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所有因為年齡在職場中掙扎的80後們
從2019年開始,我國的經濟增速開始放緩,80後的一代或多或少開始進入35歲的大關。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各大公司開始了一批裁員潮。2020年年初又爆發了百年難遇的黑天鵝事件「新冠疫情」。經過了大約半年的時間在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下局勢控制住了。
當經濟開始復甦的時候,又一批的網際網路公司又開始紛紛裁撤35歲的員工。一時之間那些原本赤手可熱的人員在35歲的時候就變成了天花板。
那麼不再年輕的人們就註定會被時代給淘汰嗎?在這個時候,我看到了這本書《大器晚成》,他的副標題是"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我想將本書給所有和我有相同境遇的人了解,當外界施加與我們所謂的「不公」的時候,唯有認清自身,自我轉變才能逆流而上。
人生是一場長跑,年齡未必是我們的局限,是否應該給予自己一點希望呢?
何為大器晚成?
人生比較靠中端(32-65歲)的時候獲得一定的自我成就,就可以算是大器晚成了。在過去,大器晚成通常是說一個人有韌性,他的耐性和勇氣得到了肯定,是對於一個人的褒獎。可是如今這個詞更像是一種缺陷或者一種安慰。
如今社會所推崇的則是一種少年有成者的文化,各種傳媒手段都在極力的將這些故事推廣。潛移默化的讓人覺得「少年成名」才是正常的,是這個社會的趨勢。
但是這裡要問一句,真的有那麼多少年成名的天才嗎?還是說因為傳媒手段的原因讓我們陷入了一種「非要在年輕成功才算成功」的想法?
就好像一些公司都會覺得「30歲了還沒混到管理層就是失敗」一樣,同樣沒有道理。
少年得志的利與弊?
1、那些少年得志的時代英雄
比爾-蓋茨在1975年成立微軟,當初他是20歲。史蒂夫-賈伯斯在1976年成立了蘋果公司,他與比爾蓋茨同歲,同樣是20歲。馬克-扎克伯格與2004年創辦了臉書(facebook),也是20歲。順便一提,他的出生時1984年。埃隆-馬斯克與1995年與弟弟卡姆巴-馬斯克創辦了一家名為Zip2的公司,開始了他們的商業之路。那時埃隆-馬斯克的年齡是24歲。
還有在網紅圈內活躍的各位:
Youtube和Instagram上的莉莉-辛格、傑克-保羅、樂樂-旁聽等等,他們的千萬粉絲組建成了一個個迷你的媒體帝國,藉此推出了各種企業廣告,兜售產品等等(類似國內的UP主與粉絲),而他們的年齡大多搜在十幾歲和二十出頭。
體壇上小小年紀在體能和技術上佔優的運動員更是被大肆報導:
歐文-帕波埃在14歲的時候就得到了多所名校的橄欖球隊提供的三十項獎學金邀請。卡登-馬丁,同樣是橄欖球運動員,獲獎時年僅13歲。泰坦-拉卡登,獲獎年齡在11歲。
科技領域向來是年輕人的天下,但這個群體的年輕化程度還是讓人吃驚。在2016年,一家調查公司對科技行業最成功的32家企業的員工年齡展開了一次調查。結果發現只有6家公司的平均年齡超過了35歲;有8家公司的平均員工年齡沒過30歲。
要知道美國工人的整體年齡平均值是42.3歲。臉書公司的平均年齡是28歲,谷歌是29歲。
那麼在企業經營者、高管、CEO們的情況又如何呢?《福布斯》最近列出的未滿30歲的十大億萬富翁中,包括Snapchat公司的CEO埃文-斯皮格爾與他的聯合創始人鮑比-墨菲。兩人在22歲時就創立了snapchat公司。
在美國的政壇又如何呢?35歲以下的政治顧問就有四名。而比較突出的一位時史蒂芬-米勒,他31歲就成了總統高級策略顧問。而霍普-希克斯擔任白宮新聞主任時年僅28歲。
媒體樂此不疲的報導神童與天才崛起的傳奇。 幾乎所有網站都會介紹這些少年有成者的事跡,連那個移民去日本打桌球的張姓少年也被冠以「天才少年」的稱號。
一時之間,好似身邊都被天才所包圍。
2、父母的焦慮、孩子的壓力以及配套產業的興旺
當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出現的時候,每個父母都會回望一下在角落裡無所事事的自家孩子,同時一種無形的壓力就會出現在父母的內心之中,轉而孩子們也會成為這些壓力的受害者。
我不是在宣傳所謂的「快樂教育」,而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成長節奏,每個人的人生階段與境遇都各不相同,為何一定要對孩子們進行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呢?而這些給予家長與孩子的內心會造成不可逆的壓力,更會對家庭關係造成重大問題。
相信每個父母都會對自己的人生有所遺憾,而這份遺憾會變成對孩子未來的焦慮。恰巧社交媒體正是擴散這種焦慮的最佳手段。與此同時,商家又會推出各種用來滿足父母焦慮的產品。
我也是在2年前剛剛迎來了我的女兒,作為新手父親,我常常會不自覺的在網上搜索一些育兒的書籍或者教程。在電商網站上任意搜索都會有無數類似《培養孩子的勇氣》、《青少年勇氣指南》、《天才孩子如何培養》這一類的書名躍入眼帘,同時還伴隨無數的兒童玩具,當然還有無數的影視課程等等。
益智類產品已經變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人們設計了無數將孩子培養成天才的產品。迪士尼旗下的一家設計兒童玩具的公司,每年的收入是4億美元。與此同時,市面上許多其他公司設計的玩具都在承諾它們能讓你家小孩在競爭中快人一步。
作為父母的我們,當然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每一個孩子的背後都帶著父母的期盼與壓力,這種高度緊張的「少年有成」的壓力已經在損害許多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我前面說過。已經有數百萬的美國兒童在服用注意力缺失症的藥物,這主要是因為這種病症損害了他們在校靜坐和集中聽講的能力。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高昂的學費,緊張的家庭氛圍以及各種活動,真的能為孩子帶來更美好、更富足或者更快樂的人生嗎?真的可以幫助孩子成才嗎?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這種做法只會適得其反。
這種少年有成的壓力存在一個難以為人察覺的陰暗面:它會導致年輕人心理脆弱,不堪挫折。當我們強迫少青少年接受像成年人那樣的訓練,讓他們追求完美,讓他們在少年時(甚至更小的時候)就作出人生抉擇,這實際上是在傷害他們。會阻止他們的成長,關閉他們進行探索的路徑,會讓他們更加脆弱。
孩子的成長需要寬容,需要勇於嘗試和生活失敗中吸取教訓。而我們卻不遺餘力的教他們如何小心翼翼的避免犯錯,這會讓他們生活在害怕失敗的恐懼之中。
臉書的創始人「扎克伯格」曾暗示年輕人必須更快獲得成功,可是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這一點呢?世界上每誕生一個像他這樣的人,就會有成千上萬的20多歲還在啃老的年輕人出現。他們困惑自己為何在校是學渣,沒有推動行業變革等等。這種焦慮會讓整整一代年輕人陷入集體意識癱瘓的狀態,渾渾噩噩的過著本該朝氣蓬勃的生活。
而臉書等一些社交媒體他們更是在老人和年輕人中販賣焦慮。影視作品、書籍可以塑造自我形象和強化社會觀念,但社交媒體變成了最具毒性的那一種。
大器晚成的優勢與劣勢
當上面開始講述過度少年有成會造成的各種有害的壓力的時候,我們來看一下他的反面。
1、大器晚成的著名人物?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一開始的名次決定不了最後的成敗。比起那些少年有成的「神童」們,我們來看幾個依然成功卻是「大器晚成」的例子,或者說他們的人生軌跡才應該是正常的。
先說一個後人很難超越的例子,看過《封神演義》的人都知道「姜子牙」,但歷史上這個人還真存在過。他幫助周武王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而他的大半輩子都默默無名,當他開始輔佐周武王的時候已經70+高齡了。而在平定了商朝之後,他將平生所學編撰了一部《六涵》。後來戰國的諸子百家的理論都是從此書拓展而來的。
回想一下,70高齡才剛剛出道奠定基業,是否算是大器晚成?換成是我的話,庸庸碌碌了一輩子70歲還不在那裡等死啊,根本不會想過再建功立業。
在寫作領域這種例子同樣不少。
恰克-帕拉尼克寫出第一本小說《搏擊俱樂部》的時候已經34歲了;託尼-莫裡森在39歲的時候出版了首部小說《最藍的眼睛》,並在56歲的時候因《寵兒》獲得普立茲獎;珍妮特-伊萬諾維奇44歲的時候才推出了《史蒂芬妮-梅》系列;《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更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好萊塢演員中這種例子也不少。
著名的黑人演員摩根-弗裡德曼在52歲的時候才憑藉《為黛西小姐開車》這部電影獲獎,此前他一直在小劇院打雜並飾演一些小角色;電影反派演員阿倫-瑞克曼在42歲的時候才因飾演《虎膽龍威》中的漢斯而成名。
這些還只是較有名氣的典型,各行各業還有許多並非家喻戶曉但已獲得極高的個人成就的大器晚成者。只不過沒有媒體關注他們而已。
現在科技公司往往因為「創造力」的原因而排斥30歲以上的人,並用新人來頂替他們。美其名曰「我們需要年輕人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並非年輕人的專利。人生道路通常崎嶇坎坷,充滿許多挫折和失敗,而我們這些30+的人可以更善於反思、考慮的更為周全和更有耐心。
我們其實可以在任何年齡、在人生中任何階段創造成就。而如今社會深陷在天賦異稟、智商果然的少年天才的狂熱中,所以大器晚成者很容易在此過程中逐漸被大眾所忽略。
2、走向成熟的生理因素?
從法律上說,我們將18歲至25歲的年輕人定義為成年人。實際上許多人,尤其是大器晚成者,缺乏成年人的一些重要的行事能力和素質。
研究表明這在生理上實屬正常,這個年齡段的人處於多變的壯年狀態,認知過程還不太像成年人的大腦。前額皮質的完全成熟期通常發生在20多歲甚至更晚的時候。前額皮質的位置就在前額後面,它負責處理規劃、組織、解決問題、回憶、反應抑制和分配注意力等複雜的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許多關鍵的前額皮質會在我們從青春末期進入二十幾歲時發生變化。例如,髓鞘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它有助於更有效地傳遞神經信號。大量的突觸修剪也是發生在這個時期。這聽起來似乎是件壞事,其實不然。突觸修剪讓爆炸性增長的神經交纏形成的複雜網絡得到約束,從而讓保留下來的神經網絡更有效地傳遞信息。與此同時,前額皮質還發展出了一種能夠更好地向大腦其餘部分(尤其是那些與情感和衝動有關的部分)傳遞信息的能力,這樣大腦的所有區域都能夠參與規劃、解決問題等複雜的過程。
而這些就是我們從生理上定義成年人的標準,這種生理上的成長也能讓我們更好的控制情緒衝動,規劃複雜的流程,以及預測問題。而大多數18-25歲的年輕人都缺乏這種能力。並非是他們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而是生理上他們壓根還沒有成熟。
多數18-25歲的年輕人實際上都無法作出負責任的選擇,沒有足夠的注意力,也不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而外界卻會在這個年齡段評估他們餘生的成就,並要求他們通過各種方式為自己後半生作出抉擇。這實在沒什麼道理,也不公平。
25歲時大腦能夠充分執行行動能力的年齡中值。某些人可能21歲就完成了這個過程,但也有人可能在25歲之後步入30歲時才完成這個過程。就我來說,我到30歲的時候才擺脫了過去的那種心理狀態。社會上稱呼這種人叫做「晚熟」。而我身邊有幾個人快40了依然「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這種類型也不是沒有。
就連少年有成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也在1985年的時候因為自己的情緒與個性的原因得罪了董事會,最後被掃地出門的案例。
讓我們緬懷一下這位帶領時代前進了那麼多年的偉人
我們來回憶一下成功人士所需要的條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律。而大多數人在前額皮質成長完成之前都會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出現,那麼談何自律。或許那些少年有成的人在大腦的成長方面更超前,或者他們成長的環境有所不同讓他們有別的方法進行自律。但這也只是小概率事件而已。
之所以現在我們好似每天都會看到那些少年有成的例子,僅僅是因為社交媒體整天像蚊子那樣在所有人的耳邊嗡嗡作響而已。
而在25歲之後,我們的大腦才進入成熟期,而這個時候才是真正應該開始奮鬥的時候。
與此同時,作為父母來說,在青春期讓孩子們進行更多的自我探索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一切都在為前額皮質成熟而做準備。
當然大多數人的前額皮質都會在25歲的時候成長完畢,這點不用太過擔心。
3、大器晚成者的六大優勢?
大器晚成者在社會上和生活中雖然對比那些年輕人有劣勢,但也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大器晚成者有著年輕人不可比擬的優勢
其一:好奇心。
或許有人覺得這是年輕人的專利,其實不然。這反而是大器晚成者的第一優勢。反觀目前的孩子們,學業的壓力已經把他們壓的喘不過氣來了,另外對於學校和僱主來說,童年的好奇心就是成才的負擔。他們會勸導我們離開那些亂七八糟的興趣,慫恿我們回到書桌做作業或者做些實際有用的東西。
根據觀察,多數大器晚成者似乎都保留了童年的好奇心,以及更多的孩子氣。這種獨特的氣質並不能幫助我們在早年收穫成功。而到了25歲,我們的前額皮質發育完成之後,好奇心會讓我們更重視長遠的發展,並準備承擔成年人的責任。
有關其重要性在最後一節會有更清楚的介紹。
其二:同情心。
這是大器晚成者的第二大優勢,這是一種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具備這種優點的人能夠理解他人的難處,並盡最大努力去幫助他人。許多大器晚成者在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和人情冷暖中產生了更多的同情意識。我們更擅長反思,不會有太強的自我中心意識,也更能夠理解他人的處境。它能讓我們以更寬廣的格局來看待事物,並制定出更好的決策。它能讓我們成為更敏銳的藝術家、更好的領導者和更務實的企業主。
布朗在快60歲的時候開始創作《激流男孩》這本書,出版的時候他已經62歲了。該書連續兩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他表示:我沒有辦法在三四十歲時寫出這本書,因為那時候的心境寫出來就是另外一本書了。這樣的書會缺乏一些層次。這些豐富的情感層次就是他對於筆下角色的不幸遭遇產生的同情心。
而在團隊中,富有同情心的領導看起來更有能力,參與度更高,群眾號召力也更強。同時也可提高員工留存率和員工績效,從而促進企業的利潤增長。
從個人來說,同情心同樣可以帶來回報,我們可以通過多年的試錯,積累深度的的同情心,從而改善我們的批判性思維。
其三:韌性。
比起那些少年有成者來說。大器晚成者更熟悉逆境。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逐漸熟悉更多應對逆境的工具和觀點,並繼續前行。
沃頓商學院管理和心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在提到培養韌性的品質時指出,調節情緒的能力就是成年人相對年輕人的優勢:「有一系列可習得的行為能夠培養人的韌性。這些行為會隨著我們的年齡增長表現的越發明顯。」
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會轉變對逆境的看法。研究表明,那些坦然接受逆境,並將挑戰視為成長機會的人通常會表現的更為出色,他們的生理壓力水平也要低於那些習慣於忽視逆境的學生們。
少年有成者在一個富足的社會中佔盡優勢。但他們面臨一個巨大的劣勢就是---與我們其餘人相比,他們更容易自持年輕有為,將他們的成就全部歸功於自身天分和努力(敲黑板,這裡我說的是誰?與火星有關,但不是馬斯克)。
而大器晚成者則考慮的更周全,他們能夠看到自己在逆境中的處境,不會過於自責或者遷怒與其他人。
其四:冷靜。
隨著年齡增長,大腦就越發尋求平靜和安寧。
「幸福的獲得逐漸由少年時趁父母不在家盡情狂歡的那張亢奮激動的感受,向長大成人時勞累了一天想衝個熱水澡的那種更為平靜和放鬆的體驗轉變。後面這種體驗的『快樂』並不亞於前者,只是不同人對幸福的理解不同罷了。」
很早就有人研究指出,冷靜平和的領導工作能力更強。我們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更擅長解決問題,也更善於傾聽他人的想法。
前海軍海豹突擊隊隊員布倫特-格裡森表示,人們處於壓力之下時,更傾向於保持冷靜的領導。
總之,心態平和的好處不言而喻。鎮定冷靜相當於內心平靜、沉著淡定和情緒穩定,它是一種平穩的心態,這是任何領導、飛行員或者其他任何職業處於極端壓力之下的都應該具備的優點,也是我們大器晚成者更容易在成長過程中所培養的優點。
其五:洞察力。
普通人來看,洞察力就是一種靈光一閃的想法。但它可不僅僅是有新穎的想法和靈光乍現的天才構想。事實上,我們的洞察力是在長期經歷中形成的一種極具價值的想法。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會更機智的判斷出哪些新想法對我們具有世紀用處,大腦會吸收我們所知的一切事物,幫我們為這些想法劃分優先級。
兒童和青少年的新想法的確會比他們成年後要更多,但在辨別是否有價值方面的能力尚未完全發育成熟。試想一下,將一個六歲的孩子放到迪士尼樂園讓他自己去找樂子,或者由小孩與父母一起根據地圖評估遊覽樂園最高效路徑,哪個要更有效率?
可洞察力並不是大器晚成者的專利,許多少年有成者都可能有寶貴的洞察力。但不可否認隨著年齡增大,我們大腦在這方面的能力會越發成熟和熟練,同時新穎的想法也會日漸轉化為實用的簡介。換句話說,實用見解的產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讓大器晚成者獲得一種獨特的優勢。
其六:智慧。
縱觀歷史,各國人民普遍將「智慧」視為人類成就的頂點。各種宗教和哲學中也都對「智慧」有著自己的解釋。直到今天,人們繼續追問,到底什麼是智慧?與此同時,大器晚成者的智慧體現在哪裡?
「人到中年,更容易看清事物的全局狀況」。
我們可以通過生活閱歷獲得智慧,而生活閱歷與年齡增長存在關聯。有大量的研究證明,智慧並非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或者隨時間發展而掌握的本領。它並不會與一流大學文憑劃等號。智慧來自我們在經歷生活挑戰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個人性格與經驗特徵相結合的複雜模式。它來自數年的人生起伏,會隨著一生遇到的新挑戰而增加累積。它是我們的知識、經驗和直覺的綜合。
「智慧是一種看到生活層次的能力,而人在年輕時很難看出這些東西。」
值得慶幸的是它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竭。相反,會逐步累積。我們的認知速度會有所衰竭,但基於知識和經驗的推理和認知能力卻不會下降。智慧的完美定義或許是:基於知識和經驗的推理和認知能力。
中年人在許多社交互動能力上要比年輕人更勝一籌,例如更擅長判斷他人的意圖和情緒調節。
最後一個例子:
賈伯斯雖然早年就創立了蘋果公司,他的才華讓公司盈利非凡,可是他的脾氣也讓他在董事會中不斷的遭到批鬥。當然不可否認賈伯斯當初的眼光是正確的,但他缺少可以說服董事會的耐心,最後他被趕出了自己一手創立的蘋果公司。直到的1996年他40歲的時候才重回瀕臨破產的蘋果,並讓這艘船重新起航。
也正是因為他在離開蘋果的20年的時間裡讓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成長,他才開始帶領蘋果重回巔峰。某種意義上說,也算是一種「大器晚成」的範例。
如何為人生的下半場做準備?
雖然今天的神童文化推崇的是少年有成者,而且似乎給大器晚成者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障礙,但大器晚成者還是擁有通向成功和實現成就的驚人優勢。這些品質會隨著年齡不斷增加。但我們最終會發掘出自己的個性,看到每個人都有一條開發自己真正潛力、通向卓越的成功之路。
那麼我們如何為接下來的路做準備呢?
1、樹立積極的自我意識
我們所在的文化環境可以讓我們樹立信心,也可以擊垮我們的意志;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動力,也會導致我們前置不前。對大器晚成的我們來說,文化環境產生的影響就在此處。如果我們還沒有完全發揮出才能,那麼有必要觀察一下周邊的文化影響力,看看是哪些因素阻礙了我們的前進。
而其中對我們很不友好的因素之一就是早期成就的社會觀念。然後還有其他因素,當然這些因素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
比如《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作者的父親(窮爸爸)是個大學教授,希望兒子可以按照正常路徑讀大學,考公務員,平平安安的度過人生。要不是有另外一位朋友的父親(富爸爸)的指點的話,這位作者可能就會碌碌無為的結束這一生。這種原生家庭觀念的影響會伴隨我們很長時間。
要實現完全的個人成長,就必須從自己的家庭中獨立出來。當然不是說要拒絕他們的關愛。而是要由自己來決定哪些做法有益和哪些做法無益於我們的成長。
樹立自我意識
電影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他出生於一個工人家庭,拍攝過電影《回到未來》和《阿甘正傳》。他在12歲的時候告訴父母想當電影導演。而父母的回應是「你難道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出生嗎?」
不論我們是否接受,都不可否認家人的確對我們產生了積極和消極的影響。他們定義了我們人生中的首批「界限」,而其中有些是對我們是有利的,比如「不能抽菸喝酒」等等。而有些也會阻礙我們的發展,比如「你不適合經商」等等。
除了家庭,社交圈同樣會影響我們。與原生家庭不一樣,我們可以在讀大學或者工作的時候搬出去住,但社交圈即便我們長大之後依然會伴隨左右。它對我們的影響時間遠比家庭要更深遠。不可否認,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難免都會有同伴壓力。我們很容易隨大流,否則就不合群。
這些都對我們產生了一種規範性的思維,讓我們認為社會群體中模範成員走過的路徑才是唯一的正確路徑。這類思維當然有好處,人生很艱難,如果可以通過觀察和模範踏入的行為來度過難關,當然可以更輕鬆的過好一生。事實上這條路已經被捷足先登的年輕有為的人擠滿或者堵死了!等我們這些大器晚成者上路時,這些機會之門也已經關閉了。我們的人生又遲到了。這會使我們被邊緣化,甚至感到羞恥。
無論從生理、認知、道德還是職業上看,都沒有唯一的「正確」路徑。這是規範性思維的明顯弊端。
因此,為人生下半場做準備的第一步就是梳理積極的自我意識,仔細查看周邊哪些因素使我們停滯不前,是社交圈?還是家庭因素?知道了哪些因素就已經能喚醒我們的「自我意識」了,足以讓我們踏入下一個階段開創自己的命運。
2、放棄也可以獲得新生
沒錯,你沒有看錯。只要放手就可以了。
上面我們說到了成長環境和社交圈的文化潛移默化的創造了一套強大的規章制度,要反抗這種規範意識談何容易。這也是我們之所以是「大器晚成」的一個原因。但我們無論如何都要跨出這一步。
為什麼?很簡單,作為大器晚成者,我們一直沒有得到社會文化和社會規範的承認和尊敬。回想一下,對於放棄,有什麼樣的描述?
「放棄意味著你無法發光發熱,你無法應對壓力。你內心缺乏勇氣,你缺乏毅力。放棄的人永遠不會贏,贏家永遠不放棄。你放棄了,你永遠不會成功。」
不過很少有人會意識到「有目的的放棄是奔向目標的捷徑」。主流文化一直都在提倡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的應對所有挑戰。堅韌不拔的確是一個無懈可擊的優點,其經典案例古往今來數都數不清。如果我們想成功,就得努力努力再努力。
有目的的放棄並不是逃跑
是否有發現一點,當前人們對頑強不屈的精神有點吹捧過頭了?
毅力固然可以實現成就,但也不要忘了換種眼光來看問題:有時候放手才是正確的選擇。實際上,為了正當的理由而放棄,也可以讓我們獲得巨大成就。
前面說的60歲書寫《激流男孩》的作家丹尼爾-J-布朗,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年面臨的會讓家人擔心的抉擇:他第一次人生中的重大放棄就是高中退學。
他對此解釋道:
他並不是跟不上學業,而是難以融入社交環境。周圍的社交壓力讓他幾乎無法呼吸。最後父母尊重他的選擇,但必須要他拿到文憑,因此與學校一起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案:他不用去教室上課,可以自己去圖書館自我學習,最後還是要參加考試。他用這個方式完成了高中的學業。
那麼他算不算輕言放棄?他缺乏勇氣嗎?他缺乏抱負嗎?如果他繼續在教室煎熬,最後極有可能會精神崩潰,那麼世界上就會少了一位作家。他對於傳統學習方式的放棄讓他拓寬了人生,圖書館的學習讓他以極少的時間掌握了學業,同時還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
之後,布朗又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放棄,為此辜負了父親的期望:
他父親的大學時期正好遇到美國的大蕭條,從而不得不中斷了法學院的學業。而父親的希望就是孩子可以在法學院就讀。布朗知道父親的期待,可是他又一次放棄了。原因和高中時候一樣,那種對社交的焦慮又一次的折磨著他的精神。而這一次,他是真的退學了。
沒有人想放棄,更別說連環放棄。但很少有人去關注放棄的真正原因。放棄有可能讓大器晚成者獲得更好的成長機會。這個推崇「神童」的時代會讓我們容易否定放棄的念頭。實際上,放棄才是可以在事業、創新和幾乎各個生活方面取得成就的策略。
賈伯斯在1996年重回蘋果後幹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掉了當時蘋果70%的產品線,裁掉了3000餘人。
試想一下,那些被裁掉的產品如果繼續堅持下去會是什麼結果?即便是賈伯斯這種牛人也在如此臃腫的公司中進行掌舵吧。
傳統文化推崇堅定的精神,這裡的問題是用單一思維的決心來處理沒有把握的事情,這實際上會導致工作更加低效。毅力一旦用錯了地方,可能會影響我們再次使用毅力的能力,導致我們在真正需要毅力的時候無從發力。
人的毅力好比銀行帳號,我們可以從中提取一定額度的毅力,但不能無限額的提取。我們得明智的做出抉擇,以免餘額不足。
盲目推崇堅忍品質的另一個問題在於,他沒有正視放棄也是一種正確做法的事實。我們渴望更多東西,但大多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當放棄一些不可實現的目標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更快樂,更釋然,甚至更少生病。沒錯,放棄實際上具有生理的好處。
迷戀毅力這種現象的問題在於,它沒有意識到放棄其實也是一種迂迴戰術。舉一個中國的例子:
書寫《本草綱目》的李時珍,他早年多次考取功名而名落孫山。如果他像別的學子那樣一直考的話,就不會有《本草綱目》的問世了。而正由於他放棄了功名,轉而鑽研醫藥才有了我們所直到的成就。
放到企業界也一樣,任何富有經驗的科技創業公司的創始人都會告訴你,了解何時放手也非常關鍵。現在很多老牌的企業都會把一部分的業務賣給別的企業,其實也是一种放棄,讓自己更專注於需要的業務上。
IBM就把個人電腦的業務賣給了聯想,夏普向富士康出售了自己的顯示屏面板業務,賈伯斯回歸的時候也放棄了70%的產品線(前面說過)等等。
矽谷有句名言「越早失敗越好。」但在失敗之前得先嘗試,之後得更努力的嘗試。
如果還是感覺「放棄」是一種羞恥的話,不如把他換成「戰略性撤退」。把放棄當成一種轉折或者重生。知道什麼時候該轉變方向,這一點的重要性絕不亞於知道何時應該堅持到底。更直白一點說,有目的的放棄可以更快的啟動替代方案,放棄一條不成功的路徑可能並不是很難。當我們放棄了不適合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就可以讓自己的決心和毅力得到解脫,讓其用於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3、克服自我懷疑
無論我們處在什麼位置都免不了自我懷疑。對於我們這種大器晚成者還是少年成名者來說都一樣。但對於大器晚成者來說這一點尤為明顯,自我懷疑會讓我們背負更沉重的負擔。
與第一條說的類似,這大概率是成長環境或者社交圈導致的結果。甚至我們的人生可能也不是那麼成功:成績中下、被老師辱罵過、被同學欺負過等等一系列足以打擊我們未來可塑性的事情。這會導致我們心態不穩,一直動搖。有些女性可能會因為懷孕、照顧家庭等事情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看到過去的朋友或者同學事業上的高歌猛進,我們會不斷的產生自我懷疑的情緒。
先停下來思考一下,作為大器晚成者的我們當然是不同尋常的成功路線。如果不能接受這個事實,我們通常就會低估自己的能力與可能性,一路跌到深淵。這種自我懷疑會引發痛苦,難堪,精神焦慮和一蹶不振。
這不是好事,但是卻有好處。
實際上自我懷疑是一種武器。如果管理得當,自我懷疑可以成為一種信息和動力來源。因為他可以攻克「自滿」的情緒、改進我們的準備狀態和表現。它驅使我們去追問結果,嘗試新的策略,讓我們更願意接受不同的解決方案——這與大器晚成者的好奇心和韌性等優勢有關的所有策略。此外,自我懷疑還是塑造睿智的領導、老師、家長和朋友的秘訣。與自我懷疑的情緒達成和解,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富有同情心,更善於觀察自己和其他人的內心。
而成長者更擅長利用自我懷疑來改進自己。很多有重大發現的科學家都會陷入自我懷疑的境地,他們的成就越高,產生的自我懷疑就越多。無論多麼成功的人都會自我懷疑,對於尚未成功的人來說,自我懷疑就更嚴重了,但這些都非常的正常。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自我懷疑可以警醒我們,激發我們的動力。只有肆意讓它自由成長的時候才會帶來危害(毫無限制的自我懷疑就變成了自卑)。多項研究表明,適當的自我懷疑實際上可以改進表現和增加成就。
這對於我們這種大器晚成的人來說,真是個好消息。這個社會總是在讓我們與那些年輕有為的人做比較,這導致我們不斷的自我懷疑,並深受其害。而已經成功的人與有待成功者之間的一大區別就在於:成長者不會讓自我懷疑阻擋自己的去路,他們會利用自我懷疑來改進自己。
4、堅信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隨著醫學不斷的發展,我們的理論壽命可以超過百歲。只要我們有耐心堅持一項追求或者一份熱情,我們就有機會在人生的任何節點實現重大突破。許多」一夜成名」的故事實際上都有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的積累和鋪墊。因為社會迷戀少年有成的現象,所以人們通過多年努力取得的成果往往被誤解為天資聰穎的結果。之前說的很多故事例子可以當做一種啟發,一種持之以恆的學習、嘗試、堅持並最後取得成功的範例。
比爾蓋茨雖然在20歲的時候創立了微軟,但他在那個時候的敲打代碼的時間早就超過了10000小時。記得某一本他的傳記中說,當別的孩子晚上去聚會開派對的時候,他會跑到附近的大學裡的計算機室去編寫代碼,日日如此,夜夜如此。
當然他是非常具有天賦的那一類,大多數人可能要更多的時間才能達到。
一定還會有人疑問「我們真的可以憑藉內在實力和堅持到底的毅力,掌握自己的命運嗎?」
答案是沒錯。
之所以相信我們可以堅持下去的有2個原因。
第一,我們都是天生的故事家。我們的生活中,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在進行思考、交流、溝通甚至做夢。可以說講故事就是人類意識的默認部分。我們會本能的為混亂找到合理的藉口,我們通過講故事和做夢實現自己的夢想。而講故事和找藉口就是一種看似不太明顯的堅持動力,但我們講故事的能力其實遠超我們自己的想像。
故事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尤其是我們給自己講的故事會影響我們的態度,增強幸福感。而當我們改變了自己的故事,就可以改變我們的行為或者人生(我堅持一周去健身房4-5次,每次都要在跑步機上跑上60分鐘,就是我給自己定義了一個故事)。這聽起來是一種自我催眠,但故事的確是促進成長和成功的隱性催化劑。
開創了精神分析學派的弗洛伊德醫生在治療病人的時候就發現他們就是無法將自己的故事保持連貫,而精神分析學家的任務就像一個腳本醫生那樣,修復那些殘缺不全的故事。並讓他們通過這些「故事」,用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引導他們走向未來。而構造故事的作用是用全新的方式看到自己生活中的事件,並讓其有管理性,以此重塑現實生活。當然,這裡牽扯到心理學的概念了,就不再展開了。
我們嘗試回憶一下自己的故事:
當我被僱主解僱的時候,是不是就證明了未來事業將毫無建樹?是否就證明了我是個失敗者,永遠不會成功?還是說這次解僱成了我最棒的經歷之一,讓我得到了解放,促使我去找尋一份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所謂的成長是指承認我們的過往,通過鼓舞人心或具有啟發性的樂觀個人故事去追求過程產生的結果。如果對抗環境對我們的影響,無視消極的自我否定,那麼就必須相信,我們向自己訴說的是正確的故事。
其二,我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發樂觀,並在我們逝去的人生中積累經驗和教訓。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耐心也會得到磨鍊。而毅力也遠比我們所認為的更有韌性。
毅力水平並非固定不變。我們的決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有研究表明最有毅力的成年人的年齡超過了65歲,而最缺乏毅力的人多為20多歲的年輕人。但很多20多歲的年輕人當然也不缺乏這種品質,只是說堅持某件事的能力會隨著年歲而增長。關於如何獲得毅力,我們所體驗過的多種經歷就是最好的老師。
但之前說了「放棄」的各種好處,並非在說毅力不是人生需要的品質。很顯然,要由成就必須要由毅力,能在跌到後爬起來。
記得個選秀節目中的某個選手說「如果我只是失敗了幾次就放棄的話,那我就不是真的愛這份事業。」
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草率的將毅力投入自己所面臨的每一項挑戰。要知道,有些挑戰根本不值得我們費心,濫用毅力和決心會讓我們精疲力盡,甚至患病。
那麼如何確定應該堅持或者放手?
答案是:了解你自己。
雖然毅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但我們最好在發現與真實自我最合拍的故事時,再為之傾注自己的毅力。上面已經有了無數的例子就證明了這一點,如果忘記的話,再想想《本草綱目》的故事?
在能夠激發好奇心的情況下就能發揮出自己的最佳表現並投入激情。此刻,無須可以召喚,毅力和耐心也會不請自來。回想一下那些通宵的日子僅僅為了在遊戲中打開下一扇門,對下一扇門的求知慾讓我們忽略了疲勞和被父母責備的風險。
這些事情都告訴我們,好奇心、探索和發現才是最大的驅動力。大器晚成者不太適合走以目標、競爭和獲勝為導向的成功路線。而對好奇心和探索的追求才是前進的動力。這種路徑也更有效,因為我們從不缺乏好奇心。
而我們並不是逃兵,只是不那麼鬥志昂揚而已。
結尾
如果有人看到了這裡,那麼你應該是與我一樣,被所謂的「社會」認為是時代的眼淚。但我們並不是「時代的眼淚」,我們是「大器晚成者」。成長是沒有止境的,自我的決心也沒有固定的年表,個人突破也沒有年齡限制。
我們有不容忽視的天賦。我們是大器晚成者。我們有值得追隨的美妙宿命。
*******************************************************************
到這裡為止,這本書就已經解讀完畢了。我盡了最大可能將本書的精華部分提取出來,無奈本書的每一個字都非常的吸引人。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寫了這麼多了。希望各位能夠喜歡本文,如果能讓您仔細去翻閱一下這本《大器晚成: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的話,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