生困境,只要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心懷夢想,對目標契而不舍的追求,就會迎來人生蛻變的一天。

相關焦點

  • 做人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俗稱有夢想完成夢想。我最愛自己的夢想
    文案我有夢想,有想法。把自己的知識和個人獨特價值變現,一心掙錢。多讀書使我不惑多掙錢使我不屈把自己的專業領域做好,做出創新和貢獻。為夢想而行的信仰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我不想後悔一輩子。夢想是我一輩子的修行。
  • 疫情之下:重新審視搜索數據的價值
    而從網際網路領域來看,抗疫之後,曾經的「搜索」價值重回視線。多樣化的信息獲取方式,極大豐富了用戶行為習慣。而疫情之下,用戶從被動的信息閱覽開始投入到主動的搜索中。而搜索背後呈現的民生真實訴求,也讓搜索和民意呈現出一種「共振」現象。疫情之下,搜索與民意的共振回看疫情初期,再一次上演了謠言是如何藉助大眾恐慌心理快速擴散的。
  • 審視造句和解釋_審視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審視(shěn shì),多用於動作。近義詞有:審察。仔細察看。[他到現場仔細審視了一番,沒有發現什麼破綻。]審視在教材中的例句:1、老師看了看這幅畫,到我的座位上坐下來,審視了一下講桌上的楊桃,然後回到講桌前,舉起我的那頁畫紙,問大家:(出自:統編版二年級下冊-課文2-13、畫楊桃)2、他重新審視著眼前這個人,冷冷地問:「你是幹什麼的?」(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1、軍神)審視參考例句:1、未經審視的生活是毫無價值的。
  • 《公爵夫人》:歌頌女人偉大的故事,是自我審視和認知的過程
    接下來,我就從德文郡公爵與喬治亞娜的婚姻故事主題,反駁《公爵夫人》並非歌頌女性偉大,而是「自我審視與認知」。一、歌頌女性偉大的故事:審視「傳宗接代」的本質不知讀者朋友是否注意到這個變化:80年代之前有許多人存有極度的封建思想,那些人非常之渴望生一個兒子,基本家家戶戶有3到8個子女。
  • 《安慰我的畫》:故事背後,訴說著一份尋覓自我的情感哲思
    誠然,我們在貶低希望的同時,也失去了一個值得憧憬的美好未來,同時也失去了那一份義無反顧的精神動力。與其這樣,我們不如認真地感受繪畫帶給我們的精神療愈,藉助於細緻親密的文字敘事,重新學會與世界和平相處,重新發現隱藏在狹小角落中的陌生自我。
  • 抗戰 中華兒女不屈的民族氣節
    抗戰,中國人民表現出了不屈的氣節。氣節,是指堅持正義,在敵人或壓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質。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矣」,揭示的是氣節的源泉。中國人的氣節,經過世代培育、弘揚、傳承,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品質,是數千年來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復強、衰而復興的靈魂和脊梁。  艱苦卓越的抗日戰爭,中華民族表現出了不屈的氣節,是中國人民取得最後勝利的法寶。
  • 庚子年多變,阿里的自我審視與重新上路
    當若干年後回顧這一年的時候,也許才能產生更正確而客觀的認知:所有的撞擊之後,才會自我審視,唯有變化能帶來痛感,而痛感,意味著新的成長。這一年,對整個網際網路行業來說,也許成為一個意向不明的隱喻,轉折已經開始了,時代的變化,每一次都是以一種微不足道的方式呈現。今年對阿里來說確實是個不順的年份。一帆風順的時候,滿眼都是鮮花,一旦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鼻息間全是塵土 。
  • 《神秘巨星》:票房7.47億,對夢想,母愛的詮釋讓人感動
    夢想如果電影從開頭到結尾,都只有這樣一個男性,則會讓觀眾感到失望和壓抑,為了平衡這樣的關係,引出夢想的主題,在電影中,還設置了兩位和法魯克完全不同的男性形象。第一位,是伊西亞的同班同學,他暗戀著伊西亞,默默守護著她,在她需要幫助的時候默默守護在她的身邊,也是因為他的幫助,讓女主角伊西亞的音樂夢更近了一步。
  • 用茅臺的邏輯,重新審視網易
    奇怪的是,市場似乎並未給予網易太多的關注和肯定:以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邏輯看網易,認為網易缺少概念、缺少故事。以一家遊戲公司的視角看網易,又覺得缺少爆款、缺少重磅IP。最後給出的結論是,網易是一家善變的企業,一家缺少風口意識的企業,一家沒有戰略的慢公司。在這樣的成見下,不少人習慣性忽略了一家商業公司最基本的能力:創造價值,即為用戶創造價值和為股東創造價值的能力。
  • 《象棋的故事》:茨威格給予「苦難世人」的精神救贖和自我救贖
    在敘述傳主的生平故事時,茨威格評價他們的地位與功過時,不管是刻畫其心理行為,還是描述其命運和得失,都奉承人道主義精神,肯定自由理念和人道情懷,批判思想封固和專制獨裁,而這一切都是茨威格關切人類、珍惜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崇尚和平的體現。
  • 《奪冠》背後的女排精神,不單單是輸贏!
    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女排精神」。 那麼「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呢? 但是在她身上有著一種精神,那就是不怕吃苦的精神。 然而在國家隊,每一個女排姑娘都具有這樣的精神,似乎郎平並不佔有任何優勢。 一度讓郎平失去了方向和自我。
  • 《卡特教練》:美國籃球勵志電影的背後是人文精神的詮釋
    在我來看,導演以拉近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尋求觀眾的理解和接納,讓偉人獨特的個人經歷產生與觀眾對話的能力,以細雨潤物的方式發揮其現代啟示性,在個人對自我的反思和審視中潛移默化地傳承出某種價值觀。《卡特教練》將多元化的敘事主題凝聚在一起,但是其中最明顯的敘事主題之一當屬黑人自我身份的追尋。影片中對美國黑人身份的追尋與認同,使得電影展現了運動背後更多的人文情懷和社會深度,也讓電影更加耐人尋味。影片中,同樣身為黑人的教練卡特總是向黑人隊員克魯斯問道: 「你心裡的恐懼是什麼?」
  • 日食剛結束,海王就逆行!每一次夢想幻滅,都藏著靈魂對你的愛
    我們可能會犯拖延症,懶散消沉,拖延症的深層背後是逃避的驅使,拒絕承認和滿足內在真實的需求,否認生活層面上的責任。逃避的根源性是恐懼,恐懼的是現實的真實與殘酷。因為內心脆弱,所以選擇逃——「走為上計」。當重新清醒,面對周遭現實的時候,問題再次引起情緒的不適。周而復始,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在海王星逆行的這幾個月,我們不妨騰出時間向內探索,感受我們的情緒,覺知這些情緒背後的誘因,探索一直害怕面對的是什麼。給些時間自己去正視,嘗試去接納它。
  • 度物:以「自由尺度」享受購物樂趣並重新審視生活意義的生活者
    12月22日,博報堂生活綜研(上海)與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首次採用線上直播形式聯合發布了生活者「動」察2020研究成果——「度(duo)物(wu)」:以「自由尺度」享受購物樂趣並重新審視生活意義的生活者,基於生活者生活方式、購物行為的變化趨勢,提出了「生活即購物」、「賣場媒介一體化」、「現實生活實用價值」營銷對策,助力品牌方在不斷變化的購物環境中,與「度物」生活者建立信賴關係
  • 《飛行家》:華麗的敘事篇章背後,是一顆孤獨的靈魂在自我拯救
    導演將鏡頭聚焦於巨富休斯的早期生活及其對飛行事業的熱愛,以夢想作為切入點,從事業和婚姻兩條線索展示敘事,從而描述他的奮鬥史和好萊塢眾多傳奇女星的羅曼史。對於這部電影而言,「追逐夢想」的主題顯而易見,包括其名字《飛行家》就將主人公翱翔天空的野心彰顯無遺。但是在夢想的主題以外,我還看到了美國王牌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執導功底。
  • 繪本閱讀教學價值的審視及矯正策略研究報告
    繪本閱讀教學價值的審視及矯正策略研究報告內容摘要:近幾年,繪本閱讀作為一種教學形式逐步走進了小學低段的語文課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一些繪本導讀活動已走入了誤區,背離了兒童閱讀發展的規律,這有悖於語文教學引入繪本閱讀的初衷。
  • 為什麼動畫電影裡大多是追尋父愛,母愛她不香麼?
    可以看出,由古至今都是對父愛和母愛一褒一貶。父愛就是有遠見有影響力,母愛就是瑣碎,就是頭髮長見識短。是否客觀不知道。但,本人不同意。於是弟弟和愛打鬧又愛琢磨魔法的哥哥一起去找尋能恢復父親上半身的魔法石,然後開啟了一段奇幻之旅,在這個過程中,兄弟倆的手足感情升溫,同時也找回了各自想要的父愛 。電影沒有什麼毛病,電影中兄弟倆的冒險之旅險象環生而又詼諧有趣,一如既往地親情加溫情升華,看得人熱淚盈眶。
  • 《孤獨的美食家》讓亞洲人重新審視「吃飯」
    《孤獨的美食家》讓亞洲人重新審視「吃飯」, 《舌尖上的中國》讓國人改變了生活方式日劇《孤獨的美食家》堪稱神劇一般的存在,只有松重豐大叔一個主演,追劇的觀眾卻象中毒一樣,從第一季追到第八季。因為《孤獨的美食家》,讓亞洲人開始重新審視「吃飯」,因為《舌尖上的中國》,打開了我們國人的眼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想著外面的世界有那麼多美食的誘惑,攢夠了錢,何不出去走走呢?
  • 延安精神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延安精神時代價值的最新論述,對於新時代重新認識並深入踐行延安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延安精神雖然形成於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但延安精神卻不局限於「延安時期精神」,更不是「延安地區精神」,而是已經完全超越特定時空,成為中華民族崛起的永恆精神動力。
  • 日媒:追尋鑑真足跡 中日大學生重新審視「一衣帶水」
    《日本經濟新聞》2月29日文章,原題:追尋鑑真足跡 重新審視「一衣帶水」克服5次航行失敗和雙目失明的鑑真和尚(688-763年)終於在8世紀成功東渡日本。為了向中日友好橋梁的鑑真和尚學習,中日兩國大學生在加強交流。鑑真故鄉江蘇省揚州市將與日本大學生合作開展「鑑真計劃」,從2016年3月起招募追尋鑑真足跡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