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概是歷史上最喜歡作詩的皇帝,也是最高產的詩人,據不完全統計,他一生創作了四萬多首詩。要知,以高產著稱的陸遊,一生也只寫了兩萬多首詩而已。
數量有了,質量卻無法保證,乾隆一生日此高產,卻沒有一首拿得出手,其中被引用的最多,作為乾隆水平代表的,大概就是下面這首: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
這是詩嗎各位,這也能叫詩?小學生水平也比這個強點吧?
不過,老賈在這裡要告訴大家,各位都想錯了,這首詩並不是乾隆寫的,而是清朝大文豪鄭板橋,題為《詠雪》。
當時的鄭板橋剛到揚州,窮困潦倒,暫住在焦山別峰庵時,巧遇馬曰琯、馬曰璐兩人,相互引為知己。
後來,他在大雪紛飛時尋訪兩人,當時有很多文人一起在座,正在吟詩作對,他們看鄭板橋穿著一身粗布衣服,以為他不懂作詩,就來為難。
鄭板橋
鄭板橋果然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隨口吟道: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
吟道這裡,鄭板橋停頓了一下,看著眾人的表情,有人嘴角上翹,有人交頭接耳,有人竊竊私語,還有人用扇子遮住嘴角,扇子後面估計早已前仰後合。
鄭板橋輕咳一聲,大聲吟道:「飛入梅花總不見。」
最後一句詩甫一出口,全場鴉雀無聲,馬曰、馬曰璐兩人更是拍手稱妙。
那麼問題來了,這首「小學生」一樣的詩到底好在哪裡呢?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首詩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妙趣無窮。
前兩句寫虛,用數字將雪花的數量具體化,像是在數雪花一樣;後兩句寫實,千片萬片,極言其數量之多,最後更是神來之筆,再多的雪花,飛入梅花之後也會消失不見,雪與梅融為一體,天地間蒼茫一片,意境遼闊深遠。
前三句平淡無奇,使人仿佛置身大雪紛紛的天地之中,從一片到十片,再到成千上萬片,絲毫沒有累贅之感,到第四句是,鄭板橋筆鋒一轉,但見一束寒梅傲立雪中,凌寒傲骨,暗香自來,說不上的清新脫俗。
當然,這麼說難免會讓人產生「閱讀理解」的感覺:窗簾是藍色的,就必須反應作者憂鬱的心情;窗戶開著,反映了作者缺乏安全感等等之類的牽強附會,不過,這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
其實,這樣的數字詩並不在少數,比如邵雍也曾經寫過一首《山村詠懷》,全詩如下: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樣的好,一樣的妙,一樣的有意境,至於乾隆的真實水平如何,以下僅供參考:
杜詩
杜詩於我有何緣,每一見之不忍舍。
寒為衰日可宜冬,暑作雄風足消夏。
於唐拔爾軼盧駱,在漢綽然媲班馬。
清詞麗句空古今,一一皆中寫。
嗚呼今而有其人,磬折吾當拜風下!
反正老賈只有兩個字:
如果要選出最虛偽的皇帝,那應該就是所謂的「十全老人」乾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