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再次觀看電影《剛的琴》時,依然被影片中所表現出的不屈精神所感染。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離異父親,為了爭奪女兒撫養權而下定決心要造一臺鋼琴的故事,故事以為女兒實現音樂夢想為主線,採用對比的表現手法,以時代變遷的大背景,烘託出下崗父親的無力與破碎感,但即使生活不如意,依然要堅韌而樂觀地活著,這一切都源自於對女兒的愛。
電影自2011年上映以來,深受觀眾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4,導演張猛採用無釐的喜劇表現手法,給我們揭示了看似荒誕的背後,隱藏著的細膩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也傳遞給我們關於教育和人生的智慧。
離異與貧窮,影片用對比的手法體現出陳桂林的樂觀態度,也塑造了飽滿的父親形象
生活的壓力無處不在,在電影的開篇,男主陳桂林就面臨妻子提出的離婚要求,以及自己下崗的窘境。
但影片沒有過多累贅的背景描述,而是採用對比的表現手法,讓我們直觀地感受生活的變化。
第一是夫妻對話下的場景對比陳桂林的妻子回來了,她喜歡上了賣假藥的暴發戶,在與陳桂林談判離婚的時候,兩人並肩站在一片空地上。
在陳桂林的身後是間破舊的廠房,房頂只剩下一個殘缺的架子,腳下雜草叢生,他身穿舊風衣抱著手風琴,站在一臺舊摩託車旁;而他的妻子背後是一排整齊的新建磚瓦房,腳邊是新修的馬路,她穿著時髦,手拎款式新穎的女式挎包。
畫面以他們兩人的中間為界,形成兩個世界的鮮明對比,暗喻了一個時代的更迭,以及兩種不同思想下選擇的不同人生道路。
不同的思想也影響著他們對孩子的態度,陳桂林用陪伴與鼓勵引導女兒愛上音樂,而妻子用禮物來獲得女兒的認可。
第二是激情與落寞的精神狀態對比為了奪回女兒撫養權,陳桂林許諾給女兒一臺鋼琴。
第一次他用木板畫上黑白琴鍵,在書桌上擺放出鋼琴的造型,可再精美的模型也不能發出聲音,女兒氣得回了房間;
第二次他去學校偷一臺鋼琴,在被人發現後,索性坐在漫天飛雪中彈奏一曲,在唯美的畫面下透露出他對生活的激情,雖然生活很落寞,但只要有夢就有光。
第三是破敗環境與人物的對比隨著劇情的展開,陳桂林決定給女兒造一架鋼琴。
他所擁有的人脈是幾個同樣下崗的老哥們,能使用的資源是倒閉工廠的舊木與廢鋼,看似荒誕的決定,卻贏得了大家的熱情支持。
在造鋼琴的過程中,影片穿插了異國情調的歌舞,人物光鮮的著裝和破敗的工廠環境形成色彩鮮明的對比,也暗喻著主人翁對命運不屈的精神。
影片巧妙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以小見大展現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在生活的挫折面前,一位父親對女兒的愛也躍然紙上,形象生動立體起來。
陳桂林面臨的困境,與時代的變遷有關,也體現出大環境下,他所代表的工人階層的不屈精神
工廠倒閉了,陳桂林帶著下崗的幾個人臨時組建了喜喪樂隊,影片中所選的音樂,也符合著時代的色彩。
在一場大雨中,樂隊奮力地彈奏著《三套車》,有位男子的畫外音傳來「太沉重了,來點歡快的」,隨著歡快的《步步高》音樂,鏡頭平移到一個孝子齊跪的靈堂,原本沉重的畫面也瞬間充滿謬感和喜感,暗喻著下崗潮中,人們內心的矛盾和迷茫。
影片中還有一條副線是工廠的兩個大煙囪,在規劃中煙囪要被爆破,但在老職工的心中,煙囪不僅僅是一個建築物,還是他們曾經奮鬥過的青春記憶,大家戀戀不捨聯名請願要保留,並設計出可以改造的幾個方案,但最終煙囪還是被爆破了。
在漫天灰塵中,陳桂林所代表的工人階層為之努力過,也坦然接受了現實,我們無法改變時代,但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這種精神也體現在陳桂林與女兒的對話中,女兒面對木頭做的鋼琴模型,問道:「這能彈嗎?」
陳桂林:「能彈呀,你還記得我給你講過的貝多芬大爺的故事嗎?他耳背什麼也聽不見,但照樣彈出好曲子。」
說完,他坐到模型鋼琴前,用手指彈奏琴鍵,邊彈邊吟,全身心投入其中,他的樂觀態度也感染了女兒,跟他一起有模有樣地彈奏起來。
雖然人生經歷著困苦,但擁有夢想的人,眼裡就有光。
在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父親也擁有著同樣的不屈精神,雖然身處的環境不一樣,但面臨的困境是如此相同,一樣的經濟窘迫和不被理解,一樣與傳統思想做抗爭的態度。
父親肯定地表示女兒一定可以取得世界冠軍,要求女兒放開手腳勇於進攻,在父親的鼓勵下,吉塔終於扭轉敗局,擊敗了讓自己恐懼的對手。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提出「暗示的本質」,有效地解答了這個問題,他認為當父母對孩子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時,孩子會變得更加自尊和自信,從而在各方面取得異乎尋常的進步。反之,如果給孩子潑冷水,質疑孩子的能力,就會讓孩子喪失信心,並自我懷疑。
在影片中,陳桂林不僅僅對女兒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也給予工友們積極的心理暗示,他提出造一架鋼琴,激勵大家共同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在他帶領下,工友們又回到那個努力奮鬥的青春歲月,人生的激情被重新點燃。
當煙囪轟然倒塌的一剎那,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因為有夢想,這群手藝人精湛的技藝得以呈現,點燃的不僅僅是夢想,還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從電影到生活,影片傳遞給我們關於教育和人生的智慧:跳出思維局限,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放手
生活的可貴,在於它的不確定性,並不是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但只要你努力過後,必定會留下無悔的記憶。
當問題陷入困境時,跳出思維局限,往後退一步也許就是轉機。
在影片中,最終陳桂林決定放棄女兒的撫養權,他放棄的是對生活方式的堅持,不變的是對女兒的愛。讓他決定放棄撫養權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季哥對模型的態度,另一個是胖頭對欺負女兒之人的態度。
季哥被等待模型出爐的時候,兩位警察來帶他回警局協助調查,他沒有絲毫慌張,走到爐前看了下模型,放心地摘下手套,說:「我的工作完成了。」坦然地跟著警察走了。
季哥撫摸自己做的模型,像對待摯愛的孩子,對未來沒有絲毫的恐懼,而是發自內心的欣慰態度,深深感染著陳桂林。
而胖哥得知女兒被人欺負導致婚前懷孕時,帶著幾個人要去找那小子算帳,但真的找到那個小夥後,胖哥看了他良久,還是恨鐵不成鋼地喊了聲「滾」,放過了那小夥,也放下了自己的心結。
這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其實傳遞了同一個態度,就是人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在挫折來臨時,你採取的態度也將決定你今後的人生。
最終,陳桂林決定放手女兒的撫養權,但依然要完成製造鋼琴的夢想,這個時候的鋼琴,已經不僅僅是對女兒的愛,還是對友誼的敬重,對人生自我價值的實現。
學者切·格瓦拉說:「讓我們忠於理想,讓我們面對現實。」
當我們經歷人生的風雨後,才能體會雨後的寧靜,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同,或曲折,或平坦,但面對困難不服輸的韌勁和勇氣,是自我突破的關鍵。
心理學家佩普·考恩曾研究表明:父母不將自己行為與孩子捆綁,擁有獨立的夢想,孩子才會更幸福。
在影片的最後,陳桂林與哥幾個終於製造出一臺可以發出美妙音樂的鋼琴,當前妻帶著女兒來試琴時,他讓人用吊機將鋼琴從工廠的另一端空運過來,充滿儀式感的動作,也暗喻著這臺鋼琴的來之不易,以及對女兒深沉愛的表達。
女兒問他:「爸爸,你想聽什麼曲子?」
「越簡單越好!」
是啊,當經歷人生沉浮後,我們終於感悟到生命的真諦,大道至簡,簡單才是永恆,而這也正是影片想要傳遞給我們的人生智慧,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人生困境,只要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心懷夢想,對目標契而不舍的追求,就會迎來人生蛻變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