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後一位女先生楊絳: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和誰爭我都不屑

2020-12-05 一個人精彩1

愛情就像是花朵一樣,美好又脆弱,像是童話一樣的生活基本上只能是在夢裡了,人間不值得。

我們不可能有永遠的單純,也不會有永遠的快樂。

永恆是一個謊言。走到下一秒發現上一秒的自己真實可憐。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這句話來自一百歲的楊絳先生。

楊絳從來都是淡淡的像是茉莉花那樣。即使平淡,卻是如此的有韻味擁有著自己的香氣。她可能今天綻放也可能是明天,在你毫無準備的時候她就這麼開了,一瓣一瓣的往外邊兒側過去,極其優雅又惹人心憐。

她經歷過亂世又像是被亂世打磨的十分晶瑩剔透,她綜合著許多的美有柔和婉約的美又不缺那些剛強的有著鐵骨的,即像是水鄉女子又帶著北方女子。兩個看起來相反的東西,她卻把她們混合的十分妥當,仿佛與生俱來。我們稱呼她為先生,即崇尚她的智慧,又喜歡她的淡薄,也讚嘆她的榮辱不驚。

江南多出柔弱無骨卻又堅韌異常的才女,她便是其中一戶書香世家出來的女子,她是水的女兒。有一位能說善辯的律師父親,自己的姑母又是第一位女大學校長。書香世家為什麼要有頭上兩個書香二字當然是要有書了,書的香氣是獨特的不管是什麼時候手上拿著一本書看看都能夠快速的靜下心來。所以她從小就是書堆裡泡大的,後來她就考上了清華的研究院外國語研究生,先後師從吳宓、朱自清等名師。

一個才女的一生中不能缺少的就是愛情了,她的愛情就是在書的天堂她的讀研時期遇見的,錢鍾書。

大概是哪一天風和日麗,天氣很好空氣中瀰漫著香氣。她遇見了她一生的愛人。

其實她早就已經聽過錢鍾書的大名了,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見過一面。錢鍾書見到她的第一面就看上了對方所以一直都記著她。

這就是緣分啊,不那麼早也沒有這麼晚,恰好就是這麼神奇,她們第一次見面就定下了之後的好幾十年生活。

在她老年的時候還回憶她們一家三口平常的點點滴滴,在回憶中出現流出時在筆下,文字間盡顯溫柔。所以建議夥伴們可以去讀讀這本《我們仨》,學會如何去平靜的生活,如何去真正的愛,讓自己的心既溫暖又平靜。

《我們仨》講的是一個女人對丈夫和女兒的想念,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無奈。

就如同封面上所寫的: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我們仨》

105歲的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與女兒錢媛,丈夫錢鍾書一家三口那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在書的最後,楊絳說:「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樣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守,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我一人。」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經走到盡頭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

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這本書由著名的三聯書店出版,是中國當代文學散文隨筆文集中很暢銷的一本。

作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楊絳將愛情和家庭都經營的如此幸福的秘訣,盡在《我們仨》中這本書中體現,

懂得理解、欣賞自己的伴侶,楊絳把錢鍾書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價值。

懂得在婚姻中保持「自我」楊絳一生追隨錢鍾書,甘願站在丈夫身後,但她的才情並沒被婚姻所埋沒,也沒被丈夫錢鍾書忽視。

人間沒有永遠,錢氏夫婦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了。

所以推薦看一下楊絳的《我們仨》,看過後才會覺得,婚姻的本身並不是圍城,而是背後的靠山。

現在恰逢出版社活動,這本精裝版的經典只要35塊錢,僅僅是一頓午飯的價格,但是卻能去找尋那最美好的溫暖。還是十分划算的!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楊絳,她最後的20年,嘗盡了人間的痛和孤
    他們交往了3年的時間,這3年裡,一直都在書信往來,書信的落款上,錢鍾書總是花樣百出,最常用的是「奏章」這個稱呼,喻意「稟明聖上」。1935年,錢鍾書和楊絳走進婚姻的殿堂,冰心說:「他們是中國作家中最美滿和幸福的一對。」
  • 錢鍾書只為她而婚,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這樣回答
    「在遇到她以前,我從未想過結婚的事。和她在一起這麼多年,從未後悔過娶她做妻子。也從未想過娶別的女人。」——錢鍾書楊絳先生回應「我也一樣」。從此,這成為愛情的範本,成了流傳開來的佳話。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病逝,享年105歲。中國最後一位被稱為先生的女士走了,正如周國平先生對她評價:「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穫平靜地上路」。楊絳,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
  • 百歲老人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10句人生哲理,年輕人不妨看看
    在92歲高齡下,楊絳先生還提筆著書《我們仨》,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並著手整理丈夫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7萬餘頁。楊絳曾借用英國詩人蘭德的詩這樣形容自己:「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 懷念楊絳:且以「不爭」過一生
    7月17日,是楊絳先生的誕辰。楊絳,本名楊季康。跨越兩個世紀的人生起伏,她是安靜、優雅、博學的女性;在錢鍾書眼裡,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學貫中西、淡泊名利,雖然生於亂世,心中卻有一份與世無爭的寧靜。先生之筆,於無聲處見喜悲;先生之風,絢爛至極見真淳。「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 享讀|楊絳擔得起「先生」二字
    她一生只愛一個人,一輩子都站在愛人身後,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和可愛懂事的女兒,活成了人們羨慕的樣子。有人贊她是著名作家,她說:「我沒這份野心。」有人說她的作品暢銷,她說:「那只是太陽曬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暫。」她就是楊絳先生。
  • 她是大作家翻譯了堂吉訶德,她還是一位好妻子,說說先生楊絳
    她102歲的時候還整理出版了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到103歲的時候,又寫出了她那個著名的作品洗澡的續集叫《洗澡之後》。你想103歲還有新作問世,我們有誰聽說過嗎?沒有那麼這個道白出自誰手的?不是錢鍾書原著裡,是楊絳給修改的時候加上去的,電視劇裡面這句話也被反覆提到。所以就說沒有楊絳,就沒有圍城這本小說。楊絳和錢鍾書相濡以沫的夫妻生活他們兩個人在一塊相濡以沫,這日子過的吧也很有意思。
  • 楊絳先生:人生一旦越過了「2個難關」,再難的事情,也能承受
    2016年5月25日,105歲高齡的楊絳先生逝世,在我們這個時代,能被稱為先生的女性不多,而楊絳是最知名的一位。這位百歲老人見證了中國近代以來的百年變化,她的經歷、見識、學問、身份、以及對待人生的態度,都成為觀察中國百年變遷的某種標尺。
  • 半輪孤月半輪秋—楊絳先生
    不過兩者的角色是互換的,簡單點說是楊女士寵著錢先生。錢先生因為是大家少爺,向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慣了,怎麼過日子怎麼料理家事這些個繁瑣的事兒一竅不通。但生活不能總是羅曼蒂克,腳踩實地的那才是生活,生活的的瑣事牽絆都落在了楊絳肩頭。要知道楊絳年輕未嫁人那會兒在家也是位嬌小姐,但是自從嫁給了錢鍾書,生活中的角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楊絳之後,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竟然和慈禧、納蘭性德還有關係!
    作者:老談,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大概誰也不會料到,詩詞愛好者,在電影院裡,竟然也有了一席之地。國慶黃金周的硝煙已經過去,萬籟俱寂之時,可能是中國最後的一位詩詞大家,悄然走上銀幕。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似乎誰也不願關注,一個「因陋守舊」的老年人,縱然這個老人,終其一生所維護的,是我們中國最珍貴的瑰寶。葉嘉瑩先生曾經說過:「我知道的好東西,沒有傳下去,上對不起古人,下對不起來者。」這個「好東西」就是傳統詩詞。
  • 楊絳先生告訴我們:要想婚姻幸福,必須要記住這三條
    」錢鍾書先生寫過的這句關於婚姻的名言,被陷在圍城裡的男男女女們奉為經典,但錢鍾書先生自己卻從沒有想過走出婚姻這座「圍城」。錢鍾書與楊絳的愛情被譽為「世間最好的愛情」,門當戶對,志趣相當,被所有憧憬美好愛情、完美婚姻的人所豔慕。
  • 從楊絳先生身上學到什麼?
    楊絳和錢鍾書初相見的時候,如同兩個久違的靈魂相碰撞,驀然產生惺惺相惜之意。其實錢鍾書和楊絳還沒有認識對方,兩人就對方有所耳聞。在兩人初次見面,雙方就有了極大的好感,為了掃清雙方關係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錢鍾書率先跟楊絳明確表示:「外界傳說我已經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
  • 楊絳《我們仨》:一個長長的離別夢
    三裡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但是,儘管這麼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 《圍城》中的唐曉芙是否有楊絳先生的影子?
    2016年的今天,楊絳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5歲。楊絳先生的作品我沒怎麼拜讀過,唯一看過的作品就是《我們仨》,非常感人,不過當初看這本書的目的也是為了了解更多和《圍城》和錢鍾書先生有關的事情。都說作家寫的第一部小說多多少少都會有自己或自己身邊的人物、生活的影子,所以我一直很好奇,那個被錢鍾書先生偏愛的書中人物——唐曉芙,是不是以楊絳先生為原型呢?
  • 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伯父給我的是培養,老師給我的是啟發。」葉嘉瑩從單純欣賞詩詞的美,到理解詩詞裡面「真正的感發的生命」。但同時她要面對的,是父親失聯、母親過世,和整個時代的大動蕩。聽了顧隨6年課後,1948年,葉嘉瑩在「情感關係還比較薄弱」的情況下,跟先生到上海結婚。很快又從上海搭船,跟著1949的整個動蕩飄到臺灣。
  • 楊絳的人生哲學:快樂是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
    於是楊絳先生又接著說道:「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是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無獨有偶,去年,同學和追求了8年的女友跑完了馬松後結婚了。婚後一年,同學覺得女友不像婚前那麼迷人可愛了,尤其在一些方面的表現,讓他很是痛苦。
  •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先生96歲人生感言,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
    我們初識楊絳大多始於先生散文隨筆《我們仨》93歲的楊絳在經歷愛女錢瑗和丈夫錢鍾書的逝世後,回首來時路寫下了一家三口曾經的相守相助相聚和相知,楊絳的文字讀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陰晴隱於其中,讀來讓人潸然淚下。
  • 楊絳的成名與李健吾先生(1)
    晚生有緣,因研究李健吾先生之故,曾與楊絳先生有過「一函之交」——楊絳先生手書並「錢鍾書同候」的一封書函至今珍藏在我的書篋中,倏忽之間已二十六年。緣起因研究李健吾而與楊絳通信那是1990年5月的事,楊絳先生年近耄耋(79歲),我26歲,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歲。
  • 被稱之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人——葉嘉瑩
    他就是葉嘉瑩被稱之為繼王國維之後,中國最重要的詩詞大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雲「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司馬遷也曾經寫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如今這個時代還有誰能擔此評價的文人嗎?如果有的話,他就是葉嘉瑩,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 楊絳:如果生活太難,不妨聽聽這10段話,句句入心,值得一讀再讀
    盧翎曾說:「讀楊絳的文字更像是聆聽一位哲人講述那些煙塵往事,在平靜、平淡、平凡中有一種卓越的人生追求。」如果你覺得生活太難,壓力太大,不妨讓自己從焦躁之中抽身出來,聽一聽楊絳先生怎麼說。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 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94歲裸捐1857萬,學生席慕蓉:我無法不愛她
    2016年的5月25日,楊絳先生離開了,當時很多媒體表示了對先生的悼念,標題也是齊刷刷的「中國最後一位被稱先生的女性走了。」而其實,中國最後一位被稱先生的女性,是葉嘉瑩先生。94載光陰彈指過,未應磨染是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