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午餐肉」為什麼要叫午餐肉,而不是早餐肉、晚餐肉?
其實它是由英文「Luncheon Meat」直譯而來,原本的意思是指「在午宴上吃的冷切肉」,其中還包括各類燻肉、香腸、火腿等。
但今天它所泛指的,還是用(豬、牛、雞等)肉、澱粉製成的「罐頭食品」。
在市面上,一罐200克(4兩)的午餐肉,正常售價也要在10元錢左右,細算下來,甚至還不如「新鮮肉」來得實在。
縱然性價比一般,但它獨特的風味與食用方式,還是讓許多吃貨為之傾倒:炒菜、沙拉、夾麵包、涮火鍋,甚至還可以直接吃。
即便再不如「鮮肉」,但它依然稱得上是美食。
其實最早期的午餐肉,是用「純豬肉」做的,並不含一絲一毫的澱粉,它起源於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第一個正式品牌叫「SPAM」。
就是下面這貨:
雖然貨真價實,但也出現了尷尬的情況:
在那個經濟蕭條的年代中,很多人都窮的買不起新鮮肉,而稍微有點錢的,寧可少吃些鮮肉,也不願意買這種二次加工的「純肉罐頭」。
所以「午餐肉」最初的銷量,可以說是極其慘澹——哪怕「含肉量100%」。
二戰「專供」食品
真正的轉折點,還是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這種保質期長,運輸成本低的「午餐肉罐頭」,順其自然的,「SPAM」就成了一線士兵們的戰地食品。
近乎飽和的生產量,也是讓他們一度「吃到吐」,甚至會用來擦軍靴、墊桌腳、搭建工事防禦等,數量之多可見一斑。
所以在之後的時間裡,但凡是美國士兵所到之地,皆有「午餐肉罐頭」的身影。
最經典的,就是在上世紀50年代,「韓戰(韓國與朝鮮的軍事衝突)」結束之後,韓國國內的物資極其匱乏,別說肉了,很多人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所以當地民眾為了生計,便會去美軍駐紮地附近,翻找將其吃剩的食物,再拿回來與豆腐、泡菜一起煮燉了,這就是後來被奉為韓國國民美食的「部隊鍋」。
而其中,美軍丟棄的午餐肉,就是最常見、且珍貴之物,甚至一罐完好的午餐肉,可以直接拿來兌換油、米、蔬菜等食品。
所以說它是由「戰爭、經濟衰敗」所衍生的意外產物,一點都不為過。
午餐肉健康嗎?
其實「午餐肉罐頭」通常是「先密封后加熱」(也有直接密封熟肉)的,它的製作工藝與包裝方式,使得其完全不需要防腐劑。
但話又說回來了,市面上的午餐肉品牌,多到數不勝數,質量、價格更是有著天差地別,香辛料、亞硝酸鈉(食品添加劑)等都是常見元素。
雖說「拋開劑量談毒量的,都是耍無賴」,但午餐肉終究是屬於「加工肉類」,還是無法與鮮肉比擬,所以拿來適當佐餐也是可以的,但不建議長期的、大量的食用。
至於最後如何定奪,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END·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專注美食多年,歡迎關注,帶給您更多精彩。#午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