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記者來到煤炭壩鎮雙龍村看到,當地三面環山、綠樹成蔭、環境優雅,頗有幾分世外桃源的景致。這便是皇氏集團優氏乳業公司雙龍牧場(簡稱:雙龍牧場)所在地。據介紹,這裡的奶牛每天都按先後順序排隊擠奶、排著隊曬太陽、排著隊走進牛舍……這些「守紀律有秩序」的奶牛「幸福滿滿」,它們也因此產出了健康的奶。
雙龍牧場佔地面積350畝,存欄規模1500頭,總投資1億元,分為六大區域:綠化廣場、奶牛文化公園、擠奶區、牛舍、飼料庫和糞汙處理區,周邊2000畝土地用於種植牧草,是一個集生態種植園、養殖基地、牛奶文化科普於一體的綜合型牧場。雙龍牧場以健康舒適的環境、獨具匠心的理念、生態與健康的主題,致力產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其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現代化方面已然是典範之作。
雙龍牧場每天產出新鮮健康的牛奶。段華良 周杰 攝
強化精細管理「雙龍」產健康奶
雙龍牧場雖然地處偏僻,流動人口稀少,但是牧場從來不曾放鬆安全這道「閘門」。該牧場採取了全封閉式養殖管理,引進了目前最為先進的智能化「牛群管理系統」。人進入牧場前,必須先洗手更衣,戴長鞋套,過消毒殺菌關,再進行紫外線消毒5分鐘。
「讓牛吃飽睡好心情好,奶的產量大,質量也更好。」來自湖北天門的工作人員魏雄兵告訴記者,青貯是奶牛飼料的一種,是指把新鮮的植物如玉米、苜蓿草等絞碎壓緊後,封閉起來,隔絕空氣,厭氧菌會促進植物發酵,產生有機酸,一方面可使新鮮飼料保存時間久,減少營養流失,另一方面非常有利於奶牛消化吸收。
「奶牛的飼料主要有青貯、乾草和精飼料等,它們的『生活費』還不低,一頭產奶牛平均每天夥食標準是80元左右。」魏雄兵告訴記者,對奶牛來說,營養最豐富的飼料是苜蓿草,大多是從美國進口,我國北方也有生產。養殖初期,雙龍牧場主要從河北採購成品的青貯飼料。從今年年初開始,雙龍牧場一方面委託附近的農戶和大成橋鎮永盛村的五友種養合作社種植玉米和苜蓿草,統一收購後進行加工,另一方面,流轉牧場附近的1500畝土地種植苜蓿草,現在已翻耕播種,正處於發芽階段。
「目前,牧場還有近300頭犢牛,對它們的照顧,那是無微不至呀。」魏雄兵樂呵呵地告訴記者,犢牛出生後,就先做臍帶消毒,再放到有添料的籠圈裡面,兩個小時左右灌第一次初乳,第一次初乳量4升左右,隔八小時後灌第二次初乳,初乳量約2升。第三次、第四次就用奶瓶喂。一周後使用犢牛精料,在籠圈裡面飼養50天後停餵酸化奶,開始餵草。六個月後以青貯混合料為主餵養。等到長到350斤到380斤,對其進行人工授精,繁殖下一代。
引進先進設備,塑造品牌典範
如果說世上有奶牛會像人一樣守紀律,雙龍牧場的奶牛就是這樣。每到了該擠奶的時候,奶牛都按先來後到的順序在欄前自覺排隊,等著進入機械擠奶流水線上,先清洗,再擠奶,然後從另一個門出去,享受供給的食物。
「把牛群趕進擠奶廳,一頭挨一頭站好隊,挨個殺菌消毒,裝好取奶設備,按下開關,不到15分鐘,48頭奶牛的牛奶就同時順著管道流進了存奶容器裡!」駐企服務代表喻霞一邊走,一邊向記者介紹,瑞典品牌Delaval利拉伐是全世界最先進的牧場設備製造商,一套擠奶設備可供48頭奶牛同時擠奶。生牛乳擠出來後,通過管道輸送進入速冷設備,瞬間由38攝氏度降到4攝氏度以下,再通過冷藏運輸車送到工廠加工。「這裡的儲奶系統使用的是速冷設備,這是目前先進快速的冷奶方式,方便、快捷、衛生!」喻霞表示,這正是皇氏集團優氏乳業產品裡生牛乳菌落總數優於歐盟標準和國內標準的主要原因。「以前,按照傳統人工取奶的方法,一個人取一頭奶牛的奶大概需要15分鐘,那48頭奶牛就是12個小時;現在,我們15分鐘就能取48頭奶牛的奶,節省人力同時,還完成了殺菌、裝運、存儲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喻霞告訴記者,奶牛是哺乳類動物,規模化養殖都是採取人工授精方式,15個月左右開始配種,單胎多數隻產一頭牛犢。奶牛產崽後開始產奶,一般在產後3個月達到泌乳高峰,產奶期控制在10個月左右,也就是在孕期8個月左右會通過人工幹預進入幹奶期,為下一胎生產儲蓄能量。
像智能化取奶器這樣的現代化設備,雙龍牧場還有很多。牧場內分標準化牛舍、擠奶廳、飼草存放區、輪牧區、汙水處理及糞汙處理等多個區域;擁有TMR飼料攪拌機、滑移式裝載機、智能化擠奶器等多種現代化機械設備;牛舍採用水空調、飼槽式自鎖頸枷、牛臥水床欄、恆溫水槽等多項技術。
「我們把環保理念融入生產全流程,最大限度地融入山水草木間的自然環境,徜徉其間猶如走入了『田園牧歌』,使休閒觀光效益潛能得到充分挖掘。與此同時,通過優化品種選育提高飼養繁殖效率,以現代工業的管理理念,實現資源高效。」皇氏集團優氏乳業總經理肖松義告訴記者,雙龍牧場運營以來,發展非常好,已經有400多頭奶牛產奶,每天有10多噸鮮奶。單產實現了每天30公斤以上,在國內的單產量都是非常高的。下一步,計劃再建兩棟牛舍,一棟是全自動的水床牛舍,一棟機器人擠奶牛舍,實現機器人擠奶。雙龍牧場將充分利用牧場和牧草基地的資源,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牧業觀光旅遊,牧場、牧草基地和委託種植帶動600戶農戶增收,用實際行動助力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鄉村振興。實現從產業種植到養殖,到加工的全產業鏈覆蓋。
( 來源:融媒體記者 段華良 周杰 通訊員:戴菊紅 統籌:劉靜 編輯:彭嘉蕙 校對:文藝芳 校審:蘇健 劉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