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掇球壺由清嘉慶制壺大家邵大亨首創,所以又稱為大亨掇球。是由蓮子大壺轉變的壺型,把蓮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
掇球的要點是「圓」,一個圓接一個圓,圓套圓,圓交圓,要做到壺通體線條流暢無死點,而且有張力顯出氣質。做到這幾點真的非常之難,目前市場上很難找到一件完美的作品。
「掇」有拾取、選取、獲取之意,也通「綴」,即連接之義,顧名思義,掇球意即球體相連。掇球壺的基本造形是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於大球上,故稱掇球壺。
掇球壺在蓋沿和口沿各塑一條粗細不同的燒線,這種上粗下細複合在一起的雙線,稱為天壓地或文武線,子母線。
從整體造型來看似乎並不象球,但逐一分解皆存球形。壺身就是一個大球,當然有的壺適當將其形體壓扁一些,這也是為了整體美的需要,壺蓋是半個球,蓋上面的壺鈕又是一個球,猶如三球重疊。
而壺嘴及壺把則是截取球上的一個壺,然而,假如僅僅是憑藉這幾種全球、半球,球中一段而隨意拼拼湊湊的話,那又成了一個怪體,我們的先人卻異常聰明,他們是在拾取之後進行加工,改造,然後進行美的更迭。
來看壺身,若是一個滾圓的球,那按照透視學的觀點來看它的最亮點應該是球體的中間,這個亮點至上而下左右應該是等距離的,然而,掇球壺卻將壺腹稍稍往上移一點,這就使壺身更顯挺拔俊秀,也就是以壺身扛起了壺嘴與壺把,這種幾何學上的比例,我們的制壺先輩雖然說不出道道兒來,可他們知道必須這樣,否則的話,這壺做出來就太醜相了。
壺肩至壺口必須有一個直挺的過度與銜接,壺口與蓋的相接要有線條承載,否則那壺蓋就沒有一個根基所在,壺蓋雖為半球,但又不是絕對的,它可以根據需要作適當的切割,那蓋的也是如此,但必須從整體上看是球形,換成橋形,扁形,方形都將不倫不類。
壺流必須一彎半,而其口小根大,與壺面的連接應該很自然的,仿佛從壺體上轉折過去。壺把要從壺肩開始,逐漸由粗變細,引至壺下腹而收,這樣整個壺看上去猶如行雲流水,非常暢達。
掇球壺是一身素氣,光滑可鑑,完全是讓簡練形體來展示其美的內蘊,假使在其壺身壺蓋上刻上字畫,那就會顯得畫蛇添足了。有人也這樣做過,但是歷史上的就留不住足跡,必須被淘汰出局。
所以當今的大畫家宜興籍人士吳冠中先生就不主張在紫砂壺上書刻字畫,他曾對顧景舟先生說「紫砂壺造型古樸雅致,線條簡潔流暢……時代氣息主要靠造型來表現,並不需要外加什麼東西」,蜿蜒謝絕欲請其為紫砂壺作畫之託,當然吳冠中的觀點不無偏頗,一概排斥字畫裝飾不一定對,但對掇球壺之類的造型我是堅決反對書刻字畫的。
讓紫砂獨具魅力的原因正是因為紫砂的本身造型上藝術感的凸顯,以及處於時代發展不斷變革的紫砂文化。紫砂茶具在以往的數百年中,一些作品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創新,成為舉世聞名的經典名作。
掇球壺作為紫砂經典造型之一,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它的歷史發展與變革脫離不了紫砂大環境下文化內涵的發展與完善的軌跡。大亨掇球、友廷掇球、壽珍掇球。這三把造型有別的「掇球壺」,由紫砂歷史上三位名匠所作,代表著三個不同時期的三種風格。
大亨掇球,由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川埠上袁村(現丁蜀紫砂村)邵大亨創作。壺體渾圓碩大,渾厚華滋,壺嘴短小前衝,曲線優美,線條流暢;壺把自由舒展,飄逸放達,曲直有度;壺口略小,壺蓋略呈拱形,其身小於半球,壺鈕呈圓球狀。整件作品雍容大度,氣韻生動,壺風剛正。大亨掇球,壺身長近一尺,高過六寸,壺色渾厚深沉,瑩潤如玉,造型古樸端莊,穩重,氣度不凡,充分體現了邵大亨精妙絕倫的壺藝技術。
掇球壺自邵大亨起,便成為紫砂藝人競相仿製的經典造型。從整體造型來壺身就是一個大球,後人便在大亨的掇球壺加以形體的細微處理,便又呈現出不同的韻味。
清 邵大亨 掇球壺 高:10.9釐米 口徑:6.5釐米 民間收藏
此壺泥質細密,紫氣瑩潤可愛。造型簡練、大方,球腹,矮頸,短流,把如肥耳,流把勻稱自然,口蓋直而緊縫,蓋上設小球鈕。壺形突出掇,素心素麵,樸拙渾厚,造工精細,美妙絕倫。蓋內有『大亨』楷書瓜子印。
這是一件幾何形圓器中的傑作,深受古今鑑賞家好評。清代高熙《茗壺說·贈邵大亨君》云:「其掇壺,肩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無饗者之譏,識者謂後來居上焉。注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長注尤古峭。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口內厚而狹,以防其缺,氣眼外小內錐,如喇叭形,故無窒塞不通之弊。且貯佳茗,經年嗅味不變。此皆前人所未逮者」。其製品在當時即十分貴重。
顧景舟在《宜興紫砂壺藝概要》中稱:「邵大亨壺各式傳器堪稱集砂藝之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並說他仿製大亨的作品第一件就是掇球壺,仿製之後,使他的壺藝水平產生了飛躍。此壺現藏宜興陶瓷博物館。
友廷掇球,是清代同治、光緒年間與邵大亨同樣為宜興川埠上袁村制壺高手邵友廷所作。友廷掇球秉承了「大亨掇球」壺身勢雄氣沉的特點,但對大亨掇球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處理與再創作,「友廷掇球」在壺身與壺蓋的連接部拉高成壺頸,壺嘴微曲略直,顯得衝力之勢更為突出,壺身略顯扁圓,壺口設計放大,壺蓋抬高成三分之一的半球狀,壺鈕球形更圓,壺把更顯張力,與「大亨掇球」相比,整體壺形更貼近「掇球」之名。
從造型的審美角度來看,整體壺形較之「大亨掇球」更顯飽滿之氣,但是依然秉承了「大亨掇球」壺身勢雄氣沉的特點。應該說:「友廷掇球」是「大亨掇球」的再創造和再發展,相對於後來的「壽珍掇球」,「友廷掇球」在「大亨掇球」與「壽珍掇球」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從幾何學比例上的變化中看,在掇球的壺蓋、蓋嘴及壺腹的增減損益,其壺韻皆不相同,各具其妙。
清·道光 卲友廷 掇球壺 高:118毫米 口徑:70毫米
把梢印:『友廷』
把掇球壺造型審美效果與壺風氣韻發展到極致的當屬「壽珍掇球」。
壽珍掇球,是清末至民國年間著名紫砂藝人程壽珍(1865~1939年)所制。程壽珍又名壽貞,號冰心道人,宜興紫砂名工。原為宜興和橋人,太平天囯後,移居蜀山,為鼎蜀鎮制壺名工邵友廷養子。
壽珍技術精熟,作品質樸有致,最善長「掇球壺」,他在「大亨掇球」與「友廷掇球」的基礎上加以更為精妙的藝術處理,壺身更圓更挺拔,壺頸與壺蓋再度拉高更顯飽滿;壺蓋極度誇張,呈飽滿的半圓球;壺蓋與壺口的直徑比例並未改變多少,卻使得壺口在視覺上變大變寬;壺鈕圓珠適度放扁,從而在空間的視覺感官上處以極度舒適的角度,讓壺蓋的張力得到充分展開;壺嘴稍微增加曲線的彎度;壺把曲線優美,粗細自上而下,飄逸舒展中見好就收,形成了一個「耳朵」形曲線的優美空間,對於提拿沏泡的細節處理極為細膩到位。
壺體每個部分比例協調,多一分則累贅,少一分則缺憾。整體造型古樸敦厚、結體合理、氣勢宏偉、神韻高昂、線條圓潤豐滿、氣韻渾厚穩重高雅不俗,使得壺鈕、壺蓋、壺身在視覺上形成了真正的三「球」重疊之勢,盡顯「掇球」之奧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掇球壺」在壽珍手中才達到了真正的「名副其實」和完美的審美效果。顧景舟在其主編的《宜興紫砂珍賞》上評曰:「程壽珍為邵友廷養子,承其家學,形制尚樸素。觀其傳器,少壯時,基礎紮實,器皿造型掌握頗準,高出友廷一籌;中晚年,僅制三式:掇球、仿古、漢扁」。
程壽珍制 掇球壺 高:14.5釐米 寬:13釐米
程壽珍掇球壺早期的(清末、青壯時期)特點是壺蓋小、粗中有細的韻味;晚期的(民國、老年時期)特點是壺蓋比早期略大了一點,壺的格調更顯獷樸,但終不及壯年作品粗中有細的韻味。另外,早期壺的泥質泥色與晚期也略有不同。大概是自家所練制配比之泥已告罄,民國時期又多為各廠家送坯貨,泥料大概是各廠供給所至。
程壽珍所用印章:『冰心道人』、『八十二老人』等,(後)皆為其子盤根所戳用,然盤根技藝遜其父遠甚,尤其在形制格局上,更不及其父流暢,故識者不難辨其真偽。再次,底印『八十二老人』章的壺,均是1933年以後所制。倘有小蓋掇球壺底印『八十二老人』者,必偽無疑。
青、壯年時期程壽珍所製作的掇球壺也有差別,儘管泥質泥色一樣,同是小蓋,但早期(青年時期)所制,肩是溜肩,且把下無『真記』小印,蓋與壺口不太嚴密,有「脫帽之憂」。而壯年時期所制者,肩是較平的,把下有『真記』小印,蓋與壺口較嚴密,無「脫帽之虞」。中年時期所制各式紫砂壺最好,並形成了自己掇球壺的風格。
通高:13.4cm 口徑:7cm 常州文物商店藏
壺身作球形,直頸,半球形蓋,球形鈕,彎流,橢圓把。通體墨綠,造型古樸莊重。器身有四處三種款識。壺底印陽文隸書二十四字:『八十二老人作此茗壺巴拿馬和國貨物品展覽會曾得優獎』。內底及蓋內均為陽文篆書『壽珍』款,執把下有陽文楷書『真記』款。
壺高:13.4釐米 橫寬:12.6釐米
壺底鈐陽文印:『七十二老人作此茗壺』,『巴拿馬和國貨物品展覽會曾得優獎』。壺把手下有楷書『直記』印,壺蓋上是一方『壽珍』篆書印。此壺現珍藏於宜興紫砂工藝廠。
紫泥掇球壺 寬:17.5cm 高:14.3 cm
蓋款:『壽珍』 把款:『真記』
底款:『八十二老人作此茗壺巴拿馬和國貨物品展覽會曾得優獎』
壽珍掇球為程壽珍所創製的茗壺經典款式之一,掇球講究圓的融合,其壺蓋、壺身、壺鈕似三球的迭加。整把壺氣韻上下貫通,十分耐看。
稍晚於程壽珍的俞國良,素以技藝高超著稱,他的掇球壺更接近「友廷掇球」。後人仿製掇球者,至今無出程壽珍之右。
掇球壺 高:13.5釐米 寬:18.1釐米
底印:『冰心道人』 蓋印:『壽珍』 把下印:『真記』 壺內底印:『壽珍』
高:13.6釐米 寬:18.6釐米
底印:『龍山名砂』 蓋印:『壽珍』 把下印:『真記』
高:13.6釐米 寬:18.7釐米
壺 長:16cm 容量:480CC
蓋款:『國良』 底款:『錫山俞制』
此壺用精選泥質最好的朱泥製作,燒成火候絕佳,故色澤朱紅光彩照人,肌理滋潤,確實是宜興朱泥器中之罕見者,堪稱顯示砂藝材質的絕佳傳器。
高:12.5cm 寬:17cm
高:10cm 寬:16cm 容量:450cc
底款:『呂堯臣』 蓋款:『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