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太無聊了?
玩遊戲也膩了;
學習也煩了;
有沒有什麼事可以有所獲得也有所娛樂?
要不,一家人一起看紀錄片吧!
我們為什麼要看紀錄片?
紀錄片的創作者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角度的選擇、結構的安排、再現的方式、表現的形式、細節的捕捉、節奏的把握、意境的創造,忠實地記錄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致力於闡釋社會的本質及其對人類的影響。這個假期,透過鏡頭語言、聲音語言,讓我們一起揭示歷史真相,理解人性的美。
個人解讀和精心打磨,良好的文化收穫,會讓你在這個寒假開闊視野。按照我們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開始從這個寒假開始,探討社會、享受個人和國家交織的故事。紀錄片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世界和生活的困境,它會增加我們的責任心,它會教會全世界的人彼此理解,相互包容。藝術不是特權,紀錄片也不是特權,每個人都可以在紀錄片裡找到自己的選擇,自己賴以生存的方式。
動物大世界——360°生活的觀影盛宴
你知道體溫是哺乳動物能稱霸地球的一大因素嗎?史上最巨大的生物是藍鯨?雖然針鼴視力和聽覺敏銳,但覓食時靠的是嗅覺?現存最古老的鳥類是水鳥?由於桉樹葉缺乏營養,考拉只要醒著就幾乎都在進食?
這個紀錄片給你揭開各類動物的生存圖騰。這部紀錄片雖然歷史久遠,大部分的九零後剛剛上小學,而零零後可能還沒有機會看到,但這不妨礙觀眾對它的高分評價。紀錄片從必勝的天賦、昆蟲獵人 、植物獵人 、鑿工、食肉獸 、機會主義者 、重回水裡去 樹上的生活 、群居爬樹好手 、思考的糧食等話題展開,全面剖析地球上多達四千種的生物!哺乳類動物,那些有毛皮、溫血和以母乳餵哺幼兒的生物,是最受歡迎的動物。
製作團隊對「動物圈」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本特輯突顯很多地球上最具吸引力的物種,包括人類,詳細解析了哺乳類動物出奇地多樣化和成功的因素。對動物類紀錄片感興趣的朋友一定要火速安排上了!
你了解的食物有多少?一部紀錄片全解析!
這部紀錄片是BBC製作的一檔關於食品科學的良心節目,揭秘了食物背後的真相。《揭秘食物真相》首播吸引三百四十萬人收看,佔總收視人數的13%,顛覆了整個平均收視時段。
通過採訪收集不同人的飲食習慣,之後做出科學數據論證,你會看到食物對身體造成的驚人影響。本片共六集分為《如何保持健康》,《如何變得性感》,《如何餵養你的孩子》,《如何保持苗條身材》,《如何永葆青春美麗》和《如何成為最好的你》。其中的一些問題結果顛覆了一些觀眾的傳統思維:
1. 體重是否與新陳代謝有關?
結果是當攝入的熱量大於消耗的熱量,多出的熱量會堆積成脂肪,很大程度上是導致肥胖的原因。
2. 排毒餐理論是否有效?
結果是七天後,對兩組尿樣和口水進行檢驗,兩組的肝腎功能沒有任何分別。
3. 紅酒為什麼對心臟好?
結果是一天一杯喝適量的紅酒會使心臟受益。
4. 一日三餐和少吃多餐哪個使人工作效率更高?
結果是少吃多餐使人更有效率,前提是要吃健康食品。
5. 碳水化合物是否能長時間維持工作效率?
結果是高碳水化合物更能使人維持持續的能量水平,對於長時間的體力勞動者,高碳飲食更合適。
6. 咖啡因是否能夠提神?
結果是沒有咖啡因,我們的身體也能運作正常。
觀眾可以通過科學實驗提出健康飲食的新觀念,指出一直以來我們對食物的種種誤區,讓我們認識到食物潛在的積極力量,從而更好的生活。 本部紀錄片與世界許多著名大學合作, 500多名志願者參加增加了節目的可信度。相信愛吃、愛生活的人絕對不能錯過!
火星的秘密,人類的徵途,全面真實,無稜角!
NASA火星探路者勇氣號(Spirit)以及機遇號(Opportunity)於2004年成功登陸火星;Spirit 和 Opportunity原本預計90天的火星探索之旅在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各種努力下從尋覓水源之旅變為數年科學長徵。45分鐘的內容節奏緊湊、解釋明確,火星的影像及火星車獨自在茫茫荒野中的場景讓人動容。火星探索車跋山涉「水」,跨越千山萬嶺,深入火山口底部;與沙塵暴抗爭,與技術問題作戰。沒人能預料到這兩名勇士能完成這前無古人的探索之旅。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星球上,它站在所徵服的山頂上,俯瞰周圍的一切。在地球上科學家們的殷切關注之下。
勇氣號和機遇號這兩臺火星漫遊者的一舉一動仿佛也具有了人性,科研結果本身就吸引了觀眾的眼球,而大部分看過的人也表示紀錄片內容,也滿足了大家對於研究人員工作的好奇心,感慨這些富有才華的人才同時也會被人和火星車之間的情感而感動;對宇宙科學類型的紀錄片感興趣的小夥伴可千萬不能錯過這部《火星五年》,這個寒假讓我們跟隨它們的腳步,漫遊火星,記錄下了人類歷史上最神奇的一段科學探險。
真實的美國什麼樣?追根溯源,全面觀!
美國人引以為傲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到底是為了維護全體社會成員的整體利益,還是為了維繫某種統治秩序而制定的,暗示了「君權神授」的不合理?《五月花號公約》如何影響著美國社會的構建,《獨立宣言》、政治的約制與分權的理念、自由與平等的保障、南北戰爭奴隸制廢、水門事件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縱觀歷史大事,思考美國歷史。在這部紀錄片中,你會看到白人如何處理與印第安人的關係?玉米、南瓜、紅薯和果子如何變成美味佳餚?華盛頓的智謀、感恩節的來歷等等。讓我們從好奇北美移民的歷史上出發,清晰的還原歷史真相,不被蒙蔽雙眼,保持思想的開放和包容。這部紀錄片是了解美國歷史的好途徑,感受這份幾代人構建的「美國夢「,期待你對美國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客觀了解一個國家,對美國有重新的認識。
大英博物館裡都有著什麼秘密?
行外看熱鬧,行裡看門道!
NHK製作了3集紀錄片介紹大英博物館收藏但還未公開的珍貴文物,節目主持將由堺雅人擔任, 第1集 古代埃及講述了法老是古代埃及的王,他發動建造了金字塔和巨大的神殿,法老成就了古代埃及的繁榮,但其背後有著怎樣「撲朔迷離」的傳說和故事?3000年前的情書長什麼樣?孩子們的學習筆記本和現在有何區別?古代人也會996嗎?古代工作表給你答案!大英博物館中陳列了珍貴的古代埃及的文物,巨大的聖甲蟲雕塑,柔和的線條和彎曲的腿是什麼樣的宗教圖騰?拉美西斯二世、人面獅身有翅雕像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塵封檔案?壯觀的半身像、精心雕刻的石棺,如何去解讀古老的象形文字?從文明遺存中,我們可以解讀歷史中的古代埃及。
第2集,古代希臘單元講述了公元7世紀,希臘古代文明出現在愛情海中,雪白的大理石雕刻和白色的神殿象徵著這一被「白化」的文明。根據大英博物館的調查分析,這一嘗試逐漸被扭轉。雕刻和神殿的白色,可能是因為曾經一度鮮豔的顏色被風化造成的,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從大英博物館的重大事件中,觀眾將思考希臘文明的誕生之謎。
第3集,鏡頭拉回日本,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國的秦始皇陵是世界齊名的知名墓葬。從 3世紀到350年日本渡古墳時代,幾乎沒有關於它的文字資料,這一時代充滿了謎。現在日本學者表示「近畿地區出現了「朝廷」。大和朝廷為了吸收大陸的先進文化,大量接受登陸日本列島的外來入,從而使外來人口急劇增加。考古資料也判斷古墳時代踏上日本列島的人也具有東北亞人的特徵,但遠離日本的。大英博物館收藏著120年前一個英國人從日本帶回了龐大古墳的收藏,日英聯合利用各自的資源和收藏展開了證實的調查。從那時起,日本獨有的這個巨大的古墳逐漸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提供多元視角是NHK做好紀錄片的基石。這部紀錄片將為觀眾關注生活、關注世界各地的文化、關注社會、記錄歷史,讓考古發現真實地表現生活,揭秘真相。
長城對於你我究竟是什麼?
看下去,有答案!
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以長城為線索,對中華 民族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清時期近 3000年的發展史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對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紛爭、融 合,最終實現統一的歷史進程進行了 詳細刻畫。從春秋戰國直到近代,跨度長,範圍廣,主旨清晰明朗。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到春秋戰國、秦大一統修築長城抵禦北方胡人入侵。漢代、和親、衛霍掃蕩匈奴、北魏築城防守、大一統隋唐、漠北胡漢大一統、五代十國遊牧南犯、宋無長城之險媾和契丹、金滅契丹築城以守、元大一統不分蒙漢契丹、明太祖以攻為守、清逐鹿中原建立王朝……煌煌五千年中華文明史,民族圍繞巍峨磅礴、古樸雄偉的長城與農耕與遊牧交融史,款款道來。夷狄歸服、胸懷氣魄。巍巍長城的歷史在這部紀錄片中得以體現。這個假期不妨和家人一起,見證中原文明向西延伸的重要通道,一睹絲綢之路的暢通和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風採。長城的存在,影響了中國歷史發展的變遷。你也許會發現:長城不僅僅是一道城,也是見證中華民族融合變遷和民族精神的象徵。如果你對長城背後的歷史感興趣,不妨和家人一起細細欣賞吧!
匠人精神,996的年代,這些人活的慢點?
提到《我在故宮修文物》時,單霽翔表示:「這部片子豆瓣給的評分是9.4,超過《琅琊榜》和《舌尖上的中國》,70%點讚是在校的同學們點的。以前我以為他們喜歡蹦蹦跳跳、擁擁抱抱、打打鬧鬧的片子,而《我在故宮修文物》完全是慢節奏、充滿情懷的,卻真正打動了年輕人。現在的年輕人太偉大了,他們知道什麼是充滿文化情懷,是應該點讚的片子。去年故宮醫院招收88名正式員工,4萬多人報名,很多人都想到故宮修文物。」
故宮文物醫院匯集了200名文物醫生,一半都是檢測專家,還配有全世界最大一臺文物檢測CT機。跨越明清兩代、六百年歲的故宮,幾多朝代更迭、幾多流轉歲月,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到裡頭去裡頭。修復師們甘於寂寞,甘於平淡,在與文物的對話中小心翼翼感受著來自古代的微弱的脈搏。工匠們帶著敬畏之心,耕耘在最精細的一線現場,重複著最簡單的動作,需要幾天、幾個月、數年、一輩子,讓國寶重現光芒。包括《五牛圖》《清明上河圖》在內180多萬件珍貴文物歷經百年滄桑,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師通過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手,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如果你好奇於木器、陶瓷、青銅、漆器、鐘錶、織繡、書畫的技藝,不妨在這個寒假給自己安排時間,感受文物的靈魂。 當塵封的文物重新煥發奪目光彩之時,我們會記住這些無名戰士——平凡而偉大的匠人。
垃圾分類,關乎人類,還有它們!
「你是什麼垃圾?」這樣一句玩笑話卻成為了去年上海市民見面必備問候語。去年7月開始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垃圾分類到底是否有效,又有多少垃圾真正地被回收利用,這部紀錄片揭示了「垃圾」在地球泛濫的事實,透露出難以忘卻的「危機」。垃圾給地球帶來的危害,早已超出了我們一般人的常識範圍。位於夏威夷和加州之間的北太平洋上「垃圾浮島」面積近16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1446個中國香港。國外研究人員來到太平洋,放眼望波光粼粼的海面看似「風平浪靜。」但實則「暗潮洶湧」拖網採集水樣是無數的塑料碎屑……幼年藍鯨通過過濾海水而捕食的魚蝦和浮遊生物,也許是塑料垃圾!五條環形海流驅動形成的「環流」,將漂浮在河裡和海岸的垃圾漸漸收集,並隨著時間流逝,將海洋垃圾推向環流中心,變成可怕的 「垃圾浮島」會進一步加劇惡劣的生態環境。
紀錄片《塑料海洋》揭露的正是這鮮為人知,卻迫在眉睫的現實。每幀畫面都讓人觸目驚心——故事由藍鯨引入很好,由廣及微,又由微及廣,世界是無數個個體組成,汙染是一點一點擴大的,也可一點一點改善,每一個人都需要認識並重視起來。我們邊看紀錄片的時候,也變要自問?廣闊無邊、蔚藍浩瀚的海洋是否真的有強大的「自愈」能力?塑料垃圾是否真的威脅著海洋生物和全人類的健康?更多細節,等你發現!
走遍印度,這部拍的有特色!
從印度最南端開始,到海得拉巴,再到加爾各答,最後抵達錫金邦的喜馬拉雅山區。馬都來的米納克錫寺,西高止山脈的野象群,海得拉巴的伊斯蘭建築、英屬印度首都加爾各答等鏡頭帶你走向「神秘又現代「的印度社會。紀錄片同樣薈萃了從孟買開始經過Gujarat邦,到Rajasthan邦、Ellora石窟,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並存的亞美達巴城,甘地出生地古達拉特邦,敦革普的宮殿的璀璨文明。從Rajasthan到德裡,和距離遙遠的喀什米爾。Rajasthan的藍桑普保護區、德裡的高科技行業,和15萬城市遊民,喀什米爾的水上市場。印地語、旁遮普語、克什米爾語、古吉拉特語、拉賈斯坦語、馬拉塔語、孟加拉語和烏爾都語在這片土地上交匯、共融。
印度文明的包容性和多樣性在人種、語言和宗教的接納上得到了體現。印度數千年的歷史表明,輝煌燦爛的文明從最南端到最北端的喜馬拉雅山脈腳下傳播到孟加拉灣、蘇拉特、蘇倫德拉、印度河入海口,綿延不斷的歷史在這部紀錄片。如果你好奇印度,希望理解他們先族與與波斯、埃及、希臘、中國、阿拉伯的親密的接觸,體驗他們傳承的文化,那麼這個寒假就隨著紀錄片的鏡頭,感受一下」火熱「的印度吧!
結語
不斷湧現的優秀紀錄片在正以更多樣的姿態進入我們的視野,在真實記錄力量下,期待未來,有更多的焦距、照明、機位為我們還原真相、敘述本質。通過視覺衝擊,解讀文明、解鎖科技,讓我們不再僅僅停留於「看」,而是能夠進階到「懂」。懂其內在、懂其製作、懂其風格、懂其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