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大選逼近,中美對抗不斷升溫,美國頻頻對臺示好,包括接連宣布軍售、國會通過「友臺法案」等,亦推升兩岸對立氣氛;兩岸會不會開戰?一旦開戰,兵力是否足夠?臺當局如何充實兵源,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應否延長,連日成為島內熱議話題,備受青年族群關切。
兩岸若發生戰事,臺灣究竟能動員多少兵力?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防務部門主管嚴德發22日表示,若蔡英文動員令一下,約26萬後備軍人就要報到,加上18萬5千位現役軍職人員,約45萬人將是第一時間的防衛作戰主力。
除此之外,嚴德發還就「提升後備戰力」進行項目報告並表示,為滿足防衛作戰需求及符合教召公平性,未曾於8年內參與教召的人員,將檢討解除編管8年政策,採後退先選原則,8年內教召4次為原則。
國民黨「立委」江啟臣詢問,假如明天就要面對戰爭,臺當局下令動員後備部隊,後備軍人能在多短時間就定位、取得裝備?嚴德發回應,此案將在2022年才開始執行。江啟臣指出,戰爭不分階段,臺軍應該檢視同時間動員狀況,縱使會耗費大量社會成本,務必從有效防務角度規劃。嚴德發表示,將來會朝加大召訓的方向評估。
臺防務部門「提升後備戰力」報告雖表示,將評估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應否延長,但是嚴德發22日脫口而出,「義務役制度若延長,會造成臺軍戰力的下墜。」立即在網絡上引發討論。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北市議員徐巧芯對此表示「傻眼了」,在臉書上發文稱,原來嚴德發的邏輯是「教召14天可以讓戰力上升」、「四個月的訓練提升一年會讓戰力下降」,直呼「天啊!有人聽得懂嗎?」
徐巧芯指出,延長四個月軍事訓練役的役期,到底跟志願役的人力有什麼關聯?為何不能增加四個月的訓練,同時保持志願役的人力人員配置?不要說防務預算的問題,因為目前臺海情勢緊張,增加相關預算本來就是應該做的事。
而說到戰力下墜,徐巧芯指出,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臺灣的年輕人在嚴德發的眼中那麼弱嗎?一方面說志願役跟臺軍「理念相同」,暗指四個月的跟臺軍理念不同?同時又認為增長訓練時間越練戰力會越差?那要不要乾脆直接不要把他們列入後備人力算了!
徐巧芯狠酸,嚴德發這樣講到底關心的是「戰力下墜」還是「選票下墜」?聽眾心中自有一把尺!
但防務部門官員解釋,同一單位內,志願役與義務役都有一定比例。募兵制推動以後,常備部隊都是志願役官兵,未來若延長軍事訓練役訓期,役男勢必得「下部隊」,屆時在臺軍總員額不變的情況下,勢必裁減、影響志願役人力,因此才說可能影響到戰力。
責任編輯:左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