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希臘,人們所想到的除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這三位著名的哲學家之外,一定也會想到其最偉大的一位帝王——亞歷山大大帝。作為帝王,他雖英年早逝,但卻戰功卓著,真正締造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其豐功偉績又是世上多少帝王將相所嚮往的呢。
歷數其短暫而輝煌的一生,所佔領之地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其中有很多都是靠武力徵服,不過,有時也偶爾不乏有和平接管之地,如我們今天所要談到的巴勒斯坦和埃及。
亞歷山大徵服巴勒斯坦
據史書記載,亞歷山大於主前332年徹底攻佔推羅後,就率兵南下要去攻打埃及,途中經過巴勒斯坦,自然是也將此地收為希臘的管治之下,幾乎沒有史書提及他是否曾經動用過武力,只有史學家約瑟夫對此稍有記載,但當中多是些離奇故事,因而也不足為人所信服。
不過,雖是如此,我們也還是可根據當時的猶太人只是被波斯統治的情況推測,對於沒有國家主權的他們來說,只要統治者能夠善待他們,在希臘手下與在波斯手下也沒有什麼不同,更何況波斯後期的統治不是很理想。所以,當亞歷山大到來之時,像野史中說的那樣,希臘大軍受到了民眾的歡迎,而大祭司也親自出來迎接亞歷山大,對其表示臣服。
歷史上雖說沒有記載猶太人對亞歷山大的抵抗,我們也有足以讓人信服的理由推測猶太人也並不在意換一個統治者。但據撒瑪利亞的蒲紙殘卷所記,他們的鄰居,或可說是血統上的半個同胞——撒瑪利亞人卻是對希臘軍隊有過抵抗,因此亞歷山大也在此建立了馬其頓軍事殖民地,以鞏固其統治。除此之外,巴勒斯坦地的人幾乎都表示出了歸順之意。
猶太人與希臘人的友好關係,一直由亞歷山大時代延續到後來的南王多利買王朝。直到後來的北王西流基王朝掌管巴勒斯坦時,猶太人才開始面對真正的迫害,當然他們也才正式以武力反抗。
亞歷山大徵服埃及
亞歷山大徵服巴勒斯坦南下要攻取埃及時,途經迦薩,遇到了那裡居民的強烈抵抗,於是用了2個月的時間將那裡攻陷後,才得以又長驅直入,南下埃及。據史書記載,亞歷山大在那裡也沒有遇到什麼反抗,此時的埃及似乎也同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一樣厭倦了波斯的統治,而欣然願意接納亞歷山大的接管,甚至還擁立他為合法的法老王,且還為他冠上埃及神明身份。
亞歷山大被認為是埃及一位名叫亞們(God Ammon)的神明的化身(或兒子)。由於這個埃及神明是有公綿羊角的,所以在一些刻有亞歷山大肖像的錢幣中,他也是有公綿羊角的。不過,這是與但以理書中說的象徵希臘帝國的「公山羊角」沒有什麼聯繫的,因為希臘人是以獨角的公山羊為其民族的象徵的(這也是但以理先知的異象中是以本來獨角的公山羊象徵希臘的原因)。
和世上許多帝王一樣,亞歷山大也是一位喜愛表彰自己功績的人,公元前331年,他就在尼羅河西岸出口建立了一座城市,稱之為亞歷山大港,以顯耀其威名。這海港入口處所建的燈塔更可稱得上是建築史上的佼佼者,被譽為古世界七大建築奇蹟之一(很可惜,它今日已早已蕩然無存了)。
他也接納埃及人對他的奉承,稱自己是亞們之子,其實他也自稱是希臘宙斯神之子,所以他是把埃及的亞們等同於希臘的宙斯。而這亞們神本來在埃及人中一直都不算是出名的,卻因亞歷山大認其為父而聲名遠播。
綜上所述,亞歷山大對巴勒斯坦和埃及的徵服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般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卻乃是一派友好和平氣象。可見,在那個不發達的冷兵器時代,人們也是愛好和平的,就算是勇武的亞歷山大,也還是有其願意和平的一面的。人性就是如此,我們眼中看到的人,往往不是單一的非黑即白,所以我們還是不要以單一的善與惡來看待一個人,而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看,這樣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當然,更可以真正認識那個有時連自己都感覺陌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