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世界越浮躁,錢鍾書與夫人楊絳的婚姻境界,越是暖人可貴。我也認為錢鍾書和楊絳之後再無完美的「婚姻」。
前幾年看錢鍾書的《圍城》讓我差點得了恐婚症,在不了解錢鍾書和楊絳的情況下,我一度認為《圍城》的作者錢鍾書一定是和主人公方鴻漸一樣的人,搖擺不定,不思進取,風流泛濫。
但當我看了楊絳先生的家庭回憶錄《我們仨》之後,我才發現自己錯的有多離譜,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婚姻狀態。
何為一見鍾情?
什麼是一見鍾情?一個風度翩翩的少年走在上課的路上,遇見一個玲瓏俏麗的少女,他們一見傾心,少年大膽,少女羞噠,少年有個溫文爾雅的名字——錢鍾書,少女有個鏗鏘嬌俏的名字——楊絳。
只一眼,他們就對彼此淪陷了,之後的相談甚歡只不過是對第一眼的錦上添花。
錢鍾書說:「外界傳聞我已經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
楊絳說:「坊間傳聞追我的男孩子有孔門弟子七十二之多,也有人說費孝通是我的男朋友,這也不是事實。」
當錢鍾書遇上楊絳,之後再無分離
之後的楊絳只用了一封信就徵服了未來公公,之後水到渠成,二人在蘇州廟堂巷他們舉行了婚禮。本以為婚後的生活會像《圍城》中的一樣一地雞毛。
但事實上,錢鍾書為了楊絳放下了所有的狂傲,包括他寫文諷刺恩師看上好友妻子的自負,與看不慣林徽因作風的高傲。
一個在六十多歲了還能為妻子和別人打架的作家,我真想不到還有什麼能分開他們,摧毀他們的愛情。
同樣,為了愛情,大家閨秀楊絳,甘做錢家「灶下婢」,「我做錯事了,把墨水灑了。」「沒關係,我來解決。」「我好像做錯事了,把門弄壞了。」「沒關係,我來解決。」就這樣,直到1998年錢鍾書去世,他們從未分開過,婚姻一直羨煞旁人。
楊絳:沒有分離,只有《我們仨》
1997年到1998年,楊絳先後經歷了愛女和丈夫的離世,在送走女兒後,楊絳對病榻上的錢鍾書說:「我要寫一個女兒,叫她陪著我。」
於是錢鍾書病逝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出版了《我們仨》這本書,書中記述了一個三口之家63年的風雨坎坷和溫馨回憶。透過文字和照片我們確信錢鍾書和楊絳經營的那個小家就是美滿家庭該有的模樣。
書中記錄的一些場景即使多次重讀,也仍能給人以溫暖和感動。當錢鍾書經歷動蕩和妻女重聚時他發願「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四歲的女兒錢媛打量著兩年未見的父親說「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錢鍾書笑問:「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錢媛回答:「自然是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才認識的。」
錢鍾書悄悄的在女兒耳邊說了一句話,從此父女倆十分友好,連媽媽都退居二線了,提起這段回憶,楊絳在書中感慨道:「鍾書到底跟錢媛說了什麼話我當時沒問,而現在已沒人可問。」
楊絳在《我們仨》中告訴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家。一家人只要和和睦睦,健健康康,相親相愛,相互體貼,一起歡笑,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即使身處陋室,也是溫暖,即使粗茶淡飯也是幸福。
有人說《我們仨》會讓你笑再讓你哭,還能教會你很多關於愛的事,而我讀完此書最大的收穫則是它讓我更加珍視那些微笑的幸福和身邊的人。
在這推薦大家讀一讀《我們仨》,願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