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託羅密王朝在建立的時候,恰逢亞歷山大帝國的解體之際,為了爭奪權利和土地,大打出手內斷不斷,託羅密一世能夠順利的拿下王位,自然也離不開他忠誠的部下對他的支持,也就是說武力奠定了託勒密一世的政權。
武力奠定政權,但是想一直維持政權,僅僅靠武力就行不通了,特別是在一個全新的地區建立起穩定的政權就很有難度了,因為不同種族之間是會有著自己的文化和信仰的不同,會造成很多的統治上的矛盾,因此託勒密王朝的統治者要得到被統治區域人民的認可,就必須直面解決這些問題。
於是,他們就從古埃及人對宗教的崇拜找到了切入點,因為古埃及一直是一個王權、神權並存的國家,國王藉助祭司鞏固王權,同樣的,作為回報,祭祀也會從國王那裡得到經濟支持和發展壯大的權利。
即便存在互相扶持的關係,古代埃及王權和神權的互相爭鬥也從來沒有停歇過,甚至出現很嚴重的內鬥,而託勒密正確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才做出了將王權和神權結合在一起的重大變革。
統治埃及的前提:尊重當地信仰
在此之前,古埃及並不是沒有被其他外族統治過,但是那些異族統治者和託勒密王朝的統治者對待埃及本土宗教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引起埃及人民的大規模反抗主要是因為波斯帝國不僅僅一味的掠奪埃及人民物質財富和人力資源,給埃及人民的生活造成負擔的同時,還極其不尊重當地人的宗教信仰。
根據一些史書的記載,薛西斯不僅掠奪埃及神廟的遺產,廢棄了延續已久的法老的頭銜,而且還將神廟建築作為驢馬圈,這些事情不僅是羞辱,還極大地傷害了他們的宗教感情,因為這一樁樁一件件,古埃及人民和波斯人兵戎相見也是常有的事,於是波斯帝國處於不斷的鎮壓埃及人民的反叛之中,極大的損傷了自身的物力、財力,加速了王國的隕落。
而亞歷山大大帝很是聰明,在徵服埃及之後的表現出了對當地宗教的虔誠的態度,對比之下,他獲得了埃及人民極大的好感。在大帝病逝後,他的下屬託勒密思索一番之後,選擇了有"民眾基礎"的埃及,趁著帝國內亂、人們互相奪權之際,他直接將之前大帝任命的埃及總督趕走,掌握了埃及的政權,在他掌握過政權之後便很快的意識到,自己現在的統治是不穩固的,他不僅要抵抗外來侵略,守好自己腳下的領土,並且更要堤防埃及內部發生動亂。
想要維持統治就必須藉助埃及人的本土宗教信仰,讓自己的統治看起來更加的有神性,所以,託勒密在徵服埃及之後,他也汲取了亞歷山大大帝之前的成功經驗,對他們極為尊崇,並且他做了一系列措施。
"碰瓷"亞歷山大大帝,神化自身
因為在埃及人民心中,亞歷山大大帝不僅趕走了奴役他們的波斯人,將他們從水深火熱的生活中解救出來,還給了他們自由,也極為尊重他們的信仰,還親自從阿蒙神廟中求得神諭,埃及人民早已將他視為法老的繼承者,於是,他高調的宣揚自己是大帝的繼承人,"碰瓷"式營銷也使得他獲得了埃及人民的好感。
於是,當馬其頓人想把大帝的屍體帶回馬其頓時,託勒密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他直接攔下隊伍。帶走了屍體,運往埃及安葬。又圈了一波好感,將自己繼承人的聲譽打響之後,也要把自己的功勞廣而告之,讓埃及人民都知道自己的神勇無敵,他大力宣傳自己是怎麼和波斯人作戰收復失地的事情,並且還在總督碑上刻上銘文,經過接二連三的宣傳活動之後,在他稱王之後,已經等同於埃及人心目中的神。
並且,這時候祭司們也以王銜的形式宣傳了託勒密國王的神性,隨著事件的發展,後世託勒密王朝的國王們頭銜的組成成分越來越複雜,長度令人匪夷所思,極盡讚美之詞,並且在末代的國王埃及豔后的頭銜裡也有著"荷魯斯"的頭銜(荷魯斯是法老神性的標誌和權威的象徵的形容詞之一),這說明了託勒密王朝對於國王的人格神化的基礎是非常穩固的。
重視傳統宗教,創造本國的官方崇拜
託勒密王朝的統治者們對埃及各種宗教活動都非常的重視,不僅供養活著的阿匹斯神牛,對於死去的神牛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尊重,還專門撥出了錢款用於神牛的喪葬費用,並且還重新修繕了之前的神廟等,一系列的行為獲得了當地僧侶和廣大民眾的好感。
而他們之所以這麼虔誠,是想較大程度上淡化他們異族的身份,希望埃及的臣民們把他們當做恪守宗教傳統的人:你瞧,我們對待本土宗教和你們一樣虔誠。一旦臣民們接受這種身份的設定,就會更加安穩地接受託勒密王朝的統治。
但是和之前歷代埃及法老統治的情況不同的是,託勒密王國在統治時並沒有向宗教傾斜過多的權利和利益,歷代的國王也是緊緊的把控著宗教。在尊重傳統的埃及宗教的同時,也自創、發展了自己的宗教崇拜。為了讓自己更有話語權,還創立了薩拉匹斯崇拜,是一個男性人形神,他將這個自創的神作為國家的保護神,並且鼓勵人民進行崇拜,這從根源上控制了埃及的宗教走向。
限制祭司集團的權利,加強王權
並且託勒密王國對於神廟祭司的選擇、任命、管理上面也十分的慎重,在每一位國王登基時,都需要選擇一個自己的高級祭司,還在神廟內設立各級祭司和地方的管理,幫助國王處理這些繁雜的宗教事務,並且國王要主持重大的宗教儀式和設定一些宗教規範來掌控宗教,人們參加宗教儀式的行為都是由國王規定的。
在託勒密王國中神權和王權,完全是一邊倒的狀態,而祭司集團沒有之前那樣獨立性、與王權的互相牽制性,託勒密時代王權才是主宰,神權只是為鞏固王權的工具而已。
在政治中,託勒密的統治者也也開始有意無意的限制祭祀的權利,不會給與他們任何參政的機會,消除了他們在政治上影響王權的可能性。在此之前,神權和王權都是相互配合實行統治的,一旦祭司集團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之後,就開始幹擾世俗的王權,當王權處於弱勢地位,神權就成為王權的最大敵人!
在託羅密王朝時期延續了法老時期的土地制度,但是又加強了國王對土地的控制權,全國的土地都是國王的,而農夫們只有耕種的權利,他們的一系列活動都是受到國王的嚴格監控下。並且對於其他的產業,國王們同樣控制的非常的嚴格,不管是油的價格還是每個紡織工廠的生產都必須要經過國王的批准。在這些產業中,祭司集團的控制力十分的有限,不讓他們參與各種與經濟和貿易相關的活動,從根本上阻止了祭司集團的強大與發展到威脅王權的地步。
所以,託勒密王朝從歷史中汲取了經驗,大大減少了向祭司集團贈與土地和財產的情況的發生,從根本上限制了祭司集團勢力的增長。
劃分階級,王權為先,嚴格提防祭司集團
託勒密王朝是一個異族政權,他們的統治階級處於頂端是享有各種權利的,第二層就是埃及本土的祭祀和一些地方貴族了,他們是託勒密王朝統治工具的延伸,他們也會擁有一些權利,地位要高於普通的埃及人。社會的最底層就是埃及人民和其他的外來人民了。在階級劃分中,希臘、馬其頓人始終處於統治地位,曾經高高在上的祭司集團,經濟、權力、地位均處於弱勢地位,使得他們不能夠威脅到託勒密政權,極大的穩固了統治。
可以說,託勒密王國對於宗教的把控達到了面面俱到的地步。
評價
在古代埃及,宗教色彩非常的濃厚,通常是王權和神權緊密相連在一起,二者雖處於互相衝突但是又互相依賴的狀態,處於相對獨立,直到了託羅密王朝時期, 這種情況發生了變革,外族政權通過武力掌握了本土宗教,本土宗教的作用力有限,只能淪為統治工具,任人宰割。託勒密王朝的統治者雖然利用祭司集團,但是一直都防著祭司集團,防止他們的力量發展壯大,威脅到上層的統治階級。
並且統治者推行薩拉匹斯崇拜,這是統治者有意在引導民眾的思想,讓他們接受一個全新的官方的宗教信仰。隨著民眾們對官方宗教越來越信仰,託勒密王朝的統治者就開始實行下一步的計劃——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國王崇拜,最終演變成國王就是神。
從實際效果來看,託勒密王朝的統治者們極大程度上加強了控制對臣民精神的程度,披上宗教外衣穩定自己的政權的目的達到了。
但是,藏得再好的尾巴也會有露出來的一天,這種赤裸裸的利用神權來維持自己統治的野心也逐漸暴露出來,在之後羅馬人能打敗託勒密王朝的很大原因就是失去了本土埃及人的支持。
參考文獻:《埃及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