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儘管我們生活在截然不同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當中,但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社會,都會受到文化影響。
所謂「文化」,並非是狹義理解,而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其中,一般認為文化由物質文化、組織文化、精神文化所組成。
最基礎的物質文化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相對常見的、用以表達某種含義的器物,比如飾品、箱包、皮具等等。
我們知道,個體或是某個社會的物質文化水平,與其精神文明水平是相聯繫的。只有當物質水平充足了,人們才會在精神層面上發展。
在物質水平相對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只能以一些相對容易得到的、容易製作的物品作為裝飾,只有身份地位十分出眾的人,才有資格佩戴精緻的、材質稀有的飾品。
但在今天,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越來越多人傾向於突出自己的精神追求,佩戴飾品就是一個相對明顯的方式。
不同的飾物有不同的含義,許多飾物是生活中常見的,那麼這些飾物又分別代表什麼含義呢?
飾品的含義
戒指相對來說,是十分常見的一件飾品了,幾乎每個已婚的人都會佩戴或擁有這件物品。
戒指包括幾種,婚戒是源於一種對婚姻的契約精神,代表忠貞不渝的愛情;老年人佩戴的戒指則多為黃金打造,作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年輕人佩戴的戒指,相對來說裝飾意義更加突出。
項鍊是最早出現的一種飾品,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要,可以根據自己所穿衣服的質地和色澤,選擇相搭配的項鍊。
除了戒指,項鍊相對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飾物。比如女性用以裝飾的銀質、鉑金項鍊;也有男性彰顯身份的純金項鍊。
此外還有耳環。一般意義來說,耳環多為女性佩戴,與戒指、項鍊具有類似的作用,也是為了追求美;而在今天,越來越多年輕男性也會打耳洞,將帶耳環視為彰顯個性的行為。
集中於頭部的飾物,還有各種帽子、發箍、發巾等等,都作為一種裝飾品存在。
隨著國外奢侈品市場擴散,包包也成為了很多人必不可少的物品。其本身可以裝東西,也可以作為裝飾。現如今,一個「LV」、「Gucci」的包,除了本身作用,也有彰顯自身財富的隱含意義。
假如以包包的價值來衡量人的財富與地位,那麼一定程度上,手錶在男性當中也起到相同作用。
手錶出現之初,其作用只是方便人們隨時關注時間。但隨著手錶的材質、工藝的發展,也出現了浪琴、勞力士等比較奢侈的品牌,用以彰顯彼此的「身價」。
飾品可能給人帶來危機感
我們可以發現,在現如今的社會當中,這些飾品除了具有本身作用之外,往往也具有更多社會內涵,比如彰示自己財富多寡。
也有人對這些飾品並不感興趣,不太喜歡佩戴。經過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這些人的主要理由是——「覺得戴上難受」。
其實也是可以理解,因為並非每個人的身體都適合佩戴飾品,有的人手指比較粗、比較短,戴上戒指尚且都很困難,更遑論長時間戴著了。
有的飾品是本身具有一定危險性,比如某些造型比較獨特的項鍊,在佩戴者不小心做出某種姿勢時,可能會傷害到本人,這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不喜歡佩戴飾品的人,大多比較討厭被限制、被束縛,喜歡自由自在,所以當他們佩戴飾品時,相對於效果的美觀,更加直觀的感受是肉體折磨。
他們還有一種隱含的內心想法:飾品的存在會讓原本的自己發生改變,自己不再是真實的自己了。只有卸下一切無關的飾品,才是真正的、原本的自己。
還有些人的想法比較傳統,或是消費觀更加現實,認為飾品無法為自己的生活品質提升提供太多力量,還不如花在吃上。
總而言之,一個人是否樂意佩戴飾品、如何看待飾品,受到許多因素制約。具體還是要看其價值觀、性格以及內心的想法。
- The End -作者 | 湯靡達參考資料:《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