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件神秘紫砂佳器 | 價值數十億《虛齋名陶圖錄》龐元濟傳世孤本

2021-01-11 紫砂中華

神秘的虛齋名陶

網絡整編

在紫砂界,《虛齋名陶錄》稿本向來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存在。據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學者謝瑞華主任說,目前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有一影印版,是全球唯一一件(後另據調查,此書原版很可能尚存於世),更不要說其中所著錄的壺器原件,許多至今仍下落未知。

龐元濟,清收藏大家,字萊臣,號虛齋,浙江吳興南潯人。出冊《虛齋名陶圖錄》,詳見後個人介紹

在民國時期「收藏六大家」(龐元濟、張伯駒、張大千、吳湖帆、張蔥玉、王己遷)中,龐元濟高居首位。虛齋更主要的是他的古代書畫的收藏,數以千計,他出版的《虛齋名畫錄》名聞天下,卻很少人知道他還有一本《虛齋名陶錄》。

《虛齋名陶圖錄》分為上下兩冊,上冊著錄茶器,下冊著錄文玩。收錄明清兩代宜興紫砂制壺名家如陳和之﹑陳鳴遠﹑陳曼生等作品數十件,件件皆精。總共佳器32件,每件藏品均有器物全形拓圖和印章,另附有龐萊臣撰寫的詳細文字說明。

在龐元濟故世之前,虛齋藏品已然開始陸續星散,而記載於《虛齋名陶錄》中的紫砂珍品,也隨著戰亂不知去向。

《Zisha: The Purple Sandof China:The Lee Collection of Ming & Qing DynastyYixing Ware》

直到2005年10月,美國E&J Frankel公司出版了一本叫《Zisha: The Purple Sandof China:The Lee Collection of Ming & Qing DynastyYixing Ware》的圖錄。裡面共有29件紫砂茶壺、雜項,盒子正是很典型的民國初年上海時期的包裝方式。

根據圖錄介紹,這批藏品來自臺灣李氏家族。李氏的祖父是1930年代國民政府身居要職的空軍上校,在山東抗日時,因緣際會得到了這批被日軍充公的文物,一直存放在山東。1940年代又被轉至臺北。

多年來,知道這批藏品的人非常少。包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徵集評審委員黃健亮,也說自己接觸紫砂將近三十年,未聽聞有這批藏品,直到此書出版。

他曾撰文提到,此書出版之後,「一些觸覺敏銳的藏家就開始低調搜索,可惜此時東西已經流散,杳如黃鶴,不易追蹤了。更令大家扼腕的是,我們後來才知道,李上校這29件紫砂正是來自《虛齋名陶錄》上面的原件,也就是說,它們原本的主人是著名的龐元濟。」

陳曼生銘 紫砂石銚式提梁壺

《虛齋名陶錄》近年第一件浮出水面的應該是這件「陳曼生銘紫砂石銚式提梁壺」,出現在2007年保利秋拍,成交價80.64萬。這價格在當年是相對高價的。這壺包漿古樸渾厚,是所謂「曼生十八式」中的石銚壺式,壺身較為開闊,方便文人在上面題字吟詠,這點是曼生壺的共同特徵。

壺身為圓筒形,由下向上漸斂,有提梁及直流。穹形壺蓋,半環蓋紐,壺身兩面以陳曼生特有的西泠爽利刀法隸書刻銘,金石氣十足。一面刻「仿坡公石銚作酒器」,精美絕倫。

*「曼生十八式」是指清嘉慶年間以西泠八家之一的陳鴻壽為中心的文人集團,結合陶工楊彭年等人,所設計出的壺式,其實不只十八種。曼生壺集詩文、書法、金石、造型為一體,具有較高的美學成就和文學價值,是紫砂發展史重要的一個篇章。

陳和之制紫砂壺

此壺首次出現在2011年保利春拍,成交價322萬。

此壺泥色絳紫,表面平滑光亮,圓腹、豐肩、腹部被四條弦紋平均分割,直流彎把,橋形鈕,圓蓋子母扣契合,使蓋與口融為一體,俯視該壺,流、鈕、把手呈一線,平分壺體,做工甚是精巧。整體造型和諧飽滿,古樸濃鬱,比例勻稱,簡潔素雅。底部楷書「陳和之」,字體規整穩重,筆鋒清晰有力。明人飲茶習慣由煮磚茶改為沏泡散茶,由此茶壺開始興起,宜興紫砂泥因其天然的透氣性決定其為茶壺的絕佳原料,從明初始創至明末已蔚為大觀。

虛齋主人龐元濟《虛齋名陶圖錄》描述:「是壺作四角形,用紫色砂製成,壺嘴及壺把均渾圓,四角鋒稜峭利,製作極精異。底鐫款行書『陳和之』三字,挺秀類唐碑」。

底款 陳和之

陳和之,明代天啟、崇禎年間宜興制壺高手。據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 · 別派》載:「陳和之,善仿友泉、君用,天啟、崇禎間人。」可知,其人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壺式高古清絕,書法有晉唐風。

《虛齋名陶圖錄》記載

桑連理館仿大彬制款 陳曼生銘 楊彭年制 紫泥扁石壺

出現在2011年嘉德秋拍,成交價將近200萬。

仿紫砂一代宗匠時大彬所制,來自復古的靈感,款式典雅古樸。

桑連理館仿大彬制 陳曼生銘

把款 彭年印

拓片

《Zisha: The Purple Sandof China:The Lee Collection of Ming & Qing DynastyYixing Ware》書中著錄的第12號展品

《虛齋名畫錄》記錄

龐元濟在《虛齋名陶錄》裡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此壺以紫色砂制,中雜細黃點,陶人號為桂花砂。形扁圓式,如鈿盒,製作之精美工整,較之平時所制者更勝,幾欲與少山競美矣。壺底刻:「桑連理館仿大彬制」,把下鈐有「彭年」,撫仿形神逼肖。曼生宰溧陽時,署中有連理桑樹,因名其衙齋曰:「桑連理館」,與諸名士談藝吟詩其中,一時傳為勝事雲。

陳鳴遠款 素帶壺

目前最著名的一把「陳鳴遠款素帶壺」,這把壺在2016年春保利翦淞閣專場拍賣,以含傭3,162萬創下紫砂新高。

壺造型圓潤,呈球形,自上向下漸斂,底部順勢塑出三足,線條柔和自然,短流圈耳,直口弧蓋色呈朱紅,包漿渾厚古雅。

壺身腹部一周起弦紋兩道,於沉穩中又平添靈動。流部下方陰刻「陳鳴遠」楷書款識及篆書陽文方章,字體遒勁瀟灑,頗見功力。

《虛齋名畫錄》記錄

明萬曆 宜興段砂桶形茶壺 《陳信卿》款

高 9cm

估價:15,000-25,000美金

成交價:75,000美金

2015秋紐約Sotheby's拍賣的兩件龐元濟舊藏紫砂壺。上圖左邊這件桶身束腰的是「陳信卿款桶形壺」。

底款刻的陳信卿倒是個有趣的人,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說他 :「貌寢意率,自誇洪飲,逐貴遊間,不務壹志盡技,間多伺弟子造成,修削署款而已。所謂心計轉粗,不復唱渭城時也。」翻成白話就是說陳信卿這人,善於仿製時大彬、李仲芳的茶壺,雖然長得有點抱歉,但個性率直,是個酒國英雄,他想學時大彬一樣,挾著制壺技藝遊走豪紳權貴之間,忙得沒有時間靜下來做壺,只好讓徒弟做壺自己修一下就落上自己的款識,久而久之,技藝退步了,身體喝壞了,名聲也差了,不復昔日的意氣風發。

這兩張圖是此壺在《虛齋名陶錄》裡的影印本,全形拓影印後有些變形,因為謝瑞華老師當時影印機條件不是很好,另一頁是龐元濟對茶壺的品賞說明。

盛冠五款周盤壺

蘇富比拍賣的第二把「盛冠五款周盤壺」,它的落款是崇禎,但盛冠五這人在紫砂文獻上不可考,而且明代沒有這周盤壺這個形制,以泥料來看也不見於明代。無依無靠的東西,總是大好大壞的。全形拓的圖片則是郭若愚先生書上的龐元濟拓本。

最後一張圖片是龐元濟對這把壺的見解,他一廂情願地認為盛冠五雖然未見於史載,但說不定是外地人來宜興遊歷隨意所制,所以知道的人不多。只能說那盛冠五可真是天縱英明,聞一知十的陶藝天才。

葵花壺,明沈子澈制。壺底刻款:崇禎壬午。美國華盛頓弗裡爾藝術館藏品。

此壺為優質紫砂泥,溫潤細膩。造型為六掃碎筋紋的葵花式樣,筋紋清晰,造型生大方、穩健。

葵花壺屬筋紋糌形體的紫砂茗壺。(刊於《虛齋名陶圖錄》上冊,為龐元濟舊藏。)沈子澈,明崇幀至清康熙年間人,原籍浙汪桐鄉。《桐鄉縣誌》雲,其「善制砂壺文具,時入渭與時大彬齊名,款制極古雅渾樸,士大夫家藏及其手制者,價值甚貴」。

啜瓜壺

此壺與曾拍出3200萬的和正瓜壺為同期之作,乃是陳鳴遠的四南瓜之一。

壺題銘為「如何此一啜 有味出吾囿」,十分耐人尋味,此壺至今未曾上過拍場,或仍為民國一空軍上校李氏之後人所藏。

啜瓜壺 拓片

清康熙 陳鳴遠制南瓜壺

*譚敬舊藏*羅桂祥遞藏*成小澄遞藏*上海和正齋珍藏

高 H 9.8 cm 寬 W 17.8 cm

成交價:RMB 32,200,000

據傳,該壺舊主即龐元濟,其晚年經濟拮据時將大量藏品讓與杜月笙之子杜維善的嶽丈譚敬,譚敬是民國時期一位傳奇的收藏家。在1978年,杜維善將此壺在蘇富比「宜興名陶」拍賣會拍賣,香港著名愛國實業家羅桂祥博士,以3萬港元巨資競得。

羅桂祥手捧 陳鳴遠制南瓜壺

1981年,羅桂祥先生將數百件陶瓷茶具捐獻給香港市政局,成立香港茶具文物館時,顧景舟從中唯一選出了這件南瓜壺,讓羅桂祥先生留下來。2014年香港茶具文物館慶祝30周年館慶,展出了羅桂祥手捧「清康熙陳鳴遠制南瓜壺」的照片,喜悅之情洋溢臉上,可見對它情有獨鍾。

砂器墨拓

唐雲珍藏的孤本《砂器墨拓》部分作品

源於《虛齋名陶圖錄》

砂器墨拓

清 康熙 陳鳴遠佳意壺

高7釐米 寬13釐米

北京巨力2016年秋拍

落槌價 :RMB 10,800,000

佳意壺以冷金黃泥為胎,黃紅白黑諸砂掩映。窯火克諧,包漿瑩潤,寶光流動。此壺圓中蘊方,有筋有骨,以三稜六瓣分割半圓壺身。稜線清晰,由陰陽二線交互組成,陰線於坯體半溼半乾時以細竹棒壓印而出,陽線則以細泥堆塑理出。形象生動的稜線,節序有致的瓜瓣,神似肥碩的楊桃對剖。

佳意壺 拓片

明萬曆 時大彬制紫砂醴泉壺

寬14.5cm

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

成交價:RMB 4,928,000

此壺選料上乘,色呈棠慄色,表面參雜斑駁的淺色細砂,粒粒隱現,甚似熟透梨子之表皮,當為所稱「梨皮紫砂」,讓人不禁想摩挲把玩,配合明潤古雅包漿皮殼,益見紫泥肌理質感之美。

壺身為扁圓筒形,由下向上漸斂,短直流,圈耳,肩部起一稜線,自流部貫通至耳部,一氣呵成,壓蓋微穹,配合嚴密,半環蓋紐,底刻「萬曆丁未孟夏之月 大彬」銘文及款識。

此壺造型端雅流暢,特別是肩部稜線讓整把壺圓潤中透出力度,氣韻貫通,不見絲毫脹滯,而此全憑手工而成,手法技藝之高超可見一斑,大師手筆,果真名不虛傳。

明 徐友泉制三羊小水盂

三羊開泰六足鼎爐 拓片

清康熙 雍正 陳鳴遠作宜興紫砂田螺式水丞

寬10cm

佳士得2010年秋拍

成交價:RMB 430,000

器呈田螺式,下承兩小螺為足。通體飾田螺外殼細紋,底刻「陳鳴遠」篆書款。

此器形態逼真傳神,工匠巧妙地運用深淺不同的紫砂泥,如緊貼器底的兩隻小螺,生趣盎然。砂泥細膩光亮,令書案上倍添趣味。

清早期 陳鳴遠制荷葉形蓮瓣洗

長13.8cm

2014北京保利秋拍

成交價:RMB 4,025,000

這件陳鳴遠制荷葉形洗造型取自荷葉的形狀,闊口,腹部飽滿,通體為紫褐色,遠遠看去就像一片迎風舒展的荷葉,筋脈清晰可見,彰顯一派盎然生機。讓人有風送荷香撲鼻來之感,品茗把玩令人心醉。底部吟有「陳鳴遠制」印章,帶有刻有蓮蓬與蓮枝隨形木座,枝葉穿插錯落,雕刻細膩精緻,與器物相得益彰。此件水盂實用性與觀賞陳設性並重供置於書齋的案幾之上,與硯田相伴充滿文人雅趣。做到了造型、裝飾和泥質的完美結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案頭雅玩。

龐元濟《虛齋名陶錄》

八把陳曼生壺銘及款識拓片

《虛齋名陶錄》影印稿本

清 瞿子冶制 高圓鍾壺

清 陳鳴遠制 素梅報春壺

清 橙齊制 六角十二方杯

虛齋其人

龐元濟,(1864~1949)清著名的古畫鑑賞家和收藏家。字萊臣,號虛齋,浙江吳興南潯人。南潯近代巨富「四象」之一龐雲鏳(zhēng)次子。

龐元濟於清光緒六年(1880)補博士弟子,賜舉人,加四品京堂,授例刑部江西司郎中之職。早年好字畫碑帖,常臨摹乾隆、嘉慶時名人字畫,後從事字畫買賣。從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起,與人合資先後在杭州、塘栖開設世經、大綸繅絲廠和通益公紗廠。光緒三十年(1906)秋在上海與人合資創辦龍章機器造紙有限公司,任總經理。此外,在南潯、紹興、蘇州、杭州等地開設米行、醬園、酒坊、中藥店、當鋪、錢莊等諸多企業,並擁有大量田產和房地產。

龐元濟舊宅

龐元濟既擁有財力,又精於鑑賞,收藏有書畫、陶瓷器、銅器、玉器等文物,為當時全國最著名收藏家之一。

虛齋龐元濟在收藏界無與倫比的輝煌成就,使他成為清末、民國一代收藏巨擘。世界華人收藏大家王季遷讚譽他為「全世界最大的中國書畫收藏家」。民國名人鄭孝胥說「虛齋主人收藏甲於東南」,並為《虛齋名陶圖錄》與《虛齋名畫錄》、《虛齋名畫續錄》親自作序。在民國時期,虛齋主人龐元濟在收藏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直與張伯駒享有「北張南龐」之譽。

虛齋收藏廣博,博而有精。除書畫外,還藏有陶瓷器、銅器、玉器等。他收藏的古代紫砂器成就斐然,精品收入編著《虛齋名陶圖錄》。

相關焦點

  • 紫藝 史上最神秘,來自深海沉船上的紫砂文明
    紫藝史上最神秘,來自深海沉船上的紫砂文明沈晨河 | 整理
  • 玩壺有癖,「茗壺圖錄」解讀(圖文)!
    在《茗壺圖錄》凡例中,奧玄寶聲明該書是以中國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和吳騫的《陽羨名陶錄》為「粉本」的。「山形方如印,故曰方山,亦銘天印山」。——丹陽記奧玄寶的《茗壺圖錄》成書於1874年,全書分上、下兩卷,文字部分有源流、式樣、形狀、流鋬、泥色、品匯、大小、理趣、款識、真贗等;圖錄部分參照《宣和博古圖錄》,將自己搜羅及朋友收藏的茶壺以工筆白描圖譜羅列成二冊,收入紫泥、梨皮泥、朱泥等壺,共32品。由於《茗壺圖錄》寫於注春居,所以書中32把茗壺亦稱「注春三十二式」。
  • 拍賣一壺千金、顧景舟親自配蓋——賞邵大亨傳世神作(上)
    邵大亨,是清代中期的制壺名家,所制紫砂壺以樸素和風骨傳世。紫砂泰鬥顧景舟曾贊其作品選泥精練,造型審美奧邃,創作形式完美,技藝高超。邵大亨制壺雕塑邵大亨生逢清代動蕩時期,雖為紫砂藝史上的頂峰人物,但無奈幾經社會變遷,許多作品已毀於瓦礫,傳世者鳳毛麟角,但其傳世之作,可謂件件珍品,個個神作
  • 民國時期的紫砂壺商號
    從前蜀山附近農村上袁、中袁、潛洛、西望圩、牛毛圩一帶,有大量農忙務農、農閒制坯、半耕半工的制陶人家,製作坯件由窯戶收購,論件計酬
  • 5700餘件重磅珍品即將亮相中國嘉德2020秋季拍賣會
    其墨跡傳世稀少,《暌索帖》為市場僅見的行草傳世墨跡,是朱敦儒墨跡中書寫最為精彩的,更是尺幅最大、字數最多、面貌最典型的一件佳作。 大觀古代之清代書畫包括八大山人作於1698年的名件《山水花鳥書法冊》,曾經張學良定遠齋收藏的王翬晩年致精之作《惜竹愛松》卷,1755年金農為兩淮鹽運使盧見曾作《花果冊》等13件清代書畫,煌煌巨製,蔚為壯觀。
  • 傳世國寶《趙城金藏》新現19米孤本
    一卷歷經近千年風雨保存下來的孤本《趙城金藏》,前天在上海圖書館「《趙城金藏》最新發現經卷暨唐宋重要佛教典籍特展」亮相,引發學界關注。  超越國寶屬世界文化遺產  《趙城金藏》是我國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經《開寶藏》的覆刻本,共計6980卷,全世界只此一部,被譽為「天壤間的孤本秘籍」,因其刻版於宋金時期、1933年首次被發現於山西趙城廣勝寺而得名。1942年,抗日戰爭的炮火中,八路軍搶運《趙城金藏》,使國寶免遭日寇洗劫。
  • 3把重器 流傳日本'中國紫砂與日本的跨海壺緣
    宜興紫砂輸入日本,始於江戶時代(1600-1867)末期,被稱為「東洋裝」,或徑稱「朱泥器」,凡鐫有「惠孟臣」、「陳鳴遠」等款識的小壺,特別受到歡迎。 善於模仿學習的大和民族,當然也曾對宜興紫砂壺進行臨制。 萬延、文久年間,日本常滑醫師平野忠司酷愛宜興紫砂陶,鼓勵、指導陶工片岡二光試製紫泥,為常滑生產朱泥陶器奠定了基礎。
  • 這位年輕的紫砂老匠受鄭州紫砂壺友追捧
    今天,年輕的紫砂藝術老匠郭陽明攜作品赴鄭州,受到鄭州壺友的熱烈歡迎。 為啥說郭陽明是年輕的紫砂藝術老匠? 郭陽明是一位70後,有著23年的紫砂從業經歷,30餘年相關藝術追求——他從小學時期就喜歡書法、繪畫,並為鄉親們題寫春聯,為日後從事陶藝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97年,他拜紫砂泰鬥、花器創始人朱可心之首徒史志鵬先生為師,學有所成,光壺工藝精細,形態完美,花器作品生動巧妙。
  • 歷代紫砂名家仿古壺欣賞(多圖)
    之後的程壽珍等名家也尤其擅長此款壺型,並成為許多紫砂大師的代表作品。此壺以程壽珍(冰心道人)所制為最,亦為其晚年代表作之一(據說40歲以後只做三款壺,漢扁、掇球和仿古)。後經顧老改進,成如意仿古。更是錦上添花,神韻天成,亦為傳世之器。顧老做仿古壺,是超越了前人的,這與他年輕時臨摹大亨壺有直接的關係。
  • 紫先生:紫砂壺界的「網紅臉」,網友:驚呆了
    然而,在紫砂壺界,亦然有著「葫蘆三兄弟」,你猜我分不分清「網紅臉」。下面讓紫先生帶領大家揭開這三位神秘的面紗。蓮子壺砂是一件紫砂茗壺光素造型中的佳器。質溫潤細膩,造型簡樸,壺形突出蓮子,骨肉亭勻,看似素麵素心,卻體現出壺藝家的功力和純熟深厚的技藝。 最早的「蓮子壺」流行於明崇禎年間,為「罐」狀,直口,垂肩,圈足,鼓腹長圓身,蓋面略鼓,整體形似一顆蓮子。壺體飽滿,壺身為蓮子形,三彎流,口蓋略大,弧形蓋頂與飽滿的身形呼應,融為一體。
  • 價值千萬「稀世孤本」借給日本人展覽,離奇失蹤,僅僅賠付12萬元
    國家之間的民間文化交流一直未曾中斷過,但是也出現了許許多多不愉快的事,今天要講的就是曾經一本手工製作的蓋有五百多枚印章、非常有學術價值的傳世孤本《西泠八家印存》在日本被弄丟的故事。要說這個孤本《西泠八家印存》的來歷也和日本分不開關係。
  • 正器紫砂|大巧不工 · 李衛明《明爐》
    正器紫砂典藏《明爐》在李衛明的早期制壺生涯中,以臨摹歷代名師的紫砂藝術作品為主。通過對無數傳世精品的觀察、玩味,李衛明的藝術修為得到了空前提高,也為日後自己的原創作品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正器紫砂典藏《明爐》
  • 有的古籍是孤本,為什麼就不能多抄錄一本呢?
    所謂古籍孤本,意思是說,該書在歷史上是有記錄可查的(即上了古時的圖書目錄或者影響很大、廣為流傳),並且,現存的該書的古籍刻本只剩下了一本。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你現在依據古籍孤本,抄寫或者複印多少本,都叫做現代製作的副本,與所謂孤本,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 收藏了一本孤本宋版書,是種什麼體驗?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二里頭大單于,ID:Dachanyu_2lt】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收藏了一本孤本宋版書,是種什麼體驗?感覺自己是藏書界的人生贏家。手上有一本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當塗郡齋刻本的《大學章句》。典型宋版書的刻印,字體精美絕倫,印刷、做工都十分精湛。這部書還被收錄到了2008年出版的《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當中。
  • 宜興紫砂、建水紫陶、景德鎮陶瓷、潮州朱泥壺四者有什麼區別?
    文章來源: 六一堂中國有四大名陶,江蘇宜興紫砂,雲南建水紫陶位列其中。景德鎮瓷質茶具,同樣是我國優質茶具的代表。近年來,深藏於廣東潮汕地區的潮州朱泥壺造型簡潔,富有精緻小巧之韻味,也逐漸被市場接受和認可。那麼這四類壺存在哪些區別呢?
  • 《國家圖書館宋元善本圖錄》歷時二十八年集結面世
    現在,古籍愛好者終於等到這批珍貴善本古籍的活化利用,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煌煌十六巨冊《國家圖書館宋元善本圖錄》近日正式上市。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劉晨茵 攝1月10日,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作為《圖錄》執行總編,來到北京圖書訂貨會浙江館,為讀者講解宋元善本的價值和鑑賞。
  • 奼紫嫣紅融於紫砂,童心深情壺中盡顯——蔣蓉創製的紫砂奇品!
    在紫砂燦爛的傳承與發展史上,人們口口相傳和典籍記錄的紫砂藝人很多,但知名的女藝人卻是寥寥。蔣蓉可以說是橫空出世的紫砂女藝人,她開創性的花貨技藝,驚動了紫砂界,也為紫砂技藝的傳承貢獻了無數經典圭臬。今天,讓我們繼續跟隨時代的步伐,去感受蔣蓉那一把把傳世奇作的魅力……老南瓜壺紫砂南瓜壺造型最早誕生於明代,相傳為著名紫砂名家陳子畦所創。
  • 胡妍妍 | 中國嘉德秋拍3件高價種子選手、4件網紅潛質、5件高古...
    《塵勞帖》;另一件行草書,是朱敦儒寫在米友仁《瀟湘圖卷》後的題跋,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朱敦儒小楷墨跡,存世僅有一件,是寫在定武蘭亭拓本後的題跋,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第四件是本季中國嘉德秋拍中的《暌索帖》為市場僅見的一件,相較於其他三件傳世的墨跡,《暌索帖》不僅是朱敦儒墨跡中書寫最為精彩的一件,更是尺幅最大、字數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