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愛」無意中看到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在一個夏天的傍晚一位母親帶著眼睛看不見的孩子練習打彈弓的故事。
故事中的「我」原先不知道孩子眼睛看不見,認為這個孩子是「我」所見過打彈弓最差的孩子,根本無法打中。孩子母親告訴「我」:「她鼓勵孩子說總會打中的,關鍵是他做了沒有」。在經過了反覆練習之後,「我」身後傳來一聲清脆的碎裂聲。
現在焦慮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線上線下一起抓,更有甚者同一門可報不同的培訓及機構,手機、電腦上下載了各種的學習APP。
父母一味地埋怨孩子沒有認真學習,比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差。由於生活環境、閱讀量、個體存在差異,其實個體之間根本沒有可比性。孩子總有所長,有所短。但是,只要去做了,比原來的自己進步了,那就是成功了。
讓一個沒有樂感的孩子學習拉胡琴,剛開始發出鋸鋸子的聲音,讓人無法接受。此時,父母及老師假若也認為他是無法成功的,直接放棄,或許就會錯過一個偉大的樂器大師。
在學業上,更要如此,需要鼓勵他去做。經常有孩子考試成績差,家長就會侮辱孩子,訴說怎麼會這麼笨,垃圾都不如、腦子進水了嗎……這樣孩子會更沒自信、變得沉默寡言;若換種方式,父母耐心得指引孩子,發現不足之處,與孩子一同學習,共同進步,相較於侮辱、數落,將會有是更好的結果。
不負韶華以夢為馬,塵埃落定之前,你我皆是黑馬,以此我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