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唐宣宗悼詩背後的中興之志

2020-12-24 梧桐樹邊羽

這兩句詩即使不看出處,也能找到其中的奧妙。因為我們對這首詩所寫的這個人物太熟悉了。這就是中唐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這兩句詩將白居易的名和字分別嵌入,配合前面的「浮雲不系」,和「造化無為」的形容,完成了一個巧妙的紀念性的對仗。

這就是一首紀念白居易的詩,還是大唐皇帝寫的。

《吊白居易》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平仄意趣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一先」部的七言律詩。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裡的第六句「琵琶篇」是三平尾,雖然在「琵琶」連讀的時候,「琶」字讀輕聲,會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三平尾的吟誦問題,但這是出律無疑。

作為一個營造出「大中之治」,延緩了唐朝衰敗的明君,一直到唐朝滅亡,都被臣民記在心裡並稱頌的「小太宗」,唐宣宗李忱的文治武功是有目共睹的。那麼為什麼會在格律精熟的中晚唐時期,一個頗有文名的皇帝,在悼念白居易這樣重臣的七言律詩中會有出律的現象呢?

那些因為寫得不合律,就喜歡把「格律是鐐銬」掛在口中的詩人們,看仔細了,這才是真正的「不以詞害意。」

第五句使用了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因為平仄的緣故,改成了「長恨曲」,那麼作為頸聯,是必須要對仗的。而白居易的另一名篇就是《琵琶行》,為了尾字押韻「一先」,收平聲,改成了「琵琶篇」。所以李忱在寫這首詩的時候肯定是對格律要求做出了思考,但是因為《琵琶行》的尾字可改,而「琵」字實在是不能改動。如果硬要合平仄,則對仗、詩意全盤要推翻,而且不能表達出對白居易名篇的欣賞、對白居易本人的尊重。

唐宣宗在這裡必然是經過斟酌,放棄了完全的格律套用,使用了「三平尾」。

那麼這首詩到底算不算近體格律詩呢?

這就看我們讀者對格律嚴格到什麼程度。你要說他出律,確實出律,卻是因為固定詞彙無法更改的不得已出律。

是否近體格律詩只是我們的劃分標準,不會影響這首詩的好壞。他對仗的精緻,對人名、文章名巧妙的嵌套,還是讓我們不得不服。

是不是近體格律詩,唐宣宗並不在意,白居易也不在意,其實你我,也無需太過糾結。

一個好的詩人對平仄格律是瞭然於胸,在創作的時候儘量遵守,如果碰到實在需要在詩意和格律中做出選擇的時候,一般都會像李忱這樣取捨。

要有規則,但切忌食古不化。

背景交代

李忱的這首《吊白居易》針對性很強,而且正因為是紀念類詩歌,所以在詩中把事情說得比較清楚,我們並不需要過多的去了解背景,就能讀懂它。

白居易七十五高壽去世,當時唐宣宗繼承大統大概才幾個月,正躊躇滿志,要清平天下、學習太宗雄風、重現「貞觀之治」。白居易詩名極高,為官圓滑精明,超脫在唐宣宗極其討厭的「牛李黨爭」之外,因此也是李忱非常重視、希望能好好使用的高層,同時他對白居易的詩才也是非常佩服,從這首詩的口氣和角度也能看得出來。

但是白居易去世了。李忱非常惋惜,就寫了這首詩悼念他,以一個皇帝的身份為一位詩人寫悼念詩,白居易也算得是待遇達到人臣至高了。何況唐宣宗在詩中絕口不提君臣關係,只說詩歌文採。

內容詳析

首聯「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古人形容美妙文字,用「珠玉在前」,所以「綴玉聯珠」就是說寫得一手好詩、好文。

老白啊,你寫了六十年的精美詩文,誰讓你去了地府當詩仙去了啊。

為什麼是「六十年」?因為六十年前,白居易十六歲,入京幹謁名士顧況,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名震天下,一戰成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句流傳千年,至今不絕於耳。可見白居易的詩名並非只在後世,在生前也早已名滿天下。

頷聯「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這是誰呢?縱橫詩壇六十年,然後又去了冥府當詩仙?頷聯就通過兩句對仗,對首聯埋下的疑問做出解答。「浮雲不系」,有些朋友理解為李忱對白居易超脫於「牛李黨爭」之外的讚揚,「造化無為」是順其自然的意思,也是在誇讚白居易的為官之道。這樣解釋也可以。

但是作為頷聯,一般是承接首聯的描寫或者延續首聯的情感。個人認為這裡應該是發出對白居易「冥路作詩仙」的進一步感嘆。

你這一走啊,像浮雲一樣,沒有了牽掛,我的白居易。可憐我造化不夠,實在留不住你,我的白樂天。

這一聯的精妙之處就是白居易的名和字的嵌套和對仗。

頸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轉開,不再絮叨對白居易的憑弔,轉而對白居易的文學貢獻進行誇讚。你的詩名光耀大唐,你的作品天下傳頌。解,了解、理解。

連小孩子也能讀懂吟唱你的的《長恨歌》,連胡人都知道演唱你的《琵琶行》。

這一聯巧妙地嵌入白居易文學藝術性最高的兩件作品,也是中唐藝術之巔的長詩。用小孩、胡人這兩種對漢文化不精深的類別來反襯白居易作品的易讀易懂和流傳之廣。

尾聯「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上句承接頸聯,你的文章、功德、聲望,行人皆知。下句合回首聯,我常常想起你啊,一想起就覺得悲傷。

李忱寫下這首悼念臣子的詩,卻沒有一句君臣關係的表達,只是從詩文角度、朋友角度來表示思念和哀悼,這是難能可貴的,也從側面反映了他的性格和態度。

我們可以看到,李忱的這首七律無論在格律上,還是在「起承轉合」的文法上都是儘量按照格律詩的規則來創作的,唯有「琵琶篇」三字是固有詞彙,出律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李忱既沒有棄用,也沒有強行修改。

這才叫做「不以詞害意」。

這種寫詩上的折中之筆,反映到唐宣宗的性格上,再凸顯在他的為人治國之上,我們大概就能理解他最寵愛的令狐綯的話了。《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九·唐紀六十五》:

上臨朝,接對群臣如賓客,雖左右近習,未嘗見其有惰容。每宰相奏事,旁無一人立者,威嚴不可仰視。奏事畢,忽怡然曰:「可以閒語矣!」因問閭閻細事,或談宮中遊宴,無所不至。一刻許,復整容曰:「卿輩善為之,朕常恐卿輩負朕,後日不復得相見。」乃起入宮。令狐綯謂人曰:「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嘗不汗沾衣也!」

說正事的時候極威嚴,說閒話的時候極隨意。智術治國,切換自如,遊刃有餘。令狐綯受寵十年,依然每次在奏事之時,都惶恐得汗流浹背。

唐宣宗李忱法度嚴明卻又平易近人,文治武功卻又從善如流,這樣的性格如何不讓大唐中興?「大中之治」的繁華昌盛是來得有理由的。

當然,這些與他在寫《吊白居易》中如何處理一處小小的三平尾的關係不大。

只是以小見大,所謂成大事者,既嚴謹細緻卻又懂得變通,是不可或缺的人物性格。

相關焦點

  • 浮雲不系名居易 造化無為字樂天 這裡藏有皇帝曾經的辛酸和不易
    前言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是寫白居易最妙的兩句詩。其妙處並不僅僅在於嵌入了白居易的名和字,更在於居易、樂天本身還有自己的一層深意。這首詩的作者李忱(chén)並不是一個特別著名的詩人,但是他卻有著特別尊貴的身份。
  • 唐宣宗寫白居易的詩,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有何玄妙
    在看唐宣宗寫給白居易的悼亡詩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一個不大知名的詩人寫給李商隱的悼亡詩: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淺談白居易
    如果說要論盛唐詩詞我們繞不來李白杜甫,那麼要說中唐詩詞也一定繞不過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太原(今屬山西)人。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作為中唐時期重要的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風格創作,他的政治主張以及體現其主張的諷喻詩,和其對詩歌創作過程中通俗性、寫實性風格的突出強調和表現,為後世文學作出推動作用的同時,也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白居易一生作詩2800餘首,有「詩王」之稱。他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除諷諭詩之外,還有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
  • 能讓皇帝寫下悼文的詩人屈指可數,白居易的這首詩為何獲此殊榮?
    他一生專注於寫實諷喻詩歌創作,《新唐書·元稹傳》記載:"元稹尤長於詩,與白居易相埒,天下傳諷,號元和體"。引起當時唐代詩人的爭相模仿,轟轟烈烈的新樂府運動也對中國的詩歌發展烙下了深刻有力的印痕。 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歌創新分成四個方面: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律雜詩。
  • 鷓鴣天·拆合義山樂天詩寄懷:讀真娘墓詩,感真娘傳說
    5.花雪香魂在,合樂天《真娘墓》詩句「塞北花,江南雪」與真娘魂附茉莉花之蘇州民間傳說而言之。 6.雨夕清江蕩雅弦,合義山「江上」意境與蘇小小墓傳聞而用之。唐李紳《真娘墓詩》序稱真娘與蘇小小皆吳妓,並擅歌舞弦吹,謂「嘉興縣前」蘇小小墓當「風雨之夕,或聞其上有歌吹之音」。雅弦者,取意琴瑟之音。
  • 盛世大唐的現實主義「詩魔」樂天的人生為何成為佛系人生?
    白居易拜謁圖唐772年,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當時唐代宗李豫執政,為了削弱奸臣勢力,戰火連天,也殃及到了白家這個小小的政客世家,樂天的祖父,祖母在他兩歲的時候就逝世了,而父親為了躲避戰亂當白居易前去拜謁時,先前還調侃道「居」不「易」,可樂天卻不在乎,等到顧況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時,不禁大為讚嘆道:「好詩好詩」,從此樂天便敲開了唐詩的大門,而當時他也才16歲而已。
  • 張榮華:「中興」之義及「同治中興」命名之非
    中興者,在一世之間,因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斯謂之中興,首尾先後不必均也」。他舉證說商高宗、周宣王、漢光武帝、晉元帝、唐肅宗都號稱中興,「其時首尾先後不必均也,此中興之『中』所以音『眾』也」。又以杜甫詩為例,「杜子美《喜達行在所》詩曰: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又《送鄭虔貶台州》詩曰:萬裡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二詩皆律詩,倂用中字作去聲。」
  • 千年打卡勝地|林立東:淺談《大唐中興頌》碑刻之傳奇
    簡單的說,碑者,即為刻了字的石頭;帖者,古代系朋友之間傳達信息的便條或書信。刻碑立傳是一個很嚴肅的事,內容要有文採,又要能讓讀者看得懂,要求字體中正,一般選用正體字。貼就不一樣,是兩熟人之間的事,只要對方能看懂就行,所以行草書居多,而且傳話也是一個小事,寫起來比較隨意多流利靈動。碑刻書法中包含著豐富的人文觀念、精神情感、價值取向和審美內涵。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人文歷史,碑刻也是。
  •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這兩句詩到底是什麼意思
    不過整首詩讀下來,並沒有這個意思。但是詩人怎樣寫是一回事,讀者怎樣理解又是一回事。恰如清朝人譚獻《復堂詞話》中說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我們借用古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時,常常有借題發揮的現象。
  • 傻瓜李忱為什麼能成為唐宣宗?別人笑他太瘋癲,他笑別人看不穿
    這位一改自己大傻形象的唐宣宗,開啟了唐朝的「大中之治」。三、唐宣宗登基後的反轉唐宣宗即位的第一個月,就罷免了唐武宗時期位高權重的宰相李德裕。李德裕在位多年,樹大根深,門生故吏遍地,沒想到被唐宣宗揮揮手就罷免,連帶李德裕一黨所有官員都被清除出朝廷。
  • 唐宋傳奇——「詩王」樂天
    明·萬曆《韓城縣誌·鄉獻》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其祖籍太原,北齊時,其先祖白建為五兵尚書,有軍功,賜田韓城,子孫家焉。」
  • 詩人裴度退居洛陽,寫了一首小詩,短短20字,繪出一幅山溪寓居圖
    也正因裴度後續的大力支持,最終平定淮西叛亂,唐憲宗終於迎來了大唐帝國最後的高光時刻「元和中興」。後來,唐憲宗竟然被太監殺害,真是一樁千古奇聞。此種怪象,正如呂中所說:「東漢、李唐所以有女主、宦官、外戚之禍者,以立天子之權盡出其手,雖李固、杜喬、裴度、鄭覃之徒不能正之也」(《宋史全文卷四》)。
  • 「詩狂」唐秩:海天孤鶴遺仙蹤
    張意薇 攝文\特約撰稿 張意薇唐秩(1502-1567),字天敘,號存吾,又號水竹,其父是有「嶺南人士之冠」美譽的進士唐胄。唐秩出生於人才輩出的瓊州府城東廂攀丹村,自幼天資聰穎,好琴能詩,悟性極強。不僅淹貫博洽儒學經典,而且旁通道家符籙之術。他丰神朗逸,卓然不群。
  • 中國帝王中,沒有比唐宣宗更傳奇的了,其經歷幾乎秒殺所有電視劇
    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中,沒有比唐宣宗更傳奇的了,他的經歷幾乎秒殺了所有的電視劇劇情。話說,唐宣宗在成為皇帝之前,一直被認為是個傻瓜。但是,當他成為天子之後,卻變得非常有智慧了,甚至,創造了晚唐歷史上著名的「小貞觀」,更給晚唐添上了一抹獨特的色彩。
  • 白居易的一首冬至詩,通篇沒有一個「思」字,卻字裡行間都是深情
    ——唐.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的這首冬至詩,通篇不見一個「思」字,卻處處都是濃濃的思念之情,讀來令人動容,堪稱冬至思親的經典之作。01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從側面寫思鄉之情,雖然沒有一句是寫想念,但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都是孤單寂寞冷,都是對家和親人深深的思念之情。02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