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畫設色「五忌」――陳之佛

2020-12-19 騰訊網

陳之佛(1896.9.23--1962.1.15), 浙江餘姚人。現代美術教育家、工藝美術家、畫家。陳之佛工筆花鳥畫創作繼承我國繪畫的優良傳統,廣泛汲取自唐至宋元以來的諸名家之長,並注重寫生,吸收圖案的裝飾性,使其工筆花鳥畫以工筆的形式,直通寫意的境界;其獨創積水法,融寫意手法於工筆之中,形成清新俊逸、雍容典雅的風格,無論境界和技法,都將工筆花鳥創作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高度。

設色,是花鳥畫的重要環節,花鳥畫必借色而益彰。色彩運用是極微妙的,但是 " 隨類敷彩 " 絕不是依樣葫蘆,要妙起自然才能進於 " 神似 " 的境地。同是青、紅、黃、綠,運用得當是否,相差就很懸殊。

雖說:「 設色妙者無定法,合色妙者無定方。」 花鳥畫必借色而益彰,不僅著色技巧需要精煉,而配色方法更應理解。

過去中國畫家曾說:「 設色忌枯、忌火、忌俗、忌主輔不分,交錯凌亂;忌深淺模糊、平淡無味。」 又說要 「 豔而不失之俗,淡而不失之枯 」,「 用重色要不至惡俗,用輕色要不至淺薄 」,「 淡逸而不入於輕浮,沉厚而不流於鬱滯 」。

什麼叫做「 枯」?

枯是色彩乾枯失神、黯淡而無生氣,主要是由於用淡色而不顯彩色,自然神氣全無。所以說要「 淡而不失之枯」。淡而仍見有彩,就產生柔和的美感。

什麼叫做「火」?

火是色彩對比過於強烈,產生強烈的刺激性,令人起不愉快的感覺。

什麼叫做「主輔不分、交錯凌亂」?

這是色彩的主次關係問題。一幅畫上必須有它的中心色,以一色為主,使其他一切色彩傾向於主色而取得協調時,才生美感,如果主次不分,任意著色,必然造成畫面上色彩的混亂現象。

麼叫做「深淺模糊,平淡無味」?

畫面上色調過於統一,缺乏變化,尤其取用同濃度的配色而起同化作用時,必然感覺平淡乏味,有色等於無色了。

什麼叫做「俗」?

俗的原因,大半也是對比處理不當所致,不研究色彩本身的純度,任意配合,往往產生惡俗的色調。要「 豔而不失之俗」,就必須減低色彩飽和度,特別是用重色時尤應注意。

總之,構圖和設色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花鳥畫由於自身的需要,特別重視構圖和設色的更加豐富和多樣,這就要求畫家對構圖的處理、色彩的運用,深入研究形式美的原理和法則;同時古代畫家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取得了可貴的經驗,著為畫論,對構圖和設色兩方面的片斷記述,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轉自國畫藝術)

推薦一個超實用的公眾號,給喜歡養花的你:

相關焦點

  • 花鳥畫怎麼畫,怎麼賞?陳之佛的構圖、設色有秘訣
    陳之佛 櫻花雙鳥圖 設色紙本 縱75cm 橫32cm 1958年 今天,我們藉此機會,通過陳之佛先生的文字與作品
  • 陳之佛的荷花,秀美清新!
    的確,陳之佛的畫,色澤極淡美,姿態極雍榮,總讓人想起過去的皇帝趙佶的手筆來。他的荷蓮尤其開得大氣,在湖中朵朵挺立,似在嫣然一笑,再笑。卻又還有一個奇特處,向來不忌是枯荷還是敗葉,小蟲眼兒都畫上,卻仍然一身華貴氣。這是他沉靜的文人學養,和他優美的人生態度,都融於其中之故。
  • 明代花鳥畫巨匠陳白陽
    下面以花鳥畫與山水畫分論之。  一、花鳥畫  陳道復在花鳥畫領域成就甚高,早期明顯受到文徵明的影響,多為精謹秀雅的設色一路;四十歲左右畫風發生重大異變,轉向沈周、南宋法常的粗簡率意風格;至晚年臻於成熟,發展出筆墨豪放縱逸、意態簡括生動的自家風貌,被學界認為直接開啟了大寫意花鳥畫的新局面。
  • 鑑賞丨從《女史箴圖》中的長尾鳥說起,關於中國花鳥畫的發展
    而從這些生動活潑的圖像完全發育成一幅單一的花鳥捲軸畫之後,從唐代「偶然心有所得」、兩宋花鳥畫的「氣韻生動」,到元朝的「兼工帶寫」、明代的水墨花鳥,再到清代的「沒骨」寫生、破墨花卉中又可見出,不同時期的花鳥畫家在繼承前代的優秀傳統之外,不僅在理論上對花鳥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用筆、設色、構圖等方面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
  • 中國近現代花鳥畫的衍變|南潘北李:寫意花鳥畫的推陳出新
    那也是傳統花鳥畫遭到質疑的時代,大批有識之士為救亡圖存,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傳統花鳥畫的生存受到威脅。隨著康有為、陳獨秀中國畫衰頹論和美術革命論的提出,加之花鳥畫壇充斥著形式化、程式化的畫作與畫論,傳統花鳥畫被諸多文化人士視為封建遺物而遭到冷落,幾乎陷入被廢棄的境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傳統花鳥畫又被定性為不能為工農兵服務的舊藝術,因而遭到輕慢,甚至許多高校的花鳥畫教學也被迫取消。
  • 國畫家|劉發起花鳥畫
    國畫家|劉發起花鳥畫要卓然成家,須「天賦、毅力、才學、品格、名師」五者具,發起具備這些且是七零後,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他將會走的更遠。——韓國棟中國畫有三層境界。第一層是技法的境界,比如筆墨、造型等等,很多畫家一生也沒解決好。
  • 江文湛花鳥畫丨自出心裁,令世矚目
    現為西安中國畫院副院長,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有突出貢獻的專家;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陝西文史館館員、中國花鳥畫雜誌編委等。20世紀80年代初,江文湛先生的花鳥畫已在全國頗具影響,並逐步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面貌和繪畫語言,在花鳥畫壇獨樹一幟,其江氏畫風深深影響了很多中青年畫家。他是被業內人士認可的一位真正做學問的、才情性的畫家。
  • 吳昌碩花鳥畫的四大藝術特色
    如牡丹是富貴的象徵,市民階層喜歡設色牡丹這類題材,但畫牡丹易入俗流,因此他畫牡丹常以水仙或頑石相伴,使兩者和諧相生,雅俗相映。吳昌碩寫意花鳥畫的藝術特色石氣息十足清代晚期,隨著金石學的盛行,許多精通金石碑版、書法篆刻的畫家將深厚精湛的金石學修養與功力注入到繪畫創作之中,其繪畫顯示出氣勢雄壯的金石韻味。
  • 陳建宏|聰慧的「匠心」——讀玉鑫工筆花鳥畫
    雖然有許多戀古癖者仍然會魂牽夢繞於已經變樣走形的「唐宋之風」,但理智的客觀者必須下一個「不薄古人愛今人」的判斷,即承認當前中國工筆畫壇萬馬齊奔的「鼎沸」場面,當中以工筆人物與花鳥畫尤為突出。正如陳寅恪先生在《陳垣敦煌劫餘錄序》文中所云:「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具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生化時代學術之新潮流。」
  • 曹偉「又見大唐」談刁光胤 滕昌祐花鳥畫
    曹偉在花鳥畫創作上的崛起,始於20世紀90年代,他的花鳥畫作品構圖飽滿,色彩濃豔,常用紫色、綠色、桔色、藍色等明快的色調描繪自然美景,讓人看到他自身的能力和面目。曹偉花鳥畫創作,延續了他的老師亓官良先生中國畫的寫生創作傳統,重視寫生對象的自然之美,在寫生過程中雖也有移山造景,剪裁組合,但離自然物象相去不遠,並不破壞當時對自然的感受,以虛寫實。這一切都投射出了畫家安祥寧靜心態,誠懇樸素的為人。
  • 情韻——了解情韻在花鳥畫鑑定中的重要意義
    他們脫離生活,按圖索驥,遂使花鳥畫的發展徘徊不前。北宋中葉,崔白起而變格,吳元瑜跟隨其後,他們注重寫生,追求情趣與神韻的創造;加之徽宗趙佶提倡創作花鳥需要注意細節的真實和詩意的追求,在造型上要求準確真實,色彩上追求富麗華貴,故所作花鳥既重形似也重神似,遂使花鳥創作生面別開。至南宋時,李迪、李安中、林椿等,所繪花鳥用筆更為精細,設色更為典雅,形態逼真而富有生氣。
  • 「津門網」錢維城畫的花卉品類豐富,有牡丹等設色明豔畫風細膩
    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一組花鳥畫作品,他的花鳥畫的作品畫的非常細膩,無論是從整個畫風還是題跋落款,都洋溢著一股濃鬱的皇家風範,這些作品出自於錢維城先生之手,他是江蘇常州人,據史料記載他供奉於內廷之中,是詞臣畫家。
  • 清逸爽朗 怡心悅目|董偉榮的花鳥畫
    清逸爽朗,怡心悅目 ——董偉榮的花鳥畫 文/劉美彤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花鳥形象為題材的創作見之著錄者為數眾多,到唐代花鳥畫發展為獨立畫科並日趨成熟,後來經歷五代宋元的發展高峰再到明清的延續,達到了花鳥畫繪畫技巧的成熟和相關題材藝術創作的繁榮景象。 花鳥畫離不開自然,是藝術家眼中觀照的自然,是繪畫的本質。它不是純粹的客觀表現,它是「自然的人化」,這是自然景物成為人們審美對象的根源和前提。
  • 走近巨匠| 吳昌碩花鳥畫的四大藝術特色
    如牡丹是富貴的象徵,市民階層喜歡設色牡丹這類題材,但畫牡丹易入俗流,因此他畫牡丹常以水仙或頑石相伴,使兩者和諧相生,雅俗相映。1927年11月29日吳昌碩先生逝世,今年是吳昌碩逝世93周年。
  • 這花鳥畫,真清爽,極富天趣!
    長於寫意花鳥,於水墨、設色,皆運用自如,恰到好處。其中尤以蘆雁、竹、紫藤、八哥、梅花等最為精絕。 既明先生的作品極富天趣,筆到意生畫與神契。
  • 劉繼瑛花鳥畫精品展將亮相北京畫院美術館(圖)
    粉荷  1988年新春將至,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共同主辦的「花沁幽馥——劉繼瑛花鳥畫精品展」將於2011年1月13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隆重開幕她師從名家,一手沒骨半工半寫的花鳥畫膾炙人口。此次展覽匯集了劉繼瑛各個時期的花鳥畫藝術精品60餘幅,力圖全面呈現畫家在藝術創作中的整體風貌。展出作品將會以輕鬆明快的筆調和生機盎然的天趣為觀眾提供一場親近藝術和自然的心靈之旅。
  • 史上最強花鳥畫陣容!南京博物院「百花呈瑞」歷代花鳥迎春特展等你來
    荔枝新聞訊 古時候,臨近歲末便是花鳥畫的產出盛宴,有迎春之意。
  • 三朝宮廷畫師李迪畫動物惟妙惟肖,代表南宋院體花鳥畫最高水平
    後世公認李迪的花鳥畫代表著南宋院體花鳥畫的最高水平,代表性作品有《風雨歸牧圖》、《雪樹寒禽圖》、《楓鷹雉雞圖》、《雛雞侍飼圖》、《獵犬圖》等。《雛雞待飼圖》(絹本設色,縱 23.8 釐米,橫 24.7 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小幅,僅僅畫了兩隻毛茸茸的雛雞十分可愛,向畫外鳴叫,好像在等著母雞餵食,有獨特的形象構思。款「慶元丁巳歲,李迪畫」,是李迪的作品中最晚的存世之作。李迪《楓鷹雉雞圖》圖繪坡石竹叢中,一棵古楓拔地而起,古樹的枯枝上一隻大大的蒼鷹正向下凝視著一隻慌忙逃竄的雉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