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白居易不樂天,他嗜好揭開大唐社會的傷疤

2021-01-20 網易新聞

本文節選自《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詩詞二十講》,作者:史傑鵬,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正月,在河南新鄭,一個繼李杜之後的偉大詩人誕生了。這個人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可能只比李杜略遜半籌,但他的讀者群,比李杜要更龐大。此外,他還收割了無數外國粉絲,在當時的日本和朝鮮半島,他的詩歌被競相傳唱。日本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裡面大量引用了他的詩歌。也就是說,他有著巨大的國際影響,如果那時有諾貝爾文學獎,得獎的首先不是李杜,而是他。

這個人名叫白居易。

白居易的祖父白溫,做過鞏縣縣令。父親白季庚,做過彭城縣令,因軍功遷徐州別駕,又遷衢州別駕、襄陽別駕。別駕的品級不低,根據人口多寡,分為上中下州,而品級有別。上州別駕是從四品下,下州別駕也有從五品上。所以,白居易的出身也還不錯。

童年時,因為藩鎮戰亂,白居易曾去徐州依附父親。但徐州也不太平,白季庚怕家小有失,特地將之送往宿州符離定居。因此,白居易的童年,是在宿州符離縣度過的。

據古書記載,白居易自小聰穎過人,他七個月時,就認識「之」「無」二字,想起來實在蠻可怕的,他應該算不折不扣的神童。

但有意思的是,白居易的父母卻是近親結婚。他老媽是他老爸的外甥女,也就是說,外甥女嫁給了舅舅,也真虧他爹下得去手。這位外甥女比舅舅丈夫小二十六歲,姓陳。作為一個同樣會經歷滿懷憧憬的少女時代的女性,她沒有選擇,所以一生都鬱鬱不樂,有點精神疾患。這種敏感的精神問題,是文學的催化劑。在那個時代,女性沒有讀書的必要,她不會寫作,但這種敏感,可能通過遺傳,影響了白居易。

二十三歲時,由於父親死於襄陽官舍,白居易的家境開始窘迫。二十八歲,白居易去參加高考,和李杜不同的是,他很順利,考中了。唐代的進士考中後,有一系列慶祝活動,要騎著馬遊街,要到曲江宴飲,要在慈恩塔下刻名字。白居易曾得意地寫詩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那時錄取進士極少,所以一旦考中,都免不了得意忘形。清朝時,進士錄取率高多了,但考上進士依舊很風光。清末有一個英國人叫赫德的,曾做過中國的海關總長,親眼見到新科進士們打馬遊街的盛大場面,為其榮耀吸引,曾一度想讓自己的兒子也學漢語,也考進士。


高考成功後,白居易曾一度頗得賞識,爬升很快,做過周至縣尉,授過翰林學士,當過左拾遺。但他是個很有天良的人,寫了一系列諷喻詩,比如《秦中吟》啊,《新樂府》系列什麼的,就是說,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不平全部寫出來,到處發表。雖然有著官吏的身份,他卻一點不忌諱,屢屢上書,甚至當面頂撞皇帝。唐憲宗脾氣很好,一般都接受批評,但有一次還是被他搞得非常不舒服,向大臣李絳抱怨:「白居易這傢伙,是我錄取了他,提拔他做了官,他卻總是跟我作對,實在忘恩負義。你說,這種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的人,要不要給他一個解聘處分?」還好,李絳沒有落井下石,反而勸皇帝:「白居易這麼做,正是為了不辜負您的提拔啊。您既然想當明君,就應該有容受直辭的雅量。」唐憲宗想了想,說:「你說的也有道理。」

白居易的詩歌很有影響力,因為有些像寫小說,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賣炭翁》,如果改成短篇小說,和契訶夫的小說也沒什麼區別。總之我小時候讀到詩中老頭可憐憔悴的樣子,是惻然心傷的;讀到宦官搶了他的勞動成果,是憤怒不平的。這跟我後來讀契訶夫小說某些篇章所引發的情緒相似。我一向見不得太可憐的人,也見不得太不平的事。白居易這類小說,大抵是敘事詩,我們就很容易明白了,他寫的就是詩體現實主義小說。

白居易只是希望唐朝對老百姓好一點。除此之外,他甚至算很保守的,對藩鎮割據恨得不行,一生都鼓吹為了君主,臣子應該毫不猶豫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然而,卻還是被看不慣,很多人認為他逾越了管理紅線,違反了紀律,「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聞《樂遊園》寄足下詩,則執政柄者扼腕矣;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意思是,因為他那些詩體現實主義小說,鬧得不管是黨政系統,還是軍隊系統的人,都對他恨之入骨,並組織了水軍來圍攻他,說他濫用政治權力,越職言事;還深挖他的家族隱私,說他老媽在井邊看花,發了精神病墜井而死,但他竟然還有心肝寫《賞花》和《新井》詩,大不孝。前一招吃瓜群眾沒興趣,但後一招很管用,激起了群眾心中蓬勃的道德感。沒多久,也就是816年,中央下了文件,貶他為江州司馬。

從此,他轉變了詩風,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感傷詩和閒適詩上面。也就是說,他不再就公共問題發言,只談風月。抒發個人情調,是絕對安全的。他又不傻,以他的才華,稍微變通一下,就能過得如魚得水,那些攻擊他的水軍,一輩子也夢想不到。

在江州那個地方,他寫出了一代名作《琵琶行》。

白居易有些詩是敘事、抒情兼美,如果又夾雜傳奇,則是浪漫主義的小說了,比如《長恨歌》,作於元和元年(806),詩歌升華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感情,寫得如歌如慕,如泣如訴,發表後當即轟動全國,出版社連夜加印,一時間洛陽紙貴,奠定了他文壇宗師的地位。但宋代的洪邁卻認為奇怪,這樣的一首詩,怎麼能通過審查?怎麼能允許出版?洪邁在自己的一篇文章《唐詩無諱避》中曾說:

唐人歌詩,其於先世及當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至宮禁嬖暱,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覆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如白樂天《長恨歌》諷諫諸章,元微之《連昌宮詞》,始末皆為明皇而發。杜子美尤多,如《兵車行》《前後出塞》《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哀王孫》《悲陳陶》《哀江頭》《麗人行》《悲青阪》《公孫舞劍器行》,終篇皆是。……此下如張祜賦《連昌宮》《元日仗》《千秋樂》……等三十篇,大抵詠開元、天寶間事。李義山《華清宮》《馬嵬》《驪山》《龍池》諸詩亦然。今之詩人不敢爾也。

裡面著重提到,唐明皇和楊貴妃的私事,被白居易這個無良文人反覆描摹,語帶譏諷,而皇室竟然不將他治罪,真是奇哉怪也。文末他慨嘆:「我們宋代人就不敢這麼做(這條可以打宋粉的耳光)!」其實也要看事情怎麼看。依我說,像白居易那樣,把一個帝王強霸兒媳的猥瑣醜行,寫得那麼唯美,那麼浪漫,那麼玲瓏剔透,要我是唐明皇的子孫,我也不會生氣,這簡直是為老爹遮羞嘛。如果我幹過這種事,有白居易這樣的文學大師來給我寫一篇,把我的醜行提高到愛情層面,讓人千古傳唱,我更加巴不得。洪邁這個人啊,當真迂腐。當然,他說的其他事情比如杜甫的例子,有一定道理。

白居易在江州沒待多久,就獲得老朋友幫忙,改任忠州刺史。沒多久,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很崇拜他,又把他召回了朝廷,先後讓他做了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他發現朝廷內鬥厲害,在外面更自由、更安全、更好玩,於是自己請求去杭州、蘇州當刺史,真是太幸福了。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就這樣讓他玩遍了,而且他不是以旅遊者,而是以地方第一首腦的地位玩的,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據說蘇州的山塘街,就是他修建的。他活得也長,七十一歲以刑部尚書退休,不,應該叫離休。因為各部尚書是正三品,應該算部級幹部。四年後,他死在洛陽,那一年,是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

可見,白居易當時沒有受到太大的迫害,當然,這也跟他的認識深度有關。被貶官江州後,他基本改變了人生態度,管它呢,國家好不好,我一個人也無能為力,且以喜樂,且以永日。所以,他一輩子還真是比較順。

他的詩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太通俗,老頭老太都能看懂,所以很多文人都對他不以為然。蘇軾就曾經說過他太俗,其他人也說他太囉唆,意思太直白,太盡,沒有留白,沒有回味。這些批評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盡然。

白居易的詩,在當時特別流行,遠超李白和杜甫,也超過其他詩人,一則因為確實通俗,一則也因為有相當的藝術性。他的詩大約相當於後世柳永詞和金庸小說,只要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他的作品流行。連城市裡各種房屋牆上的塗鴉,往往都畫著他的詩作。他的詩歌盜印也很嚴重,很多人靠盜刻他的詩歌維生,對唐王朝,他其實是有貢獻的,因為盜版他的作品,也需要人工,這些人工,就是無數個就業崗位。似乎政府也看到了他這個貢獻,他死後,唐宣宗李忱專門寫詩悼念他:「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就我個人來說,也很喜歡白居易的詩歌,因為我平生自己買的第一本詩集,就是他的,但被我爸爸發現,撕成了幾半,並在上面寫上批語:「讀這種閒書,浪費青春,浪費生命!!!」後面是重重的三個感嘆號,原子筆寫的,力透紙背,可見他是何等痛心。好在之前我已經把那書上的詩歌全部背下來。白居易的詩歌,是我背誦最多的,雖然現在大腦硬碟中的數據有些損壞,但在有必要時,我有信心修復。

我之所以喜歡白居易,還在於他性格的剛直和善良,大詩人必然會善良,我說的大,是氣魄的宏大。我相信,真正善良的人,他的詩歌藝術性也不會差的。假裝善良的人,絕對寫不出好詩,他們能寫的,只是令人生厭的老乾體。

下面就來講他的詩歌,第一首是《宿紫閣山北村》。

一、宿紫閣山北村

晨遊紫閣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見餘喜,為餘開一尊。

舉杯未及飲,暴卒來入門。

紫衣挾刀斧,草草十餘人。

奪我席上酒,掣我盤中飧。

主人退後立,斂手反如賓。

中庭有奇樹,種來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斷其根。

口稱採造家,身屬神策軍。

主人慎勿語,中尉正承恩。

這首詩是典型的諷喻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年間,作者做的是和當年杜甫一樣的官:左拾遺。

晨遊紫閣峰,暮宿山下村。

早晨遊覽紫閣峰,晚上投宿山下村。紫閣峰,終南山的一個支峰,現在是著名的旅遊景區,當年則是終南捷徑,很多想做官的隱士的隱居地,歷代都有人吟誦。李白有一首詩《君子有所思行》,劈頭幾句就是描繪紫閣峰的,寫得非常壯闊:

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

憑崖望鹹陽,宮闕羅北極。

萬井驚畫出,九衢如弦直。

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

《陝西通志》卷九引《雍勝略》曰:「旭日射之,爛然而紫,其形上聳,若樓閣然。」故名「紫閣」。作者在這裡遊玩,晚上回不去,就在山間村莊裡借宿,享用農家樂。

村老見餘喜,為餘開一尊。

村裡的老頭看見我,很高興,專門為我開了一壇酒。那當然,白居易好歹是個官,雖然這個官很小,只是從八品上。

舉杯未及飲,暴卒來入門。

誰知酒剛滿上,還沒來得及送進肚子,突然來了幾個「老總」。暴,突然。

紫衣挾刀斧,草草十餘人。

他們都穿著紫色的衣服,大約有十幾個人。唐代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這十幾個人穿紫衣,顯然不可能都是三品以上的官吏。那時的紫色分很多種,一般認為,這些人穿的紫色是粗陋的紫色。唐代的小吏,就有穿粗陋紫衣的。

奪我席上酒,掣我盤中飧。

這些人進來後,就像是主人,奪取我席上的酒就飲,抄起我盤中的菜就吃。

主人退後立,斂手反如賓。

主人退後站著,手好像捆住了一樣,拘束恭謹地站著,仿佛自己反而是賓客。

中庭有奇樹,種來三十春。

院子的中間,有一棵美樹,已經長了三十年了。詩人的眼睛像攝像機,拍攝完士卒們吃喝的場面之後,又循著他們的眼睛瞄向了院中的大樹。Target !這才是真正的目標。

主人惜不得,持斧斷其根。

小吏們吃飽喝足,持起斧頭就去砍樹。主人很憐惜,畢竟是長了三十年的美樹,也許是想用來打棺材的,或者幹別的用的。小吏們說砍就砍,也不給錢。可見,那是多麼黑暗的時代。

口稱採造家,身屬神策軍。

他們似乎還比較遵紀守法,自稱:「我們是採造家的,屬於神策軍管轄,這是奉旨依法採伐。」讓人哭笑不得。採造,採伐營造。採造是唐代宮廷裡的一個部門,專門掌管修理宮廷房屋一類的事情。唐文宗年間,神策軍專門上書,要求鑄造「南山採造印」。南山,就是終南山。也就是說,專門設置一個職位,掌管在終南山砍伐樹木事宜。神策軍,本來是地方部隊,天寶十三載(754),哥舒翰請立,駐紮在甘肅臨洮以西二百餘裡的磨環川,洮水南岸。安史之亂時,奉令東遷防禦叛軍,兵敗退守陝州,由宦官魚朝恩統轄,後調防禁中。除中間某個短暫時期,唐後期一百多年,神策軍皆由宦官統轄,長官稱左右護軍中尉。兵力最盛時,達十五萬人。宦官依仗這支軍隊,基本上掌控了唐中央王朝的權柄,勢焰燻天。

主人慎勿語,中尉正承恩。

白居易知道神策軍的厲害,私下勸告主人:「別跟他們鬥了,現在中尉正得到皇帝寵幸呢,沒有辦法的。」

如果說以前白居易只是罵罵政府,倒也沒什麼關係,但這首詩竟然涉及當時最有勢力的禁軍—神策軍,可見他的大膽。要知道,在古代那種專制王朝,誰掌握了軍隊,誰就掌握了一切。政府還可以罵罵,軍隊是萬萬不能碰的。唐代中期以後,皇帝皆被宦官控制,廢立都由他們決定,甚至有的皇帝還被宦官直接掐死。所以白居易此詩一出,軍隊譁然,「握軍要者切齒」。

全詩很好懂,時間過去一千多年,都幾乎不需要字詞解釋。只有神策軍需要解釋幾句,但在當時可謂盡人皆知。所以說,白居易的詩老婆婆一聽都懂,並非虛言,也因此具有極大的影響。在此我必須說,雖然這些神策軍的屬下是如此飛揚跋扈、暴戾恣睢,但上級軍頭們還保持了極大的克制,守住了基本的文明底線。他們只是私下切齒,到底沒有公然弄死白居易,這在中國很多朝代,是難以想像的。像魏晉時期,我們讀阮籍、嵇康的作品,哪有這麼直白的批判詩?

這首詩純粹敘事,不夾雜任何議論,完全可以改寫為一個短篇小說,就像我前面說的,如果這種詩歌都用短篇小說的形式來寫,那白居易就是中國古代的契訶夫。我讀契訶夫的小說,才感受到一個實實在在的俄國,那是看多少本概論性質的俄國史都感受不到的。同樣,不管你把唐代通史看了多少本,都不如試著把白居易的諷喻詩改寫為短篇小說,你一定會對白居易的時代有煥然一新的理解。

二、輕肥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

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

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將軍。

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

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

果擘洞庭橘,鱠切天池鱗。

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輕肥》屬於《秦中吟》中的一首,也是抨擊宦官的。輕肥,出自《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總之指豪奢的生活。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

驕傲的氣息灑滿一路,馬上的鞍韉閃閃發光,照得見細小的灰塵。意氣,指好強爭勝之氣。

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

打探是些什麼人?有人說:「他們啊,是宮裡的宦官。」內臣,就是內朝的官,也稱中官。古代「內」和「中」意思相似,可以換用。

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將軍。

穿著朱色官服的,都是大夫級別的官員;佩戴紫色綬帶的,都是將軍。紱,古代禮服上的紅色蔽膝,後多借指官服。唐代四品、五品服緋,緋就是朱色。按照唐代官制,大夫以上皆五品,將軍皆系紫色綬帶。說明這些人都是大官。

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

他們自誇,都去軍隊裡面赴宴,馬跑得跟踏雲一樣輕快。

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

樽罍的美酒都溢出來了,菜餚則羅列了水陸所產的珍奇,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走的,應有盡有。樽、罍,皆盛酒器,罍像罈子,是比較大的樽。其實這是借指,唐代人一般不用罍裝酒。九醞,多次釀製的厚重美酒。《西京雜記》卷一:「漢制,宗廟八月飲酎,用九醞、太牢。皇帝侍祠,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紂),一曰九醞,一名醇酎。」也有人認為九醞是一種美酒的名稱。

果擘洞庭橘,鱠切天池鱗。

有洞庭的橘子,有天池的魚肉。吳地的洞庭產的橘子很有名,郭璞《山海經注》說:「吳縣南太湖中有包山,山下有洞庭道也。」《唐書·地理志》:「蘇州土貢柑橘。」鱠,指細切的魚肉。

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

吃飽後,心裡就很順暢;酒酣後,意氣更加高揚。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結尾卒章顯志:今年江南大旱,衢州地方顆粒無收,已經導致人吃人的慘狀。古代水災旱災很多,即使是魚米之鄉,也經常因為災難死傷無數、餓死無數。所以,千萬不要穿越到古代。

這首詩主要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宴的得意之態,以及席上酒食的豐盛,鋪陳得非常詳細,但最後兩句,一下揭示出了社會的黑暗本質,也可以改寫成一篇小說,但這個小說有著令人吃驚的結尾。很顯然,這樣的詩句,達官貴人是不會喜歡的。中唐的政治還算寬容,社會的黑暗卻是如此觸目驚心,只是靠著龐大的國家機器,仍可以維持暫時的穩定。黃巢起義還要等到七八十年後,那時就要「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但此刻驕橫的將軍大夫內臣,早已不在人世了。他們作下的孽,將由後人代償。

三、買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這首詩依舊屬於《秦中吟》的諷喻詩範疇。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暮春的一天,在帝都長安城裡,車馬喧闐,人來人往。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原來是牡丹開花的日子,大家都前赴後繼去買花。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無論貴賤,都沒有固定價格,能賣多少錢,就看數量。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有的花瓣火紅,一百朵就要付五束白絹的價錢。戔戔,是小的樣子。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上面覆蓋著帷幕,旁邊築起了樊籬,就是為了保護這些花朵。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又灑水,又再次培土,所以拿來賣的時候,花色還和以前一樣鮮豔。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家家習以為俗,人人都執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有一老農,偶然來到賣花的地方。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他低頭長嘆,這個長嘆,沒有什麼人能夠理解。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一叢深色的牡丹花,相當於十戶中產階級人家的賦稅啊。

這首詩本來是諷刺達官貴人的玩賞過於奢侈的,和普通人(還不算窮人)比較起來,已經觸目驚心:貴人們買一叢深色的牡丹,價格竟然相當於中產階級十戶的賦稅。現在這種情況也不少,比如一個LV包,價格可能相當於窮人一年的飯錢。不過,這世上貧富不均是常態,如果錢的來路是正的,他樂於奢侈,似乎也沒什麼可說。但官吏們如果按照正常收入,是用不起這樣的奢侈品的。他們能夠這麼奢侈,顯然都來自民脂民膏,當然必須諷刺。在這種情況下,白居易的詩歌,又無疑帶有天然的正義性。

四、燕子樓

《燕子樓》這首詩,有個長序:

徐州故張尚書有愛妓曰眄眄,善歌舞,雅多風態,予為校書郎時,遊徐、泗間,張尚書宴予,酒酣出眄眄以佐歡,歡甚,予因贈詩云:「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一歡而去,邇後絕不相聞,迨茲僅一紀矣。昨日司勳員外郎張仲素繢之訪予,因吟新詩,有《燕子樓》三首,詞甚婉麗,詰其由,為眄眄作也。繢之從事武寧軍累年,頗知眄眄始末,云:「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眄眄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幽獨塊然,於今尚在。」予愛繢之新詠,感彭城舊遊,因同其題,作三絕句。

說的是徐州曾經做過尚書的張老,有個愛妾叫眄眄,擅長歌舞。白居易去徐州旅遊時,張尚書請他吃飯,還讓這個愛妾出來表演文藝節目,活躍酒宴氣氛。倏忽又過了十二年,有個叫張仲素的官員來訪問白居易,呈上自己的詩稿《燕子樓》三首,說是為眄眄寫的。為什麼呢?因為張尚書死了,葬在洛陽,他在徐州有個舊宅叫燕子樓,留給了眄眄。眄眄對張尚書念念不忘,從此不再嫁,守節十多年,至今活著。白居易也很感動,就和了這三首詩。

張尚書,名張愔,曾任武寧軍節度使,工部尚書。眄眄,有的本子作「盼盼」。古音「眄」「盼」音近可通,所以混用。《說文》:「盼,目黑白分明也。」引《詩經》:「美目盼兮。」但解釋為黑白分明,其實講不通句義。《說文》:「眄,目偏合也,一曰斜視。」我認為「美目盼兮」的「盼」,應該是「眄」的意思,指斜著眼睛看。一般來說,美女斜視你,會顯得更迷人。「盼」之所以被訓釋為「黑白分明」,大概因為它的聲符為「分」,故而被古人望文生義,隨口亂解。「眄」訓為斜視,其實和分開的意思也相關,「份」和「分」為同源詞,一份,就是一半、一邊。一邊和分開,意思是相通的。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張仲素

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

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白居易

滿窗明月滿簾霜。

滿窗都是明月,滿簾都是寒霜。這是寫環境,在月亮皎潔的晚上,天氣已經比較寒冷,帘子上都結滿了霜。在這種環境下,襯託人的孤獨悽涼,是很有效果的。

被冷燈殘拂臥床。

被子很冷,青燈殘破,顯然已經點了很久,夜很深了,可憐的盼盼才拂床就寢。

燕子樓中霜月夜。

在燕子樓中,這麼一個凝結著寒霜的月夜。

秋來只為一人長。

秋天到來之後,只因為一個人而變得漫長,或者說,只有一個人感到漫長。

張仲素的原作,寫盼盼獨眠高樓,對張尚書思念不已,但至少是睡著了。白居易卻寫她因為孤寂,半夜未眠,只覺長夜漫漫。張的原作要正統些,白的和作迴避了盼盼對張尚書所謂的刻骨相思。大概他無從判斷,到底有沒有那麼刻骨的相思。把侍妾和主人的感情寫得那麼纏綿,既肉麻,又陳腐老套。白居易是聰明人,大概覺得不以為然,所以他只說失眠。畢竟失眠也不一定為了相思。因為主人死了,沒人罩著,也不好拋頭露面,那種痛苦是可以想見的。這是白的高明之處。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

自埋劍履歌塵散,紅袖香銷已十年。

—張仲素

鈿暈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

—白居易

鈿暈羅衫色似煙。

金銀寶石鑲嵌的羅衫,像輕煙一樣美麗。鈿,指用金銀寶石鑲嵌。

幾回欲著即潸然。

幾次想穿在身上,就忍不住淚珠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

自從不再跳霓裳羽衣舞。

疊在空箱十一年。

這羅衫疊在箱子裡,已經過了十一年。白居易在十二年前見過張愔,看來第二年張愔就死了。

第二首張仲素的原詩,依舊是著眼於盼盼對張尚書的思念,格局依舊局狹。白居易則不然,他同樣是寫盼盼不再有歌舞,但只是單純寫她看見當時的舞衣,就潸然涕下。這眼淚難道一定是為了相思?難道不能因為懷念當時的青春歡樂?只是因為地位卑賤、禮教森嚴,在主人死後,一切歡樂都就此塵封,再也無法尋覓而已。盼盼看見那美麗的舞衣,一定想起了當年的如花歲月,想再次穿而又不敢,也無意義。這種深厚的酸楚,白居易應該是知道的,但張仲素不知道或者假裝不知道。由此可見兩人的高下。

適看鴻雁嶽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瑤瑟玉簫無意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張仲素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白居易

今春有客洛陽回。

今年春天,有客人張仲素從洛陽回來看望我。

曾到尚書墓上來。

提起他剛到張尚書墓上去過。

見說白楊堪作柱。

聽說墳邊種的白楊樹,都已經又粗又高,可以做房柱了。

爭教紅粉不成灰?

如何能讓盼盼的花容月貌,不會變成灰土?

如果說前兩首張仲素的原詩,寫得還有一定藝術性的話,這首就粗糙了些。他說盼盼無心琴瑟,任其蒙塵,秋去春來,雖未點明相思所致,但結合前兩首,其意思是很清楚的。而白居易這首就強得太多了,他不但不說盼盼溺於相思,無力自拔,反而對十一年來盼盼的孤悽命運表達了巨大的同情。十一年了,逝者墓木成拱,生者卻形同活死人,被禮教的枷鎖鎖住,不得解脫,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花容消逝,這是何等的殘酷?

這兩組詩的唱和非常嚴格,不說題材用韻,就連韻腳的次序都相同,這叫次韻。這類唱和的作品,要求內容彼此照應。如果評價兩者詩歌水平的好壞,白居易無疑全勝。尤其白詩的最後一首最後兩句,把故人去世後,時光飛逝的場景,通過對比的手法,寫得既驚心動魄,又委婉曲折,升華了詩歌主題。他不僅僅是哀嘆盼盼,更揭示一種永恆的悲痛:人死後很容易被忘,後來者很快會步武前人。人生短暫,倏忽成灰。

相關焦點

  •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淺談白居易
    白居易作為中唐時期重要的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風格創作,他的政治主張以及體現其主張的諷喻詩,和其對詩歌創作過程中通俗性、寫實性風格的突出強調和表現,為後世文學作出推動作用的同時,也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白居易一生作詩2800餘首,有「詩王」之稱。他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除諷諭詩之外,還有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
  • 盛世大唐的現實主義「詩魔」樂天的人生為何成為佛系人生?
    唐朝共歷時289年,在這200年間,大唐統計孕育了近2000多名詩人,留下了近五萬多首的唐詩,所熟讀的唐詩三百首隻是其中的鳳毛麟角,而已有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山水田園等,似百鳥爭鳴,為中國乃至世界留下了無盡的感嘆。一同走進現實主義派詩人樂天——白居易。
  • 唐宣宗寫白居易的詩,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有何玄妙
    第一聯說白居易詩歌創作生涯和貢獻。第二聯巧妙地嵌入了白居易的名字和號,並點明了白居易一生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這是這首詩最為精彩的部分。第三和第四聯,分別點出了白居易的兩部最為著名的詩歌代表作——《琵琶行》和《長恨歌》,以及白居易詩歌對社會的影響。
  • 白居易姓白名居易,字樂天,為何卻寫下「《長恨歌》」?
    為什麼提到這部電視劇呢,是因為劇中由王大陸飾演的渤王在其中一集問馬摘星,說他很好奇,白居易名居易字樂天,按道理來說應該是比較豁達的,為什麼卻寫下了《長恨歌》,而且還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他到底是有多恨?這一問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白居易為什麼寫下《長恨歌》。
  • 白居易的一生,與茶有不解之緣
    大唐元和十年,白居易由京官左遷江州司馬,在潯陽江(長江九江段)江畔聽聞了琵琶女的悽涼身世,感嘆「同是天涯淪落人」,遂寫下名動天下的《琵琶行》。次年,白居易以新身份再次踏足江州故地,心情也變得不一樣了。他流連於廬山南麓的「雲水泉石,絕勝第一,愛不能舍」的香爐峰,在那與林鶴野鹿相依相伴,品飲清涼的山茶,在廬山大林寺留下「人間四月芳菲盡」的千古名句。
  • 元稹給白居易的一首答詩,翻譯過來就是:我真的一點都不想你
    知道的人知道「微之」是元稹的字,不知道的還以為「微之」是白居易的心上人。 而從元稹給白居易的一封回信《酬樂天頻夢微之》中,更是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來白居易是經常夢到元稹,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啊,朋友們,看看這滿滿的基友情。
  • 評電視劇《原鄉》:鄉愁揭開是傷疤
    評電視劇《原鄉》:鄉愁揭開是傷疤   家在福建  不敢想像,要是《原鄉》在第一批臺灣老兵踏上故土的年月播放,會是一番什麼景象,萬人空巷?舉國轟動?震撼兩岸?可如今,它在央視的播出恐怕很難在四十歲以下的收視年層中找到知音。別說是八零後、九零後了,就算是七零後,也沒多少人能夠感受到來自臺灣眷村的悸動。儘管姍姍來遲,這部由張國立執導,與陳寶國等一眾老戲骨聯袂主演的電視劇,它的人文價值還是值得肯定的,它為我們揭開了一道叫「眷村」的傷疤。
  • 碑林館藏墓誌揭秘大唐宰相白敏中 他的才華不輸堂兄白居易
    白敏中墓誌拓片他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堂弟,才華不輸白居易,考中進士後進入朝堂;他在5年之內,13次升遷,最後還當上了宰相;他曾受唐宣宗之託,將已有婚約的狀元鄭顥和萬壽公主「撮合」成婚,演繹一場名副其實的「拉郎配」;他盡忠盡職輔佐三任皇帝,然而身後卻定了
  • 當年被害男童父母傷疤又一次被揭開
    對於這件事情,我們現在更多討論的是張玉環的悲劇,可是張玉環出獄後,另一個家庭,當年被害死的小孩的父母的傷疤卻再次被揭開。因為,既然張玉環不是兇手,那麼,真兇是誰?如今依然沒有找到,更何況,事情已經過去了27年,這真兇還能找到嗎,即便找到了,也已經逍遙法外27年,這讓死者情人情何以堪?悉數那些逍遙法外的真兇。
  • 白居易: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被譽為「詩魔」和「詩王」,他與元稹共同倡導了唐代中期的「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唐宣宗悼詩背後的中興之志
    這兩句詩即使不看出處,也能找到其中的奧妙。因為我們對這首詩所寫的這個人物太熟悉了。這就是中唐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這兩句詩將白居易的名和字分別嵌入,配合前面的「浮雲不系」,和「造化無為」的形容,完成了一個巧妙的紀念性的對仗。這就是一首紀念白居易的詩,還是大唐皇帝寫的。
  • 吃、睡、喝茶,三首飲茶詩,白居易帶你領略不一樣的盛唐茶韻!
    霧氣朦朧中,對面坐著的,似乎是大唐白居易。他剛從午睡中醒來,約我們一起來喝喝茶,說說話,他要帶領我們領略不一樣的盛唐茶韻。茶,就是茶而已。茶,也不只是茶而已。何解?諸君莫急,且隨我一起先讀這三首茶詩吧:第一首:《食後》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舉頭望日影,已復西南斜。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
  • 「邦聯旗」現身美國國會,內戰「傷疤」被揭開,美國人慌不慌?
    代表南部的邦聯旗幟時隔100多年再次現身美國國會,深深地刺痛了美國民眾,舊時代的傷疤被揭開,從前的記憶再次湧現。在美國建國數百年的歷史中,最讓美國人心痛的歷史階段是什麼時期,毫無疑問,就是南北戰爭時期。如果說二戰珍珠港之痛,美國人還能夠依靠強悍的國家實力鎮定自若,從容應對,但是面對南北戰爭時期的分裂困境,美國人當時只能向上天祈禱,不知命運如何!
  •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回贈白居易 詩稱國手徒為爾
    和柳宗元交誼甚深,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多所唱和,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劉禹錫創作的一首詩。
  •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唐朝詩人的名和字有何來歷與含義?
    誠然,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誕生了無數影響深遠的偉大詩人: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王維、白居易等。那麼,這些最有文化的文化人,他們的名字又分別有何來歷和含義呢?以下,筆者將一一為大家揭曉。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古人名、字、號的區別。
  • 白居易: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殺死心中的孫悟空
    宴會時,他以親密的姿態坐在皇帝身邊,百官之上,無上榮寵。 不久之後,他又被任命為左拾遺,也就是言官,左拾遺品級不高,卻是不經吏部由皇帝親自考核的近臣。 從無依無靠,到傍上京城裡最大的靠山,白居易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他給皇帝上了一封奏疏,表達了自己受寵若驚,甘願粉身碎骨也要報答皇帝的心情。
  • 白居易和元稹的曠古「愛情」
    他會是什麼反應?如果是我的朋友,他很可能就一個字:滾!古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如李白杜甫,沒有文人相輕,只餘淡淡欣賞。這樣的感情雖好,卻欠缺些真正朋友的味道。可了解了元稹和白居易的相愛相殺,才似乎明白古今之情原是相通。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
  • 白居易痛飲濁酒,卻狂呼快活,這首七律委曲婉轉,意在言外
    白居易是中唐傑出詩人,他曾與元稹、李紳等提倡新樂府詩,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樂天不僅鑽研詩歌理論,還積極投入創作,他的很多詩篇都是膾炙人口。樂天還在實踐中不斷地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讓作品更通俗和接地氣。
  • 「書摘」《群眾與暴民》|群眾概念的歷史沿革
    P8於是,暴民的危險就成了他構建理論的另一條理由;他重申並捍衛對貴族傳統的預設,認為那才是令人滿意的社會生活。群眾本身就可以成為社會生活範本的念頭,從來就不曾在他腦子裡浮現。民主的社會生活主張暴民;民主的必然趨勢是墮落為暴民統治,然後又墮落為暴政,這正是民主極端不穩定的原因;因此柏拉圖認為,暴民統治是社會生活裡朝生暮死的一幕,是斷不能持久的(見本書第一章)。李維的著作述及的群眾俯拾即是。他的羅馬史可以這樣來解讀:這是政治手腕高明的貴族的歷史;他們為防止人民墮落為暴民的傾向,學會了種種手腕。
  • 白居易:王者歸來,自成一體——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01公元772年2月28日,河南新鄭一戶「世敦儒業」的小官僚家裡,生了一個小男孩,父親白季康希望他一生平順,幹啥都容易,就給他起名叫白居易,字樂天。白居易長到七個月時,家裡人抱他到書屏前隨口問,「之」是哪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