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紫砂壺商號

2021-01-13 紫砂印象


從前蜀山附近農村上袁、中袁、潛洛、西望圩、牛毛圩一帶,有大量農忙務農、農閒制坯、半耕半工的制陶人家,製作坯件由窯戶收購,論件計酬,品種均為日用大 壺,如壺底、洋桶壺、壽星壺、龍蛋壺等,以及小茶館用的貢燈、貢壺類。上等茶壺則為少數巧手製作,均以家傳師承,受僱於窯戶,在作坊間製作,或在家中製作 特定的製品,如魚化龍、傳爐壺、柿子壺等。紫砂陶的組織者主要是專業窯戶,前店後坊自產自銷,僱客師在家製作,或兼收鄉坯,或有店在城市、廠在陶鄉,也有自己不做專靠收坯燒窯經營的。也有紫砂製作高手自身開讓燒窯的,其中有很多是地主從事陶業的。從辛亥革命至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宜興的陶業生產包括紫砂業緩慢恢復和發展,整個陶區包括紫砂業,其燒造的龍窯從1919年的40餘座,增加到1929年的63座,成為這一時期宜興陶業最盛的一年。民國4年(1915),缸業公所、黑貨業公所、黃貨同業公所、砂貨同業公所、紫砂同業公所、溪業同業公所相繼成立。紫砂陶與其他陶器的銷售情況相比,有較 大的自由度。窯戶可以與顧客直接交易,而無需通過「牙行」。但價格以「銀兩」統一划定,所謂「銀兩」,即什麼壺價目為幾斤幾兩,這樣定價,可以隨著物價的 波動調整斤兩的價格。產品除直接銷售給來宜興的蘇北幫、安慶幫、山東幫和通過無錫江尖嘴的陶器行中轉銷售外,窯戶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又向商業化經營方式 發展,在本地和上海及蘇浙皖各大碼頭,甚至到國外去開行設店。清末宣統二年(1910),在南京舉辦了我國「南洋第一次勸業會」,其宗旨是為獎勵農工,振興實業。宜興陽羨陶業公司的紫砂陶器獲獎。1912年前後,宜興芳橋開明人士周文伯(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的父親)提倡實業,創辦「利用陶業公司」,聘任宜興川埠上袁村的前清秀才邵詠常為經理,並在 上海、天津等地開設公店,擴大經營業務。1915年該公司的一批紫砂產品,包括程壽珍作的「掇球壺」,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國際賽會上獲頭等獎。參加 該賽會的紫砂壺有署「潛陶」的銘文。該公司於1921年成立「陶工傳習所」,招收二十名紫砂藝徒,老師由俞國良、邵雲儒擔任,其教學方式十分嚴格,經常舉 行考工比賽,促進學業。1917年,江蘇省議員潘寶坤(蜀山西街人)向江蘇省政府提議在蜀山辦一個陶業工廠,很快得到批准。省政府撥款十萬八千元,成立了「江蘇省陶業工廠」。工 廠設在蜀山北麓,後稱北廠。這是第一家國營陶業工廠,由潘寶西任廠長,徐錦森、汪裕文、邵惠如等分任庶務、窯務、場務等職,名藝人俞國良、程壽珍、範福奎 等為技師,以制細貨茶壺為主,並對紫砂泥質、泥色以及造型等進行研究和改進;招聘崔克順寫畫刻字,還有製作普通茶壺、花盆以及套坯、裝燒的師傅。工廠從生 產需要出發,還招收了不少藝徒,如彩釉班藝徒陳維平、盧正陽、諸葛勳等,制壺班藝徒陳漢西、束金壽、馮桂林、陳紀全、儲臘根(印款儲銘)等,花盆班則有史 盤大等。陶業工廠創辦之初頗有起色,但兩三年後,便因潘寶西不善管理而走下坡路。1931年,「江蘇省公立宜興職業學校」成立,內設「陶工科」,次年改名「窯業科」。1933年,窯業科與宜興職業學校脫離,單獨建校,稱「江蘇省宜興初 級陶瓷職業學校」(簡稱「省宜陶」),並借用原「江蘇省陶業工廠」為學校的實習工場。「省宜陶」的首校長為日本東京帝國工業大學畢業的王世傑,聘任吳雲 根、朱可心等人擔任老師兼實驗工場技師。此學校一直辦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校址在現丁蜀大橋的東橋堍。20世紀20、30年代,上海的一群工商業家和宜興的實業界人士,在宜興、無錫、上海、天津和杭州等城市開設專營陶器的商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汪裕泰與 汪莊茶行、吳德盛陶器公司、鐵畫軒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陳鼎和陶器公司和葛德和陶器公司,以及「福康」、豫豐「等。汪裕泰與汪莊茶行,為安徽績溪人汪錫純於清道光27年(1847)在上海創辦,其子汪惕予在杭州營造汪莊,內有飲茗室、茶葉供應部,曾聘請馮桂林去杭州制壺,壺款印記「卷翁」。「吳德盛陶器公司」開設在宜興縣城,店主叫吳漢文。他能親自操刀在紫砂陶上鐫銘刻畫,署款「企陶」、「岐陶」、「潛陶」。吳德盛公司的出品,還有署刻瀨 石、巖石、石溪、友石、缶碩、淦庭、北巖、少亭等,皆是這一時期的紫砂陶刻藝人。「吳德盛」有自己的註冊商標,為一圓形圖記,陽文四字楷書「金鼎商標」, 中有一鼎,小篆「德盛」二字。為「吳德盛」制坯的有:王熙臣、胡耀庭、馮桂林、儲銀蘭、邵六大等。「鐵畫軒陶器公司」的創辦人叫戴國寶,原是一位刻瓷名手,書畫精妙。他以金剛鑽頭在瓷器上鐫刻書畫,故名其公司為鐵畫軒。他亦刻陶(瓷刻是在燒成後刻,紫 砂陶是在泥坯上刻),在宜興買坯,在自己工場加以紋飾,印記是「鐵畫軒制」陽文篆書,外圍以圓框或方框,又有「戴氏」方印,自署「玉道人」、「玉屏」。鐵 畫軒的出品上可能還有陶工、刻工、公司或是店主等多個印章和鈐記。當時向鐵畫軒供應紫砂壺素坯最多的是蔣彥亭(當代工藝美術大師蔣蓉的叔父)。蔣彥亭有諸 多別名:俊彥、志臣、宏高等。向鐵畫軒供應素坯的宜興藝人,還有程壽珍、範大生、陳光明、胡耀根、李寶珍、汪寶根、吳雲根、葉德喜、葉雲根和王寅春等。戴 國寶去世後,其子戴相明、別字蓮生,繼承父業,經營高檔紫砂工藝。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常來蜀山、潛洛監製各式產品。「利永紫砂陶器公司」於1920年成立,創辦人為蜀山人邵惠如,其父為邵權寅(非邵詠常),其公司開在上海老城隍廟內(即現在老城隍廟豫園的內園中),以 經營出口紫砂陶器為主,產品遠銷日本、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十幾個國家。公司建有自己的永安窯(龍窯),燒造紫砂器,每月一趟用 木船從水路運至上海。在1926年費城世界藝術博覽會和1930年比利時國際博覽會上,利永公司出品的紫砂陶分別獲得金質獎和銀質獎。「陳鼎和陶器廠」設在宜興縣城,經理為陳元明,兼營紫砂陶器,其出品上有「陳鼎和陶器廠」印記和「陳鼎和造」陽文圓形篆書款,有的則有英文 C.T.H.CO字樣,是為出口而製造的。傳世作品包括紫砂壺、鼓暖杯、茶具、茶杯、筆洗、花瓶、筆筒等,銘文有陳元明親自籤款,如陶刻行書「陽羨陳鼎和 作於蜀山一葉軒」。民國14年(1925),著名紫砂藝人、上袁人實業家趙松亭(支泉、東溪、九齡)創建「藝古齋」,建有「復興窯」,專門煉製使用「貢局」印款的朱泥水平壺「貢壺」,和獨紐洋桶壺,表面或磨砂拋光,或用箔金片包口沿、蓋沿。新中國成立前夕,儲銀蘭在宜興汽車站開了陶器店,邵臣寶和邵全章在宜興長橋北門下合開「巨寶陶器店」,許立生開辦「立信陶器店」,以及徐耀棠(徐漢棠、徐 秀棠的大哥)開的「藝光陶器店」(紫砂器底部有款「藝光」)等。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蜀山繼續經營的紫砂店尚有吉三大開的「吉德昌陶器店」,束六度開的「立新 陶器店」,毛順生(毛國強的父親)開辦的「毛順興陶器店」,以及張小懷、蔣鴻書、周志豐、吳祥大(子吳樹林)等人開的店鋪,以上店家分別經營,定購坯件; 參與經營生產的還有曹秀岐(女曹婉芬)、汪裕文(紫砂品勝窯窯主)、張興成、陳真慶等。上述企業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直經營到組織合作社為止。清末何心舟、王東石等人去浙江寧波地區煉製紫砂壺,與上海書畫家梅調鼎、胡公壽、任伯年等人合作,底款為「浙寧玉成窯造」。最近寧波市政府有關領導對玉成窯的歷史作為一個感興趣的主題與宜興方面有過聯繫,略為可惜的是,原址已在前兩年被改建為新的廠房。民國時期著名的紫砂商號:豫豐紫砂陶器店清代,紫砂壺尚有不少以齋堂館所之名定製的產品,如「澹然齋」、「靜遠齋」、「玉香齋」、「橫雲館」、「筠石居」、「行有恆堂」等。

豫豐滿文款

 「豫豐」為清末至民國紫砂陶器店號。為吳頤山嫡傳後裔,世居蜀山南街的吳同構其父吳啟南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所開,早期所用印款為「鼎裕」,用竹刀 所鑴刻。民國始用店號印款「豫豐」,印款為葫蘆圖案,中間有「豫豐」二字,並有「豫豐」滿漢兩種字體並用的款識。豫豐壺印款,早期為花邊二龍戲珠,中間是 滿漢兩種文字的陽文方印。蓋上鈐葫蘆形豫豐楷書陽文雙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壺底印文中的滿文被去掉,僅僅保留漢文豫豐二字,也有天津老商鋪定製的。 豫豐壺均為傳統的海壽星壺,還有鵝蛋壺、蛋包壺等幾種。其中壽星壺的造型既古樸大方,又非常實用,是清末民國時期較為普及的紫砂壺品種。豫豐紫砂陶器店至 抗戰年間在吳同構手中敗落。



「豫豐紫砂陶器店」舊址(位於宜興蜀山南街)


如果您要購買正宗宜興紫砂壺,歡迎諮詢紫砂印象熱線400-605-7868,或添加微信號: zishayx2406626811.


談壺?約茶?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加我為好友,進行一對一交流


聯繫方式

微信留言給我們,點擊右下角的「寫留言」。

微信公眾號:zishayinxiang

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605-7868




上海店:上海市徐匯區漕寶路82號E座2501室

宜興店: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陶瓷城B8-109號

相關焦點

  • 歷代紫砂名家仿古壺欣賞(多圖)
    清光緒 黃玉麟制 吳昌碩銘 畊雲刻仿古壺 高:10.6cm 寬:18.5cm仿古壺式為紫砂傳統經典造型,相傳為邵大亨所創,經久不哀,至民國時期尤盛,但凡作光貨的紫砂名手,大多有做過仿古壺。程壽珍制 逸雲刻 大仿鼓壺高:11.3cm 長:22.3cm仿鼓壺式為紫砂傳統經典造型,相傳為邵大亨所創,經久不哀,至民國時期尤盛,但凡作光貨的紫砂名手
  • 民國綠是一款什麼樣的紫砂泥料?它是不是化工泥呢?
    上篇文章裡我們說對於化工壺的定義,部分的紫砂壺買家和賣家之間存在分歧。今天我們就以一款泥料為例,來具體談談分歧所在。這款泥料名氣很大,爭議也很大,它就是民國綠。說是這民國時期,宜興陶瓷學校有一位校長,叫王世傑。
  • 這位年輕的紫砂老匠受鄭州紫砂壺友追捧
    今天,年輕的紫砂藝術老匠郭陽明攜作品赴鄭州,受到鄭州壺友的熱烈歡迎。 為啥說郭陽明是年輕的紫砂藝術老匠? 郭陽明是一位70後,有著23年的紫砂從業經歷,30餘年相關藝術追求——他從小學時期就喜歡書法、繪畫,並為鄉親們題寫春聯,為日後從事陶藝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97年,他拜紫砂泰鬥、花器創始人朱可心之首徒史志鵬先生為師,學有所成,光壺工藝精細,形態完美,花器作品生動巧妙。
  • 紫砂壺上百種壺型,為什麼它能經久不衰?
    」最早稱為「石銚」,是紫砂傳統經典款式,型態雅致,舒展挺拔,端莊穩重,剛中有勁,敦實調和。石瓢壺身,源自舂米的石碓,口小腹大;但不同於石碓掘地半埋,石瓢壺以三足立身;舊時為避塵穢,農家借用鍋蓋遮擋,鍋蓋拎手形狀演進為石瓢的鈕梁。一代紫砂大師顧景舟曾引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盛讚此款壺形,於是,它由最早的「石銚」改為「石瓢」,並沿用至今。
  • 焱壺人物誌|胡迪峰的紫砂藝術
    2006年入宜興紫砂工藝廠,隨其父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胡洪明研習壺藝精髓,並積極參加過中國工藝美術高級研修班等多項陶藝培訓,具有獨立的陶藝創作設計能力,並參與設計多款歷史題材紫砂作品,在收藏界樹立了良好的口碑與信譽;作品多次榮獲國家級獎項,被國內知名美術館收藏。
  • 「民國綠」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泥料?
    民國綠是非常罕見的一種紫砂壺泥料,因其顏色獨特到,現如今極難找到能燒製成此種顏色的紫砂礦料,因此對於民國綠的態度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喜歡的人褒獎上天,不喜歡的貶抑入地。甚至表示民國綠是化料,有毒,那麼究竟民國綠是一種什麼情況呢?小編就來扒一扒它的前世今生。
  • 關於紫砂壺泡咖啡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是的,紫砂壺好像和茶從來就是「天生一對」。究其原因,大約是因為這兩樣東西都是專屬於中華文化,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始終相伴相隨。可是,不走尋常路的我們,卻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除了泡茶,能不能用紫砂壺泡其他飲品,比如咖啡!這是個看上去荒誕,仔細想來卻非常現實的問題。畢竟,古人在創造紫砂壺時,還不知道世界上有咖啡這種飲品。而在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個性化的今天,中國人的飲品也早不止茶水一種。紫砂壺泡咖啡到底靠不靠譜?
  • 民國紫砂壺九大傳奇人物,你認識嗎?
    紫砂壺的發展是一段漫長的歷史,紫砂壺最早出現於宋代,至明代迎來第一個巔峰時期,到清朝民國時期,進入全盛時期,制壺名家輩出。其中,民國時期有九大傳奇人物,壺藝高超,其作品在當時已是價值斐然,如今更是可遇不可求的珍品,為廣大藏家所喜愛。
  • 最經典的三款掇球壺欣賞
    這三把造型有別的「掇球壺」,由紫砂歷史上三位名匠所作,代表著三個不同時期的三種風格。大亨掇球,由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川埠上袁村(現丁蜀紫砂村)邵大亨創作。壺體渾圓碩大,渾厚華滋,壺嘴短小前衝,曲線優美,線條流暢;壺把自由舒展,飄逸放達,曲直有度;壺口略小,壺蓋略呈拱形,其身小於半球,壺鈕呈圓球狀。
  • 宜興紫砂壺要怎麼養壺?日常養壺有什麼技巧!
    喜歡紫砂壺的朋友都知道,擁有一把好壺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而且養出一把好的紫砂壺更是一種樂趣。 養壺分為外養和內養。今天小編就分享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怎麼養壺!養壺主要分為外養和內養,外養是指經常泡茶,擦拭和撫摸。
  • 子鼠年,這款紫砂壺要「火」!
    有一款紫砂壺,正是以小小老鼠為主角來創作的,它就是《五子登科》壺。 五子登科壺 心靈手巧的紫砂藝人們將這個故事提煉、升華,融入了紫砂創作之中。五子成為五隻憨態可掬的小老鼠,滿滿的收穫也從科舉考試知識演化成了五穀糧食,令人忍俊不禁。
  • 紫砂壺養壞了怎麼辦?懂壺人:這樣就能補救!
    紫砂壺養壞無非是兩個原因:1、粗心大意,或者懶惰不洗,造成紫砂壺越養越差;2、聽信一些謠言,用了錯誤的養壺方法,最後把壺養壞了。不管是哪種原因,總之如果你的紫砂壺養壞了,那它就是壞了,這個時候去追究是誰的責任,不如想想辦法,如何去補救。下面懂壺人介紹幾種紫砂壺養壞了的補救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有名有姓的第一把紫砂壺——它的名字叫「供春」
    下面,供春壺,高溫段泥,全手工壺。供春壺式,亦稱龔春壺,是目前紫砂壺史上公認的第一把有名有姓的紫砂壺型!本供春壺,乃今人所制,非歷史原品。主人吳頤山,見龔春所制之壺質樸古雅,大為讚賞,囑咐他照樣再做幾把,並請來當時社會名流同來欣賞。
  • 收藏級紫砂壺到底看什麼?
    收藏級別的紫砂壺總是深受眾多壺友的喜愛,這也是為什麼在拍賣場上紫砂壺拍賣屢傳新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收藏級別的紫砂壺到底應該看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當初在拍賣場上拍出8960萬高價的顧景舟大師的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這套茶具為什麼能拍出這麼高的價格,除了因為它壺本身做工精緻高超之外,更多的是眾多壺友對於已故大師顧景舟的敬仰,顧景舟大師可謂說讓紫砂帶到了最為鼎盛的時代,他也是眾多紫砂藝人和壺友心中的一代傳奇。
  • 32件神秘紫砂佳器 | 價值數十億《虛齋名陶圖錄》龐元濟傳世孤本
    出冊《虛齋名陶圖錄》,詳見後個人介紹在民國時期「收藏六大家」(龐元濟、張伯駒、張大千、吳湖帆、張蔥玉、王己遷)中,龐元濟高居首位。虛齋更主要的是他的古代書畫的收藏,數以千計,他出版的《虛齋名畫錄》名聞天下,卻很少人知道他還有一本《虛齋名陶錄》。《虛齋名陶圖錄》分為上下兩冊,上冊著錄茶器,下冊著錄文玩。
  • 潘小忠紫砂藝術丨《傳爐》
    潘小忠,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民國制陶名家馮桂林傳人。傳爐由潘小忠製作完成,採用原礦紫泥,焐灰後的紫砂色彩非常豐富,光彩黑而不悶,泡養後十分漂亮,猶若墨玉,有一種溫潤之感,越來越收到壺友的追捧。
  • 品讀丨工藝美術師實力派紫砂藝人袁園老師·宮燈壺
    袁園老師·宮燈壺作品選用宮燈老紫泥,顆粒明顯,質感佳色澤紅潤,壺口直挺,出水流暢、斷水利落;壺把內側加寬,相比外側更平整聳立的壺身,精神飽滿,昂然挺立,圈足壺底,端莊穩重。泥料顆粒隱現,為天然礦料,易現包漿之美。作為紫砂壺中經典的器壺,既不素麵素心,又不失光澤,實乃器韻難掩,實用尚佳。此外,作品整體端莊大氣,簡潔明了,足以體現作者深厚的技藝功底。世事浮躁,難以靜心,老紫泥當屬首選。而宮燈造型,剔除一切雜念,毫無任何裝飾,才方顯人之根本。
  • 什麼樣的紫砂壺才是好的紫砂壺?告訴你一個秘密:把握這5點即可
    泥評價一把紫砂壺的優劣,首先是紫砂泥料的優劣。泥料是一把壺的根基,泥料的好壞,決定著這把壺的好壞。有些壺看起來色彩豔麗,卻是因為添加了化工原料。這種壺看起來好看,用它泡過茶葉的人大概會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句話了解的十分透徹了。真正的好泥,顏色看起來不會那麼鮮豔,往往偏於沉穩。由於紫砂的本身特性,好的泥料養過一段時間才會出現漂亮的「黯然之光」。其次,好的泥料燒制出來以後形成的胎質也是有優劣之分的。一把好的紫砂壺,他的胎骨必須要堅,色澤要潤。
  • 紫砂四小龍之一丨陳國良:一把好壺與一代巨匠
    >陳國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16 第三屆)正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陶瓷藝術委員會理事1954年出生於江蘇宜興,1972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1983年開始壺藝創作。1990年曾任宜興紫砂工藝廠藝培中心技術總監。1993年起在廠研究所專事創新、製作。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陳國良被香港、臺灣收藏界譽為「壺界四小龍」之一,紫砂中青年傑出代表和領軍人物。如今陳國良壺藝更是超一流水準,成為一代名師巨匠,陳國良在技藝上不拘泥流派與風格,作品多數以薄胎呈現,並以中華文化為主要靈感來源,作品不斷創新獨具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