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國人民表現出了不屈的氣節。氣節,是指堅持正義,在敵人或壓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質。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矣」,揭示的是氣節的源泉。中國人的氣節,經過世代培育、弘揚、傳承,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品質,是數千年來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復強、衰而復興的靈魂和脊梁。
艱苦卓越的抗日戰爭,中華民族表現出了不屈的氣節,是中國人民取得最後勝利的法寶。今天,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就是要弘揚抗戰精神,鑄就民族的脊梁,塑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魂靈,以此來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把中國建設的更加強大、美麗。
習近平同志高度評價抗戰精神,認為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民族氣節是一個民族堅持的信仰追求、文明準則、價值尺度,對於一個人來說,最寶貴的莫過於氣節了。從古到今,中華民族湧現了無數英雄豪傑,他們的用生命和鮮血,表現出了大無畏的英雄氣節,嶽飛、魯迅、文天祥、朱自清,他們的精神一直影響著人們,建設強大美麗的中國,不能沒有民族氣節。
無數平民百姓,深知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渴不飲盜泉水,餓不吃嗟來食。華夏民族能傲立於世,靠的就是民族氣節;中國人能頂天立地,靠的就是做人氣節。習近平在《擺脫貧困》之《從政雜談》提到,「高尚的氣節是每一個領導者所應有的品質。沒有氣節,就沒有了脊梁骨。」再一次指明了氣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作用。
9月3日的閱兵主題是「紀念抗戰偉大勝利,弘揚抗戰偉大精神,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抗戰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體現,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弘揚抗戰精神,它將激勵著我們向新的目標邁進,用中華民族堅硬的脊梁,扛起永不倒的長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建設美麗的中國,讓人民過上富裕而幸福的生活。
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以弱對強,面對數倍於我的強大敵人,中華兒女不畏強暴、奮起抗爭、眾志成城。表現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永不服輸的不屈意志。正因為有了不屈意志,才取得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趕走了列強,建立了新中國。
這種意志,也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不能缺少的品質,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了,仍然有許多艱難險阻,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只有發揚抗戰精神,才能克服重重困難,知難而上,排除幹擾,向著既定的目標奮勇前進。抗戰精神雖然形成於革命戰爭年代,但它跨越時空,超越時間的限制,至今仍有現實意義,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堅定信念、不屈意志、高尚氣節、勇於獻身等高貴品質,永遠是建設美麗中國不朽的精神支柱。(江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