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
廣東潮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1600多年歷史。潮州在東晉時設郡,在隋朝撤郡設州,始稱潮州。潮州,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重鎮,是潮文化的發祥地。潮州古城,是潮州歷代縣、郡、州、路、府的治所,是天下潮州人的精神家園。經歷千年,如今的潮州古城依然是潮州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旅遊景區。
前面,珊珊三丫頭已帶大家參觀了潮州古城「十大巷」中的「鄭厝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前面的文章《廣東潮州「最易忽略」國家級文物之一,藏於小巷中,很多遊客不知》。十大巷是指潮州古城城南的猷、灶、義井、興寧、甲第,傢伙、石牌、辜厝、鄭厝、庵共十條巷子,它們在古時候是屬於仁賢坊,古時的潮州有「東財西丁,北貴南富」之說,這十條老街小巷屬於古城的「南富區「。十條巷子由開元寺往南依次排開,互平行,東通太平路、西達下西平路、巷長皆約為三百米,雲集了眾多潮州先賢的故居。可能是因為多,以至於裡面許多的古建築古民居都被忽略,許多遊客都不知道。今天,珊珊三丫頭帶大家一起走進十大巷中的另一條巷子:辜厝巷。
辜厝巷的名字,是因為「辜朝薦的故居」而得名,辜朝薦是明代潮州後八賢之一,海陽大寨人(今廣東潮州金石辜厝村) ,曾任山東道御史、戶科給事中等職。辜朝薦因督餉有功,受到明朝崇禎皇帝賜御宴七次。後清兵入關、崇禎帝自縊後,他回到了故裡。不久,他奔赴金門島支持鄭成功抗清,並力撐鄭成功驅逐臺灣荷蘭殖民者。鄭成功在世期間,辜朝薦長期逗留南澳和金門,直接參與閩南、粵東沿海的抗清活動,鄭成功逝世後,他渡海到了臺灣,於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在臺灣彰化病故,終年七十歲。據說現在在辜厝巷內還有少量的辜氏後人在居住,只是珊珊三丫頭這次沒有尋獲,頗為遺憾!
辜厝巷位於潮州太平路南段,長約250餘米,寬約5米,珊珊三丫頭剛走進這條巷子時,看到巷口地面刻著大大的「辜厝巷」三個字,進入巷子,最初的感覺就像走進潮州其他平凡的巷子一樣。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條普通平凡的巷子,卻大有來頭,二百多米的巷子竟有四處掛牌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心中不禁感嘆:這樣的巷子也太低調了!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四座「國保」級的古民居,分別是:
第一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居:太平路辜厝巷 10 號的「紅欄杆」。
紅欄杆在太平路辜厝巷 10 號,這座建築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當時的主人名叫陳學寬,原來是潮安縣彩塘鎮金砂鄉人,貢生出身,曾捐助修理河南堤防,授四川夔州(今奉節縣)通判,晉授奉政大夫。相傳因大門外原設置有紅色欄杆門,所以在民間被俗稱紅欄杆。
當珊珊三丫頭來到辜厝巷 10 號時,卻沒有看到大門外有紅色的欄杆門,只是牆上有一塊標記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此時建築的大門是開著的,可以進入內部參觀。「紅欄杆」裡面還有居民在居住,廳堂正中懸掛著「存耕堂」的牌匾,後廳則設有神翕,大約3米寬,上方也有牌匾,寫著「賜錦堂」字樣。
建築坐北朝南,寬 43.7 米,進深 44.35 米,佔地面積 1938 平方米。門庭開闊,門樓間有一道石門,依希能見到室內梁架上的木雕簡樸而考究,中槽都是「三載五木瓜十八花胚」樣式,屋簷交接極為精細緊密,還能隱約感受到木雕裝飾精美豐富。裡面雖然有一些被維修及重新搭建築的痕跡,但整體仍保留著清代初期的建築風格。
第二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居:太平路辜厝巷 7 號的「德裡舊家」。
德裡舊家,建於 1926 年,坐南朝北,平面布局呈長方形,面寬 24米,進深 30.85 米,佔地面積 740 平方米,是潮州傳統的四廳相向布局,大木構架形式為童柱抬梁、瓜柱抬梁、夔龍方曲相結合。建築內的各種地方工藝的建築裝飾豐富精美。
當珊珊三丫頭來到此處時,德裡舊家的大門緊閉,無法進內參觀,只是見到房內的草已長出牆外,剛好到了那個掛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上。
第三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居:太平路辜厝巷 22 號的「辜厝巷王宅」。
辜厝巷王宅建於清後期,整座建築坐北朝南,總體布局為三進一後包帶西庭園及西側書齋,佔地面積 3000 平方米。該宅二進為童柱抬梁構架,三進為分心柱月梁構架,木雕裝飾豐富精美。
當珊珊三丫頭來到這裡,門口加上了鐵的欄杆門,緊鎖著,無法進內參觀。只見到門牌號旁,還有一個「光榮之家」的牌子。另一邊也是掛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
第四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居:太平路辜厝巷 1 號的「辜厝巷林宅」。
辜厝巷林宅建於明朝,是明萬曆戶部左侍郎贈尚書林熙春後人的宅第。珊珊三丫頭曾試圖尋找「辜厝巷林宅」那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可能是新近才列為「國保」的潮州古民居建築群中的一座,所以還沒有見到掛牌。
整座建築坐西南朝東北,面積 3000 多平方米。建築總體布局為四進帶二從厝,青磚牆體,硬山頂紅瓦屋面。當珊珊三丫頭走到巷首時,看到這裡已成為一間潮州的特色小吃店,大大的招牌在售賣蠔烙、炸豆乾……等,一邊是廚房,一邊就是吃東西的地方。但整個建築顯得比較破舊,可見年代的久遠。
林宅的建造者林熙春,是海陽龍溪人,是明萬曆年間登進士,在地方任職頗有作為,入朝為官後,經常直言勸諫,激怒皇帝被降職,從此長年稱病在家。直至明熹宗即位,68歲的他才重新赴任,官至太常寺卿、大理寺卿,雖已年邁,仍屢屢上書言事,還曾被封為戶部左侍郎。回到家鄉的林熙春已經72歲高齡,但即使是年事已高,他依然關注地方民生,為潮州爭鹽稅、減裡役,倡築炮臺加強邊防,倡浚三利溪,倡修橋堤,倡建鳳凰臺、三元塔,籌集秀才科試資費等,做了很多惠民實事。明崇禎年間,林熙春病逝,朝廷特賜其本人及祖、父三代為尚書,稱「三世尚書」。牌坊街中的「三世尚書、四朝大老」坊,便是為紀念他所建。
辜厝巷這條不足300米的小巷的平凡的巷子裡,留下了這麼多歷史人物的足跡,除了明代太常寺卿辜朝薦曾經在此居住之外,還有明代戶部侍郎贈尚書林熙春、清代乾隆年間夔州通判陳學寬等人,不足300米的地方就有四處被定為「國保」級的古民居建築,為我們了解過去的歷史,提供了實物證據。
今天,儘管歲月流轉,小巷中的古民居都已變舊,變殘破。但當每走進一座昔日的大宅,我們仍然能殘存的部分雲想像當年這裡的顯赫。
那麼,你有沒有到過廣東潮州這座城市旅行嗎?你知道在潮州古城內,有這樣一條看似平凡,但卻有多個「國保」級古民居建築嗎?這些古民居吸引你的點是什麼?是背後的故事,還是留存的建築特色?你是否會認為這麼有歷史的巷子是否太低調了?看到這些民居現狀,你有什麼感想?如果有機會來潮州旅遊,你是否有興趣到「辜厝巷」看看?你還有在潮州什麼地方看過「特色」建築?可以私信珊珊三丫頭!同時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本文是版權作品,未經珊珊三丫頭書面授權,嚴禁搬運、轉載、洗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珊珊三丫頭聯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