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孕期到產後,媽咪的身體經歷了非常大的改變,因此,更需要有一段讓身體完整修復的時間,充分的休息也有助於順利泌乳餵哺寶寶,若想讓身體恢復的更快,下面這三個觀念你必須得了解。
1.產後都需要「坐月子」!
什麼是坐月子?坐月子最早可以追溯至漢朝,也就是說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就中醫觀點而言,坐月子的目的是把流失的氣血補回來,並且順利泌乳哺育寶寶,同時,還能進行體質調理,改善很多身體原有的小毛病,例如:手腳冰冷、偏頭痛、經痛等等。
就西醫觀點來看,會有坐月子這樣的傳統,是因為產婦的身體從孕期到產後經歷了極大的變化。女性從懷孕之後,子宮不斷擴張、壓迫到身體其他器官,而且生產過程中,可說用盡了洪荒之力,陰道擴張,身體也會出血、出汗等,身心都受到極大耗損,而且產後又有餵哺新生兒的重責大任,不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需要給身體一段復原的時間,這就是坐月子的必要性。透過充分的休息、均衡的飲食、適當的藥補讓體力、筋骨、器官等等,都得以恢復。
那麼,坐月子要幾天才夠呢?其實各方定義不盡相同,但就字面上可以了解到,至少需要一個月。除了讓媽媽的身體、精神和器官都恢復到原本的狀態,這段期間也要避免長時間活動,並且留意飲食、生活起居、傷口照護等,總之,產後這一個月,請正確地調理身體吧!
2.了解產後身體變化與找到應對方法可以讓你輕鬆坐月子
很多人對坐月子的印象還是「補、補、補」,其實除了飲食,坐月子很重要的還有產後的身體養護,這段期間身體除了進行修復、回到孕前狀態外,還會因為新生命的出現而伴隨其他變化。
有哪些變化呢?從頭到腳來說,媽咪會因為哺餵母乳、泌乳激素提高,影響毛囊的生長周期,因此出現大量落髮的情況;身體會排出孕期儲備的水分,所以大量出汗、發熱;陰道也會斷斷續續排出外觀很接近月經的惡露;許多媽媽因為孕期子宮變大壓迫腸道引發便秘,就衍生了痔瘡問題。
最後,因為哺餵母乳的需求,乳房會出現脹痛感,甚至因護理不當導致乳腺發炎,乳房的刺痛感可是會讓媽咪痛到掉眼淚的,且隨著照顧寶寶的時間越來越長,容易因施力位置不正確而引起手部酸痛,這些都是產後媽媽會面臨的身體狀況,不過,了解正確的護理知識,就能讓疼痛和困擾大幅減輕!
至於媽媽們也會在意的其他大小事,比如剖腹產的除疤到產後性生活等等,都與身體變化有關。看到這裡,妳可能會想說,天哪!原來照顧寶寶以外,自己的身體也有那麼多事情要處理! 沒錯,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會說每一位媽媽都很 偉 大。但是,以上這些提醒並不是在恐嚇妳,也不是為了增加妳的煩惱,而是希望妳能更重視自己的身體。透過本章的內容,妳可以了解對應的解決方法。畢竟成為母親之後,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才有餘力處理寶寶的各種狀況。
3.別被傳統「習慣」限制你的恢復,科學做月更健康
相信不少媽媽從孕期就對「長輩的建議」很有體會,那些出自「我是為妳好」的叮嚀,卻常常讓媽咪們倍感困擾,到了產後坐月子期,媽咪們每天在擠奶、換尿布、幫寶寶清潔的輪番轟炸之後,還得因為長輩一句:「不能吹電風扇!」「這個月不可以洗頭!」忍耐身心的不舒服,當然妳內心一定會很不願意,加上念在婆媳關係、母女關係、親戚朋友關係一場,只好選擇服從,可是,這樣對妳的身體真的是好事嗎?
目前沒有直接的證據可以證明,產婦在坐月子期間洗頭、吹電風扇、出門等等,就會對身體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
那麼,長輩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到底從哪來呢?這是因為過去醫療技術、衛生觀念都遠遠落後,例如過去還沒有傷口縫合技術時,產後媽媽會被要求把腳夾緊一個月,而且要把門窗也關緊緊,儘量降低感染風險,這就是「產後一個月不能出門」的原因
。但就現代而言,我們的醫療水平不僅能把傷口縫合得很好,環境、水源都比過去更清潔與安全。此外,「躺好躺滿」也不是產後媽咪養護身體的原則,像是剖婦產媽咪,在產後第一周稍微走動,反而有助於幫助腸胃蠕動、避免手術後可能的脹氣問題。
過去種種「坐月子不可以」的限制,在醫療技術較粗淺的時代也許是合理的,不過時代在變化,身為新一代媽咪,我們的腦袋也要跟著進步,別再被無依據的月子習俗給困住啦!
PS:自然產產後一周內,建議以淋浴或擦澡清潔身體;剖腹產媽咪的傷口較大,建議都以擦澡為主。
上面幾個觀念大家都了解了嗎,希望各位新手媽咪都能輕鬆坐月子,儘快恢復身體。點擊關注了解更多育兒、健康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