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榆林,異族入侵必爭之地,也是古長城要塞所在,毛烏素大沙漠南緣的風貌粗獷,雄渾,豪爽,就像它漫長的歷史畫卷, 沙漠的孤煙看著萬裡長城的支腳臺,烽火燃燒,長河落日有多少金戈鐵馬,戰鼓在叫。
今天,小編帶大家去了鑿在綠洲上的大沙漠,從蒼涼的古代戰場,從鬱鬱蔥蔥的田園,慢慢展現了文化名城榆林的身影,作為沙漠的古戰場和今天的綠化防砂工程,是榆林這個文化名城的歷史組成, 千百年來成為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窺視中原大地,榆林將成為異族入侵的第一個必爭之地,公元前214年至前215年的兩年間,當時大秦王朝的大將蒙恬派遣了30萬人參軍,匈奴700餘裡, 為了防止遊牧部落入侵,還建設了世界聞名的萬裡長城,榆林城西四十五公裡的秦長城遺蹟,更長的歲月,這座長城的面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這特有的杭土層,給了這座長城歷史的歲月一個科學的論證,無論是北方的匈牙利人,還是突厥人,還是後來的党項族,還是蒙古人,他們與我們大漢民族的關係,都不是戰爭風雲突出,而是歡笑的歌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中,這樣起伏,歷史文化名城榆林,根據地方的特殊地理位置,小編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縮影,在隋朝的德晉縣,不知幾年幾月被兵火摧毀,變成了這樣的瓦礫世界, 但是,據說日後這個地方被稱為「白城臺」,是為公元6世紀夏天的國王海倫建造的,保管軍糧的地方,榆林城北大沙漠的大墳灘上埋葬著成吉思汗第十九代孫庫圖克臺徹辰洪臺吉, 這是博學多聞,重視民族團結,受到蒙漢兩族人民尊敬的人物。
榆林周邊的這些遺蹟表明是民族大衝突、大融合的地方, 榆林城是在這樣的歷史文化大背景下建造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榆林城建於明朝初,也就是公元1369年,公元1473年,延綏鎮都御史餘子俊曾將延綏鎮治所從綏德轉移到這裡,按現在的說法榆林已成為大軍區的重要場所, 榆林城牆背對沙漠,高大慷慨,引人注目壯觀,其軍事性質明顯,「凌霄塔」依然是那樣的古虯蒼茫,歷史戰火留下的累累彈痕,現在看起來很淡,榆林名城也增添了一些壯烈,一些豪氣,建於「新明樓」正德年約16世紀初的樓閣,是高28.2米的3層樓閣,諾大的樓閣都由這28根木柱支撐,展現出一種宏放與雄力的結合,展現出一種力量和純粹的意境。
通過「新明樓」可以看到「萬佛樓」, 這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建築物,相應地建有鐘樓,「梅花樓」是唐代壽寧寺留下的樓閣,經歷了代修,畢竟年份很大,看起來又舊又舊, 但是「梅花樓」下面綠樹成蔭,花木純正,是被稱為榆林八景之一的「普惠泉」,普惠泉水清澈凜然,甜美可口,榆林稱他為桃水, 好水出好豆腐,所以泉下還有有名的豆腐道。
世界那麼大,您能看到小編的文章就是一種緣分。本文的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