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十二譚之第九譚:數字時代的「身後事」

2020-12-19 大河網

  □主持人:河南法制報記者荊銳

  導言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自然人合法財產日益增多,社會家庭結構發生新變化,因繼承引發的糾紛越來越多,情況也越來越複雜。此次民法典繼承編擴大遺產範圍,刪除列舉內容;擴大法定繼承人範圍,侄甥可代位繼承……是不是這意味著微信帳號、遊戲帳號等虛擬財產可以繼承,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也能列入繼承人?一系列的變化,將給我們的「生前身後事」帶來什麼影響?河南法制報記者邀請法律界相關專家學者,為大家詳細解讀。

  法條援引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條【遺產的定義】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

  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遺產,不得繼承。

  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條【代位繼承】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輩血親代位繼承。

  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繼承。

  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被代位繼承人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

  網友、群眾說

  開心的鵝:我覺得有些人誤讀了這件事,擴大繼承權範圍對保護私有財產來說是好事,不會影響到第一順位繼承人。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希望我的後代可以看到我帳號上記述的故事,知道我也曾經少年過,家族的長河中需要這些瑣碎的小故事。

  等容膨脹:Steam的註冊協議說了,帳號所有權不能轉移,理論上說人死戶銷,QQ應該也一樣。

  夢想天生:我有一個問題,未經審批允許在中國大陸正式運營/發行的遊戲是否在遺產範圍內?比如某些網遊外服的帳號。

  ■專家釋法

  最大限度保障私有財產繼承需要

  河南省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秘書長、鄭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申惠文

  法定繼承人範圍的大小,表面體現的是可以繼承遺產的親屬範圍,實質上是國家對公民私有財產特別是被繼承人遺產的尊重。

  法定繼承人範圍規定得太窄,就會經常出現無人繼承的遺產,城裡收歸國有,農村收歸集體所有。法定繼承人範圍越寬,可以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繼承人就越多,形成無人繼承遺產的可能性就越小。民法典對於可以繼承的財產,採取了負面清單的立法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只要法律不禁止,均可繼承,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私有財產繼承的需要。

  繼承是解決自然人死亡後的財產移轉問題,民法典繼承編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民法典頒布後,要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宣傳,讓普通民眾知悉相關的權利和義務規則。同時,法院應當樹立民法典意識,從體系角度看問題,處理繼承糾紛。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講師(博士)宋皓

  擴大遺產範圍一方面可以確保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一步確保個案的公正;另一方面,個人財產被認定為遺產後,根據繼承編相關規定進行繼承,而非屬於國家所有或者被服務提供商收回,保護了繼承人與被繼承人的利益。

  另外,現代社會不少「失獨」家庭、丁克家庭以及不婚家庭中,老人均由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進行照顧,盡主要贍養義務。如果被繼承人沒有訂立遺囑,且沒有法定繼承人,依照法定繼承的規定,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並不是法定繼承人,無法繼承遺產。一方面其所盡的贍養義務並未得到法律上的肯定;另一方面面臨家族財富外流的風險。因此,繼承編此次將侄甥納入代位繼承人的範圍,是對亟須規制的問題進行的及時回應,符合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

  ■律師支著

  1

  一刪一擴遺產範圍有了新變化

  說起遺產、繼承,人們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房子、車子、錢,但這次民法典對繼承遺產的範圍作了改變,將繼承法中一一列舉的「公民的收入、房屋、林木、文書、著作權等」刪除,擴大為「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猛,特別是網絡的發展推動經濟社會更加多元,自然人的財產也相應更加多元。河南仟問律師事務所律師韓亞龍舉例說,QQ帳號、遊戲裝備、抖音帳號,這些其實都屬於虛擬財產。但繼承法的遺產範圍是相對固定的,無法涵蓋遺產的全部範圍。

  河南昌浩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志玲認為,列舉式無法窮盡現實生活中的財產類型,分類式又無法與物權法的規定保持一致,司法實踐中會導致很難明確某些新類型財產是否可以納入遺產繼承的範圍。「新規定涵蓋性更強,更具開放性,同時也減少了法律滯後性的可能。」張志玲說。

  2

  不是所有虛擬財產都納入遺產範圍

  民法典將合法財產全部納入可繼承範圍。從字面意義上理解,虛擬財產屬於合法財產,是不是意味著所有虛擬財產都屬於遺產範圍?

  答案是否定的。張志玲舉例說,微信帳號既有可以轉化為現金存款的零錢功能,也具有強烈的人身權屬性。微信零錢毫無疑問是可以繼承的,網絡帳號則要區分不同情形。部分網絡服務公司的帳號/服務協議明確約定「帳號所有權屬於網際網路公司」,用戶只是被授權使用。而且網絡空間虛擬帳號屬於網絡服務提供者為用戶提供的個人ID,性質和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身份證號類似,和個人一一對應,同時還具備個人數據的私密性等性質,故這是不能進行繼承的。比如騰訊公司明確規定用戶對於微信僅有使用權,不得繼承等。

  3

  親戚都來爭家產了?

  「將侄甥納入代位繼承人範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有利於財富在家族範圍內傳承,體現了我國對自然人私人財產特別是被承認遺產的尊重程度,最大限度保障了私有財產繼承,而保障私人財產本身就是法治進步的表現。」河南首航律師事務所律師王爍說。

  去年發生在深圳羅湖的一起繼承案引發網友關注。老人膝下無兒無女,年老後投奔侄女,由侄女為他養老送終。老人去世後,其名下遺產卻因無繼承和受遺贈人,70%被法院判定收歸國有,另外30%給贍養老人的侄女。

  事情發生後,參與投票的近九成網友認為這一判決不合理。還有網友表示,侄女盡了贍養義務就應該獲得全部遺產。現在來看,案例中的侄女就可以享有繼承老人遺產的權利了。

  張志玲從增強親屬關係、增進社會和諧的角度作出闡釋,她認為,雖然很多時候侄甥對叔伯、舅舅等的照料不是為了錢財,但法律規定是一種身份和關係的法律確認,有利於強化孤寡老人與親友之間的情感關聯。

  「擴大繼承人範圍,是不是說很多親戚都能來分財產了?」面對網友的疑問,王爍解釋說,侄甥的代位繼承是在逝者的第一順序繼承人無法進行繼承,且逝者的兄弟姐妹本人也已去世的情況下才會使用。簡單來說,表(堂)兄妹不會和自己一同繼承自己父母的遺產。


相關焦點

  • 「民法典十二譚之第十二譚」高空拋物將不再全樓買單
    民法典中新增的追償規則,即「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有望解決此類「連坐」問題。三門峽市中級法院民二庭法官李劍認為,民法典不僅明確了在判決後確定實際侵權人情形下,沒有過錯但承擔了賠償義務的業主依法維權的途徑,也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法院在處理此類糾紛時案由適用的困惑。
  • 《民法典》時代的勞動關係前瞻
    《民法典》時代的勞動關係前瞻 2020-12-21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回應中國之問與時代之問
    當我們要編纂民法典的時候,一定是想通過這部民法典來表達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對人類所面對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的看法,來回應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這些問題包括我們是如何看待人的?如何看待家的?如何看待社會的?如何看待國家的?如何看待人類的?如何看待自然的?
  • 《民法典》, 「典」亮美好生活 之人格權編
    人格權被單獨成編規定是我國民法典體系順應時代需求而進行的重大創新,是落實十九大報告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新時代全面保障個人人格尊嚴、保障人民體面生活的重要舉措。2、違約之訴可同時主張精神損害賠償《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格權並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方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 民法典 | 《民法典》的88處重要變化
    (七)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 漫話《民法典》之哪吒「鬧」海
    漫話《民法典》之哪吒「鬧」海 2020-12-02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日常問答
    《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二條規定,通過網際網路等信息網絡訂立的電子合同的標的為交付商品並採用快遞物流方式交付的,收貨人的籤收時間為交付時間。第六百零四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2、問:小蘭租房期間,房東把房子賣了,小蘭與原房東的租賃合同還有效嗎?答:有效。
  • 【劃重點】《民法典》88處亮點解讀與16組數字
    (七)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 民法典是個什麼「典」——事關每個人的法典
    法律是生活之準則,已經出臺的法律有上千部,但大多是以公權為主,而即將問世的中國民法典,則是私權,尊重每個個體,關係14億人的生活質量,每個人的生活都將因法典的誕生而發生一系列改變。為什麼不叫「民法」,而是法後面多了個「典」字,這個「典」字的意思是大全、系統,只要涉及私權的事情,生老病死都可以在裡面找找答案,怎麼來處理財產、家庭關係,怎麼離婚,怎麼取名字等等。民法典的第一個之最是條數最多,共有7編1260條,「編」就是一個單獨的「法」,7個「編」合在一起就成了「典」,這是新中國立法的新記錄。
  • 【法治嘉祥】走進民法典 | 看看民法典是如何從「吃穿住行」「生老...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11. 一條寵物狗與主人走失,被小張收留並悉心照顧,數天後狗主人來領,小明可以向狗主人要飼養費嗎?
  • 西南政法大學老中青三代民法人眼中的《民法典》
    今(28)日下午3:30,「繁榮西政學術,勇擔時代使命」西南政法大學70周年報告會——「親歷見證民法典」在西南政法大學舉行。西南政法大學老中青三代民法人共話了眼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著名民法學家、西南政法大學資深法學教授金平稱,民法典的誕生,讓人感到非常激動和興奮,它確實非常不容易,凝聚了幾代民法人的努力。金平稱,民法典的出臺,在具體制度上與時俱進,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對人們生活素質的提高,道德的提高,對法律意識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值得我們高興。
  • 周江洪:從民法到民法典,一字之差何以有別
    法律,治國之重器;良法,善治之前提。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日前由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自此我國民法制度邁入民法典時代。在整個法律體系中,民法涉及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眾權利的「宣言書」、市場經濟的「基本法」的民法典,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 陳甦: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民法典評註》——民法領域迄今鮮見的宏大...
    從此,在世界民法典之林,中國民法典以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充沛的時代精神、科學的規範設計、嚴謹的結構體系、精準的話語表達,獨樹一幟、弘揚四域。民法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點建構,其規範效能沛然厚重,實施效果卓然可期,已然功在當代,定然惠澤千秋。民法典乃時代發展的產物,非在中國進入新時代而無以有中國民法典。
  • 民法典,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制定民法典,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的標誌。編纂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的期盼。從上世紀50年代首次起草至今,歷經60餘年不懈努力,五次編纂終成法典。
  • 偉大時代 偉大法典——談談中國民法典的內容和意義
    所以說,民法典是人民的權利法,是人民權利的宣言書。民法典被稱為「法典」的原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那麼,為什麼其他法律都稱為「法」,而唯有民法典被稱為「法典」?
  • 紮實推動民法典落地生根——全國律師行業掀起學習宣傳民法典熱潮
    民法典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是加快建設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的戰略性工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民法典,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系統總結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法發展成果和實踐經驗,是一部紮根中國大地、反映人民意願、體現時代精神、彰顯華夏氣派的民法典。
  • 《民法典》課堂 | 民法典:當你老了
    《民法典》完善了遺贈扶養協議制度,適當擴大扶養人的範圍,明確繼承人以外的組織或者個人均可以成為扶養人。《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八條規定,自然人可以與繼承人以外的組織或者個人籤訂遺贈扶養協議。按照協議,該組織或者個人承擔該自然人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
  • 聊民法典61:匯總《民法典》中可以適用提存的13種情形
    合夥指南| 作者:李立律師這是李立律師博客和合夥指南公眾號第472篇文字《聊民法典系列》是李立律師的讀民法典筆記聊民法典61:匯總《民法典》(三)債權人死亡未確定繼承人、遺產管理人,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未確定監護人;與《合同法》相關條文相對照,《民法典》在這個條款裡增加了「遺產管理人」的詞語。遺產管理人,是《民法典》新增的制度。
  • 《民法典》問答2:《民法典》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什麼?
    二,所問,民法保護什麼,具體保護的對象是誰,研究對象十分必要。現在,《民法典》生效了,有朋友可能讀過了。眾所明白,任何一部的出臺,發布有一個中心,即立法的宗旨,或者立法的初衷,根本。《民法典》是《憲法》的子法,而《憲法》則是所有法律,法規,規章,條例,辦法,細則等等的源泉。三,《民法典》立法的宗旨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
  • 關於《民法典》,青海人一定收藏好!
    《民法典》規定了加工、附合、混合三種添附形式,如物件加工、材料生產、房屋增建、房屋裝修等。(第三百二十二條)10.三權分置——土地經營權來了以適應「三權分置」后土地經營權入市的需要,《民法典》物權編增加土地經營權的規定,並刪除耕地使用權不得抵押的規定。