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東方名家名劇月」將在今年3月20日如期歸來。
受疫情影響而延辦的「第十二屆東方名家名劇月」將在今年3月20日如期歸來。1月12日,東方名家名劇月正式宣布回歸,並公布了演出內容。從3月20日至5月2日,14臺大戲19場演出將先後上演。本屆活動由浦東新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澎湃新聞、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從京劇《智取威虎山》、《杜鵑山》到滬劇《江姐》、《壹號機密》再到民族歌劇《洪湖赤衛隊》;從新創黃梅戲《雷雨》到現代崑劇《梅蘭芳·當年梅郎》;乃至充滿上海本土風情的評彈《高博文說繁花》和滑稽戲《上海的聲音》……今年的名家名劇月恰逢建黨100周年,多部深入人心的紅色經典將在展演中亮相,而不少本應在去年上演的原創戲曲新作也將通過這一平臺初登上海舞臺。
今年的名家名劇月不僅匯集了「積攢」兩年的好戲,更是眾星雲集,不同劇種幾乎都以名家領銜的陣容來到東方藝術中心的舞臺。史依弘、傅希如、高博文、蔡浙飛、洪豆豆、蔣建國、茅善玉、梅秀文、魏春芳、施夏明、王洪玲、王汝剛、袁媛、鄭國鳳、章益清等各劇種名家都會以擔綱主演大戲登場。
《智取威虎山》海報。
傅希如《智取威虎山》開幕,史依弘《杜鵑山》閉幕今年名家名劇月的開閉幕大戲都是上海京劇院的紅色經典。3月20日-21日,傅希如領銜主演的《智取威虎山》將拉開名家名劇月大戲,而4月24日-25日,梅派青衣史依弘主演的《杜鵑山》則作為閉幕大戲上演。
兩部大戲都是京劇樣板戲的經典,更是承載了幾代入的集體記憶。無論是「甘灑熱血寫春秋」的豪情,還是「亂雲飛」的優美,都是久演不衰的經典唱段。
作為上海京劇院的看家戲之一,《智取威虎山》可以說常演常新,傅希如表示自己已經演了100多場楊子榮,但每一次觀眾都無比歡迎,只要一聽到音樂響起就會淚流滿面。而現代京劇《杜鵑山》演出次數並不算多,史依弘的這一版本更是距離上一次在東藝登臺已過整整十年之久。史依弘在重塑創造柯湘這一人物上頗下功夫。她表示,不會一味追求人物的「高、大、全」,而要賦予人物更多的時代感,讓角色更「人性化」。
現代京劇《杜鵑山》海報。
另一臺值得期待的紅色經典是湖北省歌劇舞劇院的民族歌劇《洪湖赤衛隊》。該劇創演60餘年,演出3000餘場,至今輝煌仍在繼續。東方名家名劇月時隔十年,再次引入這一民族歌劇中的瑰寶。5月1-2日,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將再次唱響,致敬一代人的紅色青春。
民族歌劇《洪湖赤衛隊》海報。
滬劇、滑稽戲、評彈依次登臺,展現上海紅色文化、江南文化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上海成為了百年黨史的起點,中華民族從此開始了新的徵程。也因此,「第十二屆東方名家名劇月」特別聚焦上海,選擇了由上海滬劇院打造的紅色題材《江姐》、《壹號機密》,慶祝黨的百年華誕。
《江姐》海報。
而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新創作的滑稽戲《上海的聲音》是一部現實題材作品,也將以上海的劇種、上海的聲音表達對黨和祖國的祝福。
《上海的聲音》海報。
其中,3月23日登臺的滬劇《江姐》是全國首演,由上海滬劇院優秀青年演員洪豆豆、朱麟飛、丁葉波、徐祥挑梁主演。此版《江姐》可謂「老樹開新花」,其劇本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歌舞劇一團演出本移植而來,並特邀國家一級導演周小倩前來執導,用全新的舞臺面貌和青春氣息重現紅色經典。
另一部記錄中國共產黨人早期革命歷史鬥爭故事的大型滬劇《壹號機密》將在3月31日上演。由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監製並主演,朱儉、茅善玉、王麗君、王子涵、丁葉波、金世傑等一同主演。
大型滬劇《壹號機密》海報。
滑稽戲《上海的聲音》將在4月5-7日登臺,該劇由滑稽表演藝術家王汝剛監製,國家一級編劇俞志清、劇作家徐頻莉、國家一級導演吳曉江共同創作。講述黃浦江邊的老城廂一座座不起眼的老房子裡幾戶普通的人家的故事,他們與國同呼吸、共命運的讓人生變遷,折射出國家的日益富強,繁榮昌盛。
另一臺充滿上海本土特色的演出是新版《高博文說繁花》,這是上海評彈團團長、評彈表演藝術家高博文這一新版本的首次公演,《高博文說繁花》改編自金宇澄的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繁花》。演出按照評彈的敘事傳統,每一回書目對應小說的一個章節,既相互關聯又具有獨立性。
《高博文說繁花》海報。
高博文介紹,《繁花》是以上海為背景,講上海的人、上海的事。而評彈這門傳統藝術在當下新時代中需要發展創新。「這次我們將在東藝做一個大膽的嘗試,讓六位演員在臺上遊走、行動,時而是說書人、時而是書中人物,又能在觀眾與評判者的角色之間跳進跳出,希望帶給觀眾看3D、4D電影的感覺。」
大型經典越劇《紅樓夢》海報。
長三角文化聯動,江浙滬三地名家名團齊登場「東方名家名劇月」的前身為2008年創辦的「迎世博·長三角名家名劇月」,上海世博會後更名為「東方名家名劇月」繼續舉辦,是國內唯一以民族戲曲為核心的成規模定期舉辦的民族藝術展演盛事。今年,「長三角文化聯動」的特點將再次體現在展演中,杭州越劇團、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安徽省黃梅戲劇院、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都將以各自的代表劇目和新創作品來到上海,獻演於名家名劇月。
4月9日-10日,杭州越劇團將呈現大型經典越劇《紅樓夢》與《玉蜻蜓》兩部作品,鄭國鳳、李敏、謝群英、吳玲珠、石惠蘭、梅秀文、陳雪萍、徐銘等多位上海觀眾喜愛的演員將悉數登臺。
《玉蜻蜓》海報。
4月17-18日,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將帶來看家戲《五女拜壽》與新版《梁祝》。由蔡浙飛、章益清、魏春芳、周豔、朱丹萍、徐國芳、陳海峰等小百花新一代臺柱子聯袂上演。
《五女拜壽》劇照。
《梁祝》劇照。
本屆展演有兩臺的原創新作很受關注。4月2-3日,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帶來由袁媛、趙章偉領銜主演的黃梅戲最經典的《天仙配》之外,還有一臺在曹禺的原著基礎上大膽創新的黃梅戲《雷雨》。
《天仙配》海報。
該劇是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劇目之一,集中了黃梅戲劇壇四位「梅花獎」得主:蔣建國、吳亞玲、何雲、黃新德,四大名角飆戲,如何演繹出《雷雨》的新精神,讓很多觀眾感到期待。
《雷雨》海報。
4月21日,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將帶來他們的原創現代崑劇《梅蘭芳·當年梅郎》,由著名崑劇小生、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副院長施夏明領銜主演。
與常見的以梅蘭芳先生為題材創作的藝術作品不同,這一次的《梅蘭芳·當年梅郎》沒有將關注點放在梅先生成名之後的輝煌和蓄鬚抗日的壯舉上,而是選取了梅蘭芳青年時初次闖蕩上海灘的拼搏經歷創作而成。該劇以戲中戲和虛實結合的形式,展現一代京劇大師的藝術成就與人格魅力。
《梅蘭芳·當年梅郎》海報。
施夏明說,「上一次來到東藝是2014年,一晃6年過去了。非常高興又能夠來到東方名家名劇月,帶來《梅蘭芳·當年梅郎》。這樣一個題材對於全國這麼多劇種來說,都不算難,但是對於崑曲來說尤其難。崑曲在觀眾的普遍認知裡,是不能演現代戲的,否則就是對於傳統的不尊重。我們的《梅蘭芳·當年梅郎》是抱著一種很大的風險在進行創作。」
他同時表示:「我每次來到上海演出都是忐忑的,上海這個『碼頭』不好跑。但我正因為梅蘭芳先生在劇中的一句詞的感召:難上的戲,我上。難唱的戲,我唱。所以在上海、在東藝的演出,我一定要呈現給觀眾我所理解的梅蘭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