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影潮州》增訂再版|傳統攝影下黑白的潮州歷史與風物

2020-12-22 廣州日報

我們看到這座城的過去

謹愿潮州之風物

得以善存

拾回本真雅致

日前,《舊影潮州》再版推出增訂本。新版封面採用極具觸感膜的高級塗布紙,隨書附贈三折舊影地圖和一張看得見的「溼版底片」——「三元塔」原玻璃底片,非常值得珍藏!

圖:新書實拍

做城市的歷史影像圖書是一件艱巨但極具歷史意義的事情。它站在一個客觀、冷靜的歷史高度,用影像學的角度來解讀潮州,用鏡頭來展現一個百餘年間老一輩熟悉的,新一代陌生的潮州。讓我們一起,在潮州八景中回憶一段舊時光。

潮州八景的舊時光

魯迅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裡寫道:「凡看一部縣誌,這一縣往往有十景或八景。」誠然這篇文章中提出的,是對國人貪大求全的「十景病」的批判:「我們中國的許多人……大抵患有一種『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潮州當然免不了俗,也有個潮州八景,但對潮州人來說,它不是魯迅說的「八景 病」,它是阿公阿嬤從小教的熟稔於心的啟蒙,是街頭巷陌開門即現的風景。

潮州八景

通常指的是古潮州府城至明末清初形成的外八景,而內八景已基本消失。也正因為人們對八景的有意強化,早在攝影術才開始的清末民初,潮州八景便成為被拍攝對象,被製作為成套明信片進行售賣,遠銷到海外各地潮人手中。

其中汕頭日本山口洋行和東優園最早於20世紀初就開始發行成套的潮州八景明信片。這些明信片大部分有著相似的攝角度和構圖,細品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潮州風景,往往有一種浮世繪的氛圍,而汕頭美璋照相等其他攝影機構拍攝的潮州風景影像,則帶著更多紀實的色彩。

湘橋春漲

春分之後,太陽的直射點逐漸向北轉移,夏季風愈發強盛,東南季風將太平洋的水汽吹向南中國,在途經韓江上遊時逢著北方來的冷空氣,化作磅礴的雨水流入梅江和汀江,梅汀兩江相遇匯進韓江,一路向南奔流入海, 瞬時水位猛漲,幾近淹沒湘子橋,橋上那十八梭船隨潮水沉浮上升,與東西橋墩連成一線,蔚為奇觀。

「激石雪飛梁上鷺,驚濤聲徹海門潮。」站在東門城樓廣濟樓上可觀賞到「聲畫」俱佳的潮州式錢塘江大潮——「湘橋春漲」。後來,隨著潮州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湘子橋不再春漲了。春去秋來,從此,湘子橋只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那城門緊閉、眾人擁擠站在城樓上看「大水」的場面成了歷史。

韓祠橡木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軍州事丁允元認為韓愈被貶潮州時,常遊於筆 架山並手植橡木,於是將城南七裡的韓文公之祠遷到筆架山上。「韓祠橡木」 裡的「韓祠」是韓文公祠的簡稱;「橡木」,《小爾雅》裡注釋道,「柞之實謂之橡」,「 柞」是「櫟」的通稱,也就是說,橡木即櫟木,從植物學分類來說,是殼鬥科櫟屬。至於韓文公祠前的櫟樹是不是韓愈所植,是不是從北方帶來樹種,已無法考證,潮州本土亦原生了幾種櫟樹,如今種植在韓文公祠中的栓皮櫟便是潮州和韓愈故鄉開封都有生長的土著植物。

潮州歷代有「以(橡木)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的記載,潮人奉橡木為神 木。這或許與宋禮部尚書王大寶寫的《韓木贊》有關:「亭陸有木,虯幹鱗文,葉長而傍,耆老相傳公所植也,人無識其名,故曰韓木。上株既老,類更滋蕃,遇春則華,或紅或白,簇簇附枝,如桃狀而小。紹聖四年丁丑(1097年)開盛,傾城賞之。」但橡木是黃色的細條花序,這「或紅或白,如桃狀」說的或許是 另一種潮州本土植物鐘花櫻桃吧。

鳳凰時雨

在湘子橋南面的韓江上有一個小洲,原名老鴉洲,明代潮州知府侯必登將 其改為「鳳凰洲」。鳳凰洲上又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建了鳳凰臺。鳳凰時雨中的「鳳凰」指的就是這座鳳凰臺。鳳凰時雨因為音近又稱為「鳳臺侍雨」, 作「鳳凰時雨」解時,意思是鳳凰臺時而有雨時而晴;作「鳳臺侍雨」解時,是人在鳳凰臺裡等候一場雨的到來,後者顯得更有閒暇的詩意。

從明代建成鳳凰臺以後,鳳凰洲一直到民國初年還一直有進行一些增建和重修工程。到了戰亂年代,這裡又一度坍塌荒廢,直到20世紀90年代又重建並形成現今的鳳凰洲公園。

北閣佛燈

北閣原是在金山東面山下一組高低錯落的樓閣的總稱,這一帶風景獨特,城牆圍繞金山,韓江水急轉直下。佛燈,指從前懸掛在北閣景區玄天閣前桅杆上的遠照燈,入夜時來往韓江的船隻都能望見,船上的人也就知道潮州府城到了,船夫也會注意途經這裡時湍急的水流。作潮州八景組詩的清代詩人曾如此 描繪北閣上的那盞佛燈:「城北煙林閣幾層,琉璃座上看燃燈。一痕隱射青天 靜,半點長隨白日凝。」

北閣佛燈景區始闢於宋代,形成於明代,但到民國時期,因為戰亂年久失修,頹敗不堪,原有的樓閣與佛燈都蕩然無存。後來1985年,北閣景區才進行了重建。在新建的閣樓北部,修建了一座佛燈,重新闡釋了這一勝景。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建景區時還在山上發掘出清順治九年(1652年)潮州總兵郝尚久反清時開鑿的大古井。「井深百餘丈,可飲萬人」,後因兵敗,郝尚久與其子堯投井。

西湖漁筏

位於市區西北的葫蘆山前有一個湖,古為韓江支流,潮州築城後成為護城河(俗稱「城壕池」),後來支流斷絕與韓江的流通,成為一潭靜止的湖水,被稱為「西湖」。葫蘆山和西湖經宋、元、明、清各代,不斷開發,注入各種故事傳說、人文印記,遂成為今日湖山如畫的西湖風景區,在抗日戰爭前,也曾一度被叫做「中山公園」。

曾幾時,湖上漁翁乘筏,拋網捕魚。湖魚鮮美,成為桌上菜餚。只可惜,昔日漁筏不再,在收集的「西湖漁筏」明信片中,也沒有表現湖中漁筏場景的。鮮見的是下圖這張,還能見到在虹橋頭的亭子中垂釣者的身影。

龍湫寶塔

龍湫寶塔,原指潮州城北面韓江小洲上建於宋代的石塔,因遊人常繫船於塔下寺院得名,初名「塔院維舟」。龍湫指的是原先塔邊上的「龍湫泉」。

可惜原塔於清代倒塌,寺院不存,殘存的塔基後來也被洪水衝走。最終,連小洲也因整治韓灑而被炸掉,僅存殘基於江水之下。因此,目之所及,尋覓不到半點蛛絲馬跡,也因時間久遠而沒有影像檔案。後來,此景雖改用韓 江東岸的鳳凰塔代替,但名字卻依舊做了保留,不少人也因此混淆了兩塔。鳳凰塔在湯姆遜一文中已有闡述,再此不作贅述。

鱷渡秋風

眾所周知,潮州山水皆因韓愈而改姓了韓。在他被貶謫到潮州之前,韓江原來因自古多鱷魚而被稱為「鱷溪」,而韓江北堤中段的古渡口叫作「鱷渡」。韓愈被貶到潮州後,相傳於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 年)四月二十四日就在這個渡口設祭壇祭鱷,趕走鱷魚。然而,韓愈事實上並未真正趕走鱷魚。史書記載最晚直到400年前的明末,韓江中依舊生活著鱷魚。饒宗頤先生在《潮州志》 中寫道:

明初鱷魚復來潮州,夏侍郎元吉令漁舟五百隻各載礦灰,聞鼓聲,漁人齊復其舟,奔竄遠避,寂然無聲,鱷魚種類皆死於海濱。

圖:新書實拍

從歷史分布上看,生活在韓江中的,是一種在淡鹹水交界處生活的、世界上現存體型最大的爬行動物——灣鱷。灣鱷對水的鹹度和溫度敏感,當時渡口所在的韓江段離入海口並不遠,地質研究表明,韓愈刺潮時,正是歷史上韓江流域降雨最大、溫度最低的時期。這樣的氣候恰巧被韓愈遇上,於是他成了被潮州人念念不忘的「驅鱷達人」。

宋以後,崇敬韓愈的潮州人又因秋風送帆中的渡口特有況味,便將「鱷渡秋風」作為八景之一。1987年,政府於原址上修重建了鱷渡秋風亭和祭鱷臺,亭內刻有韓愈《祭鱷魚文》全文的石碑壓在下方那隻石雕大鱷魚身上。古渡、秋風、木棉,似乎場景依舊。但縱使秋風再吹拂千年,也不會有鱷魚了,畢竟那灣鱷早已在中國滅絕,即便從東南亞遊來一條,也會發現江中沒什麼可以吃的了。

金山古松 

金山,原名金城山,據嘉靖《潮州府志·地理志》載:「金山,在縣治後, 跨金城,東臨韓江,西瞰大湖。初,金氏所據,故名。」因當年百姓把宋末抗元英雄馬發將軍一家安葬於山頂並在墓旁植蒼松翠柏,以喻高風亮節,此處被列為潮州八景之一,得名「金山古松」,亦叫「馬丘松翠」。

金山上原有的古松很可能是潮州原生的廣東松,株形挺拔,後大概松樹死去,或是被用作柴薪,更容易生長的榕樹長成傘蓋大樹,故後又有人將金山古松稱為金山古榕,只是「榕」少了「松」在文化象徵意義中的那點英雄氣概。

書名:舊影潮州(增訂本)

編者:丁銓

出版:南方日報出版社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

通訊員 丁銓 文心

相關焦點

  • 歷史文化名城潮州,原來這麼「潮」!
    潮州,一座活著的古城,一座好看、好玩還有好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潮州廣濟橋 潮州古城內,街巷縱橫有序,呈方塊形布局,形成面積約1.4平方公裡的太平街義興甲巷街區。這一街區,其實泛指整個古城區內的「猷灶義興甲、家石辜鄭庵」等十條古街巷,是一條國家認定的歷史文化名街。筆架東列,葫蘆西臥,金山北峙,韓水繞廓南流。
  • 記錄|潮州茶簡史
    潮州市位於韓江中下遊,是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東與福建省的詔安縣、平和縣交界西與廣東省揭陽市的揭東縣接壤北連梅州市的豐順縣、大埔縣南臨南海並通汕頭市和汕頭市屬的澄海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稱。
  • 廣東潮州旅遊特產小吃美食推薦之:潮州工夫茶
    潮州飲食文化獨具特色,最知名的是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潮州工夫茶,也稱潮汕工夫茶,是潮汕地區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潮州工夫茶,神乎其技潮州工夫茶歷史悠久,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等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被尊為「中國茶道」。潮州茶道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
  • 鎖定南方+「潮州歷史文化遊徑」直播
    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了 ,潮州古城各文物景點景區內將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當文物遇見非遺,南方網紅、金牌拍客帶你一起遊覽新鮮出爐的潮州古城歷史文化遊徑,看文物、賞非遺,還有高端酒店免費房券相送。 日前,首批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公布。6月13日當天,南方+6路記者帶你品粵遊徑,淘好貨。
  • 潮州工夫茶 何以獨步天下?
    「潮州是個大茶館」  在潮州,願意為一泡茶下「工夫」的不是少數人。漫步潮州,有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過門即是客,請喝茶是禮。  「潮州是個大茶館,每家每戶就是一個包廂、一個攤位。」曾任旅遊局局長的謝鴻洲認為,工夫茶文化是潮文化的核心。
  • 現場|潮州木雕展:怎樣在一塊木頭上雕刻百餘人物?
    瓜柱、雀替、穿枋這些傳統建築中被忽視的部位暗藏著怎樣精美的細節?木雕上塗滿了純金箔又是怎樣一種輝煌?國博剛剛開展的「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展示了來自廣東省博物館、潮州市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160餘件(套)展品,包括諸多明清及近現代的潮州木雕精品,呈現了潮州木雕集雕刻、漆藝、貼金等技法於一體的藝術特色,也反映出潮汕獨特的文化景觀。
  • 潮州的黃金之路
    西新南路的臘腸花,在夏風吹拂下迎來了第一個盛開花季,滿樹金黃璀璨,串串金穗隨風搖曳,驚豔了路人,吹響了觀賞集結號
  • 周末深閱讀|潮州木雕神龕的藝術特色和題材內容考察(下)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上接《周末深閱讀 | 潮州木雕神龕的藝術特色和題材內容考察(下)》五、神龕與潮汕地域文化1.從源流軌跡、多種題材、時代特徵、創作手段等方面綜合分析,潮劇大致可分為古典劇目、地方傳奇、一般傳統戲、新編歷史劇、新編故事劇、文明戲、現代戲七類。潮州木雕的潮劇題材主要來自古典劇目、地方傳奇和一般傳統戲等劇類。比如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神龕就涵蓋《王茂生敬酒》《楊家將》《比武定帥》《彩樓記》《遊園驚夢》《薛仁貴徵東》《郭子儀拜壽》等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潮劇題材。
  • 2020廣州茶博會:潮州工夫茶進拼多多直播,超56萬人品潮州單叢
    為弘揚傳統茶文化,助力茶葉市場復甦,拼多多特別推出了廣州茶博會直播,邀請專業人士現場講解和互動,為消費者打造了一場雲端品茗交流的盛宴。其間,廣東省潮州市委副書記崔建軍還走進直播間,客串了一把「潮州工夫茶大師」。 崔建軍不僅熱情介紹了潮州單叢茶,還親自展示了工夫茶衝泡的各類茶具和方法步驟,令觀眾大開眼界。
  • 廣東潮州工夫茶文化的新傳承
    以潮州話、工夫茶、潮州菜、潮繡、潮劇、潮州木雕、潮州大鑼鼓等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響深遠,譽播海內外。日前,廣東省委宣傳部組織中央及省市媒體赴潮州市開展主題採訪活動。記者走訪了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會,採訪了解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的傳承、創新。潮州工夫茶是中國古老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茶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
  • 廣東潮州這條平凡街道,卻藏四座「國保」級古民居,遊客:低調!
    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廣東潮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1600多年歷史。潮州在東晉時設郡,在隋朝撤郡設州,始稱潮州。潮州,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重鎮,是潮文化的發祥地。潮州古城,是潮州歷代縣、郡、州、路、府的治所,是天下潮州人的精神家園。
  • 潮州蕕發現揭秘
    這是2016年初冬時節,潮州自然愛好者丁劍鴻在潮州深山中的驚鴻一瞥。幾年過去,直到2020年秋冬之際,「野草」的神秘面紗被揭開,不僅被正式確定為植物新種,還得到中文命名「潮州蕕」。
  • 一次奇妙的旅程將在潮州拉下帷幕
    啟動了闊別4年的巡演計劃 開啟了另一場奇妙的旅程 途徑汕頭,南京,廣州,深圳 最後一站 我們回到了潮州 2016年壹指團體巡演回顧 壹指X畸形兒|潮州嘉賓介紹 潮州站嘉賓 HAIBEAT
  • 天吶,潮州也太太太好吃了吧
    潮州的街頭巷尾有不少腸粉店,和廣州腸粉上愛澆甜醬油有所不同,潮州腸粉最後收尾的澆汁,一般是滷肉汁和芝麻醬,偶爾還會加菜脯粒或蒜頭油調味。 地址:湘橋區上水門街23號 營業時間:11:00-23:00 人均:85元 鑫記沙茶牛肉火鍋 沙茶是潮菜中頗有存在感的一味調料,它改良自印尼傳統醬料沙爹
  • 廣東潮州有座「守護塔」,為何塔尖有個「高3米重2萬斤」鐵葫蘆?
    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塔,起源於印度,梵文的意思是指墳冢,是保存或埋葬佛陀舍利的建築物。在公元1世紀左右,在東漢時期,這種源於宗教的建築物「塔」,隨著佛教傳入了我國 ,並迅速發展。
  • 明朝的潮州面積比現在大,韓愈在此寫下名篇
    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潮州等四市的地級行政單位,應是在東晉末年(公元413年),即晉安帝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朝廷在此設立了義安郡。義安郡治所在海陽縣,位於今潮州主城區西北不遠處,亦可視為潮州主城區。南朝梁時,這裡設省府瀛州,仍在義安郡海陽縣。但南朝陳撤銷瀛州建置,改為義安郡。後589年,隋文帝楊堅出兵平定南朝,天下一統,義安郡也隨之消失,改稱潮州。
  • 為了這十三種潮州美食,都值得你特意走一趟
    渾圓有料的鴨母捻鴨母捻,因其熬煮過程形似鴨子遊水而得名,是潮州特色傳統甜湯,屬於甜蜜可愛系,與湯圓有點像。一碗裡面料很足,有鴨母捻、鵪鶉蛋、白果、銀耳等,一口下去,濃濃的暖意,甜甜的滋味,簡直浪漫滿屋。
  • 潮州優選家走進寶樹軒玉雕藝術工作室
    玉雕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潮州玉雕古樸典雅,獨具匠心,深受各地人民喜愛。本次潮州優選家走進寶樹軒玉雕藝術工作室,探尋謝湘明先生的玉雕世界。 謝湘明,1992年開始學習玉雕技藝,拜潮州玉雕廠陳森榮師傅為師。學習潮州傳統玉雕技法及工具運用.1999年創辦「寶樹軒」玉雕藝術工作室。
  • 廣東潮州古城古民居大門,裝有形態各異「門環」,有何特殊含義?
    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這次到潮州旅行,珊珊三丫頭在參觀潮州古城內的傳統古民居時,發現這裡的古民居,依然在使用木門,在這些木門上,裝著形態各異的「門環「,數量與款式很多,十分吸引人的眼球,讓珊珊三丫頭忍不住停下腳步,細細地品味一番。
  • 韓愈:一位胸懷天下的詩人,潮州這片土地的開路人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自幼飽讀史書,精通國史,他出生於書香世家,祖祖輩輩都效忠朝廷,而他也從小立下志向,在顛沛流離父親去世之後依舊不改初心。他早年就中進士,之後便名正言順地走上仕途之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韓文公,昌黎先生,他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