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印一法師:時時刻刻菩薩心,在在處處普賢行

2021-01-13 佛教在線


印一法師

編者按:印一法師,2012年就讀於峨眉山佛學院(首屆本科班),主要修學華嚴和禪。2014年參加機鋒辨禪活動,在場下頻頻向選手發難,並劍走偏鋒,令人印象深刻; 2015年11月,筆者在韶關南華禪寺參加講經交流會上又見到了印一法師,本屆講經交流會上,法師獲全國一等獎。在活動結束後,筆者與印一法師進行了一次關於佛教現狀和修學方式的探討。

佛教在線:法師您好,很高興又見到您了。去年您參加了我們佛教在線和少林寺共同主辦的機鋒辨禪活動,這次又參加了在南華禪寺的講經交流活動,您認為參加這樣的活動,對於弘法有何幫助?

印一法師:菩薩道的核心,就是上求下化,自利利他。參加這樣的活動,恰好是可以通過這樣的平臺,很好的結合上求下化,逐步圓滿自利利他。祖師大德們常常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和眾生結緣,來弘揚佛法。包括歷代的皇帝,也有很多微服私訪的,其目的就是深入民間,了知當前的民情。我們青年學僧,很多的時候都是在學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學習三藏上,很少出門。正好就藉此機會,去與社會結緣。這樣,一方面,可以深入民間,對眾生當前的狀況有相應的了解,從而深入人心,將我們平時所學的種種應用起來,把佛教義理落實在踐行上,彰顯我們的智慧力量,更好的引領大眾;另一方面,通過對眾生的深入了解,認知到當前的社會狀況,親見當前社會民眾的煩惱疾苦,激發我們的大悲心,從而激勵我們更加努力的進取,完成菩提心的長養。這樣的情況重複往返,互相薰習,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互相增上,逐漸圓滿慈悲和智慧。也就相當於哲學裡所謂的「螺旋式上升」。

同時,大量的青年才俊和高僧大德在一起,互相之間可以探討和印證很多東西。這種同參道友的利益,是用其他形式無法替代的。

所以說,參加這樣的活動,是自利利他的,是共利的。既然是共利的,又何樂而不為呢?所以,但願越來越多的人參加進來。而您們佛教在線搭建了機鋒辨禪那樣的平臺,對佛教與社會的交流、佛弟子風採展示等都意義非凡,功德殊勝!在現在這樣的網絡時代,急需佛教在線這樣的平臺,急需您們這樣勤勤懇懇的菩薩。

佛教在線:感恩您的肯定。據我所知,講經說法是佛教的傳統之一,也是教化佛弟子的重要方式。法師覺得,在當今社會的講經說法,和過去時代的講經說法有何區別?

印一法師:由於時代、地域、民族等等不同,弘法對象也就不同,那麼無論是弘法的方式還是內容,都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便於廣度眾生。在大數據的今天,世界在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比如,我們的思維模式、語言模式、社會結構等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舉例來說,與二十年前相比,從信眾狀況來說,現在的信眾群體年齡偏向於年輕化,受教育程度偏高,普遍使用多媒體智能終端,物質較為寬裕,但是時間較為緊張,有廣泛接觸各類思想和知識的途徑,但是卻少於系統化,信仰選擇多元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等等狀況都是非常明顯的。但是佛教的主體思想沒有變,佛教利益眾生的本懷沒有變。那麼,在新的時代下,在新的社會環境裡面,我們如何去弘法利生,就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應該慎重思慮的問題了。

佛教在線:您在為現場觀眾開示時候說過:修行之前要先修學,而學本身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那麼您是如何修學的?

印一法師:首先,學修不離,修行與修學,是厚積與薄發的一個結合,嚴格意義是不可區分的。而當時我所說的那句話,是針對他當時的心境而言的,時過境遷,我們切莫執之為常。而對於我來說,一般就是,首先大量的閱讀,然後從中找出部分比較相應的經典,深入學習。或者親近一些善知識,從他們的言傳身教中去領略一二。理解了經典的法義後,就按照聖教來做。其實就是聞思修的一個過程。親近善友,多聞薰習,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這整個過程是不斷重複的。毫無疑問,最困難的就是行動,就是最後的「做」。而恰恰,必須做到,才有現實意義。比如,參加這次交流會,我的稿子是一晚上就寫好了的。在寫稿子之前,我把所有能夠找到的對《普賢行願品》的解釋都看了個遍,包括讀了四十卷的《華嚴經》、六十卷的《華嚴經》、八十卷的《華嚴經》。然後,從擬題目到完成初稿,用了八個小時左右。但是後來修改了很多次。為什麼要改呢?是不是寫得不好呢?肯定不是,我的初稿並不亞於後面的任何一稿。而是,由於時空和對象等等不同,稿子也需要相應的改變。在完成初稿後,每天我就按照稿子裡的內容一點一點的去踐行,去論證,再把反饋回來的情況融入到新的修改裡面。由於我今年講的主體是「利益眾生」,所以我就一方面不斷的深入經藏,親近善知識,去積累和熔煉;一方面,每天去與不同的人隨緣交流,在生活中驗證我的觀點和行為是否真的可以利益眾生。所以,從這段經歷中,我得出一點點心得,就是: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深入經藏,從而領略甚深法義,才不至於忘本失智,這是我們的根本;同時也要讓佛法融入生活,並對自己和別人的生活都有所增益。二者一定要結合,不可偏執,更不可廢棄。

佛教在線:是的。佛教的修學越來越被重視,現在國內包括國外的佛教徒人數在擴大,在我們之前交談的過程中,您卻表示講經弘法的僧才難求。法師覺得主要的原因和問題在哪裡?

印一法師:的確,如您所言,佛教徒人數在擴大,但是不等於僧才充足。說這話,並非是說佛教裡面沒有人才,相反,出家人裡面是藏龍臥虎,人才濟濟。就按我們峨眉山佛學院乃至峨眉山來說,很多法師都特別有才,不論是書琴劍畫方面,還是對內學的解行弘揚方面,都有許多的傑出的法師,不勝枚舉。然而,特別是漢傳佛教出家人的總數與社會總體人數的比例,實在是少的很。況且,在漢傳佛教的出家僧團裡,老齡化依舊嚴重。雖然有不少的優秀的青年僧人,但是很大部分都集中在佛學院及各地的大叢林,分布不夠均勻,從而導致了一種不協調的境況。培養一位優秀的講經說法的法師,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而面對當前社會講經說法的法師,需要很高的素養,不僅包括見地、修證等,還需要多種語言的通暢表達、各類教學工具的熟練應用等。而在這些年富力強的法門龍象裡,還有一部分不得不去承擔一些管理工作,那麼,真正能夠出來弘法的,還是非常稀少的。
而解決這些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後面隱含的種種問題,就是我們佛教不得不思慮的問題了。

佛教在線:現在很多人對佛教、對法師仍然有誤解,一些佛教徒在對家人、朋友普及佛教的過程中就會遇到阻礙,甚至無法和諧相處。對於這種事,法師有什麼好的建議?

印一法師:誤解都是來自於不了解,不和諧就是有爭執。所以,首先我們自己應該想想,對方為什麼會誤解?怎麼才能讓對方了解?我們爭執的又是什麼?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自己做一遍。所以,我在這次演講的時候,有一個說了三遍的事情,就是:「榜樣的力量」。我們口口聲聲說佛教好,佛法好,那麼,好在哪裡?我們既然無法用語言與對方溝通,那就做。讓佛法的優越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在日常生活中,以諸佛菩薩為榜樣,在在處處體現出菩薩精神來,把自己做成別人生活中的榜樣,何愁別人不理解?所以,這些問題的核心,就是做好自己,以榜樣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引導別人,而切忌貿然的做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去指揮別人、訓誡別人。猶如有句話所言:「我的生活需要你的指點,但是不需要你的指指點點。」自他相換一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時刻刻菩薩心,在在處處普賢行。」只要我們如實踐行菩薩道,哪裡還有阻礙?哪裡還會不和諧?

佛教在線:即使是佛教徒,在當今社會也有諸多煩惱。當下社會人們應該如何與煩惱相處?

印一法師:問得好。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我們普通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當前時代,信息大爆炸,我們如何來處理這些這些海量知識?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如何來面對這些物質沸騰後面的心靈恐慌?價值多元化後,如何做出正確的取捨?世界交流圈大整合,如何定位和計劃自己的前進軌跡?如此種種,都是我們的煩惱。

而我們之所以煩惱,無非就是不如意。要麼對自己不滿意,要麼對別人不滿意。不滿意,無非就是對「我」有個特別強烈的執著。所以,就需要一個轉化,把我們日常的以自我為中心,轉向以眾生為中心,從而破除我執。我執都破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煩惱又從何而來?但是,僅僅破執還是不夠是,猶如《普賢行願品》裡面所言,還需要「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當我們在利益別人的時候,我們就會收穫心安快樂。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轉煩惱為菩提」。猶如這次交流會的主題一樣,我們應該以慈悲為基礎,不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多做自利利他的菩薩事,自然就少了很多違緣,積累了成道資糧;同時學會圓融方便,處處與人為善,事事以善為解,再加上宏博的心量為指引,那麼,還有什麼煩惱我們不能化解?還有什麼苦痛我們不能忍受?說食不飽,數珠不富。歸結到最後,還是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學佛,不是沒事練嘴,而是要歷事煉心。煉心的煉,是鍛鍊的煉,不是訓練的練。要讓我們的日常生活體現出信仰來,彰顯出慈悲和智慧來,而不是掛著一個「學佛者」的牌子而抱怨終身,抱憾終身。(佛教在線 安迪 採訪報導)

相關焦點

  • 結行回向(普賢行願品8句精華)
    《普賢行願品》八句精華。我們做結行回向基本都是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普賢行願品》中的精華八句話。普賢菩薩很多人可能會疑惑不解,回向文很多,為什麼偏偏要用《普賢行願品》中的八句精華做回向?現在解釋這八句話的含義。(1)文殊師利勇猛智。
  • 夢參老和尚:西藏密宗雙身法,母性是文殊是智慧,男性是普賢行
    這就附帶著說一下子,咱們都知道西藏密宗講雙身法,把它看成了男女關係了,他不知道那個母性的是文殊師利,是智慧,男性的是普賢行。智慧母跟普賢行,智慧跟普賢的願行結合才能成為究竟佛果,這種呢是即身成佛具足文殊普賢,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願。咱們看供那個像,認為是男女關係這個就麻煩了。大家看到那個菩薩頂中間有個殿,殿裡是帶箭文殊,是唐朝的故事,一直延續下來。
  • 印順法師,佛教裡一個極具爭議但又繞不開的人
    但後來看到整本書以後,太虛法師感覺印順已經「走遠了」,於是專門撰文批駁,這裡摘錄其中一小段,便可窺其端倪:佛教乃本釋尊之特見,外冶印度文明而創立二語,為原議所稱許。今考核全著,始知與吾意有不少距離。從這一段可以看出,印順法師與太虛法師對佛教的定位上有重大分歧。印順法師堅持大乘佛教是在小乘佛教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來的,而且他的書中,言語之間總讓人覺得他在暗示「大乘非佛說」。所以太虛法師才特意強調「故大乘經源出佛說,非非佛說,亦非小乘經論紬釋而出」。
  • 「護我正教還我法輪」——聖輝法師專訪
    吳雲  「李洪志根本不懂佛法,但卻在很多方面盜用佛教專用語,最惡劣的就是盜用佛教用語中的『法輪』一詞,作為邪教『法輪功』的名稱,嚴重玷汙了佛教,傷害了所有佛教徒的宗教感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手持佛珠的聖輝法師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開門見山地說道。
  • 脫盡人間煙火氣:讀弘一法師的二則印論
    文/陳懷曄泉州開元寺內弘一法師紀念館,陳列著弘一大師生前所用的二種筆,一為書寫之毛筆,一為治印之鐵筆。每次瞻仰法師紀念館,我常在陳列著毛筆與鐵筆的櫃前,凝視遐想,徘徊久之。大師出家之後,專意修律,持行精嚴,清淨如明珠,獨於書印之道猶眷眷不能離也。大師少小即學書、學印。
  • 當初從公安廳辭職,上山出家的覺印法師,如今怎麼樣了?
    在長清縣有一座古剎,名為大靈巖寺,寺院裡有一位覺印法師,他是靈巖寺德高望重的監院,也是當地百姓心中的「活佛」。如果將時間往回倒退數十年,覺印法師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公安廳的公職人員。覺印法師法名乘心,俗名張平中,出生於四川省鄰水縣的一個小村裡。
  • 妙印法師:拜佛時突然佛菩薩顯身,拜嗎?若拜,是魔變的怎麼辦?
    比如玄奘大師在印度有一次非要去那一處經常佛菩薩顯聖的地方去看看,結果大師誠心的拜懺悔,後來也感的菩薩顯現,這如何解釋?假的麼?就打個簡單的比喻吧,您妙印法師有一天拜佛的時候突然有相好莊嚴的佛菩薩顯身在你面前,理不理?您就裝看不見呢?還是?
  • 武庚紀:時時刻刻都在變強的十刑,最終能否超越黑龍?
    一個是被心月葵種下的亡者之印,另一個是繼承自紂王的不死鳥。這兩者結合之下,令十刑既獲得了不死之身,又時時刻刻的在變強,未來成就不可限量!而十刑的父親黑龍,被稱之為無敵,是整個故事中實力最強的人物,最終大結局時,他的實力仍舊比所有人都強。
  • 辭去海南省公安廳鐵飯碗,出家當和尚,覺印法師為何「想不開」?
    正因為佛法可以解釋很多正常情況下無法解釋的現象,因此有很多人喜歡研究佛之教義,其中不乏有很多知識分子,像我們熟悉的弘一法師。父親是同治年間的進士,官居吏部主事,又是有名的大鹽商,可謂家大業大、財產豐厚。弘一法師本人也是聰明非常,在我國現代文學藝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 甘作地藏孤臣,弘一法師最後的堅守,以及虛雲太虛印光法師的歸宿
    好了,題外話到此介紹,這四大高僧其實分別信仰不同的佛菩薩,其中虛雲和太虛兩位大師是彌勒法門,印光法師自然是阿彌陀佛,而弘一法師則是地藏法門,接下來咱們就來一一介紹。虛老一人身兼禪宗五門的法脈,傳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而且興建了許多寺廟,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而且虛老對於名利完全看破,他德高望重,相當於是整個中國佛教的泰山北鬥,來供養的人可以說絡繹不絕,而他對那些錢物根本看都不看一眼,直接就讓侍從拿下去分散到寺僧眾裡去了。
  • 36氪專訪 | 原研哉:無印良品未來可能做旅行社、航空公司,甚至足球隊
    而根據無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計畫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中國市場可比銷售首次出現下滑,跌勢為2.2%。今年年初,無印良品做出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新定價」活動。這是無印良品在中國的第9次價格下調。而事實上,MUJI在進入中國內地的頭10年,其商品價格幾乎沒有變動過。
  • 專訪芳療專家倪好:從學霸到創始人,她的人生處處精彩
    專訪芳療專家倪好:從學霸到創始人,她的人生處處精彩 時間: 2020-04-13 14:37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從名校學霸到萬科、阿里等國內高企的職場精英,再到一葉悠揚芳療品牌創始人,很多人都為她的能力所折服,認為她的人生處處書寫滿精彩。  學霸的開掛人生  倪好雖然出生普通家庭,但是她的「學霸體質」,很早就露出端倪了。先是就讀於當地的重點高中,後來又以優秀的成績順利考進了名牌高校浙江大學。
  • 《印光法師文鈔》法師簡介
    印光法師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1861年夏曆十二月十二日辰時,農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民國六年(五十七歲),徐蔚如居士得大師三封寫給友人的書信,遂印行,題為《印光法師信稿》。次歲,又得大師文稿二十餘篇,印於北京,題曰《印光法師文鈔》。師六十歲時,徐再集大師文稿數十篇合訂二冊,出版於商務印書館,木刻於揚州藏經院。後又迭次增廣,排印於中華書局,題曰《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其文言言見諦,字字歸宗,上符佛旨,下契群機,發揮禪淨奧義,抉擇法門難易,發前人所未發。
  • 大願法師:慈悲心竟有如此大的力量
    文:大願法師悲德就是佛陀的那種大慈悲心。眾生被煩惱所系縛;佛陀已經究竟圓滿地解脫,但是他因為大悲心,所以被大悲所系縛。「有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念念不舍眾生,幫助眾生解脫,幫助他覺悟,所以興慈運悲。
  • 六祖寺方丈—大願法師簡介
    出家受戒、諸方參學大願法師是中國佛教界年青一代的高僧,71年出生在風景怡人的洞庭湖畔,湖南沅江市東南湖蘆葦場。父親是附近中學的教師,母親是一個樸實善良、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子女三個,法師為家中長子,從小勤奮好學、天賦極高,倍受父母、師長疼愛,法師宿世善根佛緣深厚、自幼愛跟母親去寺院禮佛,後讀書接觸佛學經論。
  • 在夢中,聖空法師斬釘截鐵地說:從未變過!
    記得一進門,就看到聖空法師 以前,楞嚴實修講經法會開壇前兩天,來的人最多。這時,無論聖空法師有多忙,都會來到院子前插花擺果。有的人跟著法師一起籌備法會,有的人悄悄在一旁合影,有的人只是站在法師身邊,都覺得無比幸福開心。大家看到法師覺得親切,法師也覺得歡喜。因為法師弘揚楞嚴的發心,就是希望大家遠離痛苦煩惱。
  • 宏圓法師:以恭敬心供養弘揚正法的善知識如同供養佛
    永明延壽大師在《萬善同歸集》中指出一些非常重要的現象,「有些學佛之人對佛像經書能生恭敬之心,懂得禮拜,也懂得用香花供養,但是對弘揚佛法的法師卻不知恭敬、不知供養,縱然法師生病也棄之不顧,實在可悲至極」。
  • 淨天法師往生,天空現極樂世界景像!圓寂前告誡弟子絕不能誹謗淨空法師
    法師一生嚴持淨戒、勇猛精進;日中一食、夜不倒單;一生打般舟七兩次、住山苦修近二十年,是當代稀有難逢的大修行人。>一、謹嚴細微惜福護生與淨天老法師接觸的人都從老法師的行事中明確地感覺到他的謹嚴細微和惜福擴生。
  • 把印度教神像印在馬桶座套上
    專注印度網際網路市場亞馬遜在印度陷入到了一場巨大的爭議之中,其電商平臺上銷售的馬桶座套和其他商品上印有印度教神像。根據路透社發布的一篇報導稱,亞馬遜網站上提供的一些商品,比如馬桶蓋、瑜伽墊、運動鞋以及地毯上印刷了大量印度教神靈或神聖的印度教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