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我們仨》:一個長長的離別夢

2020-12-12 星期五文藝

多年前,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在寒冬的燈光下,暖暖地讀完。讀書的時候,仿佛煮著溫酒,微醉,朦朧。恍惚間,我被那些質樸而真摯的文字,惹得滿眼是淚。

這是一段生死離別的夢,一段愛與失去的夢。在這個世界上她最愛的兩個人先後離去,只剩下孤獨心碎的老人寫下一行文字: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三裡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但是,儘管這麼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一、散文集的「情緒結構」:以夢開啟了一場離別

《我們仨》一共三部:第一部「我們倆都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當你看這本書的時候,發現第一部只有兩頁紙,很疑惑是不是出版社漏掉了頁碼?

當你看到第二部的時候,讀著讀著你會發現這是真的嗎?這是夢吧?怎麼會有一個地方叫做「古驛道」,怎麼這麼奇怪的故事。就像是一個懸疑小說的開端。

當你讀到第三部的時候,恍然發現,這才是真正的開端。

為什麼是這樣的結構?我只能理解為這是一位處在悲痛中的戀人,悲痛中的母親寫下的一本回憶錄。這本回憶錄或許對於外人來說沒有邏輯,但是對她來說,這就是情緒的邏輯了吧。

為什麼我們讀這本回憶錄的時候,會突然陷入悲痛之中,那種孤獨和難以忍受的斷離舍,刻骨而憂傷。或許就是這樣的情緒結構,先簡短說一下我們都是老人了,這是一種情緒鋪墊,其實老人就要面臨失去。第二部就要進入一種莫名的慌張感,就像是夢一樣。可能那段日子,對於楊絳先生來說,就是一場噩夢吧。

「我知道夢是富有想像力的,想念的太狠了,就做噩夢,我連夜做著噩夢……」

第二部的「失散」就在古驛道和夢之間消散地如夢一樣。或許只有楊絳先生的文筆能寫出這樣的悲憫和憂傷。

很多都知道楊絳先生是一位翻譯家和小說家,她翻譯的《堂吉訶德》是公認的最佳譯本,可是她還是一位散文家,她的《幹校六記》自成風格,用柔軟清麗的文筆記錄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故事。

這部散文集《我們仨》同樣是一本兼具回憶錄性質的可以寫進文學史的著作。不僅僅是具有文學鑑賞價值,還具有學術研究價值。

二、《我們仨》前世背景:那是三月的戀愛故事

江南無錫,明清以來,出了很多氏族大家。

楊絳、錢鍾書就出生在無錫的書香世家。

如果你現在去無錫走一趟,會發現錢鍾書的故居就在一條胡同裡,而楊絳的家相隔不遠。據說楊絳8歲的時候還曾到錢鍾書家拜訪,只是兩個人年紀小,並不相識。

兩個出生在動蕩年代的大家族裡的公子和小姐,其實比窮苦人家好上太多。開明的父母送他們讀書識字,能夠有獨立的思想。

楊絳就是如此,她不僅僅擁有江南女子的溫婉,還有淵博的學識和宏大的抱負。當然她的抱負不在於升官發財,而是學問上的精進。

楊絳一直想考清華,可當時清華園在南方沒有女子招生,只好讀東吳大學,但是心裡依然念著有朝一日去清華讀書,連母親都打趣她:

「阿季的腳下,拴著月下老人的紅線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華。」

雖然是一句玩笑話,可是就是冥冥之中,有人在清華園等她。

對,就是男主角錢鍾書。

他們在清華古月堂門口一見如故,仿佛前世在哪裡見過,說不完的話。錢鍾書總是寫著滿腹文採的信,可是楊絳卻不愛回信。楊絳十分明事理,她有一次回信告訴錢鍾書:「

「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錢父一次偷看到錢鍾書的信,看到這一段,就此女讚賞有加:「此誠聰明人語!」

錢鍾書父親自作主張,給楊絳回復了一封信將兒子的一生「託「給了她。無錫的兩個大家族就這樣在戲劇般的故事裡,成了親家。

對,這段故事不在《我們仨》中,我們只是做一個鋪墊,了解這段民國往事。

三、楊絳的散文記憶:將瑣碎寫成了詩意

如果你讀《我們仨》,裡面最快樂的時光莫過於在牛津和巴黎大學的那段時期了。

那是二戰前的一段時光,錢鍾書考取了公費留學的名額。楊絳放棄國內的學業,跟著他出國。但是為了節省開支,她放棄了讀學位只是跟著旁聽。

兩個人在牛津開啟了小夫妻的小日子。楊絳的筆墨總是將這些瑣碎的小事記錄得有趣又好玩。這就是散文的魅力吧。

比如錢鍾書這位大家族的公子,他不分左右,鞋帶不會系成蝴蝶結……並且時常闖禍,檯燈弄壞了,墨水染了布……楊絳都以一句「不要緊」來回應他。讓這個笨拙的「孩子」,在家務事上有主心骨。

1937年,愛女阿圓誕生。錢鍾書得意地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楊絳說女兒是自己「平生唯一的傑作」。

1938年,歐洲的戰場硝煙四起,他們攜帶著一歲的幼女,回到了戰火紛飛的中國。從上海到昆明,從蘇州到北京,多次的顛沛流離,擁擠在大家庭裡居住,沒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不過他們卻更加愛著彼此。

這段日子跨越了七八年,他們在上海孤島堅守了多年,也為了吃飽飯辛苦奔波了多年。

四、楊絳的散文風格:苦中的溫馨,含淚的浪漫

抗日戰爭結束後,錢鍾書和楊絳一起回到了清華大學。這段時間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溫馨而與世無爭。

楊絳在描寫女兒和丈夫之間的互動時,總是充滿溫馨。

錢瑗小時候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因為錢鍾書總是逗女兒玩。圓圓大熱天露著肚皮睡覺,錢鍾書就給她肚皮上畫個大臉。每天臨睡他還要在圓圓被窩裡藏「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都埋進去,等女兒驚叫,他就一旁大笑。

搞得女兒臨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裡的東西一一取出。這種玩兒天天玩也沒多大意思,可是錢鍾書百玩不厭。

他們的生活雖然和中國千萬個普通家庭一樣,雖然他們一直這麼強調自己的普通,

「我們仨其實最平凡不過,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至少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們三個或四個或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

雖然時普通,但是你總能在楊絳筆下讀書不一樣的韻味,比如能夠在艱苦的日子裡相守,相互扶持;能夠在成名的時候,不背棄,不炫耀。能夠在漫長的歲月中依然保持著愛情,保持著孩子般的好奇心和探險的樂趣,真屬可貴,可敬。他們不貪慕權勢,只是埋頭做學問。不與別人爭名利,只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尤其是在文革時期,夫婦兩人被批鬥,他們很多朋友有的自殺有的關牛棚……但是楊絳寫出的是一種在心酸中的相互扶持,在歷史浪潮中的普通家庭的日常溫馨。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阿圓相助,無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

多年前,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後,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曾想過要娶別的女人。」。她把這段念給錢鍾書聽,錢鍾書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楊絳回答:「我也一樣。」

在《我們仨》中,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另一面,在戰爭中,在歷史變革中他們的謹慎與小心,他們的堅韌與詩意,他們保持著純真的心,堅守著正直的道。這樣的知識分子在當代極為難得,這或許就是我們敬仰兩位先生的原因吧。【星期五寫作】

講述歷史往事,溫故人文情懷。

相關焦點

  • 楊絳的《我們仨》看哭了很多人,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
    我們堅信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2020年有太多記憶值得我們銘記,也有很多感受值得我們深思。對於我來說,2020年讓我對幸福的含義有了更深的理解,幸福不是物質的享受,是陪伴,是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前幾天,重讀楊絳的《我們仨》,再一次被感動,書中沒有華麗的詞藻,用心記述了她的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書中教會了我們很多關於愛的事,關於幸福的事。
  • 楊絳《我們仨》9句經典語錄,值得細細品味,附手寫圖文
    《我們仨》9句經典語錄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 當錢鍾書遇上楊絳,之後再無分離,只有《我們仨》
    但當我看了楊絳先生的家庭回憶錄《我們仨》之後,我才發現自己錯的有多離譜,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婚姻狀態。何為一見鍾情?什麼是一見鍾情?一個風度翩翩的少年走在上課的路上,遇見一個玲瓏俏麗的少女,他們一見傾心,少年大膽,少女羞噠,少年有個溫文爾雅的名字——錢鍾書,少女有個鏗鏘嬌俏的名字——楊絳。只一眼,他們就對彼此淪陷了,之後的相談甚歡只不過是對第一眼的錦上添花。錢鍾書說:「外界傳聞我已經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
  • 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才是我們最想要的婚姻,《我們仨》令人淚目
    但當我了解了他們一家人之後才發現自己錯的有多離譜,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婚姻狀態。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才是我們最想要的婚姻什麼是一見鍾情?當風度翩翩的錢鍾書在上課的路上遇見玲瓏俏麗的楊絳時,我明白了。
  • 《我們仨》楊絳:扮演好人生的每一個角色,活出女人最完美的樣子
    《我們仨》,是把她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表達了出來。《我們仨》這本書中,提及過錢鍾書辭去文學所顧問,意外地被委任為社科院副院長的經歷。楊絳之後說了一句這樣的話:「我發現,鍾書辦事很能幹。」楊絳是一個從容優雅的女人。
  • 《我們仨》:大起大落,不亂方寸,與世無爭,處亂不驚
    幾乎每一個讀過《我們仨》的人都會發出如斯感慨。錢鍾書先生、楊絳先生和他們的愛女錢媛一家人的坎坷歷程實在令人唏噓。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我們仨》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楊絳的著作。內容就是他們的家庭生活回憶錄。
  • 百歲老人的遺世之作,背後深藏了巨大的遺憾: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這本書,就是楊絳先生在93歲高齡時出版的散文隨筆——《我們仨》。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以楊絳老年時夢見自己的丈夫錢鍾書為開端,拉開全文序幕。女兒丈夫的相繼離世,給了楊絳巨大的打擊實際上,《我們仨》這本書一開始的設想,是一家三口各寫一部分,錢瑗寫父母,楊絳寫父女倆,錢鍾書則寫他眼中的母女。可天不遂人願,錢瑗只艱難寫了五篇就抱病去世,隨後錢鍾書的病也越來越重,一年後也去世了。
  • 楊絳:夢中她和鍾書走丟了,之後兩年內錢鍾書和女兒相繼離世
    ——楊絳《我們仨》《我們仨》是錢鍾書妻子的楊絳先生撰寫的家庭回憶錄。這本書寫於錢鍾書離世後的第四年,那時,楊絳已經92歲高齡,楊絳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記錄了她與錢鍾書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他們三口之家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 《我們仨》:世間好物不堅守,彩雲易散琉璃脆
    第二部分,是錢鍾書和女兒快要走的那段日子,楊絳先生奔波兩處,常常夜間做夢,夢見與錢鍾書先生走散了。第三部分,也是最長的,是回憶從留學開始懷孕女兒錢瑗,到女兒慢慢長大的歲月,而在書中,作者也從楊絳慢慢變成錢瑗的母親。這雖然是一部從女性角度出發,從一個妻子、一個母親視野下書寫三人之間生活點滴的回憶錄。
  • 我國最後一位女先生楊絳: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和誰爭我都不屑
    愛情就像是花朵一樣,美好又脆弱,像是童話一樣的生活基本上只能是在夢裡了,人間不值得。我們不可能有永遠的單純,也不會有永遠的快樂。永恆是一個謊言。走到下一秒發現上一秒的自己真實可憐。所以建議夥伴們可以去讀讀這本《我們仨》,學會如何去平靜的生活,如何去真正的愛,讓自己的心既溫暖又平靜。《我們仨》講的是一個女人對丈夫和女兒的想念,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無奈。就如同封面上所寫的: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 楊絳:最好的夫妻關係,有一字足矣(深度好文)
    錢鍾書的《圍城》,讓很多人明白了婚姻的真正意義;楊絳的《我們仨》,讓我們懂得了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家。01我們仨的故事你讀過楊絳寫的《我們仨》嗎?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非常值得一看。人民網評論說:讀過《我們仨》的人,應當忘不了裡面漫長而揪心的夢,「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她內心綻出的血泡像一隻又一隻「飽含著熱淚的眼睛」。《我們仨》講述了楊絳先生、錢鍾書先生、錢瑗先生(一家三先生,每個人都無愧於先生這個稱號)一家三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家庭生活,溫馨浪漫之中充滿了不舍和思念。
  • 《我們仨》中一句很普通的話,卻讓人不禁落淚,究竟又是為何?
    《我們仨》中一句很普通的話,卻讓無數人流淚,究竟有何魔力?生活恰如細水長流一般安穩平淡,哪裡有多少轟轟烈烈呢?愛一個人,便是和他相守著過平淡安穩的日子。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記錄一家人在飄搖亂世中的點點滴滴,讀來樸實無華,卻又動人至深。
  • 第二次讀《我們仨》,我發現一段幸福的婚姻,都做到了這幾點
    《我們仨》的作者是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先生,這裡所說的我們仨,指的是丈夫錢鍾書,女兒錢瑗,還有楊絳先生,這本書也是楊絳先生的家庭回憶錄。楊絳先生的一生可謂坎坷不平,年輕的時候與錢鍾書邂逅,相識相戀,過上了神仙眷侶般的生活,後來生下女兒錢瑗,生活更加甜蜜,整個家庭都充滿著幸福的味道。
  • 百歲老人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10句人生哲理,年輕人不妨看看
    在92歲高齡下,楊絳先生還提筆著書《我們仨》,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並著手整理丈夫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7萬餘頁。楊絳曾借用英國詩人蘭德的詩這樣形容自己:「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 《我們仨》觸動人心的15句話,柴米油鹽磨不滅的愛情,真摯感人
    起初有讀《我們仨》的欲望,完全是因為這個溫暖而飽含深意的名字。這本書講述楊絳老師一家三口的真人故事。沒有說教,沒講大道理,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只是行雲流水地講了一家三口這些年的生活。是我所嚮往的平淡而幸福的美好生活,也是我想要的一個溫暖的家。雖然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媛去世了,但是楊絳還在,帶著那些幸福而美好的記憶,並把它們書寫了下來,讓世人看到,讓我看到,讓我羨慕,讓我永遠相信美好幸福的存在。
  • 楊絳:人活一世,為的到底是什麼?她臨終前的感慨,意味深長
    楊絳臨終前的感慨,意味深長1.為了信仰所謂信仰,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敬畏之心,更要求我們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這才是人的生存之道,人活著,就要有信仰,否則就是一個自私、無用、與其他生命體毫無區別的軀體、空殼。
  • 楊絳:人活一世,為的是什麼?她逝世前的感慨,意味深長
    世紀老人,中國傑出的作家、翻譯家、小說家、劇作家,錢鍾書夫人楊絳先生,於 2016 年 5 月 25 日凌晨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 105 歲。一顆高貴、深湛而生動的靈魂,如她所願終於 「 回家了 」。這一系列關於人生價值的問題,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在丈夫錢鍾書和女兒的相繼辭世,再加上自己疾病纏身的境遇下,用她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完成的一次自問自答。人生一世,究竟為的是什麼?
  • 楊絳:人活一輩子,到底為了什麼?她離開人世前的感慨,太經典
    楊絳先生的晚年其實是非常孤獨的,女兒圓圓和丈夫錢鍾書的離世,讓她痛苦萬分,從此「我們仨」,就剩下她一個人了,對於一個女人來說,一個人孤獨地度過晚年,其實多多少少都會感嘆和傷心。她一個人過完了剩下的日子,而且是堅強地活著,她的前半生,因為經歷文革等歷史的變故,下過鄉,也被批鬥為「牛鬼蛇神」,一家三口也是聚少離多,後來又剩她一個人,她才感慨道:人活一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
  • 楊絳:人活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她去世前的感慨,說透了現實
    她就是楊絳先生,她一生最大的渴望就是被人們忘記,她只想安安靜靜地創作、學習,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楊絳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個典範。楊絳,是中國最後一位被尊稱為「先生」的女性。比如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對錢媛的愛,比如楊絳先生對錢鍾書的愛,比如錢媛對楊絳夫妻的愛。楊絳為了紀念他們一家三口的愛,便把她們這個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的回憶記錄在了《我們仨》裡。
  • 楊絳先生:人生一旦越過了「2個難關」,再難的事情,也能承受
    錢鍾書去世後,楊絳雖然非常的悲痛,但是依舊依然手不釋卷,並還在孜孜筆耕不輟,仍在用雙手、用生命之火的暖流回報人民,回報社會,在錢鍾書去世4年後出版了《我們仨》這一本書。《我們仨》書中記錄了,錢、楊一家三口63年的風雨坎坷和溫馨回憶,儘管楊絳先生是懷著悲痛欲絕的心情來寫這一本書,但她卻克制著慟哭、克制著哀怨,她沒有將生死描繪成陰森恐怖,而是通過選用古驛道這樣一個既蕭瑟荒涼卻又充滿人間溫情的意象,藉以象徵人生旅途從生到死的必經之道,也描述人生旅途中必有的悲歡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