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好人》影評:賈樟柯拍攝的重慶奉節老城,我當時在那裡讀書

2020-12-15 星河影評

電影《三峽好人》 ,賈樟柯執導,2006年上映。

那一年,我就在影片拍攝地重慶市奉節縣老城念高中。我們是老城高中的最後一屆學生,我們這屆學生離開後,老城的高中就搬到了奉節縣新城區。

我見證了這部影片的拍攝和上映,也見證了那個年代,見證了那座老城。

影片故事很簡單:正在搞三峽移民搬遷的重慶奉節老城,迎來一男一女兩個山西人。男人

韓三明是名忠厚老實的煤礦工人,來奉節為尋多年未見的前妻。尋前妻過程中波折不斷,韓三明決定留下來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現。女人沈紅是名沉默寡言的護士,為尋多日不曾與自己聯繫的丈夫而來奉節。丈夫與她的夫妻關係早已是有名無實,這點她雖然深知,仍想讓丈夫當面給她個說法。

中年男女,各自為自己的婚姻最後努力。

《三峽好人》後來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了金獅獎。

反觀影片本身,兩個主要演員都是請的不出名的小演員。男主角韓三明,基本也沒拍出什麼像樣的影視作品,可能這部影片是他在娛樂圈的巔峰時期。女主角趙濤是導演賈樟柯的妻子,當仁不讓的是賈樟柯多部影片的御用女主角。

這樣夫妻搭檔拍戲的例子,娛樂圈不少,比如馮小剛和徐帆。

第一次看《三峽好人》,我剛滿十八歲,高中學生,未談戀愛。

中年男女的婚姻糾葛,我自然是似懂非懂。只覺得影片很沉悶:船上攬客的人、算命先生、逛著上身的苦力工、房東等等。這些社會底層的人,他們沒能力高談闊論仁義道德,沒有能力關注國家大事,他們只是被時代裹挾著向前走。

影片故事的大背景是三峽移民。

重慶東北部的幾個區縣的江邊百姓都面臨著搬遷,其中包括奉節縣城搬遷、雲陽縣城搬遷。我的老家在奉節的山區,不在搬遷範圍。但我的外公和舅舅一家在雲陽江邊,他們在十年前,從雲陽縣故凌鎮搬遷到重慶江津區。

從經濟發展前途來說,從雲陽貧窮山區搬遷到富裕的江津,是划算的。江津區地勢平坦,普遍是丘陵地形,大山不多,有利於經濟發展和脫貧。

電影鏡頭經常拍攝到的一個畫面,是三峽之首的瞿塘峽。就是全國人民經常看到的十元人民幣背面的風景。瞿塘峽,旁邊就是赫赫有名的白帝城景區。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賈樟柯拍攝《三峽好人》想表達什麼呢?我個人理解,應該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

一、側面反映三峽工程對底層人物的影響。

我們作為學生,經歷了奉節老城的搬遷過程。老城在搬遷過程中,不僅是普通百姓,還有學校、企業、商場、碼頭輪渡等方方面面的搬遷。

學校周圍一些百姓,和學校綁在一起,靠著學校做生意。所以,學校堅守到最後,他們也堅守到最後。比如租房的房東,我和兩個同學就在高三那年在校外租房。從學校出門到租房處,我們每天要經過一條巷子,巷子裡陸陸續續就會有一些站街女。這是老城搬遷產生的管理真空,沒有警察願意去那樣破舊的地方和場所。

校門外,還有一些小餐館,以賣快餐為主。一頓飯的價格基本在十元以內,這是高中生的消費水平決定。餐館裡邊吃飯,邊播放著光碟,主要是電視連續劇。

除了餐館,還有書店。不是賣書,那個年代的學生不富裕,書店主要做租書生意,一塊錢一天的租金,為了少給錢,我們是挑燈也讀小說。讀武俠,也讀名人傳記。除了書店還有報刊亭,賣的有《故事會》、《環球時報》、《古今傳奇》、《知音》。

學校外面,更多的是房屋拆遷。遍地的磚頭、鋼筋頭和生活垃圾,我們就在那樣的環境讀高中。好在越是艱苦的環境,學生越努力讀書。

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如今很難看到環境如此複雜的學校了。

奉節縣梅溪河大橋

二、社會底層人物找到自己的出路。

老城的百姓,必須服從三峽移民的大局。小旅店老闆在水要淹來時,不得不搬走了。韓三明在等回老婆後,向她現任"丈夫"許諾將歸還他的錢,為的是帶她走。沈紅在面對丈夫長期不回家、與人曖昧不清後,決然地提出與他離婚。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十多年過去了,大家各自有了出路。奉節老城已經被淹沒,奉節新城泛發出了生機活力。新城很漂亮,城市發展越來越有活力。近年來,鄭萬高鐵正在緊張施工建設,過不了兩年,奉節縣就告別了沒有高鐵的歷史。

奉節這座城市,也在轉型找出路。不再過度依賴以前的煤炭經濟,而是大力發展臍橙品牌,利用網際網路銷售。聘請著名導演張藝謀,開發了白帝城景區新品牌—《歸來三峽》,加速了奉節縣的旅遊發展。

三、留住一些時代記憶。

影片以字幕的形式出現了「煙、酒、茶、糖」四個字。這是那個年代的深刻印記,也代表生活的酸甜苦辣。

老城的記憶,有些人用文物記住;有些人用文章記錄;有些人用照片記錄,而賈樟柯選擇了用他的鏡頭。三峽移民牽涉了多個區縣,賈樟柯唯獨選中重慶奉節。我想,奉節這個城市有著獨特的魅力。

千年來,奉節有著詩城的美譽。重慶,主要因移民而直轄。

當然也有賈樟柯導演的個人經歷在裡面,2005年,賈樟柯跟隨畫家劉小東到奉節拍攝紀錄片。拍攝過程中,賈樟柯發現,古城拆遷過程中很多百姓故事很獨特,紀錄片無法表現出來,最終改變主意,拍攝為一部電影,劇本也是自己親自操刀,從劇本到選演員,再到拍攝,很短的時間內一氣呵成!古城拆遷不等人啊!

電影留下的城市記憶是最清晰立體,影片裡奉節老城熟悉的街道、房屋、廣場、東郊的梅溪河,還有奉節口音……一切都是那麼的親切和想念。奉節老城確實很老,有石板鋪成的街巷,木板搭建的鋪面,低矮而整儼的房屋,斑駁而滄桑的古城牆……很多人不清楚的是,那個年代,我們過長江還是通過輪船,老城拆遷後不久,奉節長江大橋才建成通車。

拍完《三峽好人》的十來年,導演賈樟柯又陸續拍攝其他影片,比如《山河故人》。他始終用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因為如此,他的影片有著很深的賈式風格。

《三峽好人》上映五年後,我離開了奉節,前往祖國各地打拼。某些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在外地還會想起故鄉,想起老城,還能想起《三峽好人》。

感謝賈樟柯導演!

相關焦點

  • 賈樟柯《三峽好人》——在菸酒茶糖中品嘗現實的殘酷
    2006年《三峽好人》在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獲得了金獅獎,這也是賈科長為數不多的在國內影院中得到發行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拍攝其實並不在導演的預計當中。2005年,賈樟柯陪畫家朋友劉曉東到三峽庫區寫生,當時正值三峽移民和三峽大壩的水利建設,親眼目睹這片無數文人騷客詠嘆過的河山發生巨變,導演萌生了想要為這片土地和空間進行記錄的想法。於是前後準備十五天,《三峽好人》的拍攝便開始了。一如既往的記錄風格,以「尋找」為主題,韓三明尋找妻子,沈紅尋找丈夫。鏡頭追隨兩位尋找者的目光,將三峽的空間在熒幕上一一呈現。
  • 《三峽好人》中出現的UFO,有著怎樣的含義?
    《三峽好人》作為賈樟柯「家鄉三部曲」之後一部紀實型的影片,影片由賈樟柯執導,趙濤、韓三明等人主演。講述了煤礦工人韓三明和女護士沈紅從山西來到重慶奉節,分別尋找到了自己已離開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別兩年的丈夫的故事。他們在尋親的路上,線索交叉縱橫,帶我們領略了三峽人民遷徙中,人與故鄉的愛恨交織。
  • 團圓與分離,賈樟柯電影《三峽好人》窺探社會變遷下普通人的生活
    然而,縱使對生我養我的故土無比眷戀,但是有些人的故鄉註定回不去了。中國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成為幾代領導人的理想,當今人們在獲取三峽水電站提供源源不斷的電能之時,可曾想過156.3米深的水位線之下淹沒了多少人故鄉,庫區人民為此付出了多大的犧牲。2006年12月14日上映的電影《三峽好人》以三峽移民工程為故事背景,講述了底層小人物在三峽庫區發生的感人故事。
  • 賈樟柯《三峽好人》社會變革下普通人的強大生命力和淳樸善良
    《三峽好人》是賈樟柯導演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以「三峽移民」工程為背景,奉節縣作為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縣城,在三峽水壩建設的過程中,面臨大量的拆遷,當地政府陸續將十萬原著居民遷往廣東、福建等地,在如此龐大的人口流動過程中,產生許多複雜的社會問題,不願離開的居民,在惡劣的環境中,面臨各種生存問題。
  • 雲觀影丨賈樟柯直播:我的電影江湖
    如果足夠熟悉賈樟柯的創作脈絡,我們不難發現,《江湖兒女》中趙濤飾演的女主角,正是當年《任逍遙》中的巧巧。然而,此時的敘事時空不再僅僅是2001年的山西大同,而是從大同開始,兜轉到三峽奉節,行經新疆大漠,劇情橫跨十七年之久,最終又重返故鄉山西。而這長達7700公裡的旅程,便是「江湖」的軌跡。《江湖兒女》劇照。
  • 自救or 被拯救——看《三峽好人》的一點感想
    在我看來,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當然是一部類似杜甫「詩史」的好電影,一如既往選擇以小人物的芝麻生活去反映大時代洪流的「浪奔浪湧」。她是男主韓三明特地從山西過來尋找的前妻,大約十六年前韓三明花了3000塊錢買到麻么妹兒,生了一個女兒,後來警察的解救,么妹兒帶著女兒離開疼愛她的丈夫和婆婆,回到了奉節,然後又因為哥哥欠了一個跑船的30000塊錢,就跟著這個跑船的過日子,「不算是老公,跟他跑船,給我口飯吃」。看到這裡,我想起了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無論她怎樣掙扎,依舊逃不出苦難的漩渦。
  • 賈樟柯天才訓練營:愛好者電影的時代
    賈樟柯導演一直非常關注中國社會的變革,《三峽好人》有很清晰的外在的變革痕跡,三千年的城市就那樣拆除了、大壩建起來了、從沒有電話到用上手機……有很多外在的改變,但是內在就情感世界的改變是什麼?它相對是隱秘的。
  • 重慶本土電影《橙妹兒的時代》即將上映,奉節元素成亮點
    新華網發新華網重慶10月22日電(王龍博)年初在重慶奉節開機拍攝的扶貧題材電影《橙妹的時代》近期將上映。據悉,該片以奉節臍橙、三峽風光等為創作元素,以脫貧攻堅為創作背景。據悉,影片由重慶籍女導演羅英執導,講述海歸留學生曹心橙,和童年好友江文玲聯手,創立夔州臍橙「香橙時代」品牌,通過對臍橙種植、採摘、加工、深加工、物流運輸、市場營銷的全面運營,打造夔州臍橙的六次產業生態,有效提升農產品價值,幫助家鄉父老脫貧致富的生動故事。
  • 長江三峽都是哪三峽,三峽遊輪包含景點介紹
    其中瞿塘峽,巫峽屬於重慶區域,西陵峽為宜昌區域,所以現在的長江三峽一般就是重慶到宜昌的航線,或者宜昌到重慶的航線。下水特色:第一天晚上順流而下,可以看到重慶長江的夜景,外地遊客到達重慶的大交通非常方便。上水:宜昌到重慶5天4晚第一天 16:00宜昌市區車送碼頭,第五天早上09:00到達重慶市區散團。
  • 三峽好人——90後女「家長」和她的84個「特別孩子」
    新華社重慶1月6日電題:三峽好人——90後女「家長」和她的84個「特別孩子」新華社記者王金濤、周文衝、韓振71歲的老人許登雄去世時,用盡最後一絲力氣抓住慄春容的手,在她的手心很慢很慢地寫下兩個字:好人。
  • 三峽之巔遊記——人民幣十元名場面
    白帝城就在圓圈左下方位置,可以先去白帝城再去三峽之巔。由於現在主要幹道還在修,從奉節縣城出發,經過一系列的鄉間水泥路面,越來越好,會經過第一個觀景臺,在瞿塘峽峽口上面,可以俯瞰三峽第一峽,瞿塘峽。由於當時忘記拍無人的照片,只能從小視頻中截圖一張。
  • 「地下導演」賈樟柯:他的電影為什麼屢屢被禁?
    因為缺錢,賈樟柯決定用當時中國電影工業已經淘汰的16mm工藝來拍攝,在後期漫長的製作中,連粘貼樣片的膠布都緊缺。但當時他們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瘋子」,每天工作15、6個小時,只用了21天,就拍出了這部「真實得讓人胃疼」的影片。
  • 致敬:賈樟柯與是枝裕和
    1998年的法國,賈樟柯的長片處女作《小武》入圍第20屆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是枝裕和也正巧攜新片《下一站,天國》來到南特。2015年,兩人又在多倫多相見。是枝裕和與賈樟柯我也在最近的機緣巧合中,穿插著把兩位導演的主要作品看了一遍。
  • 好人真的一生平安嗎?電影《三峽好人》讓人感動,你們看過嗎?
    我在看完《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一書後,特意在電腦上通過愛奇藝觀看了2006年斬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三峽好人》。借用歐陽江河與西川的話來說:「在當今,很少能出現讓我們感動的事與物了。」看了《三峽好人》後,我心情很複雜,五味雜陳,感動成份居多。。電影《三峽好人》,沒有過多地布景,以三峽庫區建設為背景,通過山西煤礦工人韓三明尋妻和護士沈紅尋夫的過程為主線,呈現了在三峽建設移民過程中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狀態與困境,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是屬於外行,不懂電影和電影文化。
  • 永遠的三峽:時隔16年計劃一場長江之旅,不需要購買一張門票
    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有大量人持續數年從全國各地湧向湖北宜昌或者重慶,再從宜昌或重慶出發,以四五天的乘船旅行,告別三峽。 這只是一場盛大告別的一小部分,但卻是很多人心裡永遠的三峽。
  • 賈樟柯,中國電影最後一位遊俠|原創
    《小武》開拍前,賈樟柯手上只有一部短片的投資,不夠支持《小武》這部長片的製作。為了節約拍攝成本,賈樟柯決定用當時已經快淘汰的16mm工藝來拍攝。這部花費21天、30萬元成本的長片,意外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首獎和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賈樟柯和柏林國際電影節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 重慶奉節迎來第三大產業?除了詩歌和臍橙,還要打造眼鏡基地
    近日,重慶舉辦了2020第四屆「中國 白帝城」國際詩歌節暨綠色發展 消費扶貧大會新聞發布會,由重慶奉節作為主要的組織單位。 看著這一長串的名頭,就能感覺到本次活動並不簡單——包括了國際詩歌節以及消費扶貧大會兩項內容。
  • 重慶奉節:8000餘人「下沉」一線拔「窮根」
    受訪單位供圖中新網重慶6月2日電 題:重慶奉節:8000餘人「下沉」一線拔「窮根」作者 彭國威康坪鄉大架村生活了20多年的「山頂洞人」不見了!淅淅瀝瀝的細雨中,一位頭戴鬥笠的「公路養護員」手握掃帚,正在一條蜿蜒的馬路上清掃路面。
  • 被罵「醜化」中國人,賈樟柯頭上這頂帽子,我們有勇氣給他摘掉?
    一大原因就是賈樟柯電影在國內幾乎都是「叫好不叫座」,他大部分的收入都來自於海外版稅,有錢有閒的歐美人就愛看中國人糾結擰巴的生活,賈樟柯似乎剛好投其所好,他鏡頭下的中國是千瘡百孔的。《三峽好人》 裡,他關注了移民的生存問題。《小武》裡,他講述的是一個小偷和舞女的感情。
  • 長江三峽沿途景點大全,不同的遊輪包含哪些景點
    大家好,我是小潘去旅行,聽說前世100次回眸才能換來今生一個粉絲。歡迎大家隨時在這兒留下你想要了解的三峽旅遊困惑哦!長江三峽,不僅是萬裡長江濃縮的精華,也是神州大地的風光瑰寶,古往今來閃爍著無數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