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文化潮州」
搶先了解潮州文化廣電旅遊體育資訊
關注
潮州,一座活著的古城,一座好看、好玩還有好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雙節長假,潮州旅遊市場熱度重燃,客棧爆滿、街色如晝、人聲鼎沸,全市共接待遊客總數194.25萬人次,總收入達89009.65萬元。去年,潮州榮獲「文旅融合特色創新示範市」;今年,潮州古城文化旅遊區被省推薦為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成為全省唯一一個被推薦的城市。這是潮州近年來不斷釋放新活力的具體體現,也是潮州魅力的生動註腳。
最原味的古城區
初秋的午後,走過獨具特色的世界首座啟閉式石橋廣濟橋,飽覽「十八梭船廿四洲」勝景,穿過巍峨雄偉的廣濟門城樓,映入眼帘的便是廣東目前保存最為完好、最原味的古城區。
潮州廣濟橋
潮州古城內,街巷縱橫有序,呈方塊形布局,形成面積約1.4平方公裡的太平街義興甲巷街區。這一街區,其實泛指整個古城區內的「猷灶義興甲、家石辜鄭庵」等十條古街巷,是一條國家認定的歷史文化名街。筆架東列,葫蘆西臥,金山北峙,韓水繞廓南流。自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建制迄今1600多年,潮州仍保留著完好的古城整體格局,全市一千多處文物古蹟星羅棋布,木雕潮繡藝術巧奪天工,潮劇潮樂繞梁坊間,古橋古街古民居隨處可見,特色美食遍布大街小巷,工夫茶飄香房前屋後……讓每個來過這座城市的人,無不感嘆「中原古典文化櫥窗」的深厚與醇香。
據悉,1986年,潮州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今,這裡擁有15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著極具潮州傳統人文特色的生活習俗和民俗風情;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項22處,訴說著千年潮州文化的發展脈絡;潮州方言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潮劇是中國戲曲的一朵奇葩;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更是飲譽海內外,膾炙人口。悠然穿梭老巷間,深灰色石板鋪砌的街面,寬敞而平坦,24座「修舊如舊」的牌坊群矗立在街道中央,牌坊上保留著不少明清時期的構件文物。據史載,明清兩代潮州古城內共有牌坊94座,僅是太平街便有47座,其數量之多、密度之大堪稱世界之最。
在當地居民的口中,太平街還有個叫法是「大街」。1922年,人們在對大街進行修繕時,於北面街口附近掘到了一塊元朝致和元年(1328年)刻有「太平」兩個大字的石碑,人們因此把這條貫穿古城南北的大街更名為「太平街」。不過直至現在,老一輩的潮州人仍喜歡把太平街喚做「大街」,更感親切。漫步在2公裡長的太平街,仿佛走入一段幽深的歷史迴廊,一幅幅生動的潮州歷史文化和風俗民情畫卷在眼前漸次鋪開。兩旁的騎樓民居仍保留著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潮式裝潢質樸中見雅趣。臨街店鋪經營的皆是木雕、潮繡、陶瓷工藝品和單叢茶、「老香黃」等潮州土特產,極具代表性的老字號「胡榮泉」「老娘巾」「仰山樓」「清心居」「木偶工藝坊」等特色商鋪比肩而立,更是讓往來遊客仿佛置身於潮州文化的「大觀園」。
潮州牌坊街
從太平街隨意拐進兩旁的一條小街巷,或能撞見國內罕有的宋代府第建築「許駙馬府」,保存完好、堪稱木雕一絕的「己略黃公祠」;或可看到能工巧匠現場為你演繹名揚四海的手拉壺、潮繡、木雕等驚豔工藝;或能聽到街坊票友吟哦演唱「南國奇葩」的潮曲潮劇,在動靜之間品味潮州文化的魅力。太平街仿如古城中心的脊椎般,撐起這座「活著的古城」。
潮劇(資料圖)
文旅融合煥新機
上千年的文化傳承,給這座古老的城市鑲嵌上華麗而不失涵蘊的外飾;而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存,則造就了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厚重與精緻:融合了傳統潮繡工藝技法和歐美地區時尚元素為一體的潮州婚紗禮服,在世界服裝界聲名鵲起,也讓潮州獲得了「中國婚紗禮服名城」的美譽,婚紗禮服成為潮州出口創匯的重要商品和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在傳統陶瓷工藝上推陳出新,潮州陶瓷走出一條「日用陶瓷藝術化、工藝陶瓷實用化」的發展之路,成為國內最大的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並被授予「中國瓷都」稱號,陶瓷產業成為該市第一支柱產業;在注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潮州鼓勵傳統藝術創新,引導民間傳統工藝走市場化、產業化的路子,通過市場化運作,潮州木雕、潮繡、大吳泥塑等傳統技藝形成良好發展態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潮州古城區已有木雕工藝門市、作坊上百家,潮繡、泥塑等工藝品成為穗深收藏品市場的新寵,氛圍已逐漸形成。
潮州小吃(資料圖)
依託非遺項目和潮州工藝美術,潮州近年來還打造了一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工作室以及郡城義倉、府學舊地等文化創意園,培育文化創意業態;依託豐富的潮州菜資源優勢和獨特的飲食文化,潮州大力實施「潮州菜師傅」工程,積極推進潮州菜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全力擦亮「中國潮州菜之鄉」金字招牌;結合「潮州厝,皇宮起(建)」的建築特色,潮州多舉措激活民居文化,目前僅古城區就有127家民宿客棧,其中,木棉公館被評為「廣東十大最美民宿」。
此外,潮州的紅色旅遊、研學親子遊等旅遊新業態市場同樣方興未艾,潮州七日紅、茂芝會議、左翼文化運動潮州英傑等14張紅色文化名片出爐,成為愛國主義教育最好課堂,17處文化研學遊基地將陶瓷、單叢茶、食品、潮菜等工業資源和老字號品牌囊括其中,讓遊客「遊中學、學中遊、遊中悟」,不斷拉長旅遊產業鏈條,壯大旅遊經濟實力。2019年,潮州全市接待海內外遊客2629.47萬人,增長31%,全市旅遊收入398.25億元,增長30%。
潮州佳餚甲天下
到過潮州市的遊客,大多會對潮菜獨有鍾情。2004年10月,潮州市被國家評定為「潮州菜之鄉」,潮菜美食已成為潮州市的一個重要品牌。
據介紹,潮菜的製作過程相當考究,不僅注重刀工,講究調味和掌握火候,而且單是烹調方法就有炆、燉、煎、炸、灼、燒、炊(蒸)、炒、泡、扣、清、淋等10多種。目前,知名的潮菜菜品有近300個,無論是山珍海味、飛禽家畜以至普通的水果、南瓜、芋頭和甘薯葉,只要一經廚師精心製作,即可成為潮州宴席上的佳餚。對於以食為天的「吃貨」們來說,除了要解決吃什麼問題外,怎麼吃也是一大講究。在潮州的民間,自古以來,只要逢年過節或是喜慶婚宴,皆要擺上幾桌,於是便漸漸形成了「食桌」的風俗習慣。
「食桌」的上菜次序和品種配搭成了潮菜宴會的另一大講究,在潮州宴席上菜的一般原則是:先清後濃,先高檔菜後一般菜,先葷後素,先菜後點,各種烹調方法穿插,各類不同原料構成的菜餚品種相間,甜品在後,中間加上幾巡功夫茶。在飲譽海內外的潮州飲食文化中,除了人們熟知的潮菜外,式樣繁多、風味獨特的傳統小吃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部分。
潮州牛肉丸(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蟻璐雅 攝)
潮州話裡,「食」字幾乎囊括了所有經嘴巴攝入的動作,不論是吃飯、喝茶、抽菸,統統都說成食飯、食茶、食煙,小吃自然也就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了「小食」。不過,小食雖小,對味道的追求卻並不輸給潮菜,價格也親切得多,是真正屬於潮州平民百姓自己的美食,很多遊客也是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而在潮州的眾多小食中,各式各樣的粿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潮州人對於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之為「粿」,然後會根據加入各種配料而衍生出各種稱法,如甜粿、菜頭粿、草仔粿、芋粿、白粿等。
潮州工夫茶
走上潮州街頭,在古城區裡閒逛,不經意間就能遇到很多地道的小食。其中尤以牌坊街為代表,幾乎每走幾米,就能發現一個擺賣多種小食的臨街商鋪,這些商鋪中往往都會有最著名的牛肉丸、水晶球、菜頭粿、蠔烙、鹹水粿、粿條、豬腳圈、鳳凰炸豆腐、腸粉、卷煎等特色小食。在古城潮州,處處可感受到深厚文化底蘊與強大活力的完善融合,快來細細品味吧!
☆ END ☆
來源:羊城晚報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