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小時開出一家酒店,
橫掃三四線城市,
開店速度比七天宜家還牛.....
就是一家被業內視為創造開店「神話」的酒店,最近似乎也在轉彎當中。
OYO轉身
也許OYO自己也想不到,有一天是因為直播討薪和裁員,才再度引發人們的關注。
事情的源頭很簡單,正是在3月5日,在短視頻平臺上,幾位被裁的OYO員工到OYO中國總部大廈進行討薪,據說是從去年11月起,OYO就沒有給他們發放績效工資,按正常來計算,他們每月績效收入可達上萬元。
這還不止,在討薪員工當中,還不乏幾位酒店業主的身影。據界面新聞報導,這些酒店業務已經與OYO合作8個月之久,總收入金額高達13萬左右,可惜目前OYO只結款了3000多元。
無獨有偶,在直播討薪之後,有媒體就報導了,OYO計劃在中國市場裁減60%員工,起源在於3月2日OYO發布了一封內部信表示,2020年戰略要進行調整,除了全面轉向無保底模式之外,還要把中國市場的11個大區調整為7個,原48個Hub調整為30個。
新浪科技報導了,有人為此統計過,2019年10月之時,OYO中國市場還擁有10000的員工,到了今年3月份,僅剩下2000多人。
儘管OYO針對這些消息僅僅是回應公司財務狀態良好,裁員只是戰略調整。但伴隨著它動作的越來越多,也讓網友覺得它進入了某種關鍵時刻。尤其是與它之前的開店速度相比,這一前一後的反差,著實讓人唏噓。
作為一個成立於2013年,2017年才進入中國市場的印度連鎖酒店品牌,OYO僅用一年時間就登陸了280多個城市,酒店數量超過4800多家,相當於國內眾多傳統聯酒店深耕十幾年才取得的成績。再加上它接連拿下幾輪融資,其中孫正義還連投了五次,可見OYO的影響力不可謂不大。
明面上的氣勢如虹,有人把它稱為酒店界的拼多多,把旗幟插在了三四線城市上,倒逼一場酒店江湖的鯰魚效應。也有人說它是一字之差的ofo小黃車,跑得夠快,摔得也快。
它究竟會走上哪條道路?
也許我們可以從它的開掛之路,尋找蛛絲馬跡。
高速開店的秘密
OYO之所以被稱為酒店界的拼多多,不難理解。和拼多多一開始就瞄準下沉市場相似,OYO也有相似的路子。
首先,在它們印度大本營當中,儘管2013年才開張,但當時印度酒店質量兩極分化嚴重,一是針對中高端人群收入的豪華型酒店;二是只有基礎服務的廉價型酒店,一張床和廁所,就完事了。在這兩個極端當中,OYO擊中了用戶的需求,主打性價比,價格大家也能接受,因此大受歡迎,很快搖身一變印度最大的連鎖酒店之一。
同樣的,當它2017年進入中國市場之時,也沒有急於在一線城市與巨頭們正面交鋒,而是主打經濟適用型酒店,先把目光放在三四線城市當中。此前即有人統計過,OYO有一半的酒店位於下沉市場,覆蓋了28個省份、直轄市和自治區。
如此一來,就避免了與酒店老玩家在一線城市裡搶食,在下沉市場野蠻生長。
其次,說了是經濟適用型酒店,OYO的定價一般也不會太高,一般在200到500元之間,符合咱們普通老百姓的消費需求。儘管它一開始名號不是很響,但衝著低價和圖片的亮麗展示,很多人都會願意嘗試嘗試。
有資料就顯示了,在OYO建立的忠誠客戶群當中,回頭客佔總收入的73%。截至到2019年10月,OYO的應用程式下載量還在全球酒店預訂應用的前三。
當然,除了上述兩點之外,離不開OYO的一個終極大殺招,正是它的經營模式。
對於我國酒店江湖,開連鎖酒店都需要收取加盟費,且都有一套標準需要執行不同,OYO則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甚至還會提供改造酒店的免費軟裝,幫你裝修酒店,同時也會發放一系列的酒店用戶。在這一大堆免費東西的背後,OYO僅是向加盟商收取每一單的交易佣金,一般都在3%-8%。
從商家的角度去看,沒有加盟費和裝修費用的束縛,還有一個連鎖酒店的名號坐鎮,看著是兩全齊美的事情。
得益於這三招的齊齊發力,OYO的一路高歌展現在我們面前。根據其官網顯示,目前在中國市場當中,已經遍布了超過337個城市,擁有超過10000家。
但就像茨威格在《斷頭皇后》裡寫下的那句其實所謂命運的饋贈,早已在暗中標下了砝碼,OYO使用這些大招猛烈攻勢之時,也為自己的後續埋下伏筆。
燒錢補貼不是靈藥仙丹
風雲莫測的商海裡,燒錢補貼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一如此前滴滴與優步的激戰,燒出了市場,也成功的把優步中國收入了麾下。但燒錢補貼也不是萬能仙丹,從來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稍有不慎,便會連累到自己。
回到OYO身上來看,這種反作用越發明顯。由於主打免加盟費、免裝修、免培訓,這意味著OYO在沒有收回佣金之前,就必須有大量支出,開的酒店越多,所要用的錢也就越多。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難以控制的怪圈。
比如,根據OYO2019年財報數據顯示,去年其總營收為9.51億美元,但虧損也擴大至了3.35億美元。具體到中國市場來看,是總收入3.07億美元,淨虧損接近2億美元。換句話來說,它的收入幾乎是和虧損一起擴大的。
在以往成功的企業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在燒錢之後,慢慢的摸索出一套盈利模式,扭虧為盈。但從OYO的身上,明顯看到它是往另外一個方向在走的。
另外一個因素,依然還是和它的快速擴張有關。
此前OYO為了快速開店,覆蓋更多的城市,會有一批專門的銷售人員去找酒店籤約。36氪就報導過了,在採訪一名OYO的前中層人員,就有表示過,OYO在中國市場前期的擴張放縱,印度總部只在乎籤約房房間數量,其他數據不以為然。對於員工來說,有KPI的重壓和獎勵,只要是達到一定的要求,管酒店它好不好,都籤約;另一方面是為了吸引大家加盟,OYO還採取了業主保底金額的打法,說白了,就是給業務白送錢。對於業主來說,巨大的誘惑。
一邊是員工需要銷量,一邊是業主能省錢,各有各的算盤,OYO開店數量也就飆升,但卻很少注意酒店的品質問題,長期下去的結果是OYO不斷燒錢,也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也許是因為OYO及時看到各種打法的不足,所以才會有大象轉身,不斷調整戰略和裁員。
但往整個市場看一圈,如今的江湖已不是OYO入華之時,只有它一棵獨苗苗專攻下沉市場,已經有去哪兒網、美團、攜程、同程藝龍等巨頭搞起了單體酒店。群雄環侍,進一步搶佔了OYO的生存空間。
起碼可以看到,留給OYO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它會是酒店界的拼多多,還是下一個ofo?
也許答案很快見分曉。
作者: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