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一個月前,導演賈樟柯在社媒發了動態,他呼籲應該考慮影院復工復產,100萬院線從業者需要吃飯。
在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呼籲影院復工顯得十分政治不正確,所以在這之前演藝圈對這件事是集體失聲的,但賈樟柯卻能振臂一呼,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印象裡賈樟柯個子不高,其貌不揚,談吐溫文爾雅,書生氣十足,但他卻常常爆發出俠客的豪氣,仗義執言,為弱者發聲。
正如賈樟柯電影,畫質是粗糙的,情感卻是細膩的,故事是冰冷的,人物卻是鮮活而有溫度的。
今天皮哥就帶大家走進賈樟柯,領略他的電影風採和人格魅力。
01、
電影界的龐麥郎
2014年年底,《我的滑板鞋》走紅網絡。
這首歌極具爭議,它的演唱者龐麥郎五音不全,他操著一口土味十足的地方口音,唱歌找不準節奏,據說錄音時這首歌他唱了上百遍,每個拍子都卡得不一樣,最後依靠強大的調音師東拼西湊才湊成了一首歌。
可另一方面,這首歌旋律簡單卻傳遍網絡,歌詞直白卻直擊人心,演唱者業餘的唱法卻讓歌曲更真摯動人,那句「摩擦摩擦,是魔鬼的步伐」更是點睛之筆,許多人聽這首歌聽得上頭,其中就包括賈樟柯。
2015年1月16日,賈樟柯還就此專門發了一條動態,他說:《我的滑板鞋》把我聽哭了。時間,時間,會給我答案。多準確的孤獨啊。
聽完《我的滑板鞋》,再去看賈樟柯的電影,你就會發現兩者描寫的是同一個人,讓人感動的點也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音樂表達,一個用影像抒發。
賈樟柯無非就是把《我的滑板鞋》拍成了電影,當他聽到《我的滑板鞋》這首歌時,看到了另一個自己,自然是心有戚戚焉。
有人如此評價龐麥郎:他如果寫十首《我的滑板鞋》這樣水準的歌曲,那他就是這個時代獨特的音樂大師。
可惜《我的滑板鞋》之後,龐麥郎再也沒有發表出有力量的作品,熱度過去後,他負債纍纍,又過上了窘迫的生活。
而賈樟柯,他拍出了十部《我的滑板鞋》,成為了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
有時候藝術就是這麼奇妙,賈樟柯和龐麥郎,看似一步之遙,卻相隔千裡之外。
02、
「討好西方的投機分子」
2013年,賈樟柯攜犯罪題材新作亮相多倫多電影節,在映後交流會上,一位留學生站起來指著他的鼻子罵道:
「我們國家是存在這些問題,但是你為什麼只拍窮鄉僻壤,離開了煤礦你會死嗎?」
這樣的指責,這些年不絕於耳。
事實上從第五代導演開始,許多導演就被扣上了「為討好西方而醜化中國人」的帽子,比如拿著《菊豆》去奧斯卡的張藝謀,這種指責到了賈樟柯這裡達到了頂點。
一大原因就是賈樟柯電影在國內幾乎都是「叫好不叫座」,他大部分的收入都來自於海外版稅,有錢有閒的歐美人就愛看中國人糾結擰巴的生活,賈樟柯似乎剛好投其所好,他鏡頭下的中國是千瘡百孔的。
《三峽好人》 裡,他關注了移民的生存問題。
《小武》裡,他講述的是一個小偷和舞女的感情。
《站臺》裡,他描寫了縣城文工團裡一群演員的愛恨掙扎。
《世界》中,一群北漂的農村青年,渴望探索世界,卻深陷於現實的泥淖之中。
《任逍遙》裡,他講述了小鎮青年的殘酷青春物語。
而在現場被罵的這部電影裡,他將四個尖銳的新聞事件改編成電影,拼湊出一個光怪陸離的中國。
賈樟柯電影是典型的「鄉鎮電影」,關鍵詞是愚昧落後和痛苦掙扎,演員清一色的樣貌猥瑣加面容模糊。
即使請了廖凡這樣的影帝,拍攝了《江湖兒女》這樣的大戲,用到了「江湖」這樣的大詞兒,他眼中的江湖還是那個昏暗的城鎮,裡面的江湖人物還是說著那一口土渣子山西話的城鎮男女。
如果像那位留學生說的,賈樟柯也去拍拍商業大片,拍拍主旋律電影,他確實不再「醜化」中國人了,但那還是我們熟悉的賈樟柯嗎?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賈樟柯,他為什麼聚焦偏遠地區,關注邊緣人物,因為那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沒有話語權,聚光燈下沒人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
賈樟柯要用自己的電影為他們發聲,為了這個目的,他必須背負著醜化中國人罵名孤獨前行,這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
03、
愛寫物理論文的寵妻狂魔
如果你因此覺得賈樟柯整天苦大仇深,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他是個特立獨行的主兒。
他的電影雖然是現實主義,但影片中常常出現超自然現象和荒誕處理。
比如《世界》中穿插的FLASH動畫,比如《三峽好人》裡的升起的火箭,再比如《江湖兒女》裡出現在新疆的飛碟。
你能看到他的厚重,你能感受到他的皮。
賈樟柯不滿足於只討論一城一隅的故事,他試圖跳脫出來,站在更高的視角上,思考人類和宇宙的關係。
為此他經常進行天馬行空的想像,他中學的物理只有17分,卻寫出了天體物理學論文,建立了自己的「賈樟柯宇宙」。
在《十三邀》裡,他甚至饒有興致地讀起了自己的論文,甚至對VR技術「大放厥詞」:
有可能人類世界也是一個虛擬世界,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自生自滅...我們被另一個系統觀看,我們可能是別人的AR...
評論完後他還笑著說:我不怕別人笑話,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賈樟柯還是著名的「寵妻狂魔」。
從2000年《站臺》開始,他的長片女主角就全是舞蹈老師趙濤,2011年兩人結婚後也更「穩固」了這種合作關係,網友調侃「流水的男主角,鐵打的趙濤」。
其實影視圈寵妻的導演很多,比如姜文捧老婆周韻,比如王全安捧女友餘男,但像賈樟柯這樣寵妻的還罕有對手。
因為他的電影人物都是灰頭土臉的,老婆趙濤穿梭其中好看是好看,但充滿了違和感,許多影迷甚至用「含濤量」來定義賈樟柯電影。
可即便飽受爭議,賈樟柯依然將趙濤使用到底,認定了就再也不會接受其他人。
所以說,賈樟柯絕不是普度眾生的佛,他是活生生的人。
04、
跳霹靂舞的汾陽小子
山西是個神奇的地方,一方面給人以封閉保守的印象,一方面卻輸出了各種類型的導演。
中國最好的商業片導演寧浩,來自山西太原。
中國最好的犯罪片導演曹保平,來自山西大同。
而中國最好的文藝片導演賈樟柯,來自山西省呂梁市汾陽縣。
說來也巧,皮哥的老家也在山西呂梁,離賈樟柯長大的汾陽只有70多公裡,所以賈樟柯的成長環境和我幾乎是一樣的。
作為縣城青年,我也和賈樟柯當過同樣的文青,做過同樣的電影夢,當我騎著車行駛在縣城的街道上,我常常感到無比的孤獨,似乎鄉村和縣城就是夢想的絕緣體。
後來當我看到賈樟柯電影,我感到無比的真實,電影中的人物我在現實中幾乎都能找到原型,我看到了這些小人物的掙扎。
過去我在生活中目睹他們只覺得他們是被抽乾靈魂的軀殼,現在通過賈樟柯電影,我明白了每個普通人內心都裝著豐富的宇宙。
最美的風景不在遠方,而就在你家的後花園,我比賈樟柯缺少的只是一雙敏銳的眼睛。
賈樟柯在這樣的生存環境裡,靠著僅有的養料,一步步走出了縣城,他開始受第五代導演的影響,張藝謀和陳凱歌的《黃土地》剛好描繪的是他從小生活的黃土高坡,他明白了電影不只是拍攝英雄人物,也可以拍攝普通人的生活。
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讓他意識到,幾個青年兵荒馬亂的青春,也可以變成不竭的創作源泉。
他以23歲的高齡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他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小山回家》在宿舍放映時睡倒了一大片同學。
拍攝《小武》時,他只有30萬的預算和21天的拍攝周期,為了節約成本他使用了快淘汰的16mm工藝,現在回看《小武》依然能看到拍攝的瑕疵。
賈樟柯就是靠著這一步步逼仄的路走到了今天。
賈樟柯喜歡跳霹靂舞,他的電影中也經常有那種癲狂的舞蹈和聒噪的背景音樂,這個跳著霹靂舞的汾陽小子,一步步走出了山西,走向了國際舞臺。
05、
青年導演的最佳模板
賈樟柯成功的意義還在於給青年導演提供了現成的模板。
青年導演有才華沒錢,出路在哪裡?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拍攝農村題材的小人物,然後衝擊國際電影節,博得獎項和名聲,然後反哺自己的電影事業,一步步做大做強,這是賈樟柯趟出來的路子。
許多青年導演都是這麼走出來的,比如《hello!樹先生》的導演韓傑,比如《光棍兒》的導演郝傑。
張藝謀曾經也是這麼走出來的,但功成名就之後他玩起了商業大片,和資本越綁越緊,唯有賈樟柯依然深耕於這片土壤之上,誓要守住這份底線。
為此賈樟柯有段時間還特別「看不起」張藝謀,為表心跡甚至把《三峽好人》安排與《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日上映,當然最後結果必然也是「以卵擊石」,前者票房31萬,後者3億,創下內地院線票房新紀錄。
但不管怎麼說,賈樟柯這股悲壯的堅持都值得我們起立致敬。
即使踽踽獨行二十多載,即使作品最高票房僅有6950萬,但今日的他也早已是第六代導演裡無可爭議的領軍者,11次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就足以證明其成就。
最後皮哥想說,一個好的時代應該歡迎張藝謀的《英雄》,推崇李安的《臥虎藏龍》,也應該用勇氣去接納賈樟柯的《三峽好人》。
當中國電影高歌猛進的時候,張藝謀和李安是油門鍵,而賈樟柯就是那個剎車鍵,他提醒每一個電影人,前進得慢一點,等一等那些四五線城市的人群,他們或許才是中國真正的未來。
但現實中,扣在賈樟柯頭上的那頂「帽子」,我們真有勇氣給他摘掉嗎?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忍者愛吃魚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