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縣地處大巴山腹地、重慶市最北端,集「老、邊、山、窮」於一體,縣域國土面積35%屬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2.2% 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生態環境保護是城口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同時,這些紅線範圍內又有大量原住民居住、生活。作為國家級貧困縣,2014年底城口全縣共有貧困人口4萬多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4.5%,怎樣讓大山深處的群眾脫貧致富是城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難題。
2020年8月18日,城口縣興田村脫貧先進戶、「四合院大巴山森林人家」女老闆趙友蘭與入住客人周景琳在院前談笑風生。鄧蕊 攝
城口縣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深林覆蓋率超過70.2%,與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和縣城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一起,三項指標長期保持重慶市第一。城口縣委縣政府立足城口生態環境保護前提,分析城口資源現狀,作出了將旅遊產業打造成為縣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決定,而大巴山森林人家既可以借群眾自建房改造,兼顧了自住、經營雙重需求,又可以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見效快、成本低、帶動能力強、示範效應好,成為了城口鄉村旅遊的主要載體和依託。
興田村位於重慶市城口縣東安鎮東南端,海拔1200-2300米,高山深溝,距城口縣城70公裡、巫溪縣城90公裡,長期與世隔絕,直到2010年才借省道301貫通解決了公路。2010年之前,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貧困發生率高達40%,近20%農戶舉家外遷,屬重慶市及秦巴地區最落後的特困村之一。
幸運的是,貧困與落後使這裡的生態、資源和環境得以很好保護留存,為當下的跨越奠定了基礎。一是生態優良,村域森林覆蓋率91.8%,大面積原始森林和眾多動植物資源得到完好保護。二是環境清潔,農戶沿亢河兩畔星羅棋布,傳統自然的生活方式對環境幹擾極小,地表水均為天然一類水質,基本沒有大氣、揚塵和噪聲汙染,農村面源汙染也很輕微。三是氣候宜人,村內人口居住區域海拔1300米左右,年均氣溫12.2℃,溼度85%左右,負氧離子18000-32000個/立方釐米,是最適宜人類生活的典型地區。四是風光秀美,亢河貫穿全村,兩岸喀斯特峰叢地貌發育良好,秀峰、溪谷、溶洞、森林、田原、民居等景觀豐富,在大巴山裡獨顯其秀麗奇絕。五是風情濃鬱,大巴山區原質原態的生活方式、民風民俗在這裡保存較好。
東安鎮黨委、政府看到了興田村的資源優勢,2011年借301省道貫通的機遇,東安鎮、村兩級引導群眾嘗試開辦大巴山森林人家,發展鄉村旅遊。至2012年底,16家森林人家開業,接待遊客超5萬人次。同時,城口縣委、縣政府打響了旅遊發展攻堅戰,亢谷景區規劃落地並於2013年全面啟動建設,位於該景區核心段的興田村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和帶動。
模範帶頭作用下,當地群眾看到了美好前景,開始主動參與大巴山森林人家建設。到目前為止,全村206農戶有123戶發展大巴山森林人家,床位達到3567張。興田村25戶貧困戶中14戶直接經營、3戶間接經營森林人家。全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1980元增長到2019年的1.82萬元。2019年底,25戶100名貧困群眾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為零。
東安鎮興田村2組村民趙友蘭家,家中共5口人,其中3人殘疾,家庭極為貧困,於2014年被認定為新一輪建卡貧困戶。年事已高的母親蔣禮美右腿殘疾,無勞動力;趙友蘭本人於2013年因車禍導致左腿粉碎性骨折,治療初期一個月內花費近8萬醫藥費,後遺症致其行走不便,並需常年治療;丈夫劉確友幼年時因意外致右手三級殘疾,其外出務工收入是家庭全部的經濟來源;家中還育有一兒一女均在讀書。
2014年,在鄉村旅遊發展浪潮的牽引下,趙友蘭一家不甘落後,主動聯繫鎮村工作人員請求支持修建住房,開辦大巴山森林人家。9月,趙友蘭一家開始修建住房,政府通過整合殘疾人建房、戶貌六改政策予以支持。2015年6月房屋建設完成,趙友蘭借款近30萬元。同年10月,「四合院大巴山森林人家」以客房8間、床位16張,40人就餐的規模正式營業。
今年60歲的周景琳來自四川達州,每年夏天都會到趙友蘭的「四合院」住上一個月,至今已是第六年。「我幾乎走遍了國內的山山水水,但感覺還是亢谷的興田最宜人。在這裡避暑,養生養心,人心不浮躁,也沒有想家的感覺。另外,這幾年我也切切實實看到當地政府的扶貧工作是如何落實到了他們每個人頭上,並如何逐步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她說。
「興田村曾是東安鎮最窮的地方,原有的200多戶村民,走得只剩下60多戶。大巴山森林人家的開辦,吸引了人員的回流,目前已有123戶村民從事大巴山森林人家經營,且數量還在逐年增加,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城口縣東安鎮黨委書記謝國洲說。
趙友蘭一家「我要脫貧」的鬥志和勤奮鼓勵著更多建卡貧困戶脫貧致富,於2015年底越線脫貧,也因此被評為2015年脫貧先進戶。目前,開業至今,在駐村工作隊幫扶指導下,「四合院」的生意已經步入正軌,年旅遊接待收入可達8萬元。(中國日報重慶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