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漢「戰疫」·醫療戰隊

2020-12-19 21世紀經濟報導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 唐唯珂

編輯丨張偉賢

「我們重症醫療隊主要負責打攻堅戰,我們的任務是降低病死率。如果把前線抗疫比作一場戰役,那麼重症醫療隊就是集中在敵人火力最強的地方,專門炸碉堡的那些。」丁仁彧表示,「而雷神山病區,主要就是收治我們從重症拉回來的、轉為輕症的病人,倒過來為重症病人騰出床位,形成配合。」

編者按

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

從除夕夜開始,300多支醫療隊、4萬多名白衣戰士,源源不斷地從全國各地馳援湖北,加入「湖北保衛戰」。他們,是最美逆行人。

沒有生而英勇,只是選擇無畏。他們,是真正的勇者。

戰士披甲赴荊楚,不滅「新冠」誓不還。抗疫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依然在繼續。

本期武漢「戰疫」·醫療戰隊,由最前線的白衣戰士親口講述那些一線抗疫故事。

「我們重症醫療隊主要負責打攻堅戰,我們的任務是降低病死率。如果把前線抗疫比作一場戰役,那麼重症醫療隊就是集中在敵人火力最強的地方,專門炸碉堡的那些。」2月21日,遼寧支援湖北重症醫療隊領隊丁仁彧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口述到抗疫的經歷。

丁仁彧隊長所帶領的遼寧重症醫療隊共150人接管的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3病區和4病區,其中3病區承擔了對這個院區最危重病人的診療任務。

「而(遼寧醫療隊接管的)雷神山病區,主要就是收治我們從重症拉回來的、轉為輕症的病人,倒過來為重症病人騰出床位,形成配合。」丁仁彧說道。

「遼寧醫療隊(在雷神山醫院)接管的病區裡目前大約有649名患者。」正在雷神山參與救治工作的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尚東21日向21世紀經濟報導講述了目前雷神山抗疫一線的最新收治情況,「現在ICU病房也配置齊全了。」

「我們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的病人都有,收治進來的病人我們會根據情況採取不同的救治方案。」遼寧支援雷神山醫療隊總指揮徐英輝19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作為前線戰「疫」的重要一環,雷神山醫院擔負著重要的收治任務。全面開放接診後,雷神山醫院將能夠收治1500床病患。

21日,兩位「幹將」丁仁彧和尚東分別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講述了遼寧隊如何左手重症「攻堅戰」,右手鏖戰雷神山的抗疫故事。

丁仁彧:重症區「攻堅戰」

如何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一直是前線戰疫的一大難題。生死時速,全力搶救重症患者刻不容緩,我們用了十天改造病房,為重症患者支起生機之艙。

搶救重症病人的過程風險是比較大的,因為在插管的過程中,病人有一些咳嗽反射或者一些飛沫的傳播,可是我們沒有什麼太好的防護措施。同時,正常應該有負壓病房、有頭盔等一些高級別的防護措施,才能夠阻斷這些飛沫,包括病毒的侵入。但前線並不具備負壓病房或者比較好的防護措施,我們每次搶救病人的時候,其實冒的風險都是比較大的。但即便如此,大家也都迎難而上。

怎麼把一個普通病房在最短時內改造完畢,同時還要保證病人的救治成功率,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來這裡前10天感覺最困難的一件事情。

我們所做的改造病房工作,實際上就是相當於在前線重新建一個ICU。建立一個ICU,並不單單是在病房裡配置齊全的搶救設備和藥品,還需要來自重症科室經驗豐富的醫務人員以及一套成熟的急救流程。這個時候對於重症醫生來說,最寶貴的就是對於重症病人敏銳體徵的判斷能力,可以做出最準確及時的判斷。

普通病房很簡單,放幾張床,放一個聽診器,僱幾個大夫,就可以開始治病了。但ICU不行,就是把ICU所有的急救設備,呼吸機、氣管插管、ECMO、血液淨化這些設備包括那些搶救藥品、液體復甦的藥品、鎮痛鎮靜的藥品、急救用一些所有的藥品都備足了也還不行,最重要的是需要來自重症科室的醫務人員和規範的急救流程。

武漢的病死率相對於全國來講,高出了近10倍,這裡面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缺乏重症醫學相關的專業的醫護人員。救治重症患者是重症科室的專業素養,別的專業可能達不到,因為我們見的重症病人太多了,簡單一看就知道重症病人將來病情的走向。對於一些病情特別嚴重的病人,我們要想辦法怎麼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為了將普通病房轉為收治重症病人的隔離地方,我們醫療隊做了大量工作。為了不耽誤收治病人的工作,我們邊收治邊改造,醫護人員除了救治病人之外,也主動承擔了病房改造任務,甚至是修理工作。

我一個人是完成不了這項艱巨的任務的,一定是我們團隊的全部成員的共同努力。在遇到困難時,醫院也積極協調,然後想辦法怎麼解決這些困難。醫療隊裡150人,其實絕大多數我是不認識,相處20多天也不認識,我只能記住他們戴口罩的樣子。但是大家都是默默地奉獻,大多數人都希望為這個國家和老百姓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院區第一個進行血管插管、第一個來進行血液淨化、第一個做ECMO……我們醫療隊率先對重症患者採取有力的救治措施也起到了表率作用,慢慢也帶動了整體院區重症醫療水平的提高。

來的前10天可以說是我們最辛苦的時候。改造病房這系列工作相當於幫助後續的一些醫療隊建立起來一個比較成熟的架構,其他醫療隊來了之後,就沒有我們當初面臨這麼多困難,他們能夠更順利按部就班,開展工作。

另一方面,在重症病房裡更辛苦的是我們一線的護士們。

重症病房裡的護士數量並不充裕,高強度工作對於重症醫療隊裡的護士而言也是巨大的挑戰。正常的ICU病房裡,一個重症患者就需要一個護士專門去負責,但是現在我們醫療隊裡一個最多只有10個護士,要負責40多個患者,工作強度非常大。

目前的排班儘管是4-6個小時一班,但因為醫護是在危重症病房,實際工作強度也都比日常要大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醫護人員還是表現得非常熱心,有時候醫護人員還自己帶了一些營養品,給患者補充營養。

護理人員是前線和病人接觸最密切的,現在環境特殊,一方面招不到護工或者其他一些相關的人員幫助照顧老年患者;另一方面家人也不能陪伴在老年患者身邊,病房中很多的老年人全靠護理的護士去照顧。我們的護士既是醫務人員,又在一定程度上擔任保姆和家人的角色,尤其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基本上就是靠護士。點點滴滴就體現出來我們護士的這種愛心,雖然自己已經很疲勞,但是願意把這些東西去傳遞給病人,給他們鼓勵,因為這些病人可能多多少少都有些焦慮,心理的這種疏導可能顯得更加重要。

尚東:鏖戰雷神山

2月8日元宵節當天,雷神山醫院正式交付。當晚,我們遼寧支援雷神山醫療隊共1013名醫護人員分8架包機馳援武漢。2月18日,隨著B1、B2、B3、C11這4個病區正式接診,我們醫療隊接收的17個病區全部開放接診,能夠收治780人。

截至20日,集合在雷神山的醫務人員已經超過2000人。由於這些醫療隊裡有來自各個地方、不同單位的醫生,保持醫務人員間「步調一致」對於提高救治工作的效率非常重要。

我們的工作都統一進行安排,醫療隊裡的醫務人員主要來自大連醫科大學、錦州醫科大學,其他市級單位的醫療人員穿插到裡面,不同醫院的醫生護士在共同開展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起初,雷神山醫院的設備還未完善,我們在工作中發現設備存在不足的地方,就想方設法地升級設備。我們在救治病人過程中發現,由於傳染病救治和醫院設計的特殊性,不同工作區域之間嚴格區分阻隔,進出需進行嚴格的防護消毒流程,用對講機交流不太方便。於是,我們火速聯繫了技術團隊,專業人員自駕車奔赴武漢,連夜在雷神山醫院建設了「醫療音視頻實時互聯繫統」。

2月19日,首批「醫療音視頻實時互聯繫統」完成安裝搭建和試運行,我們的醫護人員進入隔離區後,可以通過無線耳麥和非隔離區的「戰友」保持實時通話,並通過行動裝置分享病例資料給處於非隔離區和醫療隊辦公室、行政中心的工作人員。醫護人員在病區內(隔離病房、醫生辦公室、護士工作站、清潔區等)、各病區之間、以及病區與行政各區域之間,實現無接觸、連續不間斷的實時在線音視頻和醫療信息的共享互通,同時也實現了雷神山醫院各病區與後方醫療會診中心的互通互聯。

雷神山醫院針對傳染病這一特點採用了負壓病房的設計。這種病房內的氣壓低於病房外的氣壓的病房,相當於給病房戴上口罩,能夠起到較好的隔離防護作用。雷神山醫院採用了負壓病房的設計,並且分隔出三區(清潔區、汙染區和半汙染區)、兩通道(兩通道是指醫務人員通道和病人通道),符合傳染病的防護標準。

我們在救治過程中發現,心理疏導、人文關懷也不可或缺。

針對一些老年患者比較孤獨、缺少關懷,感到恐懼、悲傷的情況,我們會從心理關懷上進行關心照顧。目前救治的一個難點在於一些老年患者有基礎疾病,比如阿爾默茨海默症,可能會不太配合治療,我們就需要給予這些病人更多的關心,進行溝通,讓他配合治療。

由於新冠肺炎傳染性強,病患需要隔離治療,家屬在一旁陪護病人是不可能實現的,對於一些年紀比較大的患者而言,難免會感到孤獨。於是,我們根據病人的心理狀況引入共情醫學,讓醫務人員充當「家人」的角色,去傾聽患者的故事,對情緒比較低落的患者進行開導。

與方艙醫院不同,雷神山醫院的收治目標包括從輕症到危重症不同類型的患者。雷神山醫院還特地配置了病房的ICU,這意味著,雷神山醫院能夠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一旦院內病人病情加重,可以及時轉送到院內的ICU病房進行救治,避免轉院耗費寶貴的急救時間,病人能夠得到連續性治療。

雷神山醫院裡,抗疫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依然在繼續,我們所有醫務人員都在為了救治病人的共同目標鏖戰到底。

相關焦點

  • 武漢直擊丨戰疫版fashion小包!山東醫療隊員「發明」最潮背包走紅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3月15日訊(記者 陳洋洋 通訊員 謝靜)自製粉紅色的小布兜、最潮抗疫小桶包......從2月初至今,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援助湖北的醫務人員一直背著自己設計的「最潮」的戰疫小背包在病房忙碌。
  • 全國6200多名白衣戰士增援武漢加入戰疫總攻
    「到武漢去!」「到抗疫一線去!」2月9日,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抵達武漢。當天一同增援的,還有來自上海市、浙江省、山東省、廣東省、遼寧省等十多個省市的超6200名醫務工作者。  一夜集結,逆風而行。2月8日,元宵節當天晚上,國內十多個省市的醫院都接到了通知。當天晚上及第二天,6200多名醫務工作者火速集結,加入武漢戰疫總攻!!
  • 武漢:戰疫「不夜天」
    【來源:新華網】 武漢夜晚的「戰疫燈光秀」(4月14日攝)。 武漢的夜晚燈光璀璨,以戰疫為主題的「燈光秀」每日亮起,鑄就了江城武漢的「不夜天」,帶給人們信心和勇氣。 新華社記者王毓國攝【來源:新華網】 武漢夜晚的「戰疫燈光秀」(4月14日攝)。
  • 廣東超級戰隊丨鍾南山領銜,呼吸領域「國家隊」的「戰疫記」
    其中,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2名醫療專家「逆行」出徵。廣州醫科大學素有呼吸領域「國家隊」之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來自廣州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的醫護人員、科研專家、志願者等已在多個「戰場」一線奮戰。援鄂、援粵、援外,「廣醫戰隊」有哪些「戰疫」經驗?Plus君帶你揭秘呼吸領域「國家隊」的「戰疫記」。衝鋒!
  • 武漢藝術戰疫送瘟神
    2020年乃武漢不平凡之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江城,奪走無辜生命。為防疫情傳播,1月23日至4月8日封城,封城期間武漢全民戰疫,每個日日夜夜曾發生許多可歌可泣故事。黨中央英明決策,全國上下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中華民族精神,全國各地一萬四千多名醫護人員從祖國四面八方急赴江城,援鄂援漢。
  • 生命時報專訪赴武漢四大醫療戰隊
    2月19日至21日,本報赴武漢特派記者先後探訪了來自遼寧、安徽、四川、湖南四大省的4支醫療救援隊工作現場,聽他們講述近段時間發生的動人故事,見證了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醫者精神。2月6日晚,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接到任務,要組建醫療隊馳援武漢。通知下發一個半小時內,30名醫生、100名護士組成的白衣戰隊就組建好了。「自發的使命感非常強烈!」錢招昕說,有些科室想來的人多,不得不篩一批下來,甚至有位已到退休年齡的急診科教授報名請戰。醫療隊中有一對年輕夫妻,他倆告訴記者,他們只是眾多醫護工作者中的一員,來到武漢是因為治病救人本身就是醫者的職責。
  • 影子夢之隊:8090武漢伢的戰疫故事
    與其它志願者團隊不同,「影子夢之隊」是一支主要由80、90後組成的團隊,發起人是幾位「海歸」武漢伢。他們不僅自己直接捐款,還從海外和國內募集資金與醫療防護物資,運送到武漢的倉庫,最後駕車一箱一箱送達武漢市各大醫院。昨天,「影子夢之隊」的核心成員們來到了抗疫展。
  • 我的戰疫故事⑥|「中國公車改革第一人」葉青:武漢「封城」23天,從...
    葉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封面新聞記者 王祥龍 發自湖北武漢2月14日下午,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正在家裡寫作當天的「戰疫日記」。作為「中國公車改革第一人」,葉青的敢於直言,令人印象深刻,這也讓他成為湖北的明星官員之一。從大學就讀到工作定居,葉青已經在武漢度過了40年,是一名「老武漢」。
  • 戰疫評論|防止輕症患者變重症,「方艙模式」為醫療戰線紓壓
    □蔣璟璟疫情形勢嚴峻複雜,而作為抗疫的主戰場,武漢的情況更是牽動人心。應該說,相比於此前一個階段的慌亂,武漢的「戰疫」行動,正逐漸變得有序和有效。我們看到,在火神山醫院投用之後,武漢市又連夜在洪山體育館、武漢客廳、武漢國際會展中心開始建設。
  • 戰疫戰士的堅強後盾 煙臺術衣博士醫療消毒供應中心在行動
    時至今日,煙臺術衣博士醫療消毒供應中心32名醫護人員仍在奮戰,他們在這個特殊時期度過了一段緊張忙碌的時光,她們放棄了春節假期,放棄了全家團圓,自始至終堅守崗位。質量就是生命,堅守底線,做好防護物資的供應煙臺術衣博士醫療消毒供應中心作為感控一線醫療機構,第一時間響應並迅速投入到這場戰役狙擊戰中。
  • 戰疫紀錄電影《武漢日夜》周五上映
    南方日報訊 (駐京記者/劉長欣)1月22日,由電影頻道出品的國內首部戰疫紀錄電影《武漢日夜》將在全國上映,與觀眾共同見證這份屬於所有中國人的記憶,致敬武漢這座英雄城市,致敬英雄的武漢人民。該片由曹金玲執導,30位戰疫攝影師在一線取景拍攝。
  • 通訊:醫療隊的「戰疫十二時辰」(圖)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供圖   (抗擊新冠肺炎)通訊:醫療隊的「戰疫十二時辰」(圖)  中新網南昌3月25日電 題:醫療隊的「戰疫十二時辰」  作者 吳鵬泉 王愷 吳竺靜  在完成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腫瘤中心援助任務後,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抗疫援鄂國家醫療隊原地休整後再出徵
  • 武漢黃鶴樓重啟,邀「戰疫者」代表敲鐘祈福|組圖
    敲鐘儀式後,「戰疫者」代表登上黃鶴樓主樓。新京報訊 4月29日,武漢黃鶴樓公園恢復有限開放。黃鶴樓公園舉行「黃鶴感恩、武漢復甦」的主題活動,邀請武漢各領域的「戰疫者」代表敲鐘祈福、遊園賞春。來自武漢海昌極地海洋公園的小企鵝「打卡」黃鶴樓。武漢市堅守崗位的各行各業工作人員,包括醫護人員、警察、記者、環衛工人、社區工作者、超市員工、外賣員、快遞員、公交司機等參與了敲鐘祈福活動。「戰疫者」代表敲鐘祈福。
  • 《中國醫生》戰疫版豆瓣開分9.7 攝影師深入武漢一線造就紀錄片神話
    由愛奇藝、樂正傳媒和健康報社聯合出品,樂正傳媒拍攝的醫療紀錄片《中國醫生》戰疫版正在愛奇藝熱播,一經上線就牽動了眾多關心疫情網友的心。同時也在豆瓣開出紀錄片史上最高紀錄9.7分。該紀錄片主要立足於戰疫第一現場,聚焦醫護人員,通過對他們的紀實跟蹤拍攝,真實記錄中國醫護人員堅守崗位、日夜奮戰的行動實踐和不怕犧牲、勇挑重擔的責任擔當。
  • 高州10勇士仍堅守雷神山,站好支援武漢戰疫最後一班崗!
    劉醫生來自粵西的高州市人民醫院外科ICU,是該院支援武漢戰疫醫療隊的22名勇士之一。目前,該院仍有10名勇士堅守在雷神山,站好最後一班崗,其餘12名隊員已完成任務凱旋。 從醫10多年的劉其武對江叔印象十分深刻:「他病情反覆,2進2出雷神山醫院ICU,期間曾出現胸腔積液、左下肢靜脈血栓合併水腫等,只能依靠醫療儀器及藥物維持生機。」
  • 戰疫故事「繪」丨外國志願者武漢戰疫情:愛這裡沒有國界
    光明網《戰疫故事「繪」》系列節目,通過生動的繪本繪製感人的抗疫故事,展現動人的抗疫瞬間,為抗擊疫情注入暖流,傳遞戰勝疫情的堅定信心,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武漢的熱情、包容、現代化深深吸引著哈榮一家。疫情發生以後,哈榮覺得應該為自己的第二個家做點什麼。
  • 「明年春天櫻花盛開的時候,我們相聚在武漢」
    那些溫暖瞬間的親歷者、為城市加油的愛心企業等,齊聚在新長江傳媒大廈雲端藝境,共同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戰疫,致敬這座英雄的城市。  曾在武漢戰鬥數月的張伯禮、李蘭娟兩位院士,也特別送來了祝福視頻,並與武漢許下「櫻花之約」。
  • 國內首部戰疫紀錄電影《武漢日夜》開啟全國預售 百位影評人力薦
    1月6日,首部戰疫紀錄電影《武漢日夜》發布預告片,並開啟全面預售,影片以平實的語言講述了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900萬武漢人與來自全國各地醫療系統及其他行業的一線人員,一起打響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
  • 插畫戰疫:第二屆 「東+西」國際插畫藝術大展(中國·武漢)
    01李旻:《武漢加油,中國加油》2019第二屆「東+西」國際插畫藝術大展(中國·武漢)特邀插畫師中國日報社美術部主任編輯02三乖:《抗疫,在路上》《你們的眼睛,亮過星星》2016「東+西」國際設計周插畫藝術大展最佳插畫獎得主寄語:致我愛的武漢:你很快很快就會好起來,大武漢!
  • 首部「抗疫」英文紀錄片《武漢戰疫紀》感動全球網友
    近日,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時長33分鐘的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回顧武漢「封城」一個多月來發生的真實故事。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首部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截至3月16日,《武漢戰疫紀》視頻觀看總量已經近4000萬,其中,海外觀看量近千萬,成為全球網友了解中國「抗疫」真實情況的一扇窗口。「這是歷史上首次對一個千萬級人口的大城市進行高級別的封鎖,全世界都報以高度關注。我和外國媒體做連線時,他們都在問:武漢老百姓現在怎麼樣了,武漢大街上是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