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位於陝西省最北部,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北鄰內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
榆林地區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傳統,曾一度形成兩漢時期的文化高潮。由於榆林地理位置獨特、且受少數民族文化影響,榆林的文化特色鮮明,內涵豐富。歷史上,榆林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為晉,戰國歸魏,秦統一六國後為上郡地,唐及五代時設夏州、銀州、麟州、府州、綏州,均屬關內道管轄,素有「九邊重鎮」之稱。
榆林城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文物古蹟有萬裡長城第一臺鎮北臺,大夏國都統萬城遺址,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建築群白雲山道觀,陝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紅石峽,李自成行宮,陝西最大的內陸湖泊紅鹼淖等。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我市8個縣30個村莊戰鬥生活過。
風景文化
1.宋將楊業
原名繼業,麟州新秦(今神木楊城)人。北漢麟州剌史楊信次子,武勇有智謀。20歲任北漢指揮使,賜姓劉,後任建雄軍節度使,每作戰,常旗開得勝,被譽為「無敵將軍」。
楊業初為北漢將領,屢立戰功,官至建雄軍節度使。歸宋之後治軍嚴明,整飭所部,針對邊地及遼軍作戰特點,悉心鑽研戰法,親臨教場,嚴格督教。次年,遼軍十萬攻雁門關(今山西代縣西北),楊業率精騎迂迴至關北,與宋軍主力南北夾擊,殺遼將蕭咄李,俘都指揮使李重誨,大獲全勝。
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分三路攻契丹,楊業任雲應路行營副都部署,與都部署潘美、監軍王侁率軍出雁門關,連克寰、朔、應、雲等州。後因東路軍在岐溝關(今河北涿州西南)潰敗,契丹軍乘勝西進復佔寰州,奉命與潘美掩護四州民眾南撤。力主避敵鋒銳,分兵誘其向東,設伏阻扼契丹軍南下,保障民眾轉移。
潘美、王侁不納其策,強令趨朔州迎戰契丹軍。楊業知此戰必敗,臨行前約潘美在陳家谷口(今山西寧武北)接應。遂揮軍奮進,陷入重圍,苦戰終日,無援絕食而死。
在山西省代縣城,有一座古老的鐘鼓樓上懸掛著"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為紀念楊家將不朽功勳,流傳至今的一處珍貴遺蹟。
2.榆林剪紙
剪紙在榆林是一種很普遍的群眾藝術,那些年過半百的老大娘和純樸俊秀的姑娘,常常藉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彎曲自然、運轉靈活地在紙上鏤空剪刻成花樣,裝點著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際,當你走進榆林的村落院戶,看到遠處黃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窯洞,似乎覺得這裡的顏色太單調了些。
但是,你再看看窗戶上,那色彩紛呈的窗花和各色圖案,那迎風飄動的門箋,那碗櫥、糧囤、畜欄等處寓意吉祥的各色紙花,你定會由衷發出讚嘆,仿佛感受到了濃鬱的生活氣息。是的,剪紙就是這樣一種紮根民眾之間,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在舊時的農村裡,人們常常把剪紙技藝高低作為品評媳婦靈巧或笨拙的標誌,農村婦女自然成了剪紙工藝的民俗傳承人。
正月初一家家掛春幡、貼窗花,一派喜慶氣氛。正月十五鬧花燈,燈上要貼剪紙,更加絢麗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擺放剪紙,表達懷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貼 「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節,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樣、賽智慧。九月九重陽節,剪刻重陽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農節,陝北地區用五色紙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在門前或墳地焚燒,寄託生者對亡人的哀思。
幾千年的黃土文化孕育了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雅俗共賞,歷來受到中外有識之士的偏愛,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3.波羅古堡
波羅古堡位於橫山縣城東北25公裡的無定河畔,始建於北魏,距今有1400多年歷史,是一座雄踞大漠邊關、瀰漫佛光靈氣、孕集天地精華、神秘而又富有傳奇的塞上古堡,被喻為「佛掌上的明珠」、「一個來自天國的地方」。
「波羅」為佛經梵語,意喻渡(接引)到彼岸,因城堡西石壁天生巨大石佛而得名。堡城東南高,西北低,設有四門,東門凝紫、南門重光、大西門鳳翥、小西門通順。主街道建有南甕城、三官樓、玉帝樓、望胡臺和木石牌樓各一個,形成了四樓騎街兩牌樓的奇麗景觀。古堡呈方形,隨山蜿蜒,因勢築城。城高9米,巨石壘就,城門四座。登高望之,街道狹長,鋪店如林,鐘樓鼓亭,交相輝映。
1946年10月13日,時任西北局書記習仲勳同志策劃和領導了著名的橫山起義,駐波羅堡國民黨胡景鐸部高舉義旗,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為黨中央轉戰陝北提供了廣闊的迴旋餘地,起義震撼西北、影響全國。
#榆林#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要結束了,非常感謝小夥伴閱讀本文,中國地大物博,已經誕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想看到更多有趣的內容就關注一下小編吧,點關注不迷路!小編不定時給粉絲髮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