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買壺,拿到手之後第一時間都是先掂量掂量,
這時有的壺友會覺得「這把壺,怎麼這麼輕?」
「是不是買到假壺了?」,別慌,你可能買到的是薄胎壺,
很多人對這種壺不是很了解,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科普一下。
...
追根溯源
薄胎瓷,亦稱「脫胎瓷」、「蛋殼瓷」,是江西景德鎮傳統瓷器品種中最久負盛名的特種工藝產品之一,特點:瓷胎薄如蛋殼、透光、胎質用純釉製成。
70年代 乾隆年制款薄胎粉彩百鶴紋碗 (一件)
薄胎本為瓷器製作的「神技」,明清起,就有藝人將該技法運用在紫砂制壺工藝之中,人們常用「薄如蟬翼,輕似浮雲」來形容薄胎紫砂壺,傳世作品不多,卻開創性地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奇妙效果,有很多壺友專以入手薄胎紫砂為趣。
成型概述
薄胎就是在打泥片的時候打得比一般壺要薄,這算不上是一種工藝,但卻是一種制壺的技法,一種作者體現自己功力深厚的技法。
薄胎壺看起來與普通紫砂壺毫無區別,造型沉穩厚重,上手卻很輕,印證了老子「大巧若拙」的道家理念(一把150毫升的薄胎紫砂,託在手上輕若朽木,僅僅50克重,幾乎可以漂在水面之上,因此薄胎壺還有個外號叫做「水上漂」)。
薄胎壺形非常豐富:掇球壺、仿古壺、竹段壺、南瓜壺、供春壺等等(方器的製作較大,要製成薄胎則更是難上加難,因而在薄胎壺中方器是少之又少)。
唐彬傑高掇 薄胎
製作難度
從實用方面
紫砂壺作為一種實用器皿,一旦失去使用的愉悅,那工藝的生命將會喪失極大一部分光彩,因此,這巧奪天工的薄胎壺要更多地照顧到「觀賞」和「實用」的雙重要求,不能為了「薄」而「薄」,讓人不敢用手去摸,生怕會把壺給碰碎。
從環境方面
薄胎壺興起於廣東潮汕地區,這是由於薄胎壺製作時對環境的溼度有嚴格的要求,在北方使用薄胎壺時,溫壺更是必不可少的,否則驟冷驟熱,炸裂了可就得不償失了。
從泥片來看
做薄胎壺時,打泥片時打得比一般壺要薄,一把好的薄胎壺要「薄」中見穩重,壺體的厚度一般是在0.2-0.3cm之間,這不是誰都做得好,對技術純熟程度的要求很高,並非易事。
從泥料來看
不同的泥料所運用的胎體技術會不一樣。紫泥和段泥,胎厚敦實一點的,比較古樸穩重,不太適合製作薄胎;而朱泥的密度小、氣孔小水分不易蒸發,所以運用薄胎技術有助於茶香的散發和提升。
泥料中顆粒較粗的也不能拿來做薄胎,即使做成也由於顆粒太粗,很容易燒出瑕疵點(用來做薄胎泥料的,都是萬眾挑一的優質原礦)。
陳國良 掇球 朱泥薄胎
呵護保養
1.薄胎紫砂壺由於胎壁較薄,使用的時一定要格外小心,如遇到磕碰,壺體比較容易「受傷」。
2.在北方冬天使用薄胎壺飲茶時必須要先溫一下壺,否則溫差太大容易造成壺體驚裂。
3.薄胎紫砂壺的養用跟普通的紫砂壺一樣,也怕油膩,每次泡完茶也要記得擦拭乾淨,放在通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