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到民國時,「大車店」之所以在東北風靡一時,最主要他能給旅途行人解決最基本的食宿問題,雖然質量沒法講究,但是便宜。
大車店,顧名思義,原本是商道上為那些拉牲口的大車,準備草料和飲水的地方。就跟如今的加油站是一個意思。
原本沒有人會在加油站過夜吧?但是隨著東北開禁之後,過往的人越來越多,貨拉的多,車走的慢,商機就出現了。
就在為大牲口拉車服務基礎上,簡單地草木做梁做頂、泥坯做牆,搭個窩棚,裡面弄個土炕,方便行人落腳住宿。環境跟如今的賓館相差甚遠,更沒法跟家裡比。
不管男女老幼,來到店裡通通睡大通鋪。夜裡打呼嚕、放屁的、臭腳丫子,到處跑的蟑螂。夜裡撒尿也就牆角一個桶,女人頂天多個帘子。但凡計較,那感覺跟人間地獄似的。所以只能湊合過一夜,第二天還要趕路。
吃也管不到好的,反正就是那些土豆子、茄子、白菜幫子什麼的,能加點豆腐碎兒,已經算是好的了。
其實也不是說老闆不願意去改變這營商環境,提高一下服務質量。而是這個就是根據當時的市場來的,但凡住大車店的沒有達官貴人,都是社會底層老百姓。本身就沒錢,所以也不講究服務質量了。
而真正住大車店的這些人,真的是可謂三教九流、魚龍混雜。
拉大車的苦力、搖卦算命的半仙、賣膏藥的神醫、說書唱戲的先生、打把式賣藝的藝人、焗鍋焗碗兒的匠人、挑擔兒的貨郎、倒賣山貨的小販、耍猴的猴王、唱皮影的戲子、討飯的花子(乞丐)、蹭過路客的婊子(妓女)、求藥引的病人、打官司告狀的窮人、窩冬的鬍子(土匪),等等。
你就想想這些三教九流們都擠一大通鋪,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那故事想不精彩都不行。很多影視作品喜歡把場景設置在大車店,就是因為看中了這種有利於故事劇情發展的複雜環境背景。
以前在東北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鬍子是不可以劫大車店的。
因為這裡面不但都是窮人,劫不到什麼錢不說,還得一罵名。
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一般往往大車店也是各個綹子打探消息的一個重要渠道。
比如哪個商幫要從哪裡經過哪裡?比如哪路警察局又要往哪邊去清山。而正是借著這個魚龍混雜的地方,很多消息都會源源不斷的傳到各路綹子那裡。
「大車店」畢竟是時代的產物,機動車普及以後,這種大車店就越來越少了,後來直至絕跡了。
因為以前的大牲口拉車,基本上一天只能走40多裡路,所以大車店就顯得特別多。畢竟大車店原本的主營業務是給大牲口餵草料、飲水。但是機動車出現後,這塊主營業務就逐步喪失了,加之大車店的複雜環境,導致了很多治安問題。其他功能也就逐漸被服務質量更好的旅館、飯店給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