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三峽好人》 ,賈樟柯執導,2006年上映。
那一年,我就在影片拍攝地重慶市奉節縣老城念高中。我們是老城高中的最後一屆學生,我們這屆學生離開後,老城的高中就搬到了奉節縣新城區。
我見證了這部影片的拍攝和上映,也見證了那個年代,見證了那座老城。
影片故事很簡單:正在搞三峽移民搬遷的重慶奉節老城,迎來一男一女兩個山西人。男人
韓三明是名忠厚老實的煤礦工人,來奉節為尋多年未見的前妻。尋前妻過程中波折不斷,韓三明決定留下來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現。女人沈紅是名沉默寡言的護士,為尋多日不曾與自己聯繫的丈夫而來奉節。丈夫與她的夫妻關係早已是有名無實,這點她雖然深知,仍想讓丈夫當面給她個說法。
中年男女,各自為自己的婚姻最後努力。
《三峽好人》後來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了金獅獎。
反觀影片本身,兩個主要演員都是請的不出名的小演員。男主角韓三明,基本也沒拍出什麼像樣的影視作品,可能這部影片是他在娛樂圈的巔峰時期。女主角趙濤是導演賈樟柯的妻子,當仁不讓的是賈樟柯多部影片的御用女主角。
這樣夫妻搭檔拍戲的例子,娛樂圈不少,比如馮小剛和徐帆。
第一次看《三峽好人》,我剛滿十八歲,高中學生,未談戀愛。
中年男女的婚姻糾葛,我自然是似懂非懂。只覺得影片很沉悶:船上攬客的人、算命先生、逛著上身的苦力工、房東等等。這些社會底層的人,他們沒能力高談闊論仁義道德,沒有能力關注國家大事,他們只是被時代裹挾著向前走。
影片故事的大背景是三峽移民。
重慶東北部的幾個區縣的江邊百姓都面臨著搬遷,其中包括奉節縣城搬遷、雲陽縣城搬遷。我的老家在奉節的山區,不在搬遷範圍。但我的外公和舅舅一家在雲陽江邊,他們在十年前,從雲陽縣故凌鎮搬遷到重慶江津區。
從經濟發展前途來說,從雲陽貧窮山區搬遷到富裕的江津,是划算的。江津區地勢平坦,普遍是丘陵地形,大山不多,有利於經濟發展和脫貧。
電影鏡頭經常拍攝到的一個畫面,是三峽之首的瞿塘峽。就是全國人民經常看到的十元人民幣背面的風景。瞿塘峽,旁邊就是赫赫有名的白帝城景區。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賈樟柯拍攝《三峽好人》想表達什麼呢?我個人理解,應該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
一、側面反映三峽工程對底層人物的影響。
我們作為學生,經歷了奉節老城的搬遷過程。老城在搬遷過程中,不僅是普通百姓,還有學校、企業、商場、碼頭輪渡等方方面面的搬遷。
學校周圍一些百姓,和學校綁在一起,靠著學校做生意。所以,學校堅守到最後,他們也堅守到最後。比如租房的房東,我和兩個同學就在高三那年在校外租房。從學校出門到租房處,我們每天要經過一條巷子,巷子裡陸陸續續就會有一些站街女。這是老城搬遷產生的管理真空,沒有警察願意去那樣破舊的地方和場所。
校門外,還有一些小餐館,以賣快餐為主。一頓飯的價格基本在十元以內,這是高中生的消費水平決定。餐館裡邊吃飯,邊播放著光碟,主要是電視連續劇。
除了餐館,還有書店。不是賣書,那個年代的學生不富裕,書店主要做租書生意,一塊錢一天的租金,為了少給錢,我們是挑燈也讀小說。讀武俠,也讀名人傳記。除了書店還有報刊亭,賣的有《故事會》、《環球時報》、《古今傳奇》、《知音》。
學校外面,更多的是房屋拆遷。遍地的磚頭、鋼筋頭和生活垃圾,我們就在那樣的環境讀高中。好在越是艱苦的環境,學生越努力讀書。
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如今很難看到環境如此複雜的學校了。
二、社會底層人物找到自己的出路。
老城的百姓,必須服從三峽移民的大局。小旅店老闆在水要淹來時,不得不搬走了。韓三明在等回老婆後,向她現任"丈夫"許諾將歸還他的錢,為的是帶她走。沈紅在面對丈夫長期不回家、與人曖昧不清後,決然地提出與他離婚。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十多年過去了,大家各自有了出路。奉節老城已經被淹沒,奉節新城泛發出了生機活力。新城很漂亮,城市發展越來越有活力。近年來,鄭萬高鐵正在緊張施工建設,過不了兩年,奉節縣就告別了沒有高鐵的歷史。
奉節這座城市,也在轉型找出路。不再過度依賴以前的煤炭經濟,而是大力發展臍橙品牌,利用網際網路銷售。聘請著名導演張藝謀,開發了白帝城景區新品牌—《歸來三峽》,加速了奉節縣的旅遊發展。
三、留住一些時代記憶。
影片以字幕的形式出現了「煙、酒、茶、糖」四個字。這是那個年代的深刻印記,也代表生活的酸甜苦辣。
老城的記憶,有些人用文物記住;有些人用文章記錄;有些人用照片記錄,而賈樟柯選擇了用他的鏡頭。三峽移民牽涉了多個區縣,賈樟柯唯獨選中重慶奉節。我想,奉節這個城市有著獨特的魅力。
千年來,奉節有著詩城的美譽。重慶,主要因移民而直轄。
當然也有賈樟柯導演的個人經歷在裡面,2005年,賈樟柯跟隨畫家劉小東到奉節拍攝紀錄片。拍攝過程中,賈樟柯發現,古城拆遷過程中很多百姓故事很獨特,紀錄片無法表現出來,最終改變主意,拍攝為一部電影,劇本也是自己親自操刀,從劇本到選演員,再到拍攝,很短的時間內一氣呵成!古城拆遷不等人啊!
電影留下的城市記憶是最清晰立體,影片裡奉節老城熟悉的街道、房屋、廣場、東郊的梅溪河,還有奉節口音……一切都是那麼的親切和想念。奉節老城確實很老,有石板鋪成的街巷,木板搭建的鋪面,低矮而整儼的房屋,斑駁而滄桑的古城牆……很多人不清楚的是,那個年代,我們過長江還是通過輪船,老城拆遷後不久,奉節長江大橋才建成通車。
拍完《三峽好人》的十來年,導演賈樟柯又陸續拍攝其他影片,比如《山河故人》。他始終用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因為如此,他的影片有著很深的賈式風格。
《三峽好人》上映五年後,我離開了奉節,前往祖國各地打拼。某些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在外地還會想起故鄉,想起老城,還能想起《三峽好人》。
感謝賈樟柯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