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謝晉張藝謀田壯壯賈樟柯的義大利好友,可能比中國人還了解中國...

2020-12-24 新民晚報

在昨天之前,義大利老頭馬可·穆勒有很多身份。

比如,著名電影製片人、電影史家、影評人,他曾是威尼斯、洛迦諾、鹿特丹、佩薩羅等國際電影節的前任主席;比如,他被譽為「把中國電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曾榮獲中國國務院授予的「中意友好貢獻獎」。

但昨天之後,他又有了兩個全新的身份:一個是上海大學特聘教授,另一個是上海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藝術總監。

明年1月1日,教授馬可·穆勒就將正式到崗。

馬可·穆勒接過聘書 ▲

「每年我會花超過八個月時間在上海,在上大。」昨天下午,在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他接過聘書時這樣跟學生許諾。

「我會開設電影節策劃、電影翻譯、電影建築設計等課程,我想我還能為中國電影做很多事。」接受新民晚報記者專訪時,他誠懇道。

馬可·穆勒想為中國電影做很多事 ▲

01

跟中國電影,結緣很早

「我這輩子,可能就是這個命運。」

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馬可·穆勒,昨天穿了他標誌性的中山裝,他這樣定義自己跟中國電影的緣分

馬可·穆勒接受晚報記者專訪 孫佳音 ▲

「老馬」今年67歲了,回憶起從前,他說:「1975年我決定來中國讀研究生。」

1977年6月,馬可·穆勒在學校的露天電影場看到了謝晉導演的《紅色娘子軍》,從此便真正愛上了謝晉導演和中國電影。

《紅色娘子軍》讓馬可·穆勒愛上了中國電影 ▲

「謝晉是我的老師,《天雲山傳奇》《高山下的花環》和《芙蓉鎮》,都是我做的全球首映。」

這些謝晉電影都是由馬可·穆勒推向世界 ▲

他說,那一時期他還看了很多老電影,如《神女》《十字街頭》《天涯歌女》;也看了新中國成立後、文革前創作的大量電影,《地道戰》《地雷戰》《渡江偵察記》他同樣如數家珍。

這些中國電影馬可·穆勒也都看過 ▲

他說這些電影或許算不上「豐富多彩」,但卻具有相當獨特的審美價值。

馬可·穆勒與中國青年導演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

「你知道我第一部帶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中國影片是什麼嗎?」他自問自答,「是凌子執導的《原野》(楊在葆、劉曉慶主演),這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參加國際影展的影片。」

《原野》義大利版海報 ▲

後來凌子給馬可推薦了北京電影學院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開始拍一些小作品了,我記得導演是田壯壯、編劇是陳凱歌、攝影是張藝謀。」

馬可笑著說,「那天晚上,我就變成了他們所接觸到的第一個老外。」

張藝謀為田壯壯的《小院》擔任攝影師 ▲

該片是北京電影學院78級學生的畢業作品

02

為華語影人,受過「委屈」

馬可·穆勒在威尼斯電影節 ▲

後來,在他擔任威尼斯電影節選片人期間,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與《秋菊打官司》成功入圍並最終獲獎;再後來,他擔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總監,八年中,華人導演的影片《斷背山》《三峽好人》《色戒》《桃姐》與《人山人海》先後奪魁。

華語電影在威尼斯電影節的高光時刻 ▲

榮譽累累,但馬可·穆勒記得的,倒都是「罵聲」。

第一次被罵是1989年,那年侯孝賢獲得金獅獎,義大利兩張大報紙都質疑說,他獲得大獎,是不是因為某個人的關係,「其實那個人不是我,是評委謝晉的力薦,使世界影壇最終『發現』了一個新的電影大師,但我還是被義大利報紙『罵慘了』。」

侯孝賢(左)和馬可·穆勒 ▲

第二次被罵是因為徐克,「那時候,我把徐克的電影放在每天七點半的黃金時間放映,一般電影節這個時間段都放歐洲電影或者美國片,我就放華語片,就被媒體『罵了』。「

不過,他也有得意之作。

「《三峽好人》獲得金獅獎,那屆沒有一位中國評審,我是故意的。」

《三峽好人》捧得金獅獎 ▲

作為那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主席,他看好這部電影,但他沒辦法決定它是否獲得大獎,「但我希望賈樟柯能獲得評委會的認可,最起碼評委會裡得有一個人能看懂這部電影,我選了一個葡萄牙的製片人,他很先鋒,我知道他能理解賈樟柯(的好)。」

賈樟柯在威尼斯電影節領獎 ▲

03

選擇上大,是因為上海

「我40年以來,主要工作就是為很多亞洲導演開拓海外市場,尤其是幫助他們對接國際電影節,我們希望最起碼在上大,可以開設一門叫『電影(節)策劃』的課。」馬可·穆勒自豪地告訴記者說,「這是中國這麼多電影學院和大學,從來沒有過的。」

上海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揭牌 ▲

其實接下上大特聘教授的聘書,也是沒有過的,「也有另外兩所中國知名大學邀請我去教電影,但我考慮了一段時間,都沒有答應。但昨晚,一頓飯,不到兩個小時,我就決定,要來上海大學。」

馬可·穆勒講演時,臺下座無虛席 ▲

雖然近些年新娶了上海老婆,也會燒一手地道的本邦菜,但馬可·穆勒說,欣喜地應下上大的邀約,是鄭重而審慎的。

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好朋友賈樟柯、田壯壯、陳凱歌都在這裡,「我相信他們,也一直有了解這所大學對電影、對藝術教育的虔誠態度」;

馬可·穆勒和好友田壯壯 ▲

另一方面是因為這片電影的沃土,「上海是中國電影真正的發源地,電影藝術和技術的發展,在這裡,可以有不斷再攀登和創新的想像空間。」

04

記者手記|老百姓的故事,講給老百姓聽

馬可·穆勒無疑是深愛中國和中國電影的。

馬可·穆勒 ▲

他說,有時候看到主旋律大片裡的那些老百姓,就會想,「或許,這就是我為什麼1975年,就決定要到中國來讀研究生。」

但他也說,研究亞洲電影40餘年,他最推崇的是日本和印度電影,「因為複雜,尤其是對人性的探索,特別是很多電影看起來是商業片,但他們也沒有放棄這種探索。」

因為喜歡中國電影,尊重中國電影人 ▲

馬可·穆勒還曾留下和章子怡的經典一幕 

他誠懇建議中國導演,要「用老百姓的故事來說服老百姓」

他甚至非常認真地拿《流浪地球》在網飛的熱播舉例說,「能說服中國老百姓的電影,也可以說服外國老百姓」。

《流浪地球》也引起了馬可·穆勒的注意 ▲

專訪時,信息和觀點滿滿,讓人覺得老馬恨不能明天就已經是2021年,他好趕忙站上講臺,給上大的青年學生們面授機宜。

「我肯定還會開『電影翻譯』的課。「馬可說,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

馬可·穆勒和黃渤、管虎 ▲

一方面是要做好「大翻譯」,他想要幫助中國電影人更好地克服中西方文化差異,讓西方觀眾能更快也更準確地了解中國電影的文化、政治背景;

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小翻譯」,」有很多華語片,特別是年輕導演的影片,沒有受到國際電影節的認可,是因為他們都是小成本的電影,翻譯太差了,根本詞不達意。」

馬可·穆勒對在上大的教學有很多想法 ▲

老馬帶著幾分狡黠和得意,又問了我一個問題:「賈樟柯、刁亦男的電影比較受西方歡迎,你知道都是誰翻譯的嗎?送去坎城的字幕都是杜阿梅做的,你知道她是誰嗎?」

我哈哈地笑說,我知道,這個中文名字是謝晉取的。

「對,她是我前妻。」這個愛中國、更愛中國電影的老頭搶答說,他哈哈地笑了。

馬可·穆勒 ▲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孫佳音

編輯:小開 唐夢葭

圖片:主辦方供圖,部分源自網絡

新民晚報文化部

相關焦點

  • 「看不懂的田壯壯」|田壯壯|藍風箏|盜馬賊|獵場札撒|張藝謀|小城...
    賈樟柯與田壯壯在此之前,田壯壯也與山西有一些淵源。1991年,在拍攝《大太監李蓮英》時,田壯壯曾到平遙堪景。平遙是慈禧逃難到西安途中的重要一站,結果田壯壯到平遙一看,「每隔幾步就有一個小旅館,寫著光緒皇帝在那住過。皇帝住了這麼多地方,很奇怪,就沒有寫慈禧住的地方。」田壯壯還曾在離平遙不遠的山西大寨做過攝影助理。每天早上5點起,然後在地裡吃飯、學習、勞動。
  • 田壯壯:我快70歲了,還得為電影鞠躬盡瘁
    開幕式當晚,平遙國際電影展授予中國導演田壯壯「臥虎藏龍東西方交流貢獻榮譽」。賈樟柯、刁亦男、張一白、程耳、萬瑪才旦五位當下中國電影重要的中生代導演共同為田壯壯導演頒發榮譽,全場起立鼓掌致敬。賈樟柯、刁亦男、張一白、程耳、萬瑪才旦共同為田壯壯導演頒發榮譽「我覺得可能是電影讓我對很多事情有了認知,然後讓我知道應該在自己有生的年華裡做什麼。」 接過獎盃,田壯壯說。
  • 被罵「醜化」中國人,賈樟柯頭上這頂帽子,我們有勇氣給他摘掉?
    事實上從第五代導演開始,許多導演就被扣上了「為討好西方而醜化中國人」的帽子,比如拿著《菊豆》去奧斯卡的張藝謀,這種指責到了賈樟柯這裡達到了頂點。一大原因就是賈樟柯電影在國內幾乎都是「叫好不叫座」,他大部分的收入都來自於海外版稅,有錢有閒的歐美人就愛看中國人糾結擰巴的生活,賈樟柯似乎剛好投其所好,他鏡頭下的中國是千瘡百孔的。《三峽好人》 裡,他關注了移民的生存問題。《小武》裡,他講述的是一個小偷和舞女的感情。
  • 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田壯壯,不被外界幹擾,孤獨堅守藝術理想
    而在今天,田壯壯或許還多了一些別的身份,比如說著名演員。這是大家近幾年看到的田壯壯的別的身份。 而這個身份雖然不是主要的,但也顯示出了第五代導演的多面性。就如同張藝謀曾經在吳天明的電影中扮演的角色拿到過東京電影節的影帝一樣。田壯壯最知名的身份或許除了演員以外,那就是導演了。而說起這位導演,《藍風箏》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但是田壯壯本身並不僅僅一部《藍風箏》。
  • 田壯壯:我年齡確實大了,但還是得為電影鞠躬盡瘁
    田壯壯:我年齡確實大了,但還是得為電影鞠躬盡瘁  在中國第五代導演組成的電影「夢之隊」中,相比於張藝謀和陳凱歌導演持續的主動進攻,田壯壯近年來在電影圈更多的工作是擔任監製,為年輕人保駕護航,並因「演員」的身份而「圈粉」不少。
  • 賈樟柯,中國電影最後一位遊俠|原創
    賈樟柯:「這組短片目的是展示生命的勝利。」/《來訪》小鎮青年賈樟柯1988年,33歲的張藝謀憑藉電影《紅高粱》一舉摘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是中國電影人首次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張藝謀身著一套略顯寬大的西裝,在臺上發表獲獎感言:「今晚這座獎頒給我們,你們同時也給了中國年輕電影人去創作更好的電影的機會。」張藝謀上臺領金熊獎。幾個月後,《紅高粱》在國內上映,引發全民狂歡。
  • 2020華語電影,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聯手撕「封神榜」
    據國家電影局發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內地共生產電影1037部,總票房642.66億,同比增長5.4%。從目前來看,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增長進入到一個平穩階段,很難再會出現之前30%的增長速率。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第五代導演有望集體回歸,張藝謀的《一秒鐘》《堅如磐石》《懸崖之上》,陳凱歌的《塵埃裡開花》,田壯壯的《鳥鳴嚶嚶》基本都已殺青,三位老同學或將在2020年的大銀幕上同臺競爭。新京報按照電影類型劃分,把2020年將要上映的重要華語片做了簡單的分類,由於多數片子還沒有最終確定檔期,難免百密一疏,僅作為讀者看片的一個參考。
  • 2020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田壯壯刁亦男管虎大師對話
    ·小城之春 主持:賈樟柯 嘉賓:田壯壯(導演) 1980年,田壯壯的導演處女作《我們的角落》率先在文藝界引起轟動。在導演工作之外,田壯壯還擔任監製,為眾多新導演、新作品保駕護航。此次,中國「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田壯壯除了將自己2002年的作品《小城之春》帶到平遙電影宮「小城之春」廳進行放映,還將舉辦大師班,與觀眾進行近距離交流。
  • 當23歲的姜文愛上32歲的劉曉慶,謝晉拍出了一部偉大的電影
    說到這裡我們首先要談一下導演謝晉,用姜文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的話說,謝晉導演是足以用偉大來形容的。雖然他的電影沒有形式化的追求獲得國際大獎,但是他的電影在國人的心中,卻是最具民族性的作品,所以謝晉也被稱為中國電影的族魂。在第五代導演之前,謝晉指導了許多著名的國產電影,這其中就有姜文和劉曉慶主演的影片《芙蓉鎮》。
  • 宣布退出平遙的24小時後,賈樟柯哭了
    二是本屆一開始,賈樟柯很可能就感到這是最後一屆,因為他在活動期間,發了很多條朋友圈,一系列模稜兩可的話,諸如「電影節需要年輕人接班,自己已經老了」,「電影節太難了,費穆保佑我」。可以猜想到,賈樟柯與平遙縣政府產生了摩擦,不然,他不會在發布會上用「擺脫賈樟柯陰影」這種描述,這是一句寫在臉上的大氣話。
  • 田壯壯:電影就是表達自我感受丨現場
    作為影展的首期大師班活動,中國第五代導演田壯壯空降平遙,與另一位中國著名導演賈樟柯舉行對談。期間,二人暢聊了田壯壯自入行以來的諸多經歷,分享了不少幕後創作趣聞和乾貨。田壯壯說,電影說到底表達的是一種自我感受,而感受總是比較容易打動他的部分。聊到中國青年導演,他說,他們是很容易因為市場陷入猶豫的一代,自己仍會像幫助王小帥那一代導演幫助他們。這既是出於對電影的愛,也是出於對新一代中國影人的關照。
  • 中國電影二十五年
    張藝謀笑著說:我相信所有中國人都會很高興! 評獎結果出來,兩部中國電影,都拿了金熊獎。三個月後的法國坎城,陳凱歌帶著張國榮和《霸王別姬》,又拿下中國第一個金棕櫚。舉國沸騰。 1993年,中國電影集體爆發,人們奔走相告:中國電影終於站起來了。
  • 田壯壯:做導演、做演員、做監製,我都是憑直覺做事
    10日,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新浪潮大師班——田壯壯:小城又逢春」在平遙電影宮「小城之春」舉行,這是這次影展的首期大師班活動。 導演田壯壯與導演賈樟柯暢聊中,分享著自己的創作趣聞、對演員的思考以及給予青年導演們滿滿「乾貨」。
  • 張藝謀隱秘的精神自傳
    張藝謀的北電同學、同樣被家庭出身捆縛手腳的導演何群的少年經歷,或許對《歸來》裡丹丹一角有所啟發:何群的同學回憶說,學校排演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他因為是壞分子,不可能演,但是特別關心。還自我調侃「起碼演個狗腿子或打手之類不用化妝,絕對本色。」
  • 田壯壯:每部電影都要有它特別的質感和氣質
    大師班上,導演田壯壯與導演賈樟柯進行對談,他分享了自己多年來的從影經歷,從《獵場札撒》《盜馬賊》到《藍風箏》《吳清源》《狼災記》,詳細揭秘了等多部電影製作的幕後故事,並分享了新作《鳥鳴嚶嚶》的製作進度。
  • 「國師」張藝謀的一些往事
    一、藝術啟蒙 1969年,張藝謀響應號召下鄉插隊,同去的還有早已互生情愫的肖華。這位打扮新潮的初中同學,日後將讓張藝謀背上陳世美的罵名。 兩年後,20歲的張藝謀結束插隊生活,進入陝西鹹陽市棉紡八廠,成為一名操車工。車間無聊沉悶的工作日復一日,天性愛折騰的張藝謀並不甘於這種生活。
  • 張藝謀的漫漫「國師」路
    去年年初,張藝謀的《一秒鐘》因為「技術原因」退出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如今在電影上映之際,又傳出因「技術原因」不能在廈門金雞獎首映的消息,讓人不禁為張藝謀的這部新作捏一把汗,好在幾經波折後,終於正式上映。回顧張藝謀三十多年的導演生涯,除了唯一一部從未在中國大陸公映過的電影《活著》,《一秒鐘》可能是他最命運多舛的一部電影了。
  • 賈樟柯退出平遙影展 平遙官方:他自以為是地宣布了
    10月20日, 平遙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通過《中國慈善家》回應賈樟柯退出平遙影展事件:「他(賈樟柯)自己自以為是地宣布(退出)了,和誰也沒有溝通,省、市、縣裡都不知道。「現在能容納觀眾數量最大的是1500座的露天劇場,還必須有一些觀眾還得到門廳聽直播,這沒辦法,總會有一些遺憾,希望未來疫情過去之後場館能進一步豐富。」賈樟柯透露,今年因為防疫,影展的舉辦要經過更完善的防疫步驟,有很多準備匆忙的地方。他也解釋了搶票難的原因。
  • 賈樟柯:對電影的愛能徵服一切
    在家鄉三個多月的生活,讓賈樟柯感觸頗深:「中國為什麼這麼有韌勁,跟我們有廣闊的農村有關。大多數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有個老家,我們都有這樣一個穩定的後方。當國際動蕩、社會危機的時候,它對我們的意義就體現出來了。」賈樟柯的很多作品都是描寫故鄉山西的故事。在他看來,只有回到鄉村的脈絡裡面,才能理解今天城市發生的情況和問題。
  • 賈樟柯天才訓練營:愛好者電影的時代
    2020年柏林電影天才訓練營這一場,賈樟柯談到了很多導演創作的技巧,今天也值得拿出時間學習一下。賈樟柯,是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藝謀、陳凱歌等是第五代)。相比於婁燁、王小帥、陸川等其他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可以說是後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