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陌生人社交,一直是C端熱門的創業賽道。但真正能成功的產品寥寥無幾,大多逃不過「夭折」的命運。陌生人社交到底有什麼魔力,讓這麼多創業者前僕後繼,又在此「入坑」?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用生死時速來形容陌生人社交賽道,毫不誇張,這麼說不僅因為這個賽道的劇情跌宕起伏,也因為其挑戰性與殘酷性突出特點。很多人知道,社交賽道,一直都是創業熱點所在,即使是當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也在不斷嘗試與踐新。
但真正能跑通,且最終成功的佔有一席之地持續發展的,寥寥無幾,大多數逃不過「短命鬼」的宿命,折戟沉沙……
其實,關於陌生人社交產品的分類和統計文章很多,因此,本文不做具體展開。
以上產品,無論是哪種形式或技術特點,都與陌生人社交緊密相關,或主打或並行,然而到今天,有多少產品你還記得?更為殘酷的是,至少在95%以上的產品,只有兩個結果,要麼已經死亡,要么正在走向死亡的路上,儘管如此,無數帶著執著夢想的創業者依然趨之若鶩,前僕後繼,死而後已。沒辦法,這就是社交賽道的魅力。
問題出在了哪裡?那些「先驅」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如何避免深「坑」?破局點在哪?
未來有怎樣的趨勢?
立足於這些根本性問題,我將通過四個部分、一條時間線。來對陌生人社交賽道進行梳理與深挖,所提煉的一些值得警示與關注的要點與大家進行分享,或者說為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視角或方向參考。分享內容作為個人比較喜歡的賽道,不免有疏漏之處,歡迎大家溝通交流。
我們知道,在網際網路行業,尤其是創業者,認知決定了方向,或者說你的底層邏輯是否建立在理性、客觀的基礎上,因此,避免一些稍加分析就能得出結論的誤區,顯得尤為重要,甚至事關企業生死。
實際上,這完全是極度缺乏認知的個人臆想,微信與陌生人社交本質上根本不是一個東西。微信是以溝通「工具」為核心驅動的生活基礎配套,幾乎成為生活的必須,而陌生人社交則是多樣化情感需求的片段滿足,要不然怎麼會有這樣一種說法:陌生人社交只是達成了男女之間的連結,然後沉澱在微信裡,為微信流量做了嫁衣。如果能將微信看成是為你需要的流量賦能,或許這才是更恰當的考量基點。
聽上去頗為有道理,不過這是個概念混淆,客觀物理條件的確難以完備,也不必要,不然永遠無法開始。而主觀思想準備越充分越好,尤其是你的思考深度與廣度,比如:對政策導向的理解,對競爭環境的認知,對切入時機的把控與趨勢性預判等等。
拿競爭環境來說,在產品紛紛跨界的時代,競爭已不僅僅在賽道內,還有來自賽道外的用戶及時間的爭奪。而創業高手,大多將80%以上的時間用來思考,剩下的去執行就好。
的確,即使簡單的功能,也多少會有些用戶嘗嘗鮮,但邏輯簡單嗎?當然不。啟動以後怎麼辦?何以保證用戶持續增長?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或慘澹或熱捧?你為巨大的營銷成本預算做好準備了嗎?當你評估門檻低、機會大的同時,是否也低估了同質化、高死亡率的現實?即便產品順利的上線,大部分創業者大概率會面對三種狀況,卻無能為力。
真的是這樣嗎?個人認為不完全是。
因為當你愈加垂直化的鍛造「荷爾蒙」驅動功能的時候,也自然屏蔽了不同社交需求的可能寬度。這時候,不妨換個思路,把「荷爾蒙」去掉,換成是「社交關係驅動是第一需求」,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讓你放棄「荷爾蒙」的真實作用,而在於,社交關係的可拓展性與可持續性。也就是說在底層邏輯的構建中,社交關係自然具備了陌生人社交場景,而一旦確立了以陌生人社交為核心,自然隔絕了其他場景的拓展,有關增長與規模的天花板即刻見頂。
當你這樣認為的時候,你已經輸了,因為很多社交創業者們曾經也是這麼想的。關鍵不是你認為的有什麼不一樣,而是用戶認為你有多麼不同,在這一點上,你具備現象級潛質嗎?比如更加高效、比如玩法創新、比如技術領先、比如不得不用你產品的某個理由……事實是,你以為的獨特解決方案,尤其在這個賽道,不止是你,幾乎每個網際網路人都能說出一套自認為「獨特」的解決之道,冷靜想想,你所做的,真的是用戶需要的嗎?有多需要?
其實不止陌生人社交賽道,任何行業,事前的思考,都是一項必要的功課和理性工程,因為關乎方向,而方向錯了,再努力都是徒勞。
那麼,在陌生人社交賽道上,到底有什麼值得重點關注的規律性特徵和注意事項呢?當我們將陌生人社交賽道的時間線一一展開,那些隱藏其中的「秘密」,便會浮出水面。
陌生人社交時間線:
第一階段:1999年—2010年
此階段尚處於PC網際網路的黃金時期,隨著QQ正式在PC端上線為標誌,拉開了異性陌生人社交的序幕。
在此階段,全新社交途徑的出現,讓充滿了新奇感與期待的國人需求快速爆發,相信伴隨QQ成長的一代人,尤其是70後及80後的群體中,有相當數量的家庭伴侶都相識於QQ。
這個時期,從西祠胡同、天涯論壇,到後期的新浪微博、知乎,紛紛攻城略地,皆佔據了一席之地,由於早期網際網路滲透率不足等等的環境因素。因此,但凡能夠發現一個新的需求類別,又是行業從業者,都有可能拿到船票,開闢一片新天地。QQ便是典型例子,缺乏競爭,一枝獨秀,一路絕塵。
重大節點:
1999年2月QQPC端上線
階段特點:
QQ的三種需求變化:
第二階段:2011年—2014年
經過11年的發展,當移動網際網路的大幕拉開,整個網際網路的市場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各門戶網站紛紛開通了自己的微博,視頻網站優酷、愛奇藝登陸移動版,期間主打音頻的蜻蜓MF、荔枝、喜馬拉雅移動端上線,2012年3月今日頭條1.0版本推出,移動端視頻直播如快手、鬥魚、YY也鋒芒初露,越來越多的以移動終端為載體,輕量化不同賽道的產品陸續入局手機應用市場。
之所以將2011年成為移動陌生人社交元年,因為,在這一年不僅誕生了移動網際網路通訊工具「微信」,同時誕生了第一個純碎以陌生人社交為核心的產品「陌陌」,就是這個被戲稱為約PAO神器的產品,亦成為至今為止唯一登錄納斯達克的陌生人社交產品,用時僅3年4個月。在陌陌上市前的2014年6月,探探上線進場,不得不說,從2011年到2014年是陌生人社交賽道的關鍵時期,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基礎移動網際網路環境出現異彩紛呈,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而同質化競爭也露出端倪。
重大節點:
2011年1月,微信移動端上線 / 2011年8月,陌陌移動端上線 / 2014年6月,探探移動端上線。
階段特點:
陌生人社交的歷史機遇期。
第三階段:2015年—?
將2015年定義移動陌生人社交的分水嶺,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移動網際網路環境愈發成熟,賽道外的產品業務紛紛向邊界外延伸,市場基底變了;第二:鑑於2015年soul的上線,以及大量不同類型陌生人社交產品的湧入,對冷啟動以及持續增長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競爭環境變了;而這一切的變化,都直接影響著在此時期登錄市場的陌生人社交產品,不然為什麼再難以出現如陌陌、探探一樣有著亮眼成績的產品?
soul也不例外,所能找到的數據顯示:至2019年9月,soul月活用戶數逼近千萬,也就是說可能才大幾百萬,當然,也可能有其他比soul做的更好的隱形冠軍產品,只是沒有被充分報導而已。那麼,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出現了,這一大批的產品有沒有跨過安全邊界?還有時間等你跨過嗎?
重大節點:
2015年9月soul上線
階段特點:陌生人社交的至暗時刻
「時間線」:如果說網際網路發展早期,陌生人社交途徑選擇較為單一,那麼,越早入局越容易佔據先發優勢,從而掌握市場主導權,就是所謂的順勢而為,陌陌與探探均如此。而越到後期,競爭越激烈,空間越小門檻越高。因為,用戶時間總量不變,但分割後的場景被不同產品所重疊爭搶與分化;
「體驗線」:隨著創新產品的不斷湧現,以技術為推動的產品類型,不斷升級多樣化的內容與用戶的感官體驗,便捷、高效、刺激的強度,逐漸弱化著陌生人社交的迫切性與吸引力。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提供更多滿足用戶需求的新穎體驗和創新玩法,將始終難以走出「炮灰」的宿命;
「特徵線」: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用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年輕群體為核心(單身無伴侶、單身有伴侶),一類是輻射型(其他年齡段的有婚姻、有家庭、離異等),而核心群體是動態的,一旦進入有伴侶或婚姻狀態,使用頻率與時長即刻下降,也就是說,以婚姻為邊界,核心群體是變量,但沒有增量,輻射群體也一樣,只要核心群體沒有增量,這個賽道的產品就難以打破用戶規模的天花板;
「業務線」:縱觀陌陌的成長軌跡,不得不佩服唐巖的商業意識,很早就進行了商業探索,通過直播和增值兩項變現手段,不但實現了「社交+」的業務拓展,也較早實現了盈利預期,除了介入時機以外,需求深度、產品創新、盈利模式、業務生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文由 @極氪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