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深閱讀|潮州木雕神龕的藝術特色和題材內容考察(下)

2020-12-18 國家博物館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

上接《周末深閱讀 | 潮州木雕神龕的藝術特色和題材內容考察(下)》

五、神龕與潮汕地域文化

1. 神龕是潮汕人強烈的宗族觀念的載體

神龕是潮汕民間供奉祖先神位的祭祀用具。平時神龕門關閉,祭祀祖先時,打開神龕門,前面放小燭臺、饌盒和供果,焚香燒燭,進行拜祭。神龕之所以雕飾最工、巨細靡遺,體現了潮州木雕的最高水平,與它作為祭具的實用性在潮汕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是分不開的。

在陽明心學的影響下,潮汕地區在明代就形成了追原報本、榮宗耀祖的宗族觀念。明末清初該地區經歷了幾十年動亂,居民多聚族自保,潮汕人的宗族觀念也由是而強化。作為血緣關係標誌的祠堂和某些作為地緣紐帶標誌的廟宇,在鄉人心目中有著崇高而重要的地位。「望族營造屋廬,必建立家廟,尤加壯麗。」「營宮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繼絕嗣,重祀田。」乾隆以後,農業的商品化和海上商業販運的興盛,使得潮州民間積累了巨大的財富,更多的宗族因此得以構建。如《(嘉慶)澄海縣誌》所載:「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光緒以後直到民國初年,大量的僑資流回潮汕,進一步加強了本地城鄉祠堂叢立的風光。祠廟的不斷增加,自然地促進了神龕等祭具的發展繁榮。在拜祭如儀的規程中,在鑼鼓喧天的歡鬧中,在香菸繚繞的氛圍中,置身於精美的潮州木雕神龕等祭具周圍,潮汕人對祖先的崇敬及對宗族的認同也得到了強化。

金漆通雕《水滸傳》神龕插角

此外,神龕等神器道具也是一個地方或宗族展示財力和勢力的機會。潮汕地區素來盛行多神崇拜,形成了奉神、酬神、祭祖等各種民俗活動,特別是清乾嘉以後,由於地方宗族勢力增強,宗族祭祀儀式愈加頻繁,而神龕等潮州木雕在這些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神器。有了雄厚的物質保障,又受傳統的民間觀念影響,木雕藝人自然可以因材施藝,充分發揮潮州木雕的技藝和裝飾特長。

從神龕的一些題材也可以反映潮汕人強烈的宗族觀念。比如神龕的龕楣邊常以老鼠拖葡萄為題材,鼠有極強的繁衍能力,而葡萄多核,民間常取其象徵意義以求多子多福,就反映了潮汕人傳統的家族子嗣觀念。此外,神龕內圍屏或龕門上常裝飾金漆字的對聯或短文,內容多敘述祖先生平事跡或表達對祖先的追憶和對家族繁衍的期許。比如有研究者提到一副裝飾於木雕(很大可能是神龕)上的梅花襯底行書對聯「霜露有懷,春秋匪懈;鼎俎既備,黍稷維馨」,表明人們希望拜祭祖先這種習俗永遠維持下去。

2. 潮劇對神龕的深刻影響

潮州地區在宋時就有傀儡之戲,民間嗜愛戲樂的風氣很早就有。潮劇在明中期已經形成,清代在潮汕民間十分流行。每年初春的迎神祈福活動,都會演潮劇助慶。到了近現代,樂館遍及鄉村街巷,「歌冊」彈詞普及農婦漁嫗。有祭祖遊神活動就必有潮劇演出,或者說凡奉神必演戲,凡演戲必奉神。所以,以潮劇劇目裝飾祭祖的神龕,似乎就順理成章。祭祖時將神龕門打開,演戲以酬神;平日則關閉神龕門,但由於在龕門正面裝飾了潮劇戲出,這樣祖先依然可以欣賞潮劇。2004年發現的山西稷山「段式刻銘磚」側面陰刻「孝養家,食養生,戲養神」等字句,除了反映戲曲在民間的普及程度,還可表現民眾對戲劇的娛神功用具有普遍認知。

據統計,1949年以前和1949年以後,見到本子或上演的劇目,總數在4000個以上。從源流軌跡、多種題材、時代特徵、創作手段等方面綜合分析,潮劇大致可分為古典劇目、地方傳奇、一般傳統戲、新編歷史劇、新編故事劇、文明戲、現代戲七類。潮州木雕的潮劇題材主要來自古典劇目、地方傳奇和一般傳統戲等劇類。比如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神龕就涵蓋《王茂生敬酒》《楊家將》《比武定帥》《彩樓記》《遊園驚夢》《薛仁貴徵東》《郭子儀拜壽》等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潮劇題材。

對潮州木雕而言,潮劇不僅提供了豐富的題材,而且其舞臺和人物造型也被木雕藝人運用於各種木雕作品中。由於潮劇題材為當地民眾所喜聞樂見,裝飾潮劇題材的潮州木雕,既符合他們的審美需求,又因為是選取潮劇內容,很自然又引發他們看潮劇時那種歡快心情,再次獲得藝術感受,而這反過來又促進了潮劇在民間的普及,二者相得益彰。

禮祭器具類潮州木雕有不少都體量較大、結構複雜,這客觀上為潮劇人物故事的呈現提供了施展空間。加之潮劇在潮汕民間的廣泛影響,木雕藝人自然選取這類題材裝飾於木雕之上。以神龕為例,僅兩扇龕門正背面的門窗肚、大肚最多就有8處適合雕刻或繪製潮劇等複雜的人物故事題材。龕內裝飾戲劇以娛祖先,龕外裝飾戲劇以樂世人。

具體說來,潮劇是如何影響潮州木雕的?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印書業中的插圖版刻,與民間戲劇的故事情節和舞臺造型。潮劇一方面通過線畫版刻的劇本,影響到潮州木雕的題材、構圖。潮學專家黃挺曾在《潮汕文化源流》「潮州木雕」一節提到澄海林氏宗祠所存的一副漆畫屏風,該屏風四周用木雕裝飾,木雕的題材圖案與明代潮州戲文《荔鏡記》和《荔枝記》的插圖版刻相比,在整體的構圖、人物造型乃至線型方面均十分相似,可明顯看出潮州木雕受版刻的深刻影響。從這一實例可以推測,神龕上裝飾的潮劇題材也很可能受到了相應的插圖版刻的影響。

另一方面,潮劇通過故事內容以及舞臺造型和人物形象影響了潮州木雕內容題材的情節性和人物造型。清乾隆以後的金漆木雕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戲曲故事為內容的。由於戲曲的影響,這類潮州木雕作品非常注重情節性,而要在一件木雕作品中完整地呈現劇目的故事情節,又對潮州木雕的構圖技巧及風格有著很大的影響。

當然,潮劇對潮州木雕題材的影響,不全都是以整個劇目或折子戲的形式,也有一些潮州木雕僅以單純的舞臺人物為題材。如廣東省博物館藏金漆木雕鑼鼓架,其弧形圍板頂部為火珠紋,中部飾蝙蝠花籃紋,兩側以夔龍紋相拱,只是在圍板下部兩端才分別雕刻有潮劇裡的老生和小生形象,情節性並不明顯。

通過以上潮州木雕實例,我們發現潮州木雕神龕對潮劇題材的呈現既有整體的、富於情節性的方面,也有局部的、零星戲劇人物形象的採用,從這個角度而言,更可說明潮劇對潮州木雕具有深刻而全面的影響。

3. 神龕是潮汕族群性格的完美呈現

潮州木雕以精雕細刻、裝飾華麗著稱,神龕尤其表現了這一特點。潮州木雕作品融合雕刻、髹漆貼金、金漆畫等多種工藝,每一種工藝都有數道工序。以髹漆貼金木雕為例,其製作工程就分為起整料、草圖、上草圖、鑿粗坯、細雕刻、髹漆貼金等六道工序。僅髹漆貼金一項,就又包含制漆、濾漆、填料、上漆、乾涸、貼金等六道工序。由此可見其工藝之繁複和精細,一件金碧輝煌的木雕作品對木雕藝人的技藝和耐心都是很大的考驗。

神龕上常見的髹漆貼金多層次鏤通雕,更是潮州木雕最具代表性和高超技藝的裝飾形式,之所以能完成內容如此龐雜、情節如此豐富、工序如此複雜的作品,這和潮汕人在長期經濟生產中養成的勤勞、細膩、纖巧、精明能幹的地域性格是分不開的。潮汕地區地狹人稠,在有限的土地上只有進行精耕細作,這陶冶了人的心性,也磨鍊了耐性,這種性格與潮州木雕的精巧細緻可謂十分契合。為了更好地生存,很多人既是種田能手,又是掌握幾門技藝的能工巧匠。

多層次鏤通雕少則兩三層,多則四五層。藝人們從上至下,運用浮雕、通雕等不同的手法,在裝飾面上造成多個縱深層次。輔以「之」字形、「S」形等徑路布局,眾多的人物、豐富的道具顯得繁而不亂,處理得井井有條。如果沒有藝人對社會生活和自然萬物細緻的觀察,沒有對各類題材如何實施的縝密構思,沒有掌握精細高超的諸種技巧,如此光彩奪目的木雕作品是萬難實現的。這從潮州木雕史上的著名作品半畔蟹簍的艱難誕生就可見一斑。據楊堅平在《潮州民間美術全集·潮州木雕》一書中所述,清末潮州木雕奇才黃開賢有一天在魚市上散步,見到漁夫挑著蟹簍匆匆地趕夜市,簍中螃蟹在燈火映照下,蠢蠢欲動,憨態可掬。他靈機一動,覺得這是木雕創作的絕好題材,於是買回螃蟹仔細觀察,不知經歷過多少次挫折和失敗,雕下的木屑和報廢的木頭足足堆成像小山一樣高,最後只做成半畔蟹簍裝飾在潮州青龍古廟裡,由此轟動了潮州城。這一構思大膽、意境清新、形式獨特的作品,如果沒有一心為藝的心性、不屈不撓的韌性和高超的雕刻技藝,是很難成就的。

六、結論與展望

本文選取潮州木雕的神龕作為對象,分析其藝術特色、結構布局、題材內容及其與潮州地域文化之關係,認為神龕之所以代表潮州木雕的最高技藝水平,最為精巧細膩和金碧輝煌,主要是由於潮汕族群強烈的宗族觀念、富商巨賈雄厚的經濟支撐以及潮劇等民間藝術的深刻影響。通過本文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思考,結合目前潮州木雕的研究現狀,筆者感到有以下方面值得學界關注。

1. 作為戲曲文物的潮州木雕亟須深入研究和挖掘

《中國戲曲文物志》在談到戲曲雕塑時,認為明清時期折子戲、地方劇種興盛,戲曲木雕迎來輝煌時期。戲曲木雕人物明代有遺存,但清代木雕最多,且強調對稱,講究工時,縝密繁複,細緻華麗,如潮州的金漆戲曲木雕。可見,該書已將潮州木雕作為我國明清戲曲文物的重要代表。雖然戲曲雕塑類文物主要是以各類民間戲臺的建築雕刻以及墓室雕刻等形式存在,但潮州木雕因其包含有豐富的戲劇題材,保留了大量的潮劇形象資料,多年前已有學者認為潮州木雕是一筆非常值得下大力氣去整理、挖掘、探討和研究的潮劇文化遺產。比如,目前廣東不少博物館就收藏有與潮劇直接有關的潮州木雕,如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金漆木雕鑼架。

金漆木雕鑼架

圖源:廣東省博物館官網

2. 通過開展潮州木雕藝人及有關人群的口述史研究,深化對禮祭器具類潮州木雕的功用及其與潮汕民俗文化之間關係的認識

當代的潮州木雕在題材、技法和用途等方面與傳統木雕相比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目前尚健在的一些老藝人在傳承和發展潮州木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對傳統木雕有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廣東省內的各級博物館、美術館收藏著數量龐大的潮州木雕作品,這其中禮祭器具佔有較大比例。為了深入研究和認識這類藏品,需要回歸到當時的祭祀、遊神等活動之中。囿於文獻對這類情況記載較少,木雕老藝人和熟悉這類活動的老人的口述實錄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同時,對潮州木雕題材的鑑別,也需要諮詢和聽取潮州木雕和潮汕文化專家的意見。藏品研究是展覽的基礎,在強調闡釋性展覽的今天尤其如此。筆者近年在籌備潮州木雕展覽的過程中,深感熟稔潮汕文化的專家學者對木雕的題材解讀十分重要。比如博物館所藏的一些木雕作品,其題材僅籠統標為人物故事花板(或龕楣花、穿插枋等),但究竟是何故事往往很難推知。闡釋性展覽是為觀眾提供意義構建內容和方法的展覽,而對潮州木雕來說,其題材無疑是展品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潮州木雕吸取了許多潮劇戲出作為表現題材,要準確辨認一件木雕作品的題材,就需要請教對潮劇甚至潮汕文化等方面有深厚積澱的專家進行題材鑑別。博物館整理潮州木雕館藏,及早進行題材鑑別等藏品管理基礎性工作,完善藏品信息,方能為潮州木雕的展示、傳承和深入研究奠定紮實基礎。

(本文作者蘭維,系潮州木雕展策展人之一,廣東省博物館學術期刊部副主任;本文原刊載於《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圖錄,因篇幅所限,隱去了相關注釋。配圖略有調整。)

【展覽信息】

海報設計 | 袁曉璐

展覽: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8展廳

展出至9月20日

相關焦點

  • 這才是國風:「以木為紙,化木成金」的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與東陽木雕、黃楊木雕、龍眼木雕並譽為我國民間木雕四大流派,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刀一划聚巧思 潮汕兒女下南洋掙了錢回來,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宗祠,再加上潮汕人非常重視祭祀活動,常說「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這裡的「八節」即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這個傳統節日,而這八個節日是必定要拜神和祭祖的。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祭祀活動,都包含了潮汕人對宗族先賢的膜拜懷念和祈福庇佑。
  • 現場|潮州木雕展:怎樣在一塊木頭上雕刻百餘人物?
    木雕上塗滿了純金箔又是怎樣一種輝煌?國博剛剛開展的「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展示了來自廣東省博物館、潮州市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160餘件(套)展品,包括諸多明清及近現代的潮州木雕精品,呈現了潮州木雕集雕刻、漆藝、貼金等技法於一體的藝術特色,也反映出潮汕獨特的文化景觀。
  • 雕木成金,流光四溢——記非遺傳承人木雕大師賴沛鈿
    賴沛鈿大師工作照潮州木雕藝術起源據考最晚可追朔至唐代。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表現體系的雕刻藝術形式。與浙江的東陽木雕、福建的莆田木雕和江西的婺源木雕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雕。由於潮州木雕主要用途是用於建築、家具、禮儀性器物的裝飾,通常都是髹漆貼金,所以也稱為「金漆木雕」。
  • 【甲子金漆木雕】:一刀一槌,堅守匠心;一雕一鑿,恪守傳承
    這是潮州丁氏木雕第四代傳承人丁全和他的【甲子金漆木雕】匠心技藝傳承的真實寫照!經由丁氏家族百年木雕匠藝的世代薰陶,8歲時丁全便跟隨叔父學習木雕技藝,聰慧卓越的天賦造就了其以民俗木雕工藝藝術傳承為己任的職業發展路徑,在祖父丁敦舜、父親丁照林的影響下,專注於古建築、木雕的傳承工藝。
  • 歷史文化名城潮州,原來這麼「潮」!
    自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建制迄今1600多年,潮州仍保留著完好的古城整體格局,全市一千多處文物古蹟星羅棋布,木雕潮繡藝術巧奪天工,潮劇潮樂繞梁坊間,古橋古街古民居隨處可見,特色美食遍布大街小巷,工夫茶飄香房前屋後……讓每個來過這座城市的人,無不感嘆「中原古典文化櫥窗」的深厚與醇香。 據悉,1986年,潮州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潮茶擺在哪裡「最潮州」?我們幫你找到了6處!
    剛開始我有些訝異他們對茶的痴迷程度,當我得知潮汕的同學會備一套茶具在宿舍,而「有空來喝茶」則是他們談話中說得的一句話的時候,這我才意識到,茶在潮州,像是米一樣不可或缺的存在。而整個潮州就是個大茶館,處處都是特色,那麼在哪兒最能代表潮州呢?
  • 中國四大木雕介紹,四大木雕有哪些特點?
    大家好,我是嘉匠根藝,崖柏根雕知識系列傳播者,與您分享崖柏根雕知識中國作為有名的四大傳統木雕有:東陽建築木雕、黃楊木雕、潮州一個木雕(金漆木雕)、龍眼木雕首先,木雕木雕歷史,位居中國四大木雕。東陽木雕為基礎的技能的藝術,它救濟,採取的角度,構圖,在設計等鳥瞰透視點,布置充滿,鬆散,不鬆動超過亂,層次分明,主題突出,故事情節強,愛收藏家。
  • 溫柔的刻刀—風花雪月下世代相傳的木雕技藝,白族人的智慧結晶
    這裡不僅有優美的風景、特色的建築,還世居著一個溫柔似水的民族——白族。翛翛然有江南風景,而外有四山環翠,覺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徐霞客大理其實一直都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之地,它見證了許多時代的變遷,見證了大理國的建立、也見證了大理國的破滅。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璀璨的文化和民間技藝。
  • 木易:當代語境下傳統木雕的新表達
    木易是福州木雕非遺傳承接班人、品德木雕工作室主理人,出生於雕刻世家,自小耳濡目染父親楊學德的精湛技藝和追逐極致的工匠精神。不過,相較於老一輩對木雕的傳統玩法,他更中意在作品中融入傳統以外的東西。2010年回到福州,承繼家族的木雕事業。當面對傳統的雕刻題材時,他總覺得少了什麼,「只能做這些嗎?」為了尋找現代美術的靈感和屬於東方的藝術歸屬,他四處遊學,關注建築空間設計、產品設計、工藝設計,涵蓋範圍很廣,包括藝術領域的學院派和民間流派,甚至是商業領域與經濟領域都有涉獵。
  • 益陽·溫度|洞庭湖畔木雕「守藝人」
    沅益公路旁有一間不起眼的木雕作坊——洞庭木雕今年47歲的王慶雲已經做了25年木雕洞庭木雕技藝是益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慶雲是第四代傳承人洞庭木雕最大的特點就是就地取材,在本地產的香樟木雕刻家具、佛像、神龕以及房梁,蟲魚鳥獸栩栩如生。
  • 「潮州王」湯錫坤受賄細節:被控曾收價值500萬的木雕供座
    檢方指控:2000年至2015年間,湯錫坤利用職務便利,受賄財物折合人民幣共計2400餘萬元,其中包括價值500萬元的大型木雕供座一件、價值178.5萬元檀香紫檀家具以及紅珊瑚觀音雕像、仕女牙雕、碧玉筆等收藏品。公開資料顯示,湯錫坤,男,廣東饒平縣人,漢族,1954年10月生,1975年10月參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 潮州「厝角頭有戲出」,嵌瓷承載著潮人的「詩和遠方」
    潮州嵌瓷與潮州木雕、潮州石雕並稱潮州古建築的三大裝飾工藝,已於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潮人的眼中,嵌瓷是屋脊上的雕龍畫鳳,氣勢雄偉;嵌瓷是屋角簷下外牆的飛禽走獸,靈氣活現;嵌瓷是垂帶尾飾上的天兵神將,從天而降。屋脊生花,古韻遺風,具有畫龍點睛的意趣,歷久彌新。嵌瓷起源於潮州,產生時間距今已有大約四百年時間,因常用於裝飾宗祠、廟堂、亭臺、樓閣和屋簷、照壁等,如「芫荽疊盤頭」,相間相生,趣味盎然。在祠堂廟宇的屋脊上嵌出斑斕的世界,因此嵌瓷被稱為「屋頂上的藝術」。
  • 閩侯這位大師用刻刀代言,堅守木雕藝術「一畝方田」
    這是對木雕藝術最直接最形象的詮釋。走進木雕藝術大師張其仕位於閩侯上街的木根雕作品展室,琳琅滿目、形態各異的展品讓人頗有些震撼。這些手工作品取材於龍眼木、荔枝木、樟木、紅木及黃楊木等,題材不一,或寄情山水,或人物傳情、動物嬉戲,每一件作品就如一幅立體畫作,讓人越看越覺得傳神。
  • 潮州優選家走進寶樹軒玉雕藝術工作室
    玉雕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潮州玉雕古樸典雅,獨具匠心,深受各地人民喜愛。本次潮州優選家走進寶樹軒玉雕藝術工作室,探尋謝湘明先生的玉雕世界。 謝湘明,1992年開始學習玉雕技藝,拜潮州玉雕廠陳森榮師傅為師。學習潮州傳統玉雕技法及工具運用.1999年創辦「寶樹軒」玉雕藝術工作室。
  • 木雕基礎入門教程1(初學者必看)
    我國木雕藝術歷史久遠,源遠流長,從戰國時期到清代的墓葬中,都出土過大量的木雕作品,木雕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種類,生動的神韻,精美的雕飾,精湛的技術和廣泛的表現內容而蜚聲海內外。浮雕就是在木材表面上雕刻突起物象的一種記憶,在目標表現形式中又根據物象凸起的程度分淺浮雕和深浮雕兩種,而鏤空雕刻就是在木雕作品中將固相部分保留下來,而將其餘部分進行局部或全部鏤空的一種木雕!表現手法,目標從應用及裝飾範圍方面來講,主要有三類及建築雕刻家具雕刻和工藝品雕刻。
  • 化腐朽為神奇的福州木雕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種雕塑,是介於圓雕和繪畫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根雕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
  • 聚集清末雕刻藝術的璀璨殿堂
    該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集中了廣府建築裝飾藝術大成,其上的「三雕兩塑一畫」,即石雕、木雕、磚雕、灰塑、陶塑、壁畫,造型生動、工藝精美,是公認的廣府傳統建築裝飾藝術傑作。 21世紀以來,陳氏書院以「古祠流芳」之名兩度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被譽為「廣州文化名片」,成為嶺南地區最具文化藝術特色的博物館和著名的旅遊景點。
  • 閩商社團領袖|李鳳榮:鳳採刀筆通造化 榮茂木雕畫雲霞
    由於作品雕刻精細,風格獨特,木雕代表作品被多個藝術館先後收藏,有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木雕藝術館、上海世博中心館、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福建省民間藝術館、溫州博物館等。值得一提的是,李鳳榮作為沉香行業代表於2013年~2014年多次參與國家林業總局、國家動植物瀕危辦與印尼等國家的林業部門就瀕危動植物進出口事宜進行考察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