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階等級大全

2020-12-16 慕卿知行

等級森嚴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的特點之一,這在官階上反映得尤為明顯。大量的典章明文規定,不同的官階等級應享有不同的政治和經濟待遇,擁有不同的權力,絕對不允許僭越,亦不允許假借。統治者的意圖是通過嚴格的官階等級劃分,從制度上保證上下有別、高低有序、主從有分的嚴格統屬關係,從而責令不同等級的官吏各守其責,各行其權,各盡其責。俸祿大體上是依據官階等級的高低來區分多寡。俸祿既是一一種報酬標準,也是官階等級的標誌。

一、等級制度

古代官吏的等級劃分非常明確,其具體的差別和區分主要體現在政治榮譽和各種禮遇之上,主要有如下幾種:

(1)職事:

職事是官吏的實在職務,即是有實際職權的職官,諸如尚書、待郎、寺卿、郎中、質外郎、督、撫、藩、臬、知府、知縣等。職事與本人原來已具有的官品、榮譽稱號等有一定的聯繫,但並不因此影響其任職。如某部尚書,自身有一定的秩品、班位,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勳賜、科位、封號,但沒有這些品位和封號也不影響他得到實際的任用和職權。

同等的職事有上下的區分,如事繁者從上,事平者從中,事簡者從下。一個部門設兩名以上的同級官吏時,則有前後位置的區別。如清代地方缺分制中便分為衝(地當孔道)、繁(政事紛紜)、疲(多迪欠賦稅者)、難(民刁俗悍、命盜案多者)的所謂四字分缺,四方面都具備的劃為最要缺,兼有三字者為要缺,兼有二字者為中缺,僅有一字及無字者為簡缺,缺分雖不同,品級卻是一一樣。職事繁簡不同,補授的方式也不同,有揀(揀選有才能者)、有題(題請皇帝批准)、有調(調政績突出者)、有留(繼續留任),餘則選(吏部銓選)。

(2)秩品

《說文):"秩,積也。品,眾庶也"。秩品是一種秩序和等級的區別,也是不同官吏各自具有的基本等級。西周時,以"九命"劃分內外官的等級。九命是在任命的基礎上劃分的,"一命受職(職事),再命受服(官服),三命受位(列於臣位),四命受器(祭器),五命受則(有封地),六命賜官(自 設官屬),七命賜國(封侯),八命作牧(得專徵伐),九命作伯(為一方諸侯長)", 稱之為"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周禮.春官.大宗伯))。這樣,在內分為公、侯、伯、子、男、公卿、大夫、上士、中士九級;在外分為大國君、次國君、小國君、大國卿、次國卿、小國卿、大夫、上士、中士九級,也稱為"級品"。戰國時期,各國相繼出現以穀物多少作為官吏的報酬,並以穀物多少區分若干秩等。秦漢因循,其秩從萬石至鬥食分成16~18個等級。曹魏時以九品定官級,一品至九品共九級。南北朝時逐漸改為正從九品十八級。以後除唐代實行九品正從上下階30階制度之外,正從九品十八級是基本的官秩品級,一直延續到明清。

(3)勳賜

勳賜是對有功和特定官員給予的一種榮譽性政治待遇。漢代對一些資深年老的大臣和姻親勢重的權貴,往往加上-些特別的封號,如給事中、奉朝請等,並給以一定的政治待遇,如詔書不名、劍履上殿等。至南北朝時,漸漸分出勳位和加賜兩種等級。唐宋時則制定上桂國、柱國、上護軍、 護軍、上輕車都尉、 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曉騎尉、飛騎尉、 雲騎尉、武騎尉12勳級。宋代則明確規定劍段上股、詔書不名、贊拜不名、人朝不趨、紫金魚袋為加賜的6個等級。明代有左右柱國、桂國、正治上卿、正治卿、資治尹、資治少尹、贊治尹、贊治少尹、修正庶尹、協正庶尹文勳10級,分別授予五品以上的官員。左右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雲騎尉、武騎尉武勳12級,分別授予從六品以上的武官。清代把勳級歸人爵位,其加賜的黃馬褂、花翎、頂帶、準在紫禁城乘轎、準在紫禁城騎馬等,雖沒有明確規定等級,但都表示享有一-定 的特殊榮寵。勳和賜與官員的秩品有一定的關係,幾品官授予幾等勳也有嚴格規定,但也不完全受秩品的限制,低品可授高勳,高品也有授低勳的。擁有勳級者,享受本勳的品級待遇。例如,唐代一般州的刺史為正四品,護衛儀仗為三騎,如加勳為上護軍,則視為正三品,享受三品的護衛儀仗,儀從增至五騎;但不加俸祿,在申報官職時,還應註明正四品某某州刺史,不過勳名可列在官銜之前,待遇也就高不就低。明代則幾品官為幾級勳,是與官品相結合的,但獲得勳級必須經過兩次考課,故勳級也表示該官的資歷。賜則是既與品級相結合,又與品級相脫離的政治待遇,隨君主旨意而定,被認為是一一種特殊的榮寵。勳賜既作為一種政治待遇,又作為-一種資歷,獲得者在平時各種活動中可以用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在上下行文書中註明勳級,在出行時的行路牌上標註勳名,就是在死後的墓碑上也可以將這些勳賜用抬頭(提格或提行書寫)的方式顯示出來。

(4)散階

散階是一種旨在提高官吏的等級,而與實際職務無關的官階劃分,實際上只是種資歷。漢代設- 些大夫、議郎,掌侍從左右,顧問應對,只是作為朝官的加官,沒有實際職務。魏晉時因軍事頻繁,大小官員都加將軍、校尉、中郎將、都尉等軍職名號,實際是一種武散階;文散階有特進、光祿大夫等諸多名號。南北朝時漸區分出文、武散官,順序排列多達百餘名號。唐代對這些名號加以釐正,從開府儀同三司到將仕郎為文散官29階,從驃騎大將軍到陪戎副尉為武散官45階。宋代文散官29階,武散官31階。金、元文散官42階,武散官34階。明清文散官42階,武散官30階。文、武散官階都是按九品定高下,每品有一階至三階不等。

散官既與考課相關,又與品級有密切的關係。按規定,凡入品之官均授予散階,初人品或升品者開始授-階, 待考滿或有功勞則升授一一階,職事不變,散階可升。這種散階的授予是要經過吏部核准,賜有正式敕書,由官方和個人各自保存。這種敕書除作為被授階之人的憑證之外,還對獲得人有簡單的評價,以作為將來考核和升遷的憑證,故官吏對此非常重視。

散階有特授、考績授、覃恩授、請授等區別。特授和覃恩授是官在本品而受上官推薦的一種旌典,考績授是官在本品的最普遍升階方法,請授是授予本人已不在本品級而仍有升品可能的特例。

(5)爵位

"爵者秩也,位者威也",秩是秩序、等級,威是權威、地位。最早的爵位與政治權力緊密相連,以後逐漸與實際權力相脫離,僅反映出一定的政治地位。按照-般說法,夏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因無實據,難以窺其詳。商代也有公、侯、伯、子、男的爵稱,分為三等:一等為公、侯,他們是王族或親族,直屬於商王朝;二等為伯,是遠方部族的首領,如周族曾經為商的西電風伯,統轄210個小國:三等為子、男,在公、侯、伯之下,並分別隸屬於王、公、侯、伯。商代雖有等級的劃分,但制度並不健全。王國維考證認為:"自古以前,天子諸侯之分未定也"。"蓋諸侯之於天子,猶後世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周初亦然"(《觀堂集林)卷10《(股周制度論),從側面說明了當時的爵位等級制度還處在分散向比較集中的過渡階段。然而,依據血緣宗族關係和自身實力確定爵位等級,與實際的政治地位和經濟權益是結合在一起的。 各級貴族的爵位高低與實際佔有的土地和擁有的實力成正比,他們在所轄地區擁有統治權,只是向王朝納一此貢賦。周代的爵也分五等,有較大功勞而且是王的嫡親的封為公:庶親而有功勞和非親的功勳輔臣,則封為侯、伯;庶親貴族及邊遠各族首領,則封為子、男。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官僚制的逐漸形成,衝擊著舊的爵位制。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便確立了20等軍功爵,即公士,言異於士卒,為國君列士,有爵之步卒;上造,言有成名於上,乘兵車(一說為步卒);普嫋,以組帶飾馬,御駟馬車;不更,不豫更卒之事,主一車,為車右(持矛);大夫,列位從夫,主一車,屬36人,在車左(持弓);官大夫,加官示尊,領車馬;公大夫,加公示尊,領行伍兵;公乘,得乘公家之車;五大夫,有大夫之尊,可為官長、將率,有稅邑300家;左庶長,為眾列之長:右庶長;左更,主領更卒,部其役使;中更:右更;少上造,主上造之士;大上造,有賜邑300家,賜稅300家;駟車庶長,乘駟馬之車而為眾長;大庶長,更尊,為大將軍,將庶人和更卒;關內侯,有侯號,無國邑而居京師:列候,一為徹侯,其爵位上通於天子,有國邑。這些爵位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都與原來的舊爵不同,它主要用於獎勵軍功,同時又與官職、政治和經濟權益相結合,而且不是世襲,從根本上否定了世卿世祿制。漢代在秦20等爵基礎上增加諸侯王-級,作為獎賞有功人物和提高官吏等級待遇的依據,高等爵位還享有一定的食邑 和世襲待遇。漢武帝時又增加武功爵17級,今可考的只有11級,即造士、閒輿士、良士、元戎土、官首、秉鐸、千夫、樂卿、執戎、政戾庶長、軍衛。武功爵可以買賣和頂替,使爵位在一 定程度內可以與政治權力相分離。菜以後, 爵制逐漸改革,除王以外,還有公、候、伯、子、男五等,每等再以那、 縣、 鄉、亭來劃分等級,帶有封邑的則加"開國"之銜,如開國那公、開國縣公等。唐代制定9等爵,王為正一品, 食邑萬戶;郡王為從一品,食邑五千戶:國公為從一品,食邑三千戶:郡公為正二品,食邑二千戶:縣公為從二品,食邑千五百戶;縣侯為從三品,食邑千戶;縣伯為正四品,食邑七百戶;縣子為正五品,食邑五百戶;縣男為從五品,食邑三百戶。所謂的食邑,是被封的人便只能夠得到封邑指定人口的租稅,但不能統轄這些人戶,若無職任,則更與政治權力不相關,爵位與政治權力完全分離了。宋代的爵增至12級,即: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元代改為8級,即:王、郡王、國公、郡公、郡侯、郡伯、縣子、縣男。明代的宗室爵有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8等;功臣爵分為公、侯、伯、子、男5等,後改為公、侯、伯3等。清代宗室爵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人八分鎮國公、不人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凡12等;功臣爵有公(分3等)、侯(分4等)、伯(分4等)、子(分4等)、男(分4等)、輕車都尉(分4等)、騎都尉(分2等)、雲騎尉、恩騎尉,凡9級27等。

(6)班位

漢代百官朝賀時分班上下,這種上下之分基本上是依照官秩的高低,但在同等官秩之內也有上下。例如,九卿同為中二千石,朝會時,太常卿在前,其他諸卿依次排列。漢武帝時增設了"加官",出入宮禁,朝會時又增加"獨坐",這是賜予有特殊身份或有功人員的特別優待,在朝會時,所在班位往往高於原來的秩。南北朝時,在品級之外加上一種班秩,如南梁制定十八班,"以班多者為貴,同班者則以居下為劣","班即階也,同班以優劣為前後",在升轉貶降上,"轉則進一班,黜則退一班"(《隋書》卷26《百官志上》,實際上也是一一種升遷排位順序。唐宋以後,按與皇帝的遠近,分成文、武、內侍等階,不同的階在朝會時的位置也不同。朝會時的行立順序,先以職位,後以爵位,職、爵相同則以班位,職、爵、班相同則以年齡,有著嚴格的等級界限。

班位還是對現行官制中的官員位置排列。例如,漢代九卿官秩地位相同,因"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故以主持祭祀的太常卿為首,班位也在前;少府卿因是皇帝的"小府",所以班位在後;在升轉上,少府卿要經過幾次升遷才能夠當上太常卿,而太常卿改為他卿,則稱為"左遷",即降職。又如,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部為六部之首,班位在前,工部為六部之末,班位在後,工部尚書要經過多次升轉才可能當上吏部尚書。

(7) 封贈

封贈可以包括食封、封號、誥命、官銜等內容,通常加於皇族勳戚及有功、退休、殉職的官員及親屬。食封是對擁有爵位和有功人員的一.種特殊獎賞。如唐代有食封和食實封兩種,食封者可以得到受封戶數的2/3租稅,食實封者才能得到受封戶數的全部租稅。宋代曾經規定食封14等(一萬、八千、七千、六千、五千、四千、三千、二千、一千、七百、五百、四百、三百、二百戶)和食實封7等(一千、八百、五百、四百、三百、二百、一百戶)。這種食封制通常與爵位相結合。封號是褒獎有功的名號,原本沒有詳細的等級規定,直到宋代才確定加賜中書、樞密兩府臣僚分為推忠、佐理、協謀、同德、守正、亮節、翊戴、贊治、崇仁、保運、經邦11種,加賜皇親及文武臣僚的推誠、保德、翊戴、守正、亮節、同德、佐運、崇仁、協恭、贊治、宣德、純誠、保節、保順、忠亮、竭誠、奉化、效順、順化19種,加賜禁軍將士的分為拱衛、翊衛、衛聖、保順、忠勇、拱極、護聖、奉慶、果毅、肅衛10種,共40種功臣號;通常是在官員經過考課以後而加封,故當時的官員普遍有這些功臣號,初次加兩字,可以依次增加。明代以奉天靖難推誠、輔運推誠、宣力、守正為四等功臣號,只加封給功臣。清代則有忠勇、果毅及巴圖魯(勇士)等功臣號。得到這些功臣號的人,雖然並未因而改變原有的等級,但享有特殊榮譽,還可以用之抵罪。

誥命是對官員母妻的冊命,一般分為9等。如唐宋除皇親之外,外命婦則有國夫人、郡夫人、淑人、碩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等。明代命婦的9等順序為公國夫人、侯國夫人、伯夫人、一品夫人、二品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孺人,因子孫封者各加"太"字以區別。凡是進入七品以上等級官員母妻都可以享受到本品的冊封,但必須要等到第一一次考滿之後請封,其順序是先嫡母后生母,然後才是妻。官銜是對休職、殉職或死去官員的賞賜。這種官銜沒有實職,只是一種名義。休致人員於官銜前加"賜",殉職或死去的則加"贈"。有特殊貢獻或達到一定級別的官員去世,可報朝廷請恩賜益號。這種官銜對死去的官員已經是沒有什麼意義了,但對其家屬則有很大的用處。官銜雖沒有實職,但可以作為抵罪,若是犯法,無論生死,均予追奪。在官員的各種等級之外,還有吏屬等級。如漢代百石至佐史為更屬等級;魏晉以降,九品之外有內外諸色職掌人的等級;隋唐官在九品為"流內",九品以下有"流外"等級,其職務是書、計、時務來區分,考滿可以授官。宋以後有未人流的等級,是一些雜職更員的等級,在級別上附屬於九品。不同的等級應享有不同的權力和待遇,是一般的常規。 國家試圖通過等級劃分,在制度上保證上下有別、高低有序、主從有分的嚴格統屬關係,從而責令不同等級的官吏各守其職、各行其權、各盡其責。在專制王朝,只有一一個最高主宰一君 主,圍繞著這個主宰形成的統治階層,按一定秩序各自排列在一-定的等級。編序的原則:一是要看他們和君主的血緣姻親及親疏關係的遠近,二是要看他們在國家政權創建和運轉過程中的貢獻和職權大小。這樣,各種成員之間以權力為中心,在政治和經濟地位上拉開檔次,形成嚴格而細密的等級系列。這個等級系列自官僚群體而及全社會和國家政權,運用行政、禮儀、宗法、習俗等方面的綜合強制,把人們的衣食住行、稱呼用語、婚喪嫁娶、交接儀式等一切社會生活內容,統統地按照身份地位的差異,用法律的手段嚴格規範起來。"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左傳.昭公七年》的等級觀念,長期牢固地支配著中國古代社會,規範著多少代人的生活。等級制度經過歷代統治者不斷修訂完善,制定成為各種典章制度,竭力維護和不斷加強,構成了當時社會的等級結構,也成為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曾經起到過不容忽視的作用。

二、章服乘輿制度

古代為了嚴格等級制度,還對不同級別官吏的服飾、住宅、轎輿、導從、稱呼、禮節以及用具等,都有繁瑣而嚴密的規定。章服是官吏的服飾和所佩戴的標誌,意在"見其服而知其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漢.賈誼:《新書》卷1《服疑)》。章服主要是以材質、顏色和裝飾來區別高低貴賤。如明代的公服:一品至四品緋色,五品至七品青色,八品以下綠色。公服的花飾:一品大獨科花,二品小獨科花,三品散答花,四品五品小雜花紋,六品七品小雜花,八品以下無紋。文官公服的裝飾: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溪雞,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這些在歷代的禮典中有明確的規定。有一點應該加以注意,那就是"服色準散官,不計見職,於是所賜袍帶亦並如之"(《明史》卷67《輿服志三》。由於這種規定的存在,一些官的章服被準高於本職應有的等級,便成為引人注目的政治殊榮。章服還包括冠、帶、珠、傘等,形制和材質都有嚴格的規定,任何人都不能違反。如明嘉靖十六年(1537 年),兵部尚書張瓚身著蟒服(諸王所服),嘉靖皇帝便怒責閣臣:"尚書二品,何得蟒服!"當時閣臣夏言回答:"瓚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耳"。嘉靖皇帝大怒道:"飛魚何組兩角?其嚴禁之"(《明史》卷67《輿服志三》,導致禮部重新更定服色,而張瓚也被免官。

"天子車日乘輿,諸侯車日乘輿,乘輿,等也"(賈誼:《新書.等齊》。原來乘與也是區別等級的重要標誌之-一,歷代都有嚴格的規定。"天子以之表式萬邦,而服車五乘,下逮臣民"。按照這種制度,除君主特製的車輅之外,各級官吏到庶民的車轎都有嚴格規格。如《大明集禮》中規定:京官三品以上乘轎,四品以下不許乘轎,車飾與鞍轡都有規制,違反著要受懲處。"隆慶二年(1568年),給事中徐尚劾應城伯孫文棟等乘轎出人,驕僭無狀。帝命奪文棟等俸"(《明史》卷65《輿服志一》)。清代規定:"漢官三品以上京堂輿頂用銀,蓋幃用皂。在京輿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職,輿夫二人,輿頂用錫。直省督撫,輿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職以上,輿夫四人。雜職乘馬"(《清史稿》 卷102《輿服志一》。 違反制度者除要受處分外,還要搗毀其轎。儀從導引是官員在活動中的儀仗護衛制度。歷代都規定不同級別的官更享有不同的儀從導引。如明代的儀從:一品至三品6人,四品至六品4人,七品至九品2人。導引:京官四品以上出外用錫槊、鋼叉、藤棍對仗為三對,七品以上用錫塑、藤棍對仗為兩對,八品以下不許用:在外方面官導引與京官四品以上同,四品以上與京官七品以上同,七品以上則僅用藤棍對, 八品九品用竹篦,雜職不許用;外官有特例,府州縣官外出執行公務可以用竹篦、荊杖對仗,巡捕官外出執行公務可以用又刀之類對仗為導引。這種儀從導引不僅是為了保護官員的安全,主要還是為了突出官員的威儀。為此,朝廷還規定了相遇迴避等第,基本上是以低官讓高官、屬官讓上司官、同官均禮為原則。

相關焦點

  • 我國古代服飾的演變與封建等級制度息息相關
    由於社會發展、民族融合,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的服飾都具有不同的特色,但等級觀念貫穿始終。可以說我國古代服飾的發展與封建制度等級觀念密不可分。夏商西周時期服飾等級制度初步形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財產的出現,服飾等級劃分已經開始明顯。考古發現,夏朝的喪葬用品等級已經十分懸殊。這一時期,中國並沒有嚴格的服飾等級劃分。但高級材質只有奴隸主以上的特權階級能夠使用。
  • 三國殺:校尉是怎樣成為了官階歧視的眾矢之的?
    三國殺移動版的官階組成部分,是由玩家的武將及皮膚的數量、收藏冊及星級熟練度等因素所提供的將力增長所構成,從士兵到大將軍共十個等級,其中以校尉為分水嶺,之後每個官階又分為三個等級。官階系統純粹是見證玩家在遊戲中道具收集進度多少的作用,在三國殺這樣一個桌遊出身的策略性卡牌遊戲中,並不能完全代表玩家個人的技術水平,可以說只要時間拉得足夠長,人人皆可有緣驃騎將軍。
  • 頭頂上的森嚴等級:簡析中國古代官帽規制演變史
    自古以來,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代以「華夏」的稱謂。從軒轅黃帝開創製衣冠的先河開始,崇尚禮儀的中國人便高度重視衣冠的穿著規矩,除了擋風禦寒、美觀耐看的效用之外,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中,為特殊政治文化標記的「冠冕之服」,官帽還體現著個人在社會體制下的社會階層、政治地位,被賦予強烈的政治屬性,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具有很強的指向性和教化功能,歷代統治者因此十分注重對冠冕服制的規定。歷朝歷代官史中的《輿服志》及其他史籍中均有關於冠冕服飾的詳盡描述。
  • 九品芝麻官:周星馳所扮演的包龍星官階是多高?
    很多人只要一聽說這個稱呼便會認為這是一個相當高的官階了,那麼這個八府巡按官階到底是多大呢?不少人是這樣分析的,因為這個稱呼中有一個八字,便有人認為周星馳升級到了八品,比原來的八品高了一品,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只升一品,又何必如此興師動眾呢?這個官銜最早出現在明朝,這也與這部電影的背景相吻合。
  • 古今之義,服為尤重:清朝「補子」制度下暗藏的等級觀念
    引言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中,服飾文化作為一項極為優秀的文化存在璀璨的長河中,每個時期的服飾文化都有代表著本時期的特色與風採。官服上的補子作為人們身份、等級與地位的象徵,是封建禮教制度在服侍方面的一個重要表現。
  • 三國殺:大將軍,驃騎將軍,那些官階究竟是有多大呢?
    與許多遊戲一樣,除卻排位以外的段位,設計三國殺的遊卡設計師們還設計了"官階"這樣的等級,來提升三國殺玩家們的熱愛與成就感。不過無論是聲名赫赫的大將軍還是威猛的驃騎將軍抑或是簡單直白的士兵,十夫長等,我們三國殺玩家們是否都了解其中官階的大小和職位有多高呢,今天我就帶大家來做一絲了解。
  • 限時領取,古代符咒書籍大全 罕見文獻
    古代符咒書籍大全,符咒這個東西到底是真的假的,這個問題絕對是大家關心的,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真的假的,但是我相信以前流行的和流傳的東西都十有八九是真的,鬼怪很有可能是真的,狐妖很有可能是真的,殭屍也很有可能是真的,不管你信不信。
  • 古代的「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在中國古時候,各朝各代都是有各種各樣組織,組織中有各種各樣職務,上至朝廷,下到地區,產生了一套等級森嚴、作風嚴謹井然有序的官階規章制度,數千年過去了,現代社會也是這樣,既然這樣,那古代的兵部尚書等同於如今的哪些職務呢?
  • 中國古代服飾之美:漢族中最高等級的禮服——冕服
    中國講究傳統禮儀之大,所以被稱為夏;而同時有著服飾之美,故稱華。而衣服最初的意義就是在於遮羞,是文明之始,也是「禮儀」的最初的產生。在中國古代的服飾中漢服應該是現在大街小巷上經常能見到的一種,而在漢服中有一種最高等級的禮服——冕服。
  • 古代人生選妻攻略大全 說媒選妻技巧詳解
    18183首頁 古代人生 古代人生選妻攻略大全 說媒選妻技巧詳解 古代人生選妻攻略大全 說媒選妻技巧詳解 來源:網絡
  • 漢末官階小知識:關羽的漢壽亭侯是多大官?能拿多少錢工資?
    秦漢時期的官職和爵位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官階爵位制度。 著名學者閻步克在《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中說中國的官階是一個「一元化多序列的復品式結構「。 我們把這一結構細化到兩漢三國時期,就會發現當時的官階體系由二十等爵構成的爵位,再加上由獲得「若干石」的俸祿構成的祿秩組成的體系。
  • 鬥破蒼穹手遊鬥氣等級大全:鬥氣等級劃分匯總[多圖]
    鬥破蒼穹手遊鬥氣等級有哪些?鬥氣等級都是從最低等級慢慢提升,在花時間花精力提升等級的同時,也一定要搞清楚所有的等級,這樣才會有前進的目標方向,下面是遊戲中所有的等級,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每個等級的不同稱呼。
  • 古代人生全部考試答題答案匯總 古代人生答案大全
    古代人生中有非常多的考試題目,很多玩家還不清楚這些考試答題的答案是什麼,下面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古代人生答題攻略大全一、文學著作1.以下不屬於《西遊記》中所著「五仙」的是?
  • 淺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四個等級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選拔官員的基本制度。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從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起至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綿存1300年。
  • 另一個伊甸釣魚圖鑑大全 釣魚各等級魚類魚餌一覽
    各個等段的釣魚魚類、魚餌和所需的釣竿也各有不同,一起來看看另一個伊甸釣魚圖鑑大全吧。 另一個伊甸釣魚攻略大全 個人習慣把釣魚大致分為五個階段,新手期,前期,中期,後期以及最後的湖主期,分別對應了魚竿的新魚餌開放等級(0/7/15/22)和最後的的27級釣湖主階段。 魚餌剛開放的時候魚竿等級不夠,必要時需要多花錢買高級魚餌增加成功率。
  • 中國古代布料、服飾的特點及演變
    中國古代布料的演變按照中國歷史演進的順序,不少學者和論著沿用傳統的上古、中古、近古三分方式,描述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古代內衣的演變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呈現出了豐富的特徵和風格。上古先秦開始就有記載內衣文化的文字,當時男女內衣區分不大。《說文解字》雲:「褻,私服也。」
  • 中國古代的等級觀念有多嚴重?區區一道門,胡亂通過將有殺身之禍
    中國的古代社會在很長一段時間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在統治者的要求下,所有人都被迫劃分成上智、中人和下愚三等。接著,又從三等被劃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和下下九等。它雖只是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的一種分配方式,但是,卻透露出了封建社會的本性!
  • 正三品官階,堪比兵部侍郎
    以錦衣衛指揮使的重要性,官階自然不會太低。而且,錦衣衛本身,其實就是一個衛所。所謂衛所,就是明朝軍隊的一種編制。這種編制內,從士兵到軍官都是世襲的,需要自己種田養活自己,為國庫減輕軍費負擔。作為衛所的指揮官,都是正三品官階。這個官階,其實不算太低。跟朝廷中的六部侍郎(吏、戶、禮、兵、刑、工各部),大理寺卿位於同一級別。
  •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擷取《說文解字》中表服飾的字,加以分析整理,不僅可以了解這些字的用法,還可以從中洞悉古人的服飾風貌,準確把握中國古代服飾的內容,同時也可以體會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說文解字》看古代服飾材質中國古代服飾的材質主要有以下三種。1. 動物毛皮動物毛皮是最早的服飾材質。《說文解字》中也提到"以毛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