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然
2017年末,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布了一項2017年度全球博士生生存狀況重磅調查,對來自全世界多個國家不同領域的5700多名博士生進行了一次詳細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博士生讀博期間普遍有比較嚴重的精神壓力,有1/4的博士生有精神健康問題,12%受訪者稱曾為自己讀博而帶來的焦慮和壓力尋求過救助。
經濟、感情、家庭……紛至沓來各種壓力,讓這群努力攀登學術高峰的博士生們,不得不,負重前行。
談錢傷感情,還傷夢想
2017年初,最新《財政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提高博士生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的通知》文件要求,從2017年春季學期起,提高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內的全日制博士生(有固定工資收入的除外)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其中中央高校博士生從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即每生每月提高250元。
這一消息,也讓國內博士生的收入狀況,暴露在了國人眼前。
「通常我們的收入是由國家補助、導師補貼,還有學校補助組成。」來自上海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在讀博士張誠道,「可是依然很少,我現在博三,每月三千而已。」
張誠如今住的是300塊一個月的學校宿舍,吃是在食堂解決,很少出去消費,一是實驗安排緊張,更是為了省錢,讀博期間的他,不願再向父母張口。「曾經一起本科畢業的同學,不少已經在我們那個三線小城付了首付,有的孩子都快出生了。「張誠笑道,」可以說是為了科研夢想吧,但是再給我一次選擇,我可能就會猶豫。 「他望著窗外,輕輕嘆了一口氣。
相比起男博士,女博士還會面臨更多來自父母,「催婚「」逼婚「的壓力,」女博士難嫁「似乎已成為了一個經久不衰的社會話題。
「難嫁是有道理的。直博5年,科研任務重,整天呆在實驗室,根本沒機會去接觸外面的人,自己實驗室的人也早已——『相看兩厭』了!」今年剛畢業的趙博士剛過了28歲的生日,父母雖不挑明,卻一直暗示「催婚」的意思。「我也想有自己的家庭,但是剛從校園裡走出來,工作還沒確定,在社會上的起步才剛剛開始,一切都很艱難。」
和趙博士不同,小畢在博士三年級的時候就和大學同學結了婚,「很多人會不太接受讀書期間結婚,其實我覺得沒什麼,早點把心安定下來,還可以更純粹地工作。」小畢的丈夫和她是同屆畢業,目前任職於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很感謝他的付出,支持我的夢想,不然我們會很艱難地撐起這個家。「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發不了的論文
發論文幾乎是整個博士生涯期間最重要的學術壓力,做實驗,改論文,幾乎已成為了博士生活的常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樊小龍表示,「科研這條路很難走,很多人只有在投入進去之後才發現自己做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科研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天分、機遇和各種條件。「
985高校生物專業的博士李峰如今深陷發不了論文的焦慮中,如今已是他讀博的第五年,「從博二開始我每天都在實驗室忙到12點才回去,周末也是上午八九點起床就來養細胞。「然而臨近畢業,他的論文一直被審稿人駁回修改,」最近晚上到兩三點還睡不著,很害怕被延期。「
事實上,像李峰一樣承受著巨大學術壓力的博士生不在少數,2015年,加州伯克利大學一個研究發現,47%的研究生正在飽受抑鬱症的折磨,而之前的一個研究表明,10%的人試圖自殺。據《新科學人》報導,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表明,學術界中精神疾病病患率是普通人的3-4倍,這篇文章還說,英國學術界中精神疾病病患率估計高達53%。
「我同級的博士基本都完成畢業條件,準備畢業。大牛師弟也實力超強,深得實驗室老師器重。自己去年底今年初準備了大半年的出國聯培也泡湯了,先前科研方向苦苦沒有結果,還在不同的研究方向掙扎。這一個多月來,我掉進了一個深潭,感覺非常失敗。「知乎上,一個匿名網友的發帖,戳中了很多人。
課題本身的難度、同行之間的競爭、同級之間的比較,另很多博士笑稱,這樣的壓力,不比當年高考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要小。
即使萬般艱辛,也有詩和遠方
博士生活是心酸的,但也有很多人,在這條不平坦的道路上,找到了詩和遠方。
一襲民國女學生裝,北京大學工科博士生陳更,在《中國詩詞大會》上,驚豔亮相。
作為工科博士,陳更的日常是這樣的:每天早上7點起床、晚上12點睡覺,其他時間大部分就在實驗室;實驗室門口的小巷子裡有個煎餅攤,午飯常常就買個煎餅解決,早飯是一杯檸檬糖水,晚飯常是一碗麥片,學詩的時間,是從吃飯時間裡省下來的。
「詩歌和計算機、英語等不同的是,你接近它、被它吸引,往往不是因為好學、求知,而是因為被感動,讓人覺得心不死。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說,這本不是出於追求學問知識的用心,而是出於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深讀詩詞讓我的生命更寬廣厚重,能更耐心、更堅忍地面對艱深曲折的科研工作。」談及詩詞與科研生活,陳更動情地說道。
其實如今生活雖不易,博士們還是會熱愛並享受生活的。趙博士樓下宿舍有個姑娘非常居家,買了各式各樣的鍋碗瓢盆,煮鍋、燉盅等一應俱全。這姑娘經常去菜場買菜,精挑細選地搭配食材,然後在宿舍裡煲湯,「超級會養生的」。還有很多博士生喜歡在實驗室,或者宿舍養各種花花草草,每日灌溉照料,「像植物園一樣」。
趙博士的自我評價也是「讀博之後,我更有生活熱情了」。她從開始讀博就在附近的健身房辦了一張會員卡,每周都有固定的時間去鍛鍊身體,購入不久的電熱咖啡壺也是她的心頭愛,自己親手煮的咖啡熱氣氤氳,是讀書、學習的良伴。
即使生活不易,即使論文仍遙遙,但總有一天,論文會有的,麵包會有的,詩和遠方,也不是幻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