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如果要給中國文化選一個代表,估計絕大部分人都會想到詩詞。
無論是詩仙李白寫下的「浪漫詩篇」,還是詩聖杜甫寫下的「現實主義詩史」;
或者是東坡先生「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卓板,唱『大江東去』。」的豪放主義大作,還是柳三變的「只合十七八女郎,度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娟秀豔詞。
可以說我們如今想描述自己的任何一種心情,都能在中國文化裡找到相應的代表性詩詞。
但是這些流傳千年的名詩詞可以說只是屬於極少數天才的榮譽,而大部分讀書人的作品都逐漸消失在歷史之中。比如號稱「中國詩詞留存最多的詩人」的乾隆,一生中寫下來四萬餘首詩詞,但是能讓大家傳唱的一首也無。
那麼,普通人真的就無法在詩詞上留名嗎?
當然不是,比起非常講究格律和平仄的古代格律詩、詞牌填詞,有一種不講究格律,不注重平仄,只管押韻的詩文題材在民間悄悄蔓延著自己的影響力。
這種不登大雅之堂的詩被稱之為」打油詩「,據說是因人而得名,這種詩的來源是唐代一名叫做」張打油「的詩人。
在清代翟灝的《通俗編》中曾引用了一首打油詩《詠雪》:「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這也是最為人熟知的打油詩了,雖然詩文中全是」籠統「、」窟窿「這樣的民間大白話,一點都不」雅「。但是這四句詩中,卻非常好的點明了題目中的」詠雪「,通篇沒有一個雪字,卻處處寫的是雪,雖然文辭是大白話,但是意境卻極為悠遠。
在以史為鑑看來,這四句在詩詞的意境上不遜色於著名的謝道蘊寫雪而被千古稱頌為才女的那句」未若柳絮因風起「。
從這首詩詞中,我們也可以得到一個關於打油詩的簡單結論:詩詞可以不用文採飛揚,可以不注重格律、平仄,但一定要有意境。
詩詞在唐宋兩朝的巔峰之後,雖然名作逐漸減少,但是在文人中的影響力卻絲毫未減。
官員、秀才、普通人甚至和尚道士群體都以會作詩寫文為榮,只不過這個時候沒幾個能寫出令人傳唱的好詩詞,倒是著名的打油詩出現的不少。
明清時代著名的笑話集《笑林廣記》中就有許多腐儒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段子,也給後人留下來不少哈哈一笑的打油詩。
比如有一個《詠鍾詩》的笑話裡,四個儒生看到寺廟裡的大鐘就詩興大發,一人一句湊成了一首打油詩:
寺裡一口鐘,本質原是銅。
覆轉像只碗,敲來嗡嗡嗡。
有四人自負能詩。一日同遊寺中,見殿角懸鐘一口。各人詩興勃然,遂聯句一首。其一曰:「寺裡一口鐘。」次韻云:「本質原是銅。」三曰:「覆轉像只碗。」四曰:「敲來嗡嗡嗡。」……——笑林廣記-腐流部-詠鍾詩
這種就是純粹搞笑的了。
而且越是搞笑的打油詩,越容易流傳!
比如後世軍閥張宗昌的幾首打油詩,我們還是以《詠雪》為例
詠雪什麼東西天上飛,東一堆來西一堆;莫非玉皇蓋金殿,篩石灰呀篩石灰。
這種打油詩就如同笑林廣記裡的笑話一般,除了勉強符合押韻,無論是文採還是意境全無,最後為世人笑。
其實在民間故事中,倒不乏有精彩之極的打油詩問世。
在清代乾隆年間,蜀中出了一位大才子李調元,歷任翰林編修、廣東學政。傳說李調元在擔任學政職務的時候,經常和江南才子、官員鬥嘴,留下了很多有趣的對聯作品和詩詞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一首打油詩《麻雀》。
這首詩傳說是李調元在主考完畢,地方官員送行時強行要求才子李調元賦詩一首,李調元面對這些貪官汙吏很生氣,於是以麻雀為題,開始創作。
」一窩兩窩三四窩,「李調元說第一句的時候,大家全都愣住了,沒想到有才子之稱的李調元的開篇竟然如此隨便。
」五窩六窩七八窩。「當李調元說第二句的時候,這些人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們斷定這個清高的學政官員也是一個不學無術之輩,這兩句還不如頑童所作。有人還調侃第三四句難不成是」九窩十窩百窩千窩「不成?但是李調元絲毫不以為意,最後兩句脫口而出!
」食盡皇王千鍾粟,鳳凰何少爾何多?「
這兩句一下子從剛開始的頑童作詩,升華到一個憂國憂民的高尚文人境界。並且直斥在座的官吏跟麻雀一般,吃了無數的民脂民膏,卻沒有一個鳳凰一般的人才替國家、百姓考慮。
這一系列的打油詩套路實在太過有名,而且符合老百姓心目中的才子、清官對於貪官汙吏的智商上的降維打擊,因此各種改編版本極多。
比如這首打油詩的一個變種就是乾隆皇帝和紀曉嵐的《百鵝圖》的故事。
傳說乾隆得到了一件百鵝圖,乾隆高興之下就讓群臣欣賞然後作詩留念,結果紀曉嵐大才子搶先一步,做了一首《詠鵝詩》。
鵝鵝鵝鵝鵝鵝鵝,一鵝一鵝又一鵝。食盡皇家千鍾粟,鳳凰何少爾何多?
另外,揚州八怪之首的鄭板橋也有一首類似的打油詩極為出色,有一年下雪,鄭板橋在雪中賞梅時詩興大發,順口就作了一首《詠雪》詩:
《詠雪》清代:鄭燮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
這首詞前面的套路和麻雀等都很接近,都是先抑後揚,最後點睛。但是這首詩裡面更是前三句都是抑,從一片兩片一直到千片萬片無數片……最後結尾卻用了一句神來之筆的」飛入梅花都不見「。可以說朗朗上口,且意境悠遠,是少有的詠雪佳作。
唐寅《落霞孤鶩》
說到這裡,大家也都看明白了吧,打油詩雖然不受格律、平仄制約,詼諧、有趣的成分居多,甚至部分就是直接用來搞笑的。但是我們能傳唱、稱讚的打油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意境!
正如王國維說的:」文學之工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
打油詩亦是如此。
「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原夫文學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觀也,出於觀我者,意餘於境;而出於觀物者,境多於意。然非物無以見我,而觀我之時,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錯綜,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廢也。文學之工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人間詞乙稿序》
您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打油詩呢?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我是以史為鑑,歡迎關注。
文/以史為鑑
圖/網絡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雜體詩鑑賞-打油詩》
《笑林廣記-腐流部-詠鍾詩》
《人間詞乙稿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