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在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高級將領蘇萊曼尼在伊拉克遭美軍襲擊身亡後,伊朗宣布中止履行伊核問題全面協議。14日,伊核協議締約國中的英法德三國表示將啟動伊核協議爭端解決機制。伊朗外交部則警告稱,英法德此舉犯了戰略性錯誤,三國要為此承擔後果。
2015年伊核問題全面協議達成,該協議將伊朗的核計劃限制在和平利用核能領域,從而使國際社會解除因對伊朗實施的制裁。但是,美國川普政府於2018年單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協議,並恢復對伊朗制裁。自2019年5月起,伊朗分階段中止履行了伊核協議部分條款。
此次英法德為什麼要啟動爭端解決機制?伊朗與歐洲之間的關係又會否受到影響?伊核協議將走向何方?
當地時間2015年7月14日,伊核問題六國、歐盟和伊朗在奧地利維也納達成伊核問題全面協議。 中新網 資料圖
伊核協議是歐盟的「旗艦項目」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5日報導,英法德三國外長14日在法國巴黎發表聯合聲明稱,由於伊朗多次違反伊核協議中的關鍵限制性條款,三國決定啟動協議第36條所規定的爭端解決機制。
三國外長儘管在聲明中一致對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表示遺憾,但也強調在歐洲持續為維護伊核協議付出外交努力的情況下,英法德無法接受伊朗不僅不斷違反伊核協議,而且還為此辯解稱自己有權這麼做的行為。
「鑑於伊朗從未啟動過爭端解決機制,因而其中止履行伊核協議條款毫無法律依據。」三國外長在聲明中寫道,「由於伊朗不斷中止履行伊核協議條款,並在1月5日放棄對離心機數量的限制,伊朗的核計劃已不受任何限制,所以我們英法德三國別無選擇,只有啟動爭端解決機制。」(伊朗1月5日宣布,進入中止履行伊核協議的第五階段即最後階段,放棄伊核協議中的最後一項關鍵限制,即「對離心機數量的限制」——編注)
英法德三國外長在聲明中指出,啟動爭端解決機制是為了「以真誠的態度維護伊核協議」,並通過建設性的外交對話解決僵局。聲明還提到英法德三國「沒有參與針對伊朗的『極限施壓』」。
對於歐洲三國的做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15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對英法德啟動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爭端解決機制感到遺憾,認為此舉無助於解決問題,也不利於緩和當前的緊張局勢。中方將繼續同有關各方保持密切溝通,積極勸和促談,推動伊核問題的政治外交解決,為維護全面協議,緩和伊核及中東地區緊張局勢作出不懈努力。
2018年5月8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美國將退出伊核協議。 新華社 資料圖
「英法德此次宣布啟動該協議的爭端解決機制,主要出於對美伊相互採取戰爭邊緣手段的遏制與反遏制鬥爭有可能導致局勢失控的憂慮。」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研究員鈕松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尤其是伊朗以中止履行協議第五階段作為對美反制的極限方式,這導致了英法德等歐洲國家的不安全感。」
鈕松認為,英法德對於突破第五階段離心機數量限制問題高度敏感,因為這會對中東地區大國,尤其是以色列與沙特等國涉核博弈產生負面影響。「實際上,英法德在伊核問題立場上始終與美國保持著距離,此次三國啟動爭端解決機制也並非是為美國站臺之舉。」
在聲明的最後一段,三國外長重申,英法德將維護各自對伊核協議的承諾,並決心與該協議所有籤署方一起努力維護:「我們仍舊堅信,伊核協議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多邊國際協定與其帶來的核不擴散利好不僅將增進我們歐洲的共同安全利益,而且也將加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對此,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忻華認為,面對目前的狀況,歐洲傾向於盡一切努力繼續維護伊核協議,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繼續維護歐洲的顏面與聲望。
「歐盟尤其法德兩國極力推動了伊核協議的籤署,並將其視為歐洲軟實力的一大象徵,認為伊核協議是依靠歐洲自身規範和價值觀共同促成的產物。」忻華表示,「伊核協議可以體現歐洲的軟實力,以及歐洲維護規則和制度的有效性,是歐盟所謂的一個『旗艦項目』或標誌成果。」
伊歐關係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據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IRNA)14日消息,針對英法德三國啟動伊核協議爭端解決機制,伊朗外交部發言人穆薩維當天回應稱,假使歐洲想「利用」伊核協議的爭端解決機制,那麼他們必須做好承擔後果的準備。「英法德這三個歐洲國家啟動爭端解決機制完全是出於軟弱和被動。」穆薩維說。
伊朗外交部發言人穆薩維 資料圖
穆薩維強調,自美國於2018年5月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重啟對伊朗的制裁後,伊核協議就處於「不平衡且不穩定的狀態」,伊朗為此基於協議第36條發起了解決伊核協議分歧的進程,並多次致信伊核協議聯合委員會進行磋商。「伊核協議各方在此前的磋商過程中達成了共識,即當前局勢緊張的主要根源在於美國非法地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穆薩維說。
穆薩維指出,鑑於歐洲方面未能採取任何切實而認真的措施來履行其在伊核協議以及聯合委員會上作出的承諾,伊朗才根據伊核協議第26條與第36條的規定,分五步逐漸停止履行伊核協議部分內容,作為對歐洲的回應。穆薩維表示,協議締約方英法德三國若有任何違約、動機不純或採取非建設性舉措,伊朗將嚴肅應對。
不過,穆薩維宣稱,伊朗已做好充分的準備,其將與以往一樣,時刻準備接受任何「善意且具有建設性」的舉措以挽救伊核協議。
據伊朗法爾斯通訊社14日報導,伊朗外交部長扎裡夫當天表示,英法德三國啟動伊核協議爭端解決機制不僅「毫無法律依據」,而且還犯下了「政治層面的戰略性錯誤」。
「儘管伊朗對英法德三國的舉動『口誅筆伐』,但當前事情仍有一定的迴旋餘地。」鈕松分析稱,「這首先在於伊朗在主觀動機上並不願意徹底退出伊核協議,其分階段中止履行相關條款的做法,既是為了以強硬態度對抗美國的遏制與制裁,又是為了增加歐洲國家的緊迫感,並期望這些歐洲國家採取行動,以軟化美國的態度。」 鈕松還特別指出,伊朗的停止履行舉措往往伴隨著可逆的重返承諾。
鈕松強調,在承認「誤擊」烏克蘭客機後,伊朗正遭遇著新一輪的國內政治壓力,美國也藉此屢屢施壓。「在此情形下,伊朗難以承受歐伊關係惡化所帶來的不利局面,因此,伊朗仍會耐心與英法德等締約方展開外交磋商,以求最大限度緩解內外壓力。」
忻華也認為,伊歐關係不會像美伊關係那般急劇滑向對抗,不過歐盟與伊朗、伊朗和法國乃至德國之間關係會逐漸冷淡。
2006年12月23日,安理會15個成員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表決通過含有制裁內容的伊核問題決議草案。 新華社 資料圖
「伊核協議在一定時期難以失效」
BBC刊文指出,在英法德三國啟動爭端解決機制之後,爭端將由伊核協議聯合委員會受理,該委員會至少會進行為期15天的審議與磋商。假使各方無法達成一致,爭端將交由聯合國安理會處理,安理會將決定是否重啟聯合國層面對伊朗的制裁——目前這些制裁均因伊核協議的存在而暫時解除。
對此,鈕松認為,歐洲三國能否在爭端解決機制啟動後的第一步內,即在聯合委員會15天審議和磋商中讓伊朗重回協議,關鍵還是取決於歐洲三國是否能軟化美國的態度,以及歐洲三國可否通過自身經濟手段有效緩解伊朗的經濟壓力,「兩者缺一不可」。
「對於伊朗與歐洲而言,假使雙方錯過第一步15天的黃金期,導致進入爭端解決的第二和第三步並最終呈遞聯合國安理會,那麼這將是雙方都不願看到的結果。」鈕松向澎湃新聞指出。
忻華則分析稱,儘管伊朗聽從英法德等歐洲國家的建議而重回伊朗核協議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是這種可能性恐怕較小,因為伊核問題的關鍵在於美國對伊朗的態度有何變化。
「在處理歐洲以外地區緊張局勢時,鑑於歐洲國家所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因此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事態發展的還是美國。」忻華說,「即便歐洲不願附庸於美國,有意自行其是,也沒有足夠能力改變地區局勢,使其步入歐洲人所預期的軌道。」
BBC14日報導稱,英國首相詹森當天表態稱,他贊同美方對伊核協議的觀點,即伊核協議「有瑕疵」,「假使我們要拋棄伊核協議,那麼我們必須為他找個替代品。」詹森向媒體表示,「讓我們用『川普協議』來替代它吧。」
伊朗總統魯哈尼 新華社 資料圖
伊朗總統魯哈尼14日反駁了「川普協議」的說法。據路透社和彭博社15日報導,魯哈尼在電視講話中要求美國重返2015年伊核協議,並表示伊朗此前採取的中止履行伊核協議的行為是可逆的。他還批評了歐洲三國啟動爭端解決機制,稱後者沒有兌現他們的承諾。
鈕松分析稱,目前來看,伊核協議實際上不僅因為美國的單方面退出而在很大程度上大打折扣,而且在美國的威逼利誘之下,歐洲內部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鈕松指出,「儘管如此,正式且徹底退出伊核協議不僅仍然不符合伊朗的利益,而且也難以為美國所接受。在美國所期盼的新協議出臺之前,美伊雙方實際上對伊朗繼續留在伊核協議的框架之內存在共識,伊核協議在一定時期內仍難以失效。然而,美國期待的新協議當下仍舊無法得到伊朗方面的積極回應。」
忻華則認為,雖然歐洲不會馬上改變自己對伊核協議的立場,會與伊朗僵持一段時間,但到了法德發現無法繼續將伊核協議維持下去的時候,歐洲就可能會改變立場。
「只要美國站在伊核協議的對立面,伊核協議想要單靠歐洲與伊朗『站穩腳跟』還是比較困難的。」忻華說。
(實習生張紫涵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