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益公路旁有一間不起眼的木雕作坊——洞庭木雕
今年47歲的王慶雲已經做了25年木雕
洞庭木雕技藝是益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王慶雲是第四代傳承人
洞庭木雕最大的特點就是就地取材,在本地產的香樟木雕刻家具、佛像、神龕以及房梁,蟲魚鳥獸栩栩如生。說起洞庭木雕,王慶雲臉上露出驕傲的笑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洞庭湖區幾乎每家每戶流行使用雕花家具作為嫁妝,那真算得上是一個黃金時代,由於需求量大,很多年輕人去學習木雕。」
對王慶雲來說
學木雕似乎是一件命中注定的事情
(王慶雲在簡陋的工作室中創作。)
孩童時候,王慶雲常看父親在爐筐、水桶等小物件上畫小動物。19歲時,王慶雲無意間看到一個美術培訓班的廣告,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水墨國畫。22歲,王慶雲拜民間木雕老藝人李楚才(洞庭木雕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為師,開始步入手藝人之路。
(王慶雲常用的雕刻工具,多至上百樣。)
面對上百件的工具,王慶雲卻覺得這門手藝「深不可測」。王慶雲回憶起剛入門時敲鋼絲鋸,要用三根頭髮絲粗的鋼絲在木頭上做出深淺不一的效果,但他怎麼做都不滿意。「師父說,方法告訴你了,但手法和力度要靠自己悟。」王慶雲聽後卯足了勁練,一遍一遍試驗敲打的力度和角度,直到手上敲出了好幾個血泡,筷子都拿不動,才找到了竅門。「師父的話讓我知道,做木雕不能光求快,得沉得住氣,心、眼、手結合。」
雕刻過程像繡花一樣精細
最薄處僅2毫米
(王慶雲在創作。)
做木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慶雲雕刻的主要工具有打胚刀、修光刀、三角刀、刮刀、撬刀等工具。這些工具各有各的用處,修光刀用於精修,刮刀用於刮模,撬刀用於做鏤空雕、深浮雕效果。拿雕花沙發舉例,裡面就包含線雕、淺浮雕、深浮雕、鏤空雕、圓雕、拼接組裝和榫卯7種工藝,最薄處僅2毫米。
(冬天,王慶雲在工作室中僅靠一盆炭火取暖。)
在近30年的木雕藝生涯中,王慶雲經歷了手藝人的酸甜苦辣,但對木雕始終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王慶雲簡陋的工作室內,只擺了兩張工作檯,夏天乘涼靠一把電風扇,冬天用一盆炭火取暖。
(王慶雲對作品精修。)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訂做一整套包括沙發、茶几、床、梳妝檯等雕花家具要6000多元。雖然這一行收入可觀,但需要先學三年木工才能學習雕刻,許多人中途而廢,如今在益陽地區會做傳統雕刻的不超過10人。
將畢生歲月專注於一門手藝
製作出具有洞庭湖區的特色作品
(疫情期間王慶雲創作的抗疫作品《天使的手印》還獲得了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銅獎。)
2016年,王慶雲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計劃木雕方向的培訓班」,這次培訓讓他轉變思想,「創新是洞庭木雕的第一要事,做出具有洞庭湖區風土人情特色的作品,這門老手藝才能繼續傳承下去。」
(王慶雲一邊學習,一邊創作。)
去年,王慶雲還報考了湖南工藝美院的大專,一邊學習一邊創作。他還計劃將作坊搬到市中心去,便於讓更多人認識、接觸到洞庭木雕。王慶雲說,雖然現在很多木雕產品搬上了流水線,但機器做的千篇一律,人工做的有手藝人的情懷和心血在上面,市場還是很大的。王慶雲對洞庭木雕的未來充滿信心。
部分獲獎作品
《湖灣靜悄悄》木雕2017年第52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上獲得 「金鳳凰」獎。
《益陽明清古巷》在笫54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上獲2019「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銀獎。
作者:梁慧恩
責任編輯:廖煥兵
總監製:曹舜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