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之前,義大利老頭馬可·穆勒有很多身份。
比如,著名電影製片人、電影史家、影評人,他曾是威尼斯、洛迦諾、鹿特丹、佩薩羅等國際電影節的前任主席;比如,他被譽為「把中國電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曾榮獲中國國務院授予的「中意友好貢獻獎」。
但昨天之後,他又有了兩個全新的身份:一個是上海大學特聘教授,另一個是上海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藝術總監。
明年1月1日,教授馬可·穆勒就將正式到崗。
馬可·穆勒接過聘書 ▲
「每年我會花超過八個月時間在上海,在上大。」昨天下午,在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他接過聘書時這樣跟學生許諾。
「我會開設電影節策劃、電影翻譯、電影建築設計等課程,我想我還能為中國電影做很多事。」接受新民晚報記者專訪時,他誠懇道。
馬可·穆勒想為中國電影做很多事 ▲
01
跟中國電影,結緣很早
「我這輩子,可能就是這個命運。」
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馬可·穆勒,昨天穿了他標誌性的中山裝,他這樣定義自己跟中國電影的緣分。
馬可·穆勒接受晚報記者專訪 孫佳音 ▲
「老馬」今年67歲了,回憶起從前,他說:「1975年我決定來中國讀研究生。」
1977年6月,馬可·穆勒在學校的露天電影場看到了謝晉導演的《紅色娘子軍》,從此便真正愛上了謝晉導演和中國電影。
《紅色娘子軍》讓馬可·穆勒愛上了中國電影 ▲
「謝晉是我的老師,《天雲山傳奇》《高山下的花環》和《芙蓉鎮》,都是我做的全球首映。」
這些謝晉電影都是由馬可·穆勒推向世界 ▲
他說,那一時期他還看了很多老電影,如《神女》《十字街頭》《天涯歌女》;也看了新中國成立後、文革前創作的大量電影,《地道戰》《地雷戰》《渡江偵察記》他同樣如數家珍。
這些中國電影馬可·穆勒也都看過 ▲
他說這些電影或許算不上「豐富多彩」,但卻具有相當獨特的審美價值。
馬可·穆勒與中國青年導演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
「你知道我第一部帶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中國影片是什麼嗎?」他自問自答,「是凌子執導的《原野》(楊在葆、劉曉慶主演),這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參加國際影展的影片。」
《原野》義大利版海報 ▲
後來凌子給馬可推薦了北京電影學院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開始拍一些小作品了,我記得導演是田壯壯、編劇是陳凱歌、攝影是張藝謀。」
馬可笑著說,「那天晚上,我就變成了他們所接觸到的第一個老外。」
張藝謀為田壯壯的《小院》擔任攝影師 ▲
該片是北京電影學院78級學生的畢業作品
02
為華語影人,受過「委屈」
馬可·穆勒在威尼斯電影節 ▲
後來,在他擔任威尼斯電影節選片人期間,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與《秋菊打官司》成功入圍並最終獲獎;再後來,他擔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總監,八年中,華人導演的影片《斷背山》《三峽好人》《色戒》《桃姐》與《人山人海》先後奪魁。
華語電影在威尼斯電影節的高光時刻 ▲
榮譽累累,但馬可·穆勒記得的,倒都是「罵聲」。
第一次被罵是1989年,那年侯孝賢獲得金獅獎,義大利兩張大報紙都質疑說,他獲得大獎,是不是因為某個人的關係,「其實那個人不是我,是評委謝晉的力薦,使世界影壇最終『發現』了一個新的電影大師,但我還是被義大利報紙『罵慘了』。」
侯孝賢(左)和馬可·穆勒 ▲
第二次被罵是因為徐克,「那時候,我把徐克的電影放在每天七點半的黃金時間放映,一般電影節這個時間段都放歐洲電影或者美國片,我就放華語片,就被媒體『罵了』。「
不過,他也有得意之作。
「《三峽好人》獲得金獅獎,那屆沒有一位中國評審,我是故意的。」
《三峽好人》捧得金獅獎 ▲
作為那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主席,他看好這部電影,但他沒辦法決定它是否獲得大獎,「但我希望賈樟柯能獲得評委會的認可,最起碼評委會裡得有一個人能看懂這部電影,我選了一個葡萄牙的製片人,他很先鋒,我知道他能理解賈樟柯(的好)。」
賈樟柯在威尼斯電影節領獎 ▲
03
選擇上大,是因為上海
「我40年以來,主要工作就是為很多亞洲導演開拓海外市場,尤其是幫助他們對接國際電影節,我們希望最起碼在上大,可以開設一門叫『電影(節)策劃』的課。」馬可·穆勒自豪地告訴記者說,「這是中國這麼多電影學院和大學,從來沒有過的。」
上海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揭牌 ▲
其實接下上大特聘教授的聘書,也是沒有過的,「也有另外兩所中國知名大學邀請我去教電影,但我考慮了一段時間,都沒有答應。但昨晚,一頓飯,不到兩個小時,我就決定,要來上海大學。」
馬可·穆勒講演時,臺下座無虛席 ▲
雖然近些年新娶了上海老婆,也會燒一手地道的本邦菜,但馬可·穆勒說,欣喜地應下上大的邀約,是鄭重而審慎的。
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好朋友賈樟柯、田壯壯、陳凱歌都在這裡,「我相信他們,也一直有了解這所大學對電影、對藝術教育的虔誠態度」;
馬可·穆勒和好友田壯壯 ▲
另一方面是因為這片電影的沃土,「上海是中國電影真正的發源地,電影藝術和技術的發展,在這裡,可以有不斷再攀登和創新的想像空間。」
04
記者手記|老百姓的故事,講給老百姓聽
馬可·穆勒無疑是深愛中國和中國電影的。
馬可·穆勒 ▲
他說,有時候看到主旋律大片裡的那些老百姓,就會想,「或許,這就是我為什麼1975年,就決定要到中國來讀研究生。」
但他也說,研究亞洲電影40餘年,他最推崇的是日本和印度電影,「因為複雜,尤其是對人性的探索,特別是很多電影看起來是商業片,但他們也沒有放棄這種探索。」
因為喜歡中國電影,尊重中國電影人 ▲
馬可·穆勒還曾留下和章子怡的經典一幕
他誠懇建議中國導演,要「用老百姓的故事來說服老百姓」。
他甚至非常認真地拿《流浪地球》在網飛的熱播舉例說,「能說服中國老百姓的電影,也可以說服外國老百姓」。
《流浪地球》也引起了馬可·穆勒的注意 ▲
專訪時,信息和觀點滿滿,讓人覺得老馬恨不能明天就已經是2021年,他好趕忙站上講臺,給上大的青年學生們面授機宜。
「我肯定還會開『電影翻譯』的課。「馬可說,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
馬可·穆勒和黃渤、管虎 ▲
一方面是要做好「大翻譯」,他想要幫助中國電影人更好地克服中西方文化差異,讓西方觀眾能更快也更準確地了解中國電影的文化、政治背景;
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小翻譯」,」有很多華語片,特別是年輕導演的影片,沒有受到國際電影節的認可,是因為他們都是小成本的電影,翻譯太差了,根本詞不達意。」
馬可·穆勒對在上大的教學有很多想法 ▲
老馬帶著幾分狡黠和得意,又問了我一個問題:「賈樟柯、刁亦男的電影比較受西方歡迎,你知道都是誰翻譯的嗎?送去坎城的字幕都是杜阿梅做的,你知道她是誰嗎?」
我哈哈地笑說,我知道,這個中文名字是謝晉取的。
「對,她是我前妻。」這個愛中國、更愛中國電影的老頭搶答說,他哈哈地笑了。
馬可·穆勒 ▲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孫佳音
編輯:小開 唐夢葭
圖片:主辦方供圖,部分源自網絡
新民晚報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