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競璇茶香原創
作者:曾小俠
紅茶老少鹹宜,適合各種場合飲用。對於資深茶客來講,武夷山桐木的正山小種才是他們的首要追求。的確,品飲色、香、味、感齊全的正山小種,是一種極致的享受
提到世界頂級紅茶發源地,桐木關,好茶的出處,大多茶客都不假思索的回答
「廟灣,關坪,掛墩」
這些都沒錯,但是還漏了一個特別重要的優質原產地——桐木麻粟
比起滿街泛濫的外山小種,那濃烈的薯香和深紅的湯水(個別紅茶還添加了香精和糖)
正山麻粟紅茶的味道,可以說是可遇而不可求,到底這種天賜般的口感,是什麼樣的環境孕育而來?來,曾小俠帶你了解一下
(一)
桐木麻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桐木村麻粟分隊,位於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內。坐落於海拔1100-1300米的山谷中,是桐木村海拔最高的產區。在這裡,人跡罕至,動植物種群特別豐富,北方的大群候鳥,常常遷徙至麻粟停歇,基本算是一副原始森林的狀態
如此生態環境,想深入探究,也並非過於容易。
武夷山市區到桐木關皮坑口(保護區入口),需要驅車近兩個小時,區內戒備很是森嚴,以往外人只要報上村民名字就能輕鬆進入,而如今,則需村民向主管機構報備有客人到來,才可放人前行。
保護區各分隊(如皮坑、龍渡、關坪等)都有水泥路直通,唯獨去麻粟的道路,漫長險阻,崎嶇,水泥路只鋪設到了保護區大峽谷至麻粟一半不到的路上(麻粟管家處終止),剩下的是只能容納一輛小車的爛泥石路,非皮卡車不能勝任,坐在車上,屁股幾乎無法觸碰到座椅;
如果你是驅轎車進入,那得做好下車步行一大段路和車輛大修的準備了,當然,也有不信的哥們,急需顯示身手,最後以報廢兩個輪胎鋼圈作為代價。
(二)
麻粟的山場和氣候以龜速爬了14公裡山路後,終於到了麻粟居民區,山谷裡,一眼望去不足50戶人家
他們除了採茶制茶的季節,其他時候基本不住在這裡,畢竟生活物資短缺,冬季過於寒冷。因此,麻粟幾乎成為最荒無人煙的高海拔紅茶產地。
茶樹交錯散落地生長在亂石中和毛竹下,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坐擁最高的山場,也造就了茶樹生長極為緩慢,低海拔地區茶樹十幾年能長成的模樣,麻粟上得要數十年,緩慢的生長使得茶葉內質極其豐富,湯水的稠厚感強,耐泡度極佳
麻粟上的石門、黃泥坪、檀子崗、為幾大野茶群落豐富的山場,其中檀子崗上的茶樹都是最古老而具有滄桑感的野茶,制出的紅茶樅味和野味十足,飲後讓人讚嘆不已。從居住區到上述山場需要徒步幾個小時的山路,即使茶農有意打理茶樹也顯得力不從心,好在高海拔和完善的生態鏈,雜草和病蟲害都很少,無需過多擔憂
自然保護區年降雨量豐富,麻粟山場常年雲霧繚繞,太陽在午後才慢悠悠的出現,過不久又下山了,這樣提供了茶樹生長最喜愛的散射光;同時野茶紮根在樹林和毛竹下的亂石上,環境溼潤。
正是這樣的小氣候和好山場提供了最佳的紅茶生長環境。
(三)
師傅手藝原始而正宗麻粟的原住民自祖輩從江西遷過來開始,就只從事著毛竹和制紅茶兩大家業,制茶手藝世代相傳,原始而正宗;麻粟海拔高偏冷,陽光少,茶樹無人管理且樹齡高,導致產量非常低,加上路途險阻,大型制茶機器無法運送上去,茶葉加工方式主要以原住民的傳統手工制茶和半手工制茶工藝為主。
(四)
好啦,今天說到這
如果您有更多武夷紅茶新知識,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補充
喜歡我的文章除了點讚收藏轉發,也別忘了手動關注我的百家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